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作业“减负增质”的策略与运用
2023-06-13王聪聪
王聪聪
一、问题的提出
“双减”,体现的是国家的意志,其目的是走出内卷化的“剧场效应”和“囚徒困境”,通过恢复和重建良好教育生态,让教育回归教育,让学校、学生、家长各归其位。
“双减”政策的落地是重塑全民教育价值观的过程,是教育机制体制重建的过程,是让全社会越来越尊重科学教育规律的过程,是让学生回归正规学校教育的过程。作业是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重要载体,承载育人功能,指向核心素养的培育,是折射学校教育价值观和专业水平的名片,是教学与评价相结合的连接点,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成绩的关键点,更是学校、社会和家庭容易产生矛盾的点。
长期以来,我们教师存在一系列关于作业的误解:误以为作业问题很小,不值得研究;误以为每个教师都会布置作业,不需要指导,多年来放任教师个人随意布置;误以为作业越多越好,导致“用作业数量替代作业质量”,学生睡眠时间越来越少,学习效率越来越低,身心健康状况越来越差;误以为教师不需要自己设计作业,只要依靠校外教辅或别人设计的试卷即可,导致“依赖心理”和“拿来主义”盛行,教师作业的设计能力、命题能力每况愈下……
在课堂上落实教学目标是教师的基本职责,如果把落实教学目标的行为延伸到家庭作业,就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作业减负关键在于课堂提效。因此,深化作业改革实质是深化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之一,就是以作业改革来撬动课程教学改革,促进学生通过作业成为自主学习者。
基于此,我们把立足“双减”、聚焦“增质”、赋能“课堂”作为教研的视角,将“守真而研”作为教研的态度,以继承、创新和实践精神,致力于有主题的学科教学研讨——“双减”背景下作业“减负增质”的策略与运用。以此着力推进教研文化建设,让每次教研都能“真实”发生,“行思”同行……
二、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方法
在研修过程中,我们重点采用“行动研究法”“实证研究法”进行校本教研主题的研讨。
行动研究法:从完善研修机制入手,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结合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双减背景下作业如何‘减负增质”扎实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并建立基于课堂实践的行动机制、基于研究的团队学习机制以及教学改革经验的培育与推广机制。
实证研究法:我们结合《河南省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导意见》组织语文教师进行教研,在基础的“同课异构作业设计”研讨中,制订出同一学科不同班级适用的作业,并将单篇课文作业设计拓展到单元整合作业设计、综合实践作业设计……随后将作业整理成册,全年级共享,有效地發挥教研的力量。
(二)研究过程
我们做的是“‘双减背景下作业‘减负增质的策略与运用”研究,首先制订了以下研讨目标:聚焦问题,探索作业“减量增质”。
围绕这一研讨目标,我们组织新入职教师、骨干教师、学科长等不同层次的教师针对以下问题进行研讨:
您认为您所教年级是否需要布置课后作业,为什么?
您当前在课后作业布置方面最大的困惑是什么?
您当前在课后作业布置方面面临最严重的问题是什么?
在“双减”背景下,您认为高质量的课后作业特征是什么?
在“双减”背景下,您如何面对不同家长的需求制订作业?
您对“双减”背景下作业“减负增质”有什么建议?
