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农户间知识共享行为研究

2023-06-13朱盼盼高甜村郭会程

农村农业农民·A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社会网络知识共享农户

朱盼盼 高甜村 郭会程

摘 要:农户间的知识共享是农业知识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促进农户间的知识共享行为,本文结合农户间知识共享的特点,基于社会网络视角探讨农户间知识共享行为,从共享网络节点属性和网络结构属性两个维度,分析共享行为影响因素。并基于此,从农户知识共享意愿、共享能力以及共享网络结构优化三个方面,提出促进农户间知识共享的建议措施,为农业知识传播、产业发展、农民致富提供参考。

关键词:社会网络;知识共享;农户

人才匮乏、先进科学技术没有得到广泛推广应用是乡村振兴面临的主要问题。农户在从事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多方面的信息为其提供决策依据。除了自身的经验积累、农技推广机构宣传和互联网传播,农户之间的相互交流学习也是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农户的抗风险能力较弱,新技术应用效果的不确定性不利于农户采纳,而经过实践检验,风险低、经济效益好的农业技术,更容易被农户接受采纳。嵌入于农村社会网络中的农户间知识共享可以为农户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提供切实有用的解决方案,是农户获取乡村振兴所需的生产、经营、管理以及销售等知识的重要渠道,可以有效促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一、农户间知识共享的重要性

农户间知识共享要素包括4个方面:一是共享目的,农户参与知识共享的目的各不相同,除了在相互学习与效仿中获取其生产经营中所需的知识、促使隐性知识应用及存量增加,还可通过知识共享获取其所需的尊重、认可、荣誉等精神或物质奖励;二是参与主体,农户是知识共享的参与主体,其知识储备水平、参与意愿直接影响知识共享行为的可持续性以及共享效果;三是共享客体,农户间共享的知识多为从实际生产中积累的经验、技能以及实用的经营管理信息,与科研机构或网络传播的知识相比,这些知识与其所在的生产环境及其需求更为贴近,但多为隐性知识,难识别、难表达、价值难衡量,较难进行共享传播;四是共享过程,农户间的知识共享并非完全随机的,而是以一定的社会网络关系为载体,进行信息获取、存储、转移和创新等活动的动态循环过程。

在认识到农户间知识共享的重要性以后,很多国家都开展了推动农户间知识共享的实践,以期促进共享行为的可持续发展。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提升农户知识共享水平方面所采取的措施也各不相同。例如,于美国而言,较好的信息化基础为农户间便捷的知识共享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所以,即使没有国家顶层设计和宣传推广,也可以实现农户间可持续的知识共享。与美国不同,澳大利亚在推动农户知识共享方面,不仅有具体的项目引导,还有政府层面的战略规划。而加拿大在农户知识共享方面做得更为具体,主要结合本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知识共享应用。在一些农业经济发展落后、信息化水平较低的国家,则会在政府主导下,集聚多方力量,推动知识共享。我国目前在农户知识共享方面较多从顶层设计上进行规划,因缺少自下而上的实际需求反馈,出现政策制定与农户利益之间的偏差,不利于农户知识共享行为的推进。

基于农户社交网络的知识互动交流,不仅可以告知农户新技术如何操作应用,而且可以使其明白技术应用的原因,及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更有助于提升农户采取新技术的概率,是新技术快速传播、推广应用的关键。因此,为推动我国农户间知识共享,本文从知识共享参与双方的交互关系出发,基于社会网络理论视角,结合农户知识共享网络节点属性和网络结构属性两个维度,对影响农户间知识共享因素进行分析。

