人力资本视角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索
2023-06-13王凯强冯旭芳王苗
王凯强 冯旭芳 王苗
摘 要: 新旧人口红利转折期,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从劳动密集型向创新驱动型和人力资本驱动型转变的重要基因。因此,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开发积累外显性与内隐性人力资本,促进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推动力。目前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面临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薄弱、人岗与能岗匹配度不高以及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的现实困境。为此,基于人力资本视角,在科学解读新阶段创新创业教育基本内涵、外部环境变迁与时代诉求基础上,提出应从发挥创新基因并树立新发展理念、增强内在驱力并升级内容新架构、强化链接能力并提升内部支撑力、夯实政校企协同并聚焦外部合力等四个方面优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境况,全面提升多元人力资本水平。
关键词: 人力资本; 人口红利; 创新创业教育; 路径优化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23)02-0007-08
当下,依靠资源投入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边际效率递减,社会财富创造与经济增长正由生产要素驱动转向创新要素驱动[1],这一进程中,将更加注重人力资本的开发与积累。《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加大人力资本投入,通过职业教育拓展人口质量红利”[2]。202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强调:“职业教育是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途径。”[3]新时期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要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娴熟的技术技能、较强的创新意识,树立培养具有创新动机和创新能力的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的信念[4]。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指出:“要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5]。创新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發展战略”。中国社会科学院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21》指出:“在创新型人力资本投入方面,我国面临创新教育长期缺失状态,整体规模缺口大、投入强度低、基础研究短板突出等问题。”[6]创新型人力资本形成的关键元素之一在于创新能力[7]。然而,创新能力仍然是我国大学生人力资本构成中的软肋[8]。因此,改革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从劳动密集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的重要基因。新阶段基于人力资本发展态势,科学解读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基本内涵与内外部环境变迁,对于促进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推动技术结构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及就业创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力资本理论下创新创业教育内涵解读
人力资本理论是经典的经济学理论,其对应的是“物力资本”理论,主要包括劳动者的文化素养、知识技能、技术操作和健康水平。1950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Schults)首次提出人力资本概念,并用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来衡量;舒尔茨在其基础上将其拓展为劳动者的知识、技能、体力和经验[9];李德煌等学者认为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10]。我国早期人力资本存量增加主要得益于“人口红利”以及“经济全球化”所实现的内部优势和外部机遇的有效对接。近年来,随着以劳动力跨区域转移减缓、劳动力工资上涨为代表的人口“刘易斯拐点”出现,依靠人口红利和廉价劳动力的成本优势驱动的高速增长模式正在走向终结。根据中央财经大学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人力资本报告(2021)》显示:2018年我国实际人力资本存量达到5041.98万亿元,相较2000年增长了4.70倍,年均增长9.24%[11]40-120,然而刻画经济增长效率或发展质量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态势较缓,表明当前我国人力资本投资存在错配、低配现象,因此,提高人力资本质量迫在眉睫。
高等教育是从单纯注重提升人力资本存量转向促进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的主要载体,高等教育人力资本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推动力。有研究表明,专科教育规模对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正向影响,且这一影响还会随着教育层级的提升而增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面对企业和社会对高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层次上移,高职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多数市域都面临产业转型发展的巨大压力,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尤其是提升创新型人力资本素质,这对高等教育提出了基于各学科类型高校培养更高层次的创新人才的要求。1989 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国际教育研讨会”报告中指出未来人们都应该掌握学术护照、职业护照、创业教育护照三本“教育护照”。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增大辐射度和受惠面,由“精英化”“个别化”“订单化”教学模式向“大众化、全体化”再向“普惠化”转变,建构共享、均等、广覆盖、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教育结构体系,这是探索创新型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形式之一。
