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脱贫到振兴:“半农半牧”区乡村产业振兴的影响因素与有效路径探析

2023-06-13毛春合候丽君梁爽

辽宁经济 2023年2期
关键词:生态环保

毛春合 候丽君 梁爽

〔内容提要〕《“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提出,到2025年,农业基础更加稳固,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也是巩固乡村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举措之一。我们通过对青海省S村的实地调研,在数据整理分析以及现有文献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半农半牧”区乡村实际,重点分析了影响产业振兴的关键因素,诸如法制体系不健全,乡村的特色产业发展较为缓慢、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增强等。研究发现,要实现“半农半牧”地区乡村产业振兴,应加强环境污染控制,健全生态保护的补偿机制,优化生态产业发展,完善生活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青海“半农半牧”区乡村既要实现振兴,又承担着生态环境保护的重任,如何使得二者相互促进,是“半农半牧”区乡村产业振兴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的研究对青海“半农半牧”区乃至其他民族地区“半农半牧”区乡村振兴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半农半牧;乡村产业振兴;生态环保

注:本文系2022年青海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项目“脱贫到振兴:青海‘半农半牧区乡村产业振兴的影响因素、有效路径及其启示研究——以青海省贵德县上兰角村为例”(项目编号:ZGY2218)的PI制团队阶段性成果;本文受2022年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青海省县域城镇化与城乡基层治理现代化关系及耦合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2ZCY046)、2021年青海民族大学高层次人才(博士)项目“西宁市全面融入兰西城市群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创新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21XJG06)资助。

一、问题提出及文献简评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党的二十大提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其中生态宜居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基础,也是提高广大居民生态福祉的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投入不是无谓投入、无效投入,而是关系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入”。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首要条件是要有良好的人居环境,以此发展生态产业,实现绿色资源产业化。生态文明既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表现,更是乡村振兴的必要前提,没有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乡村振兴。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提到,应梯次推进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本文选取青海地区作为试点。青海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半农半牧地区多属于少数民族聚集区,自然资源贫瘠、宗教氛围浓厚、民族关系复杂多样、中老年人群文化水平很低。不同民族的社会文化有其独特性,文化多样性背景加剧了乡村振兴的复杂性和发展难度,尤其考验产业振兴的能力。因此,在乡村背景下,发展重点由扶贫转向振兴,对接青海乡村振兴的情景实践,研究乡村振兴的影响因素,对进一步推动青海省“半农半牧”地区乡村产业振兴路径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非常有深入研究的必要性。

近年来屡屡被提的“乡村振兴”战略,是针对农村所提出的,是保障农村高质量和高速度发展的非常重要的举措。与乡村治理相比较,乡村振兴是涵盖了经济振兴、社会振兴、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以及生态文明进步和治理体系创新等多方面的综合概念。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农村特色优势产业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关键作用,积极推动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成为新时代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于怎么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张永华、程莉和文传浩、魏琦等基于乡村绿色发展理念,从不同方面构建了乡村产业振兴的评价指标体系,认为产业融合是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的关键一步。文仆以“乡村旅游”为研究对象,认为“乡村旅游”正在日渐成为富民、富产的百姓产业。胡鹏辉、吴存玉、吴惠芳三人指出,农业现代化可以有效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其基本方向是要与普通大众的需求相统一,走产品、生态和资源安全的绿色农业道路。持同样观点的还有蔡丽君和潘京,他们认为产业振兴的关键是结合区域特色产品和资源优势,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曾福生和蔡保忠运用实证的方法得出结论,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产业振兴的“先行资本”。从上述观点可以清晰地看到,乡村产业振兴最终是要在共同富裕的视域下,真正让农户切身感受到农村产业发展带来的福利。总体而言,推进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是带动地区产业发展,结合地域特色实行针对性对策。

二、案例分析——基于青海省贵德县S村的实证

(一)S村乡村产业振兴概况

本文聚焦于青海省欠发达乡村的产业振兴,根据研究问题需要,选择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半农半牧”区贵德县S村为案例:

