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贵领导修建红旗渠

2023-06-13郑林华

百年潮 2023年5期
关键词:林县红旗渠干渠

郑林华

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到红旗渠考察时强调:“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回顾杨贵领导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的艰辛过程,人们就可以发现,习近平总书记的论断非常贴切精辟。

决定引漳入林

地处太行山区的河南省林县,县域绝大部分地方都干旱缺水,十年九旱,水贵如油。全县500多个行政村中,就有307个村人畜吃水困难。安阳地委第一书记崔光华曾经说过:“在解放前,林县山区一遇大旱,赤地千里,颗粒不收,人民生活根本没有保证。……我过去在林县听一些同志讲过,有的人一辈子只洗三次脸:生下来洗一次,娶媳妇洗一次,死的时候洗一次。”“汗水浇土风洗面,茅草刷锅泪洗碗”,正是林县广大群众备受干旱缺水之苦的生动写照。

由于缺水灌溉,农业基本上靠天吃饭,大旱绝收,小旱薄收,正常年景小麦亩产不超过35公斤,秋粮亩产不超过100公斤。缺水是导致林县贫困的主要矛盾。林县县委领导班子共同的想法是要让全县人民彻底解决缺水的问题。时任林县县委第一书记的杨贵和县委带领林县人民大搞水利建设,修建了英雄渠和弓上、要街、南谷洞3座中型水库和30多座小型水库,75座塘坝及大批旱井。原本以为这些水库可以解决林县缺水问题,但这些水库塘坝在1959年大旱中未能发挥作用。大家这才认识到:在天上无水蓄、地下无水汲的情况下,唯一的出路只能是引水。

林县县境有淇、淅、洹、露、漳五条河流,前四条河流季节性变化显著,冬春干涸无水,汛期山洪暴涨,泛滥成灾,只有林县北部边境的浊漳河,水量比较丰富,常年流量为25立方米每秒,最枯流量也在10立方米每秒以上。

1959年5月31日,杨贵等向河南省委书记处书记杨蔚屏汇报了准备到县境外找水的想法,得到杨蔚屏支持。6月11日,杨贵主持召开县委书记处会议,重新研究解决干旱缺水问题和水利远景规划。会议一致同意到邻省考察新水源。大家相信,有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党中央全国一盘棋的指导思想,境外引水是可行的。会议决定成立三个调查组到山西找水。杨贵带一个组沿浊漳河赴平顺县,另外两个组分别沿淇河赴陵川县、沿淅河赴壶关县。经过实地调研,并根据浊漳河、淇河、淅河水源情况和林县群众多年来对引漳入林的要求,确认淇河、淅河上游的陵川、壶关引水希望不大,水源充足的还是浊漳河。

1959年10月10日晚,县委全体(扩大)会议专门研究兴建引漳入林灌溉工程问题。经过讨论,大家一致同意兴建引漳入林渠,并确定请示新乡地委、河南省委批准。11月6日,林县县委向新乡地委、河南省委报送《关于引漳入林工程施工的请示》,提出:林县引漳入林工程是一项灌溉、发电、航运、工业用水的综合开发工程,自山西省平顺县耽车村起,流经林县,退入安阳河。引水干渠渠首至林县坟头岭,全长141.3公里,引水量25立方米每秒,可灌溉林县50余万亩土地,沿渠建立6处水电站。该请示除了希望上级在经济、物资(钢材)和技术上予以大力支持,同时也大大低估了施工难度,认为只要县里抽5万个劳力,大干130天即可完成工程。

引漳入林问题得到新乡地委第一书记张健民支持。12月23日,新乡专区水利建设指挥部给林县水利建设指挥部下达了《关于兴建引漳入林工程的通知》,正式批准该工程项目:“关于你县计划兴修引漳入林工程,经研究同意你县兴建,并根据你县财力、物力、人力分期进行,如力量不足,确有困难,不好克服,应量力而行。”

专区的批复表明建渠主要得靠林县自力更生。林县人民此前祖祖辈辈都没干过这么大的工程,仅仅靠林县财力这张荷叶,能不能包住修建红旗渠这个特大的粽子?很多人心里有疑问。杨贵当时的想法是:“从实际出发搞水利,符合党的政策,创造性地搞建设,符合党和毛泽东主席的一贯教导,等上级表态,单靠上级物质上的支持,不考虑群众的最大利益,不考虑国家的困难,那不是共产党人应有态度。”县委抱定一个决心,冒点风险也要干引漳入林工程。