二、农户间知识共享影响因素

(一)知识共享网络节点属性

一是共享意愿。农户是农业知识共享的主要参与主体,在其知识共享过程中,知识拥有主体是否愿意与其他农户分享其经验性知识,接受者是否愿意积极学习、应用来自周边其他农户共享的知识,是影响农户间知识共享行为的首要因素。共享意愿受到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如利他主义、嫉妒心理、互惠心理、自我表现和亲社会动机等。参与知识共享的行为主体需要彼此之间有较高的信任度,以保证知识拥有者愿意共享传播知识,知识接受者愿意接受应用。农户间基于社交网络的信任、互助和利他的社会文化氛围,将为知识共享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农户间的知识共享行为多为非计划行为,其随机性使得共享效果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在农户知识共享过程中,其共享意愿是在多次彼此交流过程中,随着自身共享收益与共享成本的变化而动态变化的,共享行为的可持续性受到共享收益与共享成本的综合作用。基于有限理性的农户在权衡知识共享所带来的精神与物质收益,以及时间、风险等成本后,才会决定是否持续参与共享。因此,无论是出于自我表现,想要获取声誉、肯定或尊重,还是出于无私奉献、乐于助人,如果参与知识共享的主体之间能够将精神或物质进行交换互惠,则有助于促进两者之间的共享行为可持续发展。而嫉妒、自私等心理因素则不利于农户间的知识共享传播。

二是共享能力。共享意愿决定了农户在知识共享过程中的共享数量,而共享能力则决定了知识共享质量。在具有共享意愿的前提下,参与知识共享交流的农户还需具备必要的共享能力,才可以将自己在生产实践中获取的经验性知识进行准确传递,才能够从共享网络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农户的知识储备、知识价值的判读、表达与接收、良好的学习沟通等能力都将影响知识共享行为的可持续性。从知识供给者角度讲,知识共享能力包括知识的有效表达和传递;从知识接收者角度讲,知识共享能力包括知识的准确理解、吸收和应用。只有知识供给者有效传递其拥有的知识,且知识接受者能够准确接受并应用,才可真正实现知识共享价值。

然而,受限于所处环境和教育程度,部分农户文化水平不高,难以将其在生产中使用的技术和积累的知识,进行完整、准确的表达传递,共享效率比较低。即使是在较好的共享环境中,农户间的信任度比较高的情况下,如果农户的知识表达、知识价值判断、知识接受应用能力较弱,也无法保证从社会网络中获取有用的知识。如果农户的知识共享能力不足,不能清楚地表达所拥有的隐性知识,无法准确判断知识价值,将严重影响知识共享效果,甚至可能誤导他人,给农业生产造成损失。

(二)知识共享网络结构属性

农户在知识共享过程中形成的结构并非是全耦合或完全随机的,网络规模、连通性、网络密度和异质性等网络结构特点均会对农户间的知识共享产生影响。共享网络结构决定共享机会,联系强度和网络密度决定了农户在参与知识共享过程中可以接触到谁,影响参与成员知识交换的灵活性和共享的难易程度。

一是网络的连通性。农户间知识共享以连接农户的关系网络为载体,社会网络为农户间的知识共享提供了共享渠道。农户通过彼此间的信息互动交流形成复杂的网络关系,网络结构决定了农户可以接触到谁,与谁进行共享,影响彼此间知识共享的灵活性和难易程度。在知识共享过程中,每个农户并非与其他所有农户进行知识共享,主要与有直接联系的邻域内农户进行互动交流。不同网络连通度以及集聚性下,农户参与知识共享可以获取的收益不同,网络连通性越高,越利于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知识传递。

因自身抗风险能力较低,多数农户在面对新技术时会持观望的态度。而拥有知识并积极参与共享的节点在农户知识共享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其在知识共享网络中的位置,影响着共享网络的活跃度和共享水平的高低。农户间的关系越亲密,彼此间的互动频率越高、共享的知识数量越多。由此可见,搭建农户知识共享网络中关键节点与网络中其他节点之间的信息交流通道,充分发挥其在社会网络中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多主体参与的高频紧密互动关系,可以有效地帮助农户通过社会网络渠道获取到高质量、多样化的知识。

二是网络异质性。参与知识共享的农户在知识储备、共享目標、经验积累、认知水平和关系网络等方面存在异质性,彼此之间的差异有助于知识创新应用,其中,农户间的知识势差是促进彼此间知识共享的重要驱动力。具有知识优势的农户更容易吸收采纳新技术,并能够结合自身所处的环境,在实际的生产中对农业技术进行改进、调整,以更好地服务于生产发展。在知识共享过程中,存在知识势差的农户间,通过交流互动,促进不同知识间的碰撞以及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间的转换,可形成新的知识资源,实现整体知识水平的提升。

