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触媒视角下长春历史文化街区有机更新策略

2023-06-13张钰竺王静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长春市

张钰竺 王静

摘 要:历史文化街区记录着城市的发展轨迹,反映人们的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构成,是城市文脉具象生动的外在表现。引入城市触媒理论,在对长春市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列举历史文化街区触媒活化设计的原则和要点,通过相关触媒元素的选择和塑造,提出长春市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有机更新的一系列策略。

关键词:城市触媒;历史文化街区;长春市;新民大街

一、长春市历史文化街区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长春市历史文化街区现状

本文研究区域锁定为吉林省长春市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新民大街建成时间为1933年,当时被称为“顺天大街”。目前,该街区的规划范围为北起东西民主大街交叉口,新民大街两侧至院落边界,南至南湖公园,总长约4 300米,规划总面积为365.4公顷,是以公共设施为主要职能的历史文化街区。如今的新民大街保存较好,街区整体空间布局规整,采用中轴对称、方格路网结合放射状道路加圆广场的街道格局,传承具有巴洛克城市的艺术气质,遗存的保护建筑风格协调统一。较我国现存的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而言,新民大街独具特色[1]。

(二)存在问题

1.街区空间结构局限

新民大街作为高活力的历史文化街区,内部道路交通及空间结构复杂,并且有历史建筑、行政建筑、医疗建筑等多类型多功能建筑交错其中,总体景观轴线较完整,但各个景观节点之间的联系较小,缺少一定的呼应关系。在城市的发展建设中,新民大街的更新缺少合理的功能规划,街区内封闭的院落阻隔了街区公共属性的发挥,减少了街道对人的吸引力。街道两侧杂乱无章的车辆停泊和街段内较密的道路交叉口,影响行人正常通行,过街连贯性差。

2.社会公共环境紊乱

因城市扩张发展的原因,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如今所处位置为长春市中心老城区,虽外部环境更新重建,但街区内部的社会公共服务环境并未得到更新与发展。街区内由多管理部门分属协同管理,公共设施多老旧失修,功能性单一。

3.历史文化底蕴缺失

目前新民大街街区的核心定位不清晰,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并没有很好地展现利用,文化要素单一且表现不足,街区内几乎没有其他与之呼应的景观要素,历史建筑周围的景观环境较差,甚至出现私搭乱建现象,风格单一的现代氛围阻碍了新民大街历史文化风貌的展现。除此之外,街区内历史保护建筑大多有损毁,如外立面建筑材料脱落等。新民大街街区未明确城市文脉的发展方向,在宣传中缺乏公众的参与,进而使得街区的历史传承与文化创新功能减弱。

4.景观绿化空间破碎

街区由御花园、朝阳公园、南湖公园三处公园及街巷绿化、新民大街两侧庭院绿化构成街区多层级的生态景观体系。然而,目前新民大街道路两侧的生态景观呈现碎片化、无序化的特点,道路的带状景观并未对街区各区域起到沟通连接作用。新民大街两侧部分院落绿化空间被停车设施侵占,街区内大量的景观院落仅为简单的绿化,不能为市民提供游览休憩的场所,单纯的绿化系统大大降低了街区空间的环境品质,街区整体景观利用率较低。

二、城市触媒理论在历史文化街区的利用

(一)城市触媒

城市触媒是20世纪末美国规划师韦恩·奥图和唐·洛干在《美国都市建筑——城市设计的触媒》中提出的理念。该理念认为,触媒元素可以作为催化物,引发某种“链式反应”,刺激与引导城市的更新开发,促进各城市元素的新陈代谢与持续发展,从而推动城市作为有机更新系统按照人们的意志持续、渐进地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城市触媒的选择在形式、形态和尺度上都具有很强的弹性[2]。