1947年美国哈佛大学以创业教育课程开设拉开了全球创业教育的帷幕,是针对创业活动参与者培养创业信心、自我效能感、创业意愿和自我成就感开展的一种教育活动,旨在培养现代化企业家[12]。熊彼特(Schumpeter)指出企业家是革新性创新思想的领导者,是实现创新、引进“新组合”的人。由此可见,创新元素一直是国外创业教育强大基因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80年代末创业教育在我国逐步展开,直到2010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首次指出:“创业教育要引入创新元素,高等学校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即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13];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投资服务联盟秘书长马德富认为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具有开创性个性的人,尤其是企业管理者要有冒险精神、首创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14]。从这个意义上看,“创新创业”是中国的专有名词,体现了中国本土特色的价值取向。创新创业教育既包含创新教育又包含创业教育,“创新”是建立在知识、技能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对事物进行的一种新旧更替,是创业的基础和源泉;“创业”是学生创新性知识牵引技术进步创造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或服务,进而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学生知识资源向知识资本的升级转化,是创新的载体和手段。
《中国人力资本报告2021》数据显示1985—2012年我国劳动力人数增幅不断降低,从年均增长2.07%下降到0.85%,2013年开始出现绝对数量下降,截至2017年平均下降0.27%,说明中国廉价劳动力正逐步走向过去式。但从质量上来看,中国劳动力素质显著提高,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了10.75年,比2010年提高了1.08年;其中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达到了2.08亿人,比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提高了11.27%[11]40-120,说明人口数量红利逐步向人才质量红利转变。新旧人口红利转折期,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也是投资人力资本的表现形式之一[15]。职业教育作为人口质量红利开发的重要窗口,开展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能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提高要素使用率和生产率,促进创新型人力资本集聚积累。创新是创业的灵魂,创业是创新的动力源泉,高职大学生创业能基于创新型知识完善改进现有技术创造新的产品满足市场需求,不仅对经济增长有正向影响,而且对创新活动具有推动作用。然而高职大学生创业可复制性强,喜欢从众、跟风、模仿,创新性弱化或被隐匿,所谓的创新创业更多是狭义上的“加盟店”“合伙店”“分店”等原有业态的延伸拓展,缺乏具有基础性和前瞻性的理念创新、管理模式创新、思维模式创新、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创业的同学不一定会创新,创新的同学不一定会创业,只有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创业型人才才更具有成功性。创新创业教育既要是满足大学生创办企业、开设门店、就业培训、营生等生存需要的功利性教育,又要树立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价值理念。因此,创新和创业同样需要高质量的人力资本要素投入。
新时期技术性知识运用、创新性知识应用、创造性潜能发挥、综合性素质考察等人力资本要素正逐步成为企业用人需求的新标准。部分企业内部创业模式打开了高素质创新型人力资本投资新格局,如“海尔”“华为”等企业都建有完善的内部创业平台,企业员工通过角色转换以创业者身份思考问题,能精准把握消费者需求,动态调整产品设计思路,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根据人才个体素质的冰山模型可知,学习主体的知识与能力、素养之比为1∶4[16],意味着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关注创业率和成功率,还应关注学生岗位就业质量、职业胜任力和个人非专业技能产生的溢出效应。高职院校作为创新型人力资本投资的供给端,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包含要面向有创业想法的学生传授创新型知识、技能等外显性人力资本,还包含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创新性精神、开拓性精神、创业情感、创业意识、社会责任感、综合素质能力等内隐性人力资本,提升多元人力资本水平。
综上,从人力资本视角出发,本研究认为新旧人口红利转折期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基本内涵要以创新引领为需求导向,集聚政府、产业、企业、学校等多方资源,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知识和专业技术技能学习,内化创新精神、创业情感、职业素养、健康教育等非技能性元素,提升职业胜任力和处理复杂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并以多种形式反哺创新创业教育。较传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新模式更有利于创新要素自由流动,高质量培养有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敬业精神、开拓精神的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最终促进人力资本结构优化,发挥人力资本驱动经济发展新优势。
二、人力资本视角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变迁