贵德县常牧镇S村共有三个社,207户,695人,其中:劳动力360人,男188人,女172人,党支部党员40名。该村以农为主,兼营少量畜牧业。全村有林业部门确定退耕还林地203.6亩,2019年发放补助资金18324元,林地3675.35亩,发放生态补偿金38884.76元;草山面积23600亩,其中禁牧草场16000亩,草畜平衡7600亩,发放草原奖补资金209420元;全村耕地面积1512.54亩,主要种植春小麦、玉米、青稞等作物,发放粮种补贴151254元。全村有大小牲畜1670头。S村按照全县污水处理总体规划,在2018年底至2019年初已全面完成投资758.4万元,与高原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同步实施污水处理管网工程的建设任务,完成率达到70%。2019年底,S村根据镇党委、政府的安排部署,全面完成63户农户的水厕改造。已享受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奖补政策资金22.1万元。确定建档立卡贫困户49户、109人,至2020年底减少为18户44人,2017年,该村19户46人享受产业到户资金共29.4万元,该笔资金用于购买商铺出租,每年产生租金利润19804元,2019年3户贫困户被列入林业管护员,年工资每户1万元。在集体经济方面,S村计划与“青海龙根农牧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建设龙根生态牦牛养殖基地。该项目批准于2020年6月,計划分三期建成,拟投资2.52亿元。项目建成后,预期年利润2077.96万元,可为周边居民提供120个工作岗位。同时,该村正在积极布局饲料加工厂等其他集体经济项目。

我们在实地调研的过程中发现,S村乡村产业振兴呈现出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第一,生态环保产业。S村属于半农半牧地区,注重生态环保产业的发展,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坚持把生态环保放在第一位,通过圈养和放牧相结合的牧业发展方式,目的是让草地休养生息,不被大规模破坏。同时,当地基层政府也积极给予村民生态环境保护的补贴,以保障村民的自身利益不受影响。第二,S村乡村产业振兴主要是发展符合当地特色的农作物,依托当地气候实际,大面积种植青稞、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并且,S村重视科学种养,定期邀请青海省高校畜牧和农业的专家到实地指导,与青海省高校专家进行技术方面的合作,为的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同时,S村在种植方面已经实现机械化收割,这一举措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效率。第三,发挥产业合作社集体经济的作用。例如:种植产业合作社、养殖产业合作社。一方面,S村依据地区资源禀赋,聚焦优势特色产业,形成农牧业多元主体发展模式。另外,通过自己培育和种植畜牧所需的农作物饲料,实现S村“种养结合”模式,合全村村民之力,重视发展产业合作经济。另一方面,S村在当地基层政府的支持下,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成功引入养殖企业“青海龙根农牧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大力发展农牧业,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对现有生活收入较低的、刚脱贫的农户给予资金上的支持,重视对脱贫的建档立卡户在劳动力雇佣和资金分红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加快推进“农户参股+股份合作+保底分红”等多种利益关联方式,让农户实现抱团发展。

(二)S村生态环保产业发展的现实基础

1.基层组织社会动员力较强

乡村基层组织的社会动员能力较强,实质上体现的是乡村基层党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社会职责和社会作用功能的实现程度。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在贵德县,乡村基层党组织往往具有较强号召力,来源于以下几项因素:一是贵德县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显著,当地村民从党的好政策中切切实实地得到了好处,生活质量在党的十八大以后有显著提升。当地乡村贫困户占比较高,实施脱贫攻坚战略以来,极端贫困现象消灭,村民对党心怀感激。二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提出和贯彻执行已取得重要成果,基层党员干部心系群众,廉洁奉公,给村民树立了良好榜样,村民自觉与党组织保持同步。三是考评体系越发完善,基层村社树立村规民约,并且开设“红黑榜”,将村民日常学习、劳动、家风文明素质与村集体分红挂钩,建立起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考评体系,激励村民提升素质、加强学习。因此贵德县乡村可以做到生态产业环保政策落地及时、实施有效、监督有力。