(二)触媒在历史文化街区的物质性形态

本文结合城市空间理论,对历史文化街区空间中触媒元素进行分析。根据空间形态上的形态特征与作用特点,将历史文化街区中物质性触媒的形态划分为点、线、面三类。

1.点觸媒

点触媒元素在历史文化街区中以点状的形态分布,向四面八方辐射,影响周边的区域,具有可识别性、标志性的特征,经常作为一定范围内的重点景观元素出现,起到向导的作用。主要表达要素有以下三种:标志性历史建筑或构筑物,强调场地的主题,增加街区的可识别性;纪念雕塑或古树等,作为历史文化精神的外在体现;喷泉或其他特色景观节点,作为街区各景观区域的连接点和聚集点,引导并激发着人们的行为。点触媒可以使人们以此处为参考点,感知周围的环境,对整体街区空间进行认知,增加街区的空间意象。

2.线触媒

线触媒元素在历史文化街区空间中呈线状形态,具备可达性、选择性的特征,对点触媒起到沟通和连接作用,支撑起历史文化街区空间结构的主体框架。线触媒常以街道、边界、连廊、连续的建筑或景观界面等形式出现。在历史文化街区中,街道为最基本的线触媒形式,连接街区空间,具备较好的可达性,无形中引导着人的活动轨迹。较抽象的线触媒形式为具有方向性与延伸性的街道或建筑立面,是街区精神和文化组成的重要展现形式,具有可识别性,是认知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媒介。线触媒的重点一般体现在对于街区连续形态的归纳、功能属性的整合以及人群活动的无形引导上。

3.面触媒

一定数量的点触媒和线触媒彼此整合,产生尺度较大的片状空间,这个空间便是更加宏观的面触媒。面触媒是历史文化街区意象的最主要构成要素,标志着街区空间形态认知由单一向复杂进行有机转变,其辐射范围较点触媒和线触媒来说更加广泛。从历史文化街区的角度来讲,面触媒应包含景观节点、交通路径的集合、功能区域、地标、边界等,各区域的面触媒是由区域内简单元素共同构成的相对复杂的系统,将多个小型面触媒整合可以得到更为庞大和复杂的面触媒系统。因此面触媒的运作受多方面因素的协同作用,需注意不同元素之间的关联与协同,增强历史文化街区的可读性和可意象性,促进区域自我更新和发展。

(三)触媒在历史文化街区的非物质性形态

1.政策制度保障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发展依附于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出台相应的条例文书,可使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做到有法可依。同时详细规划层面的研究,例如街区的建设导则、规划整治、修缮更新等,可以建立完善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体系,维护街区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2.历史文化精神

历史文化精神是历史文化街区生成的最核心触媒元素,是街区在更替过程之中遗存的文化痕迹与符号,其承载的文化内涵与历史背景,也是历史文化街区区别于其他城市区块的特点。历史文化精神不仅影响着街区的空间形态表现,还决定了街区的场所精神的表达。街区中历史事件、区域环境、文化背景等因素,随时间的流逝,逐渐产出独特的历史文化精神,强化街区意象,展现街区个性,对改善历史文化街区同质化的局面具有积极意义。

3.社会行为活动

历史文化街区很大程度上受当地居民生活习惯与行为需求的影响。作为非物質触媒之一的社会行为活动,包括行为规范、生活方式、公共形态、价值观念等,其特性是社会性、公共性和开放性。在对街区进行更新活化时,考虑社会行为活动触媒,可以增强人们的参与感和归属感,提升街区居民生活品质。

三、长春市新民大街历史街区触媒活化策略

(一)优化空间结构,建设生态街区

1.街区肌理的融合

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呈现中西结合的特点,以中心线为轴,形成方格网状,结合西方放射状道路加圆广场的街区肌理,街道两侧建筑对称布置,空间序列清晰,体现强烈的纪念性氛围。在触媒塑造上,可以规划为以新民大街为景观轴线,环湖景观带和“官厅街”观光带进行围合,多空间景观节点聚合联系,形成“一轴两带多点”形式。提取旧有街区肌理,利用合理的功能布局调整与环境细部处理,融合新增肌理元素,产生一种新与旧的共时性与历时性的对话。