解决引水点问题

虽然引浊漳河水已经确定了,但关键还要确定好引水点。由于地势原因,只有把引水点开设在浊漳河上游,从山西省境内引水,沿太行山开渠,才能让浊漳河水流过坟头岭(分水岭),进入林县盆地。经过多次勘测,林县技术人员选了几个引水点:侯壁断、赤壁断、耽车、辛安,以辛安为最佳。但究竟将哪个引水点确定为渠首,还需要与山西省充分协商。林县曾与山西省就引水点问题进行协商未果,只好请省里帮忙。

1960年1月16日,林县人民委员会在报送給新乡专署并河南省人民委员会的《关于兴建引漳入林工程请示报告》中强调:“引漳入林早就是我县55万群众的迫切要求,每次党代会和人民代表会议上,都提出了引漳入林的提案。为实现水利化,满足全县群众的盼望,经县委研究确定,要在中央、省、地委的领导下,在我县群众大搞治山治水已取得一定经验的基础上,发动群众,兴办引漳入林工程。”报告提出:“我们的意见,从山西省平顺县辛安村开渠引水。意见是否妥当,还请领导指示,并请帮助我们与山西省协商,以便在取得山西省同意后,我们好马上动工。”

1月27日,这天是除夕,河南省委、省人委分别致函山西省委、省人委,协商林县从山西引水问题。河南省委在给山西省委的信中写道:“河南省林县系山区,水源很缺,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用水都很困难。现在林县要求在平顺县辛安附近修建引漳河水入林县的渠道,来解决这一问题,但是和平顺县修建电站有矛盾。我们意见,平顺县最好在引水渠道上修建发电站,解决这个问题。”河南省委书记处书记史向生和省委秘书长戴苏理还以个人名义给山西省委第一书记陶鲁笳、书记处书记王谦写了亲笔信。省里给了林县巨大支持。杨贵当即让县委

农村工作部长王才书持信件到太原找山西省领导办理此事。杨贵还趁春节给陶鲁笳打电话拜年,请他在引漳入林问题上给予帮助。

2月6日,杨贵正在郑州参加省委五级干部会议,河南省委书记处办公室给杨贵去函,并转去王谦和山西省副省长刘开基关于引漳入林工程给史向生、戴苏理的复信:同意林县兴建引漳入林工程,建议该工程从平顺县侯壁断下引水,并按此设计。

侯壁断虽然不是林县最理想的引水点,但毕竟引水点问题算是解决了。机不可失,杨贵立即委托在家主持工作的县领导安排开工事宜。2月7日至8日,县委召开林县引漳入林筹备委员会会议,成立林县引漳入林筹备委员会,杨贵任主任。会议还决定成立林县引漳入林总指挥部和引漳入林党委,杨贵任总指挥部政委。一场轰轰烈烈的改换林县河山的历史伟剧拉开序幕。

五年艰苦奋斗,总干渠修成通水

2月10日晚,引漳入林总指挥部召开全县广播大会,向全县人民发出《引漳入林工程动员令》。动员令指出:引漳入林是彻底改变林县面貌的决战工程,工程完成后,“从此,龙王大权就掌握在人们的手里了”。第二天,农历正月十五,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开工。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在红旗渠开工不久就开拍新闻纪录电影《红旗渠》。

此前,县里制定的《关于林县引漳入林工程施工方案(草案)》过于乐观,对施工难度估计不足:引漳入林工程定于2月11日开工,5月1日前夕竣工。然而,经过近一个月的实践,因战线拉得太长,力量分散,领导指挥、施工力量、技术指导、物资供应、后方支援等等都跟不上,工程进展缓慢,质量没有保障,群众怨言越来越多。

面对困难,杨贵等人到工地深入调研,根据调研情况,1960年3月6日至7日,在任村公社盘阳村主持召开引漳入林工程党委全体(扩大)会议,杨贵在会上作了《要多快好省地完成引漳入林任务》的报告。他指出:现在全线开工,战线拉得太长,不便于领导,容易影响工程的速度和质量。为了留有余地,加快速度,保证质量,用事实调动群众的修渠积极性,我们应采取集中力量、打歼灭战、段段突击的方法,把水渠分成两期工程进行。第一期工程,先集中力量完成渠首至河口的一段,就是山西省境内这一段;第二期工程,完成河口至坟头岭这一段。完成一段,通水一段,收益一段,这样可以逼人奋进。经过讨论,会议最后确定,为了加快速度,保证质量,采取集中力量打歼灭战,段段突击的办法。