2.乡村绿色产业环保发展的意识较强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乡村振兴总要求的第一条是“产业兴旺”。绿色是乡村的本色,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撑点,而且是涵养全国生态环境的基础。在贵德县的S村保持着人与自然和睦、友好的关系,特别是近些年来,S村村民和村干部对绿色生态理念的认识和主动性逐步增强。一是在农业生产方面,农村生产方式已从过度消费转向绿色发展,推广有机肥、控释肥、土壤测试和配方施肥,努力打造生态、环保高效农业。二是在能源获取和使用方面,由政府推广,乡村更多使用太阳能等环保能源,如S村在政府支持下,发放太阳灶供日常使用,同时,对光伏发电、太阳能热水器进行补贴。三是在草场恢复方面,S村严格按照草场承载力测算标准,算好减畜工作的经济账和生态账,鼓励农牧民改变陈旧观念,引导农牧民解放劳动力去增业创收,有效遏制荒漠化势头,从而达到保护生态的目的。

3.S村“两委”发挥核心引领作用

乡村振兴战略,最终要靠基层党组织和村委会干部领导农民来实现。为了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在村“两委”和驻村干部的帮助下,该镇S村通过采取召开村民集体会议,组织村干部学习相关知识,观摩其他村有效振兴乡村的方法等多种方式,提高村民改造庭院的意愿,调动村民积极性,使得村里各家各户都大力开展产业转型。此外,S村还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铺设、路灯改造、文化广场建设、村内污水管网处理等。在多举并施的情况下,昔日较为荒凉的村落已经变成青山绿水、资源丰富、人民幸福且满足的村庄,正在逐步实现生活环境优化改善、产业促民丰收富足的愿望。同时,S村的党员干部群体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主动带动村民,组织和动员村民积极实现从乡村脱贫到乡村振兴的稳步推进。并且,村委会发挥自治作用,把村里的年轻劳动力,有种植、养殖经验的技术人员集中起来,各发其力,各尽其职,进行牧区的养殖工作,以此带动乡村产业振兴取得更大的成绩,使村民们逐步走上了致富之路。

三、青海“半农半牧区”乡村产业振兴的影响因素

1.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制体系尚待健全

由于中国部分农村地区的立法水平相对较低,有关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控制的规定仅分散在少数行政法规之中,专业法律法规目前并不完善。虽然,中國现阶段已经实施了《农业法》,但它仅仅是对农村环境保护作出了一些基本规定,在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防治、农村畜牧业污染控制、农药化肥污染控制、农业地膜覆盖的污染防治等方面,仍然存在着小面积漏洞。例如S村就还存在着此类现象。并且,由于S村地理环境复杂,再加之村庄内过于散乱的环境保护法和治理条例,也使实际执行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青海省仅针对国家公园等相关重点地区制定了相应的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有关环境保护相关的执法责任划分、执法监督机制和权力制衡机制的建设尚较为不足。例如,违反执法规定进行作业,过度进行土地和资源的开发等情况,相应的处罚措施还未曾执行。目前,许多部门在保护和治理农村环境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起初,政府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规定,具体实施过程缺乏统一的战略指导,导致人人都能管理又无人能管的局面,落到最后,还是得回归基层起点。一方面,S村乡镇政府没有独立的农村环境保护类的专业机构,也缺乏具有相关技术指导经验的高端人才;另一方面,S村部分机构和部门没有执法权,相关司法机构的联合执法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这就使得一些行动往往收不到期望的效果,成效甚微。这些都是当前S村生态环境治理工作难以推进的制约因素。