(一)技术技能型人才缺位倒逼创新型人力资本优化升级
从表1可以看出中国第三产业自2011年就一直领跑第一、二产业,且所占比重逐年增加,截至2018年从业人员达3.6亿人,占就业人口总数的46.3%,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然而,从传统制造业调整转移过来的技术工人,其思维模式、管理经验、技术技能与经济新常态下第三产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供需预期存在差异,驱动第三产业劳动力市场用工需求增长。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总数处于达峰与转折期,人口数量红利逐渐枯竭,在此背景下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新要求,要不断提高劳动力效率和技能型人才数量和质量,推动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轨,通过技术进步弥补劳动参与率下降带来的负面影响。当前我国拥有9亿劳动年龄人口,但技能型人才总量急缺仅占26.8%[17];2019年,我国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总数的27.3%,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占比为75%左右,2020年高技能人才缺口达2200万人左右,近五年平均每年净减少150万人。据人社部数据显示,预计到2025年我国技能型人才缺口将达3000万人,缺口率高达48%。面对现代化产业结构调整对传统劳动力用工资质需求上移和我国人口数量红利优势弱化,劳动力市场用工难、招工难与大学生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青年缓就业、慢就业现象增长,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突出,培养具有创业意识、探索精神、敬业精神的创新型人力资本是破题的关键。高职院校作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衔接的互通桥梁,建立终身性、普惠性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机制,倒逼创新型人力资本优化升级,能够全面、高效、持续提高高职大学生知识、技能与素养等人力资本存量与收益率,积累丰富多元的人力资本价值,进而激发创新创业教育更深层次、更大力度、更有针对性的投入,实现高技术技能型人才供给侧改革,提升创新人才培育与产业结构匹配度,发挥人力资本增值效应。
(二)科技革命辐射传统行业挤压大学生就业空间
近十年我国老龄化程度平均每年增加46%,截至2021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达2亿人,占总人口数的14.2%,高于全球老龄人口占比9.3%的平均水平[18],其规模之大、程度之深、速度之快促使中国经济步入质量要素和创新要素驱动增长阶段。面对新时期高质量技术技能和科技创新成果向传统制造业辐射、渗透,促使大学生劳动力就业市场份额减少以及用工标准上移,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大学生就业空间。增强高职大学生就业能力与供需结构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关键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开发创新创业型人力资本,提升高职大学生基本素质,培养创新性思维、创业意识、创新能力,对原有行业进行技术革新和知识业务创新,缓解资源要素错配产生的企业招工难与大学生就业难结构性矛盾。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策略,既要为新经济发展铺路,又要为传统经济转型架桥。后疫情时代和世界未有之百年变局之际,机会与资源越来越趋于均衡、共享,新消费、新动能、新红利促使就业创业环境机遇与挑战并存。新阶段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要帮助大学生树立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创业观,培养创新创业精神,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不仅要鼓励学生创办新企业、创造新产品,还应教育学生用创新思维推动原有工作岗位技术创新、技术革命、技術发现,结合专业教育迭代现有技术、知识和经验,拓展高职大学生就业创业空间。
(三)技术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人力资本向高级化演进
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正逐步向传统产业渗透,新技术变革产生的“替代效应”在弥补老龄化进程产生的劳动力供给端缺失和生产要素不高的同时,也增加了对普通工作岗位的替代辐射度,低技能、思维陈旧等人员将面临不同程度失业。世界银行发布的《2016年世界发展报告:数字红利》指出,数字产业的兴起将导致中国55%~77%的就业岗位因技能含量低而被轻易取代,印度为43%~69%,经合组织国家为57%[19],说明我国将有1/2以上的人口处于能力提升和人力资本开发的红利初现期,潜在的人力资本存量巨大。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拓展与渗透,将驱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人力资源的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从表1可以看出,2010—2018年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人员占比,已由36.7%、28.7%、34.6%变化为26.1%、27.6%、46.3%,第二产业就业基本稳定,第三产业成为劳动力转移的主力军。然而,产业结构调整所需人力资本储量和质量夹在尚不能满足高端制造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却又对传统制造业就业结构造成冲击的尴尬处境之中。新时期要避免劳动力就业岗位完全“机器化”“无人化”,关键要更新岗位技术工人的知识储备、升级技能、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减少重复性、低技术性、流水性等生产过程中人力资源的过渡消耗,提高就业岗位的工作效率,优化传统人力资本结构和储量,形成人力资本高端化格局。“十四五”期间我国就业结构性矛盾或将上升成为主要矛盾,需要开发人力资本红利和创新驱动发展红利,培育适应产业结构调整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革命的创新型人力资本。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创新型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形式,为人力资本向高级化演进提供了重要载体。