杨贵在会上要求:要健全劳动组织,严格防止窝工浪费现象。工地上的孕妇、长期病号一律都让回去,照顾他们的身体。加强技术改革指导,大搞施工机械化。对工地生活要搞好,要叫民工睡好、吃好,这是个重要问题。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文化教育工作要搞好,工地扫盲工作也要抓。做好卫生预防工作,防止疾病发生和传染。学生参加建渠,年纪还不大,对他们要照顾。

杨贵强调要自力更生,勤俭建渠,他要求工地从上到下开展一个高工效运动。要搞好节约教育,包括钢钎、炸药,能节约尽量节约,要花小钱办大事。有人说:“你们既想吃烂肉,又想省柴火,哪有这样便宜的事?”杨贵开导这些人:“请同志们好好想想,我们要吃烂肉,就大浪费烧柴,那样谁都可以把肉煮烂,何必再贯彻节约呢?我看还是要坚持‘既得吃烂肉,又得省柴火的要求吧。”

杨贵在搞好工地和当地群众的安全工作方面提议,譬如为保证山西和林县沿渠各村群众的安全,注意放炮炸石头的药量。从药的效能上来确定,要求达到硬石头崩得软瘫了,叫石头得了“半身不遂”病就行,但不要把石头崩得跳起来,更不要崩出半里地,这样一不安全,二浪费炸药。

行进中的修渠队伍

3月10日,引漳入林工程总指挥部召开全线工人代表会议,会议一致同意采取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分段突击的施工方法。一致通过正式将引漳入林工程命名为红旗渠。

3月13日,红旗渠总指挥部召开红旗渠工地各分指挥长、工段负责人及部分民工代表会议。会议确定,红旗渠总干渠工程分四期进行建设。此后,红旗渠建设走上了正确的轨道。

一期工程渠首至河口段都在山西境内,这一段工程十分艰难,整个渠线完全处在悬崖陡壁之上。经过紧张施工,8月30日,一期工程基本完工,在渠首举行了首次放水典礼大会。杨贵后来回忆:漳河水沿着太行山流到了林县河口村来了。但下段未修开,水又流到了河沟,群众一看,没有哪个不说可惜的。所以修下段的时候,都很支持。

一期工程试放通水,对干部、群众是一个很大的鼓舞和激励,大家精神振奋,干劲倍增。10月1日,一期工程胜利竣工,林县人民硬是從太行山的悬崖陡壁上开辟出一条20公里长、8米宽、渠岸4.3米高、过水每秒25立方米的大渠。

10月17日,二期工程河口至木家庄段全线开工。此时正是三年困难时期,二期工程才开工一个来月,中央要求进行“百日休整”,上级派人督促红旗渠停工下马。红旗渠又一次面临生死考验。县委研究决定,红旗渠工程不能全部停工,否则可能前功尽弃,但也要实事求是,正视困难,让绝大多数民工在11月底全部返回生产队,只留下数百名技术好、战斗力强的民工继续开凿最难啃的硬骨头青年洞。

作为红旗渠的咽喉工程,狼牙山青年洞长616米,高5米,宽6米。虽然只有600多米长,但施工难度极大,狼牙山全是石英砂岩,坚硬如钢,没有大型施工机械,开挖更是难上加难,最初一个工作面日进度仅为0.3米。负责开挖的300多名青年苦干加巧干,用蚂蚁啃骨头的精神,硬是干了一年零五个月,终于在1961年7月15日把青年洞凿通。

可就在这个月,新乡地委在豫北宾馆召开会议,会上及会后修建红旗渠再次遭到质疑。县委经过反复研究,认为红旗渠是林县的百年大计,不能动摇,但方法上可以灵活调整,农忙小干,农闲大干,固定专业队伍和临时突击相结合,以解决兴修水利和农业生产争占劳力的矛盾。这样干一段成一段,总有一天要完成。

9月30日,长达10619米的二期工程竣工。林县人民没有休息,马不停蹄立即转战下一期工程。10月1日,三期工程南谷洞至坟头岭段开工。

按照原定施工计划,木家庄至南谷洞段是三期工程,南谷洞至坟头岭段是四期工程。考虑到林县人民已经苦干了两年,为了让群众尽快受益,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结合起来,县委决定调整工序,“隔三修四”,将原定的四期工程变成三期工程,先修好南谷洞到坟头岭的渠道,提前发挥南谷洞水库效益。

经过一年奋战,1962年10月15日,全长17315米的三期工程竣工,南谷洞水库所蓄的来自漳河支流的水提前两年送到分水岭,全县近30万亩旱地得到灌溉,粮食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1963年12月,国家计委将红旗渠灌溉工程正式纳入国家基本建设项目。1964年,林县粮食平均亩产创纪录地达到了410斤,提前三年达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黄河以北地区亩产400斤的指標,成为河南省第一个粮食亩产达标县。这就进一步鼓舞广大人民群众大力推进红旗渠建设。