2.乡村集体特色产业后劲不足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视作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农村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农村的重要体现,是一种涵盖了生产、加工、供销等多方面的合作经济。青海省贵德县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使得其初加工产品在食品、医药品、藏族工艺品方面具有天然原生态的独特优势,但是由于青藏高原处偏远地区,远离主流,以至于销售市场、资金、技术流动方面仍然存在着巨大短板。在调研过程中发现,该县各村干部都一致认可集体经济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必要性,且都认为应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正所谓产业不振兴,乡村振兴就无从谈起,但目前,乡村集体经济多为一村一集体,在农牧混合的贵德县,各村集体经济体量略显不足,在与企业合作时话语权较弱,更难以扩大规模,使得乡村集体经济处处受制于人。并且,贵德县常牧镇内乡村环境高度类似,基本都是以农牧业为主的小型村落,导致各村集体经济发展几乎都以生态农牧养殖、生态旅游为主,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占全县人口的43%,容易产生区域竞争,造成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形成马太效应,不利于共同富裕的实现。

3.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

生活水平的高低往往是村民们比较关心的事情,但贵德县S村由于科技不发达、技术不到位等原因,导致村莊的现代化步伐较为缓慢、经济发展也相对滞后。因此,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农村远远落后于城市,存在一个很普遍的问题,例如S村里面的垃圾回收、污水处理方面存在很大的漏洞。排在首位的就是垃圾回收的装置比较单一,大部分地带只有几个固定的垃圾桶以供村民投放生活垃圾,但此举会引发出两个问题:一是垃圾回收力度不达标;二是垃圾分类的质量难以保障。同时,在垃圾回收与处理方面,S村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垃圾处理不及时;(2)垃圾集中焚烧容易产生有害气体,污染空气,影响空气质量;(3)不利于农村人居环境的整洁化。在S村部分地区,除固体废弃物之外,居民生活废水排放与处理也存在较大隐患,因为大部分居民会将家中的活废水排入自家修建的污水池,这样的做法虽然让家里的污水池派上用场,但极易对地下产生污染,以至于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也会对村民的身体健康构成很大的威胁。此外,省内优势产业比重偏低、相关技术人员匮乏、装备不齐全、基础设施落后等多方面的弊端,也对S村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后劲不足产生了直接性的影响。

四、青海“半农半牧”乡村产业振兴的有效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推进生态保护优先发展。针对上述贵德县S村在生态安全方面出现的问题,必须秉持生态安全的理念,并在明晰乡村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可以通过以下几点进行改善,以此来真正做到“全过程、全领域、全方面”开展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接续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步伐。

(一)加大乡村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健全生态保护的补偿机制

“制度是思想理论的工具,也是有序、持续开展生态实践活动的载体”,要想保护好生态环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抓住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机遇,吸引能够有效治理和保护环境的知识人才,加大乡村环境治理的力度,从而对S村环境治理做出正确的战略指导,最终达到改善S村生态环境的目的。其次,要健全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和保护体系,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协作,完善部门间协作机制,以明确的职业分工为动力推进其体系建设,以落实生态监督工作。再次,健全生态系统保护体制机制,结合S村地域“半农半牧”的特性,完善森林、草原、江河湖泊等方面的生态监督调查制度,加强对自然保护区、风景牧区、历史遗址的监督管理和生态保护,并结合国家颁布的各项政策、文件,如生态系统保护法规,以此来巩固S村生态监督管理保护体制。最后,健全生态补偿制度,重点关注破坏生态的惩戒方面,但需注意的是奖惩制度要始终秉持一个主旨定位——“生态消费区”“生态输出区”合作共治,并且还要实行多样化的补偿机制,以促进S村的生态环境持续性发展。