经过思维碰撞和热烈讨论,老师们对作业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他们认为:
留作业的必要性取决于你所任教的学科及所讲授的学科知识;
所有作业的根本性目的是培养自主的学习者,而不是一个完成作业的人,作业只不过是老师给学生的一种设计和指引,是希望学生凭借作业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作业布置方面最严重的问题是作业设计随意、形式单一;
“双减”政策对不同年级三科作业时长均有规定,三科教师之间缺乏协调;
教学设计与作业设计的关系成为教师最大的困惑;
作业分层分类困难较大;
“双减”背景下对作业拥有不同需求的家长相对“双减”之前出现得更多,教师的作业设置难度增加。
三、取得成果
(一)理论实践创新
1.明晰好作业的标准。
作业设计应该以学科知识为基础,要能够具体化为学科的基本思想、思维方法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2.制订作业管理制度,改进作业目标、作业设计、实施与评价。
3.明确校本化作业实践三项行动。
(1)做好四“无”。
一、二年级无书面家庭作业;
无家长批改作业;
无手机打卡作业;
无布置后不批改作业。
(2)处理好四个关系。
课内作业和课外作业之间的关系;
需用较长时间完成的作业和短期完成的作业之间的关系;
完成作业速度快和慢的学生之间的关系;
协调其他学科作业时长之间的关系。
(3)设置出新作业样例。
不同年级,不同题材,不同单元主题……通过讨论,大家梳理出不同作业的设计理念,为自己制订作业有了理论依据,精心设计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多样化作业案例。
(二)加强组织策划
变革学校教研组织文化;建立校本教研工作制度,提高管理、策划和指导能力;制订教师专业成长规划,保障教师开展教研的时间和条件,常态化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第一阶段:借力专家,引领发展。
引领核心——立足提高教师独立的教学和研究能力,强化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是理论与实践的沟通。
引领形式——学术专题报告、辅导讲座、教学专业咨询、教学现场指导等。
学校邀请洛阳市语文学科特级教师、原西工区教研室主任张丽霞老师作为特聘专家,每周两天深入课堂,进行听课评课及学科专业讲座的学习。专家面对面会诊式的教研形式,提高了教师的实践水平与反思能力,更推进了高品质的课堂建设,有实效,保质量。
第二阶段:制订策略,梯度成长。
展开深入调查,分析学校发展现状、教育教学情况、教师年龄结构、师资现状、学生发展状况等,查找阻滞教师发展的原因,尝试将教学中的分层教学策略运用于教师成长。
第三阶段:联片教研,共同提升。
在校本教研基础上,我们继续做好区域教研联盟。截至2023年3月初,已开展了396次“本真课堂”五校联盟联片教研,通过联片教研,实现了校际间的优势互补和资源整合。
(三)深化实践研究
围绕“提质增效”这一目标,各年级立足课堂,依托教材进行作业创新设计,分为大单元和单篇阅读设计两种形式。
1.立足课堂,一课一得增效率。
我校采用“三段式”课堂模式,即“课前参与—课中研讨—课后延伸”+精彩两分钟,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能力;着力构建一个基于自学、交流、实践为核心的多维学习实践平台,保证学生在整个学习环节中主体参与的数量和质量,促使学生提升学科素养,实现个人发展。
课前参与:以单元学习为主线,梳理每个单元的知识点,具体到每节课的教学中。作业设计在备课环节已经呈现,课时均有预习作业的设置,统一指导和评价标准。在预习时,由学生自学质疑,先学后教,带着问号进课堂。
精彩两分钟:将课前参与中自学、思考的收获与同学共享,全体学生参与,争做“小老师”,限时两分钟,按顺序展示。
课中研讨:教师依据学生的预习情况,以学定教。课中讲练、研讨结合,重基础,有层次,注重总结,及时归纳,或举一反三,或进行小练笔,让学生的学习效果呈现出来,互学导学,扎实落实一课一得的教学理念,突破重点难点。
课后延伸:各年级根据学段特点设计符合学生能力、兴趣的多元化作业。
2.科学筹划,化整为零夯基础。
(1)每日坚持,夯实基础。
学校各年级组、学科组经过集体教研,梳理整合,统筹安排,制订符合学科特点、学段特点的练习策略。
培养限时训练习惯:如字词掌握,在上课时或延时服务时段,用5分钟的时间,每日一练。化整为零,逐步掌握。
高效利用缝隙时间:如需要背诵记忆的内容,制作背诵、默写登记表,利用晨读时间,组织朗读背诵。利用午间写字课程,进行书写指导和练习。以月为单位,结果式评价,及时跟进检查落实,对于完成的学生进行表扬、鼓励,兼顾不同学生的记忆能力。
分层次布置作业:教师将教材、练习册等依据学情,通过集体研讨,细化到每天的家庭作业中并精练实练。教师通过在批改中发现具体问题,及时收集学生的作业情况及数据,为下一步教学策略的调整指明方向。
阅读积累:依托学校“读书三仕”活动评比,在学期初教师列出推荐书单,兼顾多个学科,结合学校“整本书·多文本”阅读研讨课活动的开展,按照不同学段的素养培养目标,每天阅读半小时。
经典诵读:每天经典诵读时间分两部分,首先由一位老师分享一首诗词,讲解诗词内涵,师生共同朗读;随后是学生诵读由学校语文教师参与编写的《少儿经典诗文诵读系列读本——書声琅琅》。学校教师不分学科全员参与,推介诵读内容不断变化更新,但又注重系统性和联系性。