三、人力资本视角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时代诉求
(一)人岗资质匹配标准上移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牵引撬动
2021年人社部在就业形势报告会上指出:“技术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超过2”[20],对比与日俱增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形成巨大反差,尤其是2022年高校毕业生首次破千万达1076万人,说明企业用工标准与人力资本素质存在错位致使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拓宽就业渠道,增强创业带动就业作用,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新时期在就业和职业发展教育过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构建一种新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帮助大学生树立从被动就业向主动就业、适应性就业向发展性就业转变的价值观[21]。2022年高职(专科)在校生人数1590.10万人,占本专科学生的45.5%[22]。面对如此庞大的潜在就业劳动力数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能提升学习主体的创造能力、创业思维,培养终身学习意识,以创新精神、敬业精神、开拓精神、钻研精神实现对就业岗位技术的创新、知识的更迭、职业素养的嵌入,促进生产要素由数量向质量转变,满足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不同阶段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优化提升人力资本存量,增强人岗匹配相适度、能岗匹配精准度和人才质量梯次满意度。
(二)高职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对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迫切需求
创业是促进就业的根本途径,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灵活就业空间。高职大学生可塑性和接受新事物能力强,面对市场环境的不可预知性、动荡性、复杂性和多样性,通过创新教育的投入,能培养大学生在就业岗位上创造价值、创新知识,用新技术、新方式、新理念把握客觀创业规律,识别潜在商业机会,外显专业知识资本价值。“创青春”“挑战杯”“互联网+”等国家级创新创业大赛,为创新创业教育持续性、高效性、全员性嵌入就业教育、职业发展规划、价值理性引导建立起了终身学习立交桥。立足人力资本结构优化扩大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辐射度与受惠面,既能够提高创业就业比例,缓解就业压力,又能加强就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教育,转化创业收入效益,构筑人才储备“蓄水池”,为高职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创业提供重要保障。
(三)创新型人力资本高端化发展亟待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新时代“零工机会、非传统职业、技术颠覆和终身学习促使我们进入人才经济社会”[23],而价值性、稀缺性、难以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的能力,是个体发展核心竞争优势的关键。受投入—产出效益的长期性、不稳定性、不平衡性因素影响,企业对高水平人力资本和技术水平研发投入甚少,致使创业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存活率大幅度下降;据统计,2016年全国每天平均新注册企业1.51万户,在册企业552.8万户,创业企业在经营3—7年后的成功率仅有5%[24]。由此可见,创新能力是创新型人力资本高端化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当前高职大学生创新形式主要体现在整合创新、模仿转化创新,缺乏借鉴—吸收—消化—再造的原创性能力,创新能力是高质量创业的基础性和内源性动力,创业能力则是促使创新性知识或技能潜在价值外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二者同频共振相互协同需要有意识、有规划、有目的地进行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因此,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面向大学生异质性人力资本渗透创新元素,培养创新能力、创业技能和知识技能,充分释放大学生创新创业潜力,提高高职大学生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
四、人力资本视角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路径探索
(一)发挥创新基因,树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理念
当前高职大学生“1—99”人才很多,“0—1”人才资源匮乏,说明其模仿能力和接受新事物能力很强,但缺乏发现事物价值的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要充分发挥创新基因,树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理念,激发高素质人力资本集聚积累新动能。一是明确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面向全体大学生传授创业知识和技能,使他们创办企业、创造利润、开店营生满足个人生存与发展需要,还要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推动原有工作岗位技术革新,二者同频共振是实现高职院校毕业生供给与市场需求精准匹配,促进人力资本向高级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二是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贯彻全纳、共享、高质的设计准则,把创新精神、创业素养、创业自信、创造能力作为全体高职大学生必备的核心要素纳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发展目标体系;三是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过程中嵌入想象力、求知欲、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意志力等隐性人力资本元素,培养高职大学生市场敏锐判断力,把提升创新创业型人力资本水平作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动力和源泉,不断积累丰富多样化人力资本储备。