5天后,10月20日,四期工程木家庄至南谷洞段开工。杨贵后来有段生动的描述:红旗渠修到盘阳后,盘阳至南谷洞水库这一段暂时没修,先修南谷洞到坟头岭这一段,修成以后,从南谷洞水库里放水通过一次水,群众一看说上边有水,下边没水,主要是中间这段没修成,像“食道癌”一样卡着,得动中间手术,因此最后修中间这一段进展非常快。

虽说进展快,但由于工程量浩大,全长23186米的四期工程整整修了两年,1964年10月30日终于竣工。12月1日,全长140多华里的总干渠全部竣工。12月31日,总干渠全线首次试放水成功,漳河水经过41个小时流到了林县。

启动水利配套工程

1965年4月5日,林县县委在分水岭召开庆祝红旗渠总干渠通水典礼大会,五年来全县人民艰苦奋斗取得胜利,杨贵在大会上指出:红旗渠总干渠的修成、通水,是一个大胜利,我们应该高兴,应该庆贺。但我们也要看到,红旗渠通水后,将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新的问题,甚至有些是想不到的问题,还需要我们继续去解决。杨贵提出了工程配套、有了水如何浇好地、综合利用、渠道管理、合理用水等问题。他号召林县人民群众继续发扬修建红旗渠总干渠的革命精神,鼓足更大干劲,戒骄戒躁,再接再厉,乘胜前进,完成三条干渠修建任务,千方百计争取农业丰收,搞好植树造林,加强林业管理,搞好农林牧副生产。

为纪念红旗渠的兴建,教育群众,1965年7月21日,中共林县第三届代表大会确定每年4月5日为红旗渠通水纪念日,使其成为全县人民群众的鼓劲节日。这一年,林县又遇到了长达190多天的严重干旱,但与1959年不同的是,红旗渠初步显示了无雨保丰收的威力。

总干渠通水后,林县广大群众迫切要求加快三条干渠配套工程的建设。1965年10月6日,红旗渠党委在桑园召开配套工程会议,杨贵在会上作了关于红旗渠配套工程修建问题的发言,他说:群众对我们抱有很高的希望,要我们领导他们把渠修好,现在不好好领导群众把水利搞好,那就对不起群众,失掉了领导的作用。要力争在1966年五一节完成三条干渠的建渠任务,但一定要保证质量,决不可在质量上出毛病,如果质量搞不好,将来水过来后,渗漏严重就麻烦了。他还要求在完成红旗渠修建的过程中,能培养出一批技术人员。同时提出了八个具体问题:1.把民工生活搞好。民工带粮食,原则上是队里分配给他多少带多少,指挥部补助一斤半。关于多吃小米问题,尽量多给一些,把面换一下。现在机关可以多吃些面,拿出小米支援水利,蔬菜想办法给予解决。同时,要注意劳逸结合,对群众的休息、治病都要注意解决。2.修渠钻洞挖碴问题,要统一

安排。这个很重要,本来修水利是兴利除害,但前段注意不够,出的土石碴一占路,二占地,三乱扔,修过渠以后,两旁弄得乱七八糟。下一步要作妥善处理。办法有:一是垫路,二是垫地角,三是撑岸。3.干渠、支渠、斗渠、毛渠要统一规划。4.红旗渠的渠道、涵洞、桥梁的名称要有个统一规定,以后好管理。5.搞好施工管理和工地包工定额。6.建立一支有觉悟有技术的护渠队。7.修水利注意修交通,凡是比较大的路,要设计好,修水渠将来是修了渠带修了路。8.水利上需要的东西要靠自己搞,水泥厂和炸药厂要自己搞,这样自力更生,节约开支。

三条干渠原定两年完工,结果一年完成。1966年4月20日,林县县委召开庆祝红旗渠三条干渠竣工通水典礼大会。杨贵在大会上的报告指出:“红旗渠所以能在六年多的时间内完成,同时一段比一段修得快,一段比一段修得好,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有党的领导。……在党中央、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中南局、省委、省人委、地委、专署对我们是非常关心的,建渠中,省、地领导同志,不断亲自到工地帮助研究,从精神上和物质上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为我们修建红旗渠撑了腰,壮了胆。同时,山西省委、晋东南地委、平顺县委和我省各地区以及各兄弟县的关怀和支持,对我们也是一个很大的鼓舞。”

4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祝贺河南省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的伟大胜利》,表扬“林县县委不愧为全县人民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领导核心”。