2.建筑形态的归纳

新民大街街区内存在许多伪满时期历史建筑,通过对建筑风格的把控和风貌的分析,可在周边现代建筑及街区立面上进行触媒专项的设计,引入虚实和新旧对比的方法,遵循整体保留、局部创新的设计原则,从而使建筑形态与街区风格协调统一,和谐共生[3]。

3.交通体系的建构

作为国家级重点历史文化街区,新民大街的交通体系首先服从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古迹的保护要求,保持既有的“方格路网+圆广场”街路格局,尽量减少内部和外部的穿越交通量,倡导公共交通和慢行的交通出行方式。

4.旅游景观的营造

关于新民大街街区的旅游景观营造,应该重点考虑形式上的统一性。规划完善街区旅游系统,引入城市触媒元素,加强公园绿地、庭院绿地、街头绿地等多层次绿地建设,运用旧有文化符号或构筑物加以修饰,反映街区的风貌特色,丰富旅游体验,加强文化宣传,使游客提前知晓新民大街的文化特征,形成情景交融的旅游景观感知意境。

(二)完善社会功能,提升公众参与度

1.完善街区功能属性

综合考虑新民大街街区用地发展情况,在街区的功能规划中需做到协调统一,完善和增加功能用地,围绕文保单位,增加开敞空间的同时,保障街区展示功能的承载空间。适当调整部分教育功能,同时增加会议、文创、科教、展览等功能,尤其是长春历史发展相关的自然与文化展示功能。

2.建设相关公共政策

建议针对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出台一整套具有可行性和可持续性的规划政策,完善长春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开展修建性详细规划层面的规划研究,建立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体系及机制[4]。

3.提高游客感知体验

为了提高游客的感知体验,新民大街的更新应与时代人本精神相协调,促进公共属性的提升。考虑社会发展背景下游客的游览需求,打造以近代文化遗产为核心,集旅游、文体、教育、展览功能于一体,传统风貌与现代风貌相融合的特色街区。

(三)延续历史记忆,发掘文化精神

1.集体历史记忆的延续

可在新民大街活化更新进程中引入纪念性景观作为触媒,将街区历史、场所精神和文化记忆融入街区空间,提升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的教育性和历史延续性,唤醒城市居民对新民大街的历史集体记忆,保留街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所蕴含的社会、事件和文化特征,展现街区的文化记忆和教育意义,使历史文化街区焕发特色与活力。

2.文化精神元素的发掘

新民大街在历史演进中留下的文化痕迹,有着深远的警示和教育意义,是新民大街区别于其他历史文化街区的独特名片。要对街区进行更新活化,提炼街区内特有的文化符号,打造爱国主义警示教育的基地。同时结合现今城市特征对新民大街进行适应性转化,开展相关活动,鼓励公共参与。

四、结语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活化和城市的未来发展密切相关,其不仅是物质触媒与非物质触媒的自身活化,更是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文脉和街区精神的传承与再利用。本文通过运用城市触媒理论实现长春市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物质空间更新、功能适应性调整、文化传承和活力提升等方面的再创造,在尊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通过触媒元素的引导与活化,以原真性保护与创新性发展的方式,使得历史文化街区有机更新,推动城市朝生态化、地域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宫殷婷.长春市新民大街历史街区环境保护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2.

[2]沈潇,张希晨.城市触媒视角下历史街区景观更新设计探索:以苏州市光荣墩旧街区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2(18):97-99.

[3]张成龙,鲍春晓,毕琳博.城市更新背景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再生探究:以长春市新民大街为例[J].建筑与文化,2022(8):160-161.

[4]陈宁.城市肌理视野下的长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研究[D].长春:吉林建筑大学,2018.

作者简介:

张钰竺,吉林建筑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景观设计与理论。

王静,长春市城管局固体废弃物管理中心,正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城市更新、环境整治。

猜你喜欢

历史文化街区长春市
快乐教育 筑梦成长 长春市第二实验小学简介
登泰山
推进广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活化的思路与成效
洛阳老街区“微空间”改造设计思考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城市文脉延续的新思考
基于游客满意度的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探讨
拾荒助学子 温暖众少年长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