(二)增强内在驱力,升级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体系新架构
一是开发立体多元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充分融合政府、行业、企业、个人等利益相关者需求,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破圈”融合科技创新成果与信息技术应用机制,利用数智教育搭建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社会与市场的网络“接点”,突破创新创业教育时空限制与传统教学模式天花板,建立多元立体供需平衡动态调整机制,注重根据不同主体需求差异精准设计创新创业课程方案与评价标准,最大限度激发、培育学生创新、创业、创造潜能。另一方面,将立德树人与社会责任感的价值引领,课程标准的创新性与时代感,教学内容的时效性、精准性、多样性、立体性融入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方案,凝练出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立体多元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二是完善以赛促教育人机制。一方面,校内以多种形式组织开展创新创业大赛、技能大赛赛前选拔、模拟与实战比赛,逐渐形成制度化、规范化、体系化的参赛备赛模式,进一步凝练提取大赛理念革新、规则变迁、内容演进、评价标准等映射出的经济发展与人才需求走势,对照企业岗位技术人才需求将用工标准、职业素养嵌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不断更新丰富单一枯燥的课堂教学内容,以赛促教、以赛评教助推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完善学分互认转换机制与竞赛激励机制,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交叉渗透,切实解决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从根本上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性,营造鼓励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发挥以赛促教示范引领作用,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三是夯实创新创业教育“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胜任力。开辟行业企业优秀创业人才、成功企业家、能工巧匠、企业高管到高职院校担任客座教授或特聘创业导师的绿色通道,为新活力引进来铺路;建立高职院校内部教师到企业、组织、行业等挂职锻炼、参与企业项目研发、进行技术攻关、开展项目孵化的有效路径,为新动能走出去开道,赋予教师新角色和工作新模式;继续加大对“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培训力度,提升教师队伍掌握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水平与实践实战能力,提升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裂变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四是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磁吸式”基地+“辐射式”平台。线下通过政、校、行、企全方位合作,延伸创新创业教育空间维度,破除校际间、校内外、校地间、区域间屏障壁垒,打造“+创新创业”“创新创业+”磁吸式实践基地,优化创新要素流动、组合方式;线上构建内容交织互补、渠道畅通共享、教育智慧数字、功能多样高效的创新创业教育云平台,推动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智能终端等不同类型资源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便利性与可及性创新,形成高职大学生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方式、何种节奏都能学习的立体化、多层次、全方位新格局,进而辐射具有不同专业背景、职业规划、兴趣偏好、能力差异的高职大学生实景、实操、实地、实战地接受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文化、人才支撑,提高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力资本储量,动态匹配社会与市场对创新人才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
五是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柔性闭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转化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定经济效益、社会经验和丰富案例,应及时将相关成果引入课堂反哺教学,使全体高职大学生能均衡、共享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成果,创新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启发学生创新思维,进而形成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柔性闭环,增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换血”“输血”“造血”能力,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与社会、市场的深度融合与互动,真正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成果均衡、共享、集群、成库地服务全体高职院校大学生。
(三)强化链接能力,有效提升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内部支撑力