1966 年,林县人民在总干渠分闸工地庆祝红旗渠一期工程竣工

红旗渠三条干渠建成后,水利配套工程又成了林县水利工程建设上的一项重要任务。1966年5月,县委、县人委召开了全县水利建设配套工程会议,杨贵在会上作了报告。他提出,在修支渠、斗渠、农渠、毛渠的同时,还有个综合利用问题,就是要通过修支渠,不仅解决水浇地的问题,而且要把其他工作带动起来。要采取“一带十”的方法,即通过修支渠这项任务,可以带动十项任务,甚至更多一点。这就是:带电站、加工站、水磨、水碾,还有其他农副产品加工,比如合成纤维厂、扎花厂、弹花厂、饲料加工等等,都可以带起来;带蓄水,储备水一是防灾,二是备战;带修路,把修渠搞出来的石碴都扔到路上,然后弄平上边垫些沙,就是石子路,既修了渠,又修了路,便利了交通,又可以少占地;带植树,渠两旁可以栽一些根很小的树,比如花椒树等,可以增加经济收入;带建立副业基地,种菜、养鱼、养鸭、种藕、种牧草、种竹、种苇等;带平整土地,不平整土地浇地有困难,不能浇地,就不能多打粮食,用水来促进群众平整土地;带深翻土地,搞大寨田,把活土层加深,保水、保土、保肥;带提水,通过水泵等,把水提到一定高度,让渠上头的生产队也能浇上地;带挖地下水,地下水和渠水配合起来,整个浇地就可以得到双保险,又能排涝;带讲卫生,有水了,卫生必须讲究。要把林县建设成江南鱼米之乡一样。

杨贵还强调配套工程建设中要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第一,要考虑方便群众生活。不管修支渠、斗渠、农渠、毛渠的时候,都要考虑方便群众,不要光是想着“卡”群众的办法。所谓方便群众,就是一切从群众的利益出发。比如工程建设,垒砌成啥样,从哪里留水口对群众有利,都要倾听群众意见。第二,要考虑方便群众浇地。第三,要考虑综合利用。第四,要考虑到节约。

红旗渠工程重大意义

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随着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近十年的红旗渠工程终于全面建成。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林县人民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大无畏气概和愚公移山的强大精神力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81位优秀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削平1250座山头,架设157座渡槽,打通211个隧道,修建了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据统计,工程总投资6868.64万元,其中林县人民自筹5839.66万元。红旗渠建成后,54万亩耕地得到灌溉,56万人口及牲畜的饮水困难得到解决,粮食亩产提高到460公斤。

同时,红旗渠还是一所大学校。在六年多的修渠中,据统计,在红旗渠工地上培养出27名工程师,560名技术人员,810名炮手,33000名石匠,110名铁匠,200名木匠,有700多人学会了烧石灰,320人学会了做炸药,110人学会了造水泥,有1610名干部学会了领导水利施工。红旗渠为山区建设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这些人才既是修建红旗渠的闯将,又是山区建设的骨干。

此外,在艰苦创业过程中,林县广大党员干部与群众同甘共苦,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为了帮助民工解决修渠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工效,加快工程进度,工地上的各级干部经常和民工顶班参加劳动,不少干部参加修渠后的收获是:“晒黑了脸皮,炼红了思想,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身体,解决了问题,推动了工程,团结了民工,保证了质量。”杨贵晚年回忆,修建红旗渠十年,没有发生过一宗请客送礼、挥霍浪费的情况;也没有一个干部贪污挪用建渠物资。更重要的是,林县干部群众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形成了超越时空的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为内涵的红旗渠精神。在后来向新的生产领域进军中,不管遇到多么大的困难,林县干部群众都会说:“红旗渠在那么困难情况下都修成了,现在的困难再大也不在话下。”

毛泽东接见杨贵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杨贵晚年感叹,红旗渠建设中有经济上的困难,有政治上的压力,风风雨雨,几经周折,“由此,我想到要干好一件事,应该无私无畏,忍辱负重,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盯住目标,锲而不舍,如果碰到风险遇到艰难就退缩,再好的事情也辦不成。”

(责任编辑 杨琳)

猜你喜欢

林县红旗渠干渠
红旗渠上的“铁姑娘”
南干渠儿童活动空间
“红旗渠精神”感动我
超声波流量计在兰干渠上的应用
东河塘干渠防渗改扩建工程设计
从红旗渠的“账单”体会党的领导
如何开展新闻踏访——“三千里干渠探访”报道体会
红旗渠的修建与红旗渠精神的诞生
“有才”林县话
用红旗渠精神教育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