三、促进农户间知识共享的建议措施

(一)提升农户共享意愿

首先,要以利益驱动高水平的可持续性共享行为,构建基于信任与公平的农户间的信任沟通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为农户间知识共享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农户知识共享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实现高价值、低成本的实用性知识在各参与主体间高效转移,提升共享绩效,解决知识共享过程中的认知、信任冲突,实现互惠互利,多方共赢。其次,针对农户间知识共享自组织状态下共享效率比较低的问题,可以通过舆论宣传、情感支持、物质奖励、示范带动等多种方式,对在农业知识共享中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体或组织给予肯定,增加其知识共享收益。最后,降低知识共享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降低农户参与知识共享的难度,在良好的共享氛围中,激发广大农户参与知识共享的积极性,提升其共享意愿,促进其共享行为的可持续性。

(二)提高农户共享能力

有效提高农户共享能力,需要政府、科研机构以及社会各方的积极参与,通过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推广宣讲,为农户知识共享作出必要的基础准备。同时,选择有一定知识储备、社会关系良好且愿意参与知识共享的农户,根据其自身实际情况,在其已有的知识储备基础上,可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指导,提升其学习能力和知识技术水平,使其成为农户知识共享网络中的关键节点,更好地发挥其在知识共享传播中的作用。再者,为农户间知识共享提供技术支持,充分发挥互联网信息技术在知识共享中的作用,将农户生产实践中积累的常用的、价值高的知识进行整理汇总,建立知识库,促进隐性知识显性化以及知识的动态实时更新,便于农户之间交流学习。

(三)优化共享网络结构

社会网络作为农户间知识共享的载体,其网络结构对其共享行为至关重要,可以通过优化网络结构畅通共享渠道,为共享行为的发生奠定良好基础。从网络节点角度考虑,较早应用新技术的农户是知识共享网络中的关键节点。因此,促进农户间知识共享,可以先从知识储备水平高、接受能力强的农户入手,通过示范带动提升网络中参与主体之间的交流活跃度,使农户获取到更多内容丰富且低成本、高价值的相关知识。同时,应结合农户间知识共享主体特征,借助信息化手段,搭建农户间知识共享平台,畅通农户间知识共享渠道,提高网络中关键节点与普通节点之间的社会网络关联,提升农户知识共享网络连通度与集聚度,促进彼此间的知识共享。

参考文献:

[1]喻登科,彭静,涂国平,等.农户间知识共享研究述评[J].科技管理研究,2018,38(20):170-179.

[2]金辉,刁品昊,杨川.“双主体”面子取向驱动下知识共享意愿生成机理——兼论团队成员交换的调节作用[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03):103-113.

[3]胡望斌,彭小平,田喜洲,等.亲社会动机对知识共享的影响机制研究[J/OL].软科学:1-19[2023-02-09].

[4]石艳,董虹伶.人际信任对教师知识共享的影响研究——基于整体网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10(02):49-60.

[5]黄子萱,熊回香.在线健康社区用户知识共享与隐藏行为的演化博弈研究[J/OL].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1-21[2023-02-09].

[6]王海花,谭钦瀛,李烨.间接互动对在线知识社区知识共享意愿影响研究——基于价值共创和价值共毁的整合视角[J].软科学,2022,36(10):138-144.

[7]徐修德,刘钒.社会资本与技术支持对学术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影响——基于科学网平台的知识共享要素分析[J/OL].科技进步与对策:1-10[2023-02-09].

[8]刘健.吸收能力视角下隐性知识共享与产业集聚的互动关系——以物流业为例[J].商业经济研究,2022,845(10):105-108.

[9]沈占波,李昂.开放式创新平台核心参与者知识共享行为的多重驱动路径研究[J/OL].科技进步与对策:1-11[2023-02-09].

[10]赵栋祥.国内在线健康社区研究现状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18,62(09):134-142.

[11]王仙雅,林盛,陈立芸,等.组织氛围、隐性知识共享行为与员工创新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2014,28(05):43-47.

[责任编辑:朱松琳]

猜你喜欢

社会网络知识共享农户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西部独立学院教师知识共享现状与对策研究
基于ISM和AH的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研究
城市新移民社会适应与社会网络协同模拟框架研究
信息自由与版权法的变革
旅游目的地合作中网络治理模式研究
企业管理中社会网络的运用及相关问题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