一方面,校内营造创新创业环境。首先,充分发挥公众号、微博、微信、互联网等新媒体和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的宣传作用,确保新时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理念、目标和政策举措进学校、进院系、进班级、进支部、进课堂、进公寓、进社团、进网络,激发大学生主动参与创新创业的意愿,真正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覆盖。其次,各类社团、组织、群体要展开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大讨论,并将讨论成果及时向全体学生宣讲传播。尤其把握在新生始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业教育以及就业指导教育等关键节点嵌入创新创业教育,用创新思维引领学生成长成才,使学生从入校开始就树立新时代大学生使命意识。最后,学校要出台各项激励政策与制度,为校内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以及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组织提供场地、技术服务和资金支持,激发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积极性,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培养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文化自信和情感。
另一方面,搭建校友助力创新创业的桥梁纽带。首先,树立优秀校友典型案例,挑选有针对性、代表性、教育性的优秀校友集结成册,深入寝室、课堂、校园等进行推广宣传,将其成长成才经验与发展历程先进事迹融入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既可以提升优秀校友的荣誉感、归属感、幸福感,为在校生树立目标指引,又可以为学校积累丰富的人力资源储备,使更多优秀校友将丰富的知识技能、实践经验、社会资源反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形成良性循环。其次,针对企业和创新创业不同领域邀请优秀校友担任学校客座教授、企业导师或创新创业导师,建立导师创新工作室,为在校生直接或间接传授创业经验、工作经验以及岗位技能,帮助培育创新创业项目,指导参加创新创业竞赛和技能竞赛。最后,利用优秀校友在企业的声望和地位,建立校企协作沟通桥梁,驱动企业在校内建立就业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以创新人才培育匹配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将企业先进文化、前沿科技与用工需求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中,赋能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升人岗、能岗精准匹配度。
(四)夯实政校企协同,聚焦增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外部合力
有联动协作才能聚力增效,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要聚焦增强外部合力,建立横向架桥、纵向搭梯、集成贯通的多元协同机制,不断打破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制度机制障碍。
一是搭建创新创业教育校企协同横向流动桥梁。新阶段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要摒弃唯分数、唯能力、唯效益的思维模式,依托现代产业学院、企业学院提高职业素养、创新精神、开拓精神、创业情感等元素在技术技能和创业知识学习过程中的渗透率,检查企业、行业对不同类型和规格人才能力需求清单;整合校内外资源,鼓励民办培训机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国营企业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厚植各类企业主动承担创新创业教育任务的社会环境,适配社会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本多元化差异需求。
二是搭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在知识生产、技术技能创新、经验生成、传播结构上的纵向发展阶梯,打通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不同体系间人力资本转换融合渠道;建立人才培养即时性反馈工作站,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促进高职院校专创深度融合,将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优势转化为创新创业优势和地方发展优势,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三是政府集成贯通推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一方面,通过制度规范打破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壁垒,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专项资金、专户资金、启动资金、帮扶资金和兜底性资金,形成“制度规范、政策完善、校校互通、互惠互利”的共建共享新环境。另一方面,在基本共建共享资历框架下构建“能参与、愿参与、主动参与”的共建共享形态,让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差异化、协同化建设进程中实现“1+1>2”的发展预期。
参考文献:
[1] 张心悦,马莉萍. 高等教育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J]. 教育研究,2022(1):38-41.
[2] 央广网.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EB/OL].(2020-11-04)[2022-06-05]. http://china.cnr.cn/news/20201104/t20201104_525318774.shtml.
[3] 人民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EB/OL]. (2022-04-21)[2022-06-05].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2/0421/c1001-32404321.html.
[4] 赵志群.中国大百科全书职业教育卷[M/CD]. https://kfjy.cqtbi.edu.cn/info/1138/2400.htm.
[5] 新华网. 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EB/OL]. (2020-11-24)[2022-06-05]. https://www.ccps.gov.cn/xxsxk/zyls/202011/t20201125_14
5180.shtml.
[6] 人口与劳动绿皮书. 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21:“十四五”时期人力资本提升与经济高质量发展[EB/OL]. (2021-01-08)[2022-06-05]. https://www.pishu.cn/zxzx/xwdt/561809.shtml.