(二)完善生态产业发展范式,引导发展乡村田园综合体

要改善乡村的生态状况,就必须针对农村现有的污染情况,进行有效的防控和治理。要想实现高效的防控和治理,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入手。首先,要大力支持农业科技人员开发防治病虫害的技术,推荐使用控释肥料,说服S村的农民尽量减少农药及化工产品的使用,减少地膜的大规模使用,推广生物可降解农膜,同时,加大对土壤污染情况的监督管理,其中最重要的环节依然是逐步减少并最终禁止农药和化肥产品使用。其次,对我国的绿色产业发展方式进行进一步改革优化。强化村民对生态农业的认识,鼓励S村发展农业制品,例如牛羊肉食品、蔬菜产业及藏艺工艺品,等等。同时,依据特色地域的优势,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例如,在S村建设花田农庄、露宿营场、乡村酒店等,推进乡村多样化生态经济发展,力争打造一个具有乡土特色、地域色彩,且集生态文化旅游、特色餐饮服务与休闲娱乐、康复疗养于一体的相辅相成的农业农村特色产业及乡村旅游品牌,培育乡村现代化综合性生态产业。最后,打造一个乡村文化园区综合体。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一个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为一体的,且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的田园综合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并从中受益”。乡村文化园区综合体通过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进一步实现乡村生态中工业、农业、旅游业和第三产业的有机结合,实现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最终使得乡村生态产业振兴,为乡村全面振兴的可持续性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提高生态环境安全保护意识,完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

青海作为生态大省,生态保护优先成为青海不同地区发展的核心要素。伴随着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贵德县S村的领导干部要强化对于乡村的生态价值和文化魅力的认知。如果想顺利推进乡村产业振兴,要充分利用生态振兴的参与主体,充分发挥村民个体的价值和作用,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第一,发动两级干部到农村基层去宣传生态安全、环保等思想,以此方式来逐步提高村民对环境的保护意识,让他们更好地认识到生态环境和他们的生活品质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而促使村民个体积极地参与到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中。政府可积极引导村民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活,通过理性宣传使村民了解什么样的行为(如焚烧垃圾、乱排放污水等)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从而减少潜在的破坏环境行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的优势和宝贵的财富”的理念应深入人心,使村民能够自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参与农村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第二,综合考虑S村实际生活情况、发展特点,必要时要建立符合S村实际情况的垃圾处理体系,健全S村的基础设施。对此,要明确主体间的责任,合理使用财政专项经费,重点集中在垃圾处理方面,鼓励两级政府按照具体情况合理、合法、合规地处理垃圾,根据不同地区的垃圾具体情况,建立相对应的处理机制,以降低因垃圾处理不当而造成的潜在环境污染的几率。第三,鼓励在S村同步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向村民宣讲如何辨别干湿垃圾,如何对干湿垃圾进行分类、识别,引导村民区分干湿垃圾进行投放,以此减少垃圾干湿误投的现象,有效防止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促进生态可持续性发展。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是乡村现代化建设的内在力量,是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题中之义,更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本文聚焦于青海“半农半牧”区的S村,分析影响乡村发展的因素,重点剖析深层的制约发展因素,从平衡生态与产业发展的关系等方面,为思想转变探索创新路径。通过探索发现,产业振兴有利于农牧产品的开发,可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使农牧产品以更高的价值对外输出。同时,在乡村也需要大力引进人才、留住人才,通过吸引外资,改善农产品结构,为农民创业增收提供坚实的产业基础,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本文重在探索发展适合“半农半牧”地区的农业发展结构,通过产品深加工、种植经济作物等形式,实现农业转型升级。在进行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上,健全生态补偿体制,发展田园综合体,完善基础设施服务,以此增添村民满足感,激发农村创新创业活力,从而建设高原地带融“绿色、优质、安全”为一体的乡村产业体系。总体而言,本文的研究成果也对其他欠发达地区乡村的产业振兴起到一定程度的启示作用。

(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生态环保
浅析现代林业与生态文明建设
从精神人文主义看儒家生态伦理
基于露天煤矿开采的环境问题及土地复垦分析
宣威市海岱镇生猪养殖的生态环保途径初探
浅谈新农村以天然气为气源的供热方式
佛教善书的生态环保优势
我国建筑节能减排的难点与对策
教师教育生态环保课程在幼儿行为形成中的影响分析
浅谈绿色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