2020年9月初开始对不同风格的诗人诗词进行推介,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豪刘禹锡、诗神苏轼、诗骨陈子昂、诗杰王勃、诗囚孟郊、七绝圣手王昌龄等。随后以诗的题材进行分享,包括托物言志诗、山水田园诗、羁旅思乡诗、赠友送别诗、边塞军旅诗、即景感怀诗等。
2022年,由推荐诵读内容转入对诗的常见意象鉴赏,如山、水、日、月、花、鸟、云、雨等。
2023年开始对诗词的诵读转为关注诗词中的情感表达。
日复一日的诵读经典,既能培养学生对民族语言的热爱,又能从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与人文素养,达到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2)周末实践,归纳融汇。
综合实践类作业:学用结合,在演练中让知识融会贯通。如教师录制微课,根据每天教学的重点难点,让学生和家长做小老师,学着去讲一讲、说一说,在讲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单元结束后,让学生采用思维导图、手抄报等形式自己尝试总结单元内容。
将阅读中发现的收获记录下来,每周完成各年级定制的读书报告单。
美文欣赏,根据不同主题有目的地练习写作。
(3)阶段回顾,应知尽懂。
以每周反馈复习、每单元反馈复习、知识专项练习等,及时发现学生在知识掌握方面存在的问题,实现知识、技能的落实。
3.“五育”并举,综合实践联生活。
(1)以听写大赛、汉字书写、辩论会为抓手,全员参与,榜样引领树立良好学风。
(2)利用课后延时服务时间,保障学生在校内完成作业的同时,整合社会力量,开设综合素养提升课程和俱乐部专业发展课程,如书法、古诗鉴赏、口才、戏剧创作表演等,帮助学生发现特长,专业成长。
(3)深入社会观察访谈,实地查看。如学习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时,组织学生出门观察身边存在哪些环境问题,指导学生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信息,写调查报告。
(4)开展主题研究课,一年级以“四季”为主题,第一学期研究“秋、冬”,第二学期研究“春、夏”,研究内容从与季节相关的诗词到歌曲、自然现象,最后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汇总成学习收获。三至六年级以“洛阳元素”为主题进行研究,每学期研究一个重点,如洛阳的饮食、洛阳的语言、洛阳的工业、洛阳的矿产……在学期末以多种形式进行主题研究汇报课,让学生在小学六年期间充分了解自己的家乡洛阳。
(5)精心设计寒假和暑假的家本实践课程。将语文学科学习与假期的诸多元素进行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并将知识转化指导自己的实践。
(6)一、二年级非纸笔测试。如一年级“乐学乐评,别样精彩”非纸笔测试、二年级“‘游出乐趣,‘闯出智慧”非纸笔测试,真正做到了落实“双减”提效能,集思广益显神通。
4.分层设计,促进学生全发展。
学校教导处组织语文教师学习《河南省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导意见》,了解总体目标:把握作业功能,发挥育人价值;检测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落实减负增效,促进全面发展;从提高作业设计质量、规范作业布置要求、加强作业完成指导、认真批改反馈作业四个层面对教师提出要求,并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强化过程指导评价。
在学习文件的基础上,语文教师从单篇精读课和单元整体两个层面进行作业设计。作业设计以作业单的形式,从教材分析、学习目标、作业目标、作业的具体设计与实施这四方面进行呈现,充分体现自主性、趣味性、创造性、实践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让学生愿意主动完成,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培养学科素养。具体的作业设计内容对应的还有设计的意图,其每项作业的意图都考虑到学生学段及知识认知的规律,有效推动了分层作业、个性化作业的推行。
但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不足之处,部分教师在制订作业时追求新、奇、巧,忽略了“实”;部分新教师对教材理解把握不够准确,制订的作业偏、难、怪,忽略了“准”。教师要创造性地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主动的有个性的学习,学习方式上要以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在校本教研中持续关注并作为问题进行有效改善的。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洛阳分校教育集团)
责任编辑 杨壮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