[7] 吴淑娥,黄振雷,仲伟周. 人力资本一定会促进创新吗:基于不同人力资本类型的经验证据[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9):23-28.
[8] 陈睿,舒劲松. 对大学生创业型人力资本的几点思考[J]. 学校黨建与思想教育,2019(7):78-80.
[9] 江涛. 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思想及其启示[J].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6):84-87.
[10] 李德煌,夏恩君. 人力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扩展Solow模型的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8):100-106.
[11] 李海峥. 中国人力资本报告2021[R]. 北京:中央财经大学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2021.
[12] Dyer G.W. Towards a t Theory of entrepreneurial careers[J]. Entrepreneurship Theories and Practice.1995(2):7-21.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EB/OL].(2010-05-13)[2022-06-05].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5672/201005/t20100513_120174.html.
[14] 搜狐网. 马德富:深化双创教育改革,实现创新驱动发展[EB/OL]. (2017-06-26)[2022-06-05]. https://www.sohu.com/a/152117803_539029.
[15] 李晓曼,曾湘泉. 新人力资本理论—基于能力的人力资本理论研究动态[J]. 经济学动态,2012(11):120-126.
[16] 周海涛,施悦琪. 促进共同富裕的高校育人创新路径[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2(1):56-57.
[17] 聂伟. 技能人才待遇提高是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标志[N]. 工人日报,2022-01-24(7).
[18] 经管学苑. 老龄化研究报告2022[EB/OL]. (2022-03-08)[2022-06-05]. https://mp.weixin.qq.com/s/2jd6KBBbrEGTl6gz7u57_w.
[19] 世界银行. 2016年世界发展报告:数字红利[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283.
[20] 央广网. 人社部: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技术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超过2[EB/OL]. (2021-02-26)[2022-06-05].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2769961676
898524&wfr=spider&for=pc.
[21] 林健,田远. 创业教育的就业质量效应实证研究:基于创业竞赛的视角[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10):32-36.
[22] 教育部. 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EB/OL].(2022-03-01)[2022-06-05].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203/t20220301_603262.html.
[23] 新浪教育. 培生全球学习者调查报告:“自助式学习”正重塑教育[EB/OL]. (2019-10-21)[2022-06-05]. http://m.guoji.114study.com/news/9241/all/.
[24] 肖建华,赵莹. 智力资本视角下创业企业创新竞争力关键影响要素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3):87-88.
[25] 刘明浚. 大学教育环境论要[M]. 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3:168-207.
[26] 崔宇. 基于供给侧视域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新路径构建[J]. 经济问题,2020(6):82-85.
Explor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Capital
WANG Kaiqiang, FENG Xufang, WANG Miao
(Zhejiang Industrial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Shaoxing 312000, China)
Abstract: During the transition period of the old and new demographic dividen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gene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from labor-intensive to innovation-driven and human capital-driven. Therefore, deepeni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reform is the core driving force to develop and accumulate external explicit and implicit human capital and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t present,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faced with the practical dilemma of weak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and innovation ability, low matching degree of personnel post and ability post, and prominent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 of employment. Therefore,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capital, on the basis of scientific interpretation of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the new stage, and changes in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the demands of the times, it is proposed that we should give play to the innovation gene to establish a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enhance the internal drive to upgrade the new content structure, strengthen the linking ability to improve the internal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be optimized by consolidating the government, school and 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focusing on external forces, so as to comprehensively enhance the level of diversified human capital.
Keywords: human capital; population dividen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ath optimization
(責任编辑:程勇)
收稿日期: 2022-10-20
基金项目: 2022年浙江省中华职业教育科研项目立项课题“现代学徒制视阈下高职创新创业‘螺旋递进式人才培养研究”(ZJCV2022C12);绍兴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重点课题“新时代高职思政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研究”(145S047);2023年绍兴市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人力资本视角下绍兴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路径优化研究”(SGJ2023001);2023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共同富裕下浙江省普惠性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的构建策略与实施路径”(23NDJC370YB)
作者简介: 王凯强(1990—),男,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