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亲历汶川大地震救援行动

2023-06-13郭正新

百年潮 2023年5期
关键词:伤员医疗队救灾

郭正新

今年是汶川大地震15周年。这次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在四川灾区造成6.88万名同胞遇难、1.79万名同胞失踪,受伤37.5万人,直接经济损失约8451亿元。

当时,我在成都军区联勤部任政委。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正准备上班。突然,响起一阵隆隆的轰鸣声,同时房屋剧烈地晃动起来。凭着1970年参加过云南通海大地震救灾的经验,我意识到这是一场高烈度地震,急忙和家人跑出了屋子。约两分钟后,大地停止了颤动,我快步赶到离宿舍不到300米的联勤部办公区。此时,办公区大门周围已聚集了七八个干部。

我把司令部的一名参谋叫到身边,口述了四点要求,请他想办法立即通知驻四川的联勤部队:一、人员迅速撤离建筑物,到附近相对安全的地域;二、密切关注震情发展,立即做好抗震救灾准备;三、尽快恢复通信,保证上下互联互通;四、严格各级值班,及时报告情况。因地震造成通信中断,我令一名干部赶往成都北较场,向成都军区作战部报告联勤部所在地西较场的安全情况,并请示军区有什么任务;令另一名干部赶到军区总医院,那里有近2000名住院病人,其中有约200名军队老干部,对他们的安危,我十分担忧。

14时45分左右,我们收到了汶川发生7.8级(后修正为8.0级)地震的通报,并接到军区下达的“驻灾区部队全力开展救援工作”,其他部队“迅即做好救灾准备”的号令,军区联勤部和所属部队迅速进入临战状态。在第一时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作出重要批示,紧急召开政治局常委会部署救灾工作。刚从外地视察回京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征尘未掸,立即亲赴灾区。习近平、李克强等中央领导,也亲临一线看望群众、指导救灾。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展开了一场伟大的抗震救灾斗争。

人民子弟兵战斗在救援第一线

救灾期间,我跑遍了几乎所有重灾区,深深感受到面对灾难,万众一心凝聚起的磅礴力量。

汶川大地震,造成几百万群众被困,十几万人被埋被压。灾情火急,人命关天。党中央果断决策,火速调集14.6万名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紧急出动,驰援灾区。部队集结主要采取两种输送方式,一是空军和地方运力结合,动用12架客机和22架军用运输机,不间断飞行78架次,快速投送10891名官兵紧急入川;二是铁路运输和摩托化开进结合,以超常速度投送后续部队。

成都军区联勤部担负部队集结的运输保障任务,我们紧急调集了所属汽车部队的1300台车辆,并征用地方客、货车6000多辆倒运和前送人员、物资。驻云南某集团军首批救灾部队8000人,在受令后4小时,首趟火车专列即发出,震后两天人员全部到位,军列运行速度达到平时两倍以上。某空降军从2省3市出发,多机场起飞,多机型并用,成为第一支到达灾区的外区部队。济南军区某团发扬“铁军”精神,一昼夜摩托化行军1200公里急赴灾区。海军某陆战旅穿越5省市,行程近2000公里,历时43小时,从湛江向灾区奔袭。第二炮兵3000多名官兵、600多台工程装备,分别从7个省市紧急赶赴灾区。

5月14日,解放军总后勤部向灾区紧急空运50支医疗队,多架飞机已临空成都而因气候原因改降别的机场。我部提前派出军代表进驻6个备用机场协调,安排200多台车辆在各机场候降转运,确保了空运医疗队在最短时间内抵达灾区开展救援。

数日之间,军队先后调遣14万多官兵救灾,涉及地域之广、运用力量之多、投入速度之快,创下了我军救灾历史纪录。国外媒体称,中国军队在震后反应之快令世界震惊,并称这一壮举为“救援大长征”。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成都军区迅即成立了抗震救灾联合指挥部,对在四川灾区参加抢险救灾的各部队和5万余民兵预备役人员实施统一组织指挥,并划分5个责任区,统筹协调区内部队任务安排、行动协同和综合保障。

在部队向灾区集结的那几天,我和部长董德元等一班人夜以继日地工作,两三天都未合过眼。后勤保障方面,我部紧急部署,分方向先后开设10个野战兵站,展开76支加油、供水、供电、淋浴、洗涤、修理分队和1700余台运输车,并由业务部门协调7家银行网点、16个军供站、38家供应商,103个地方加油站和地方运力,构成覆盖全域、相互衔接、军民结合的保障体系。我部还制定了《后勤保障十项办法》,围绕抗震救灾部队吃飯、饮水、医疗、防疫、穿衣、住宿、供油、运输、维修、经费10个问题,拿出措施,认真落实。胡锦涛在批示中对此给予了表扬。

特大地震使一些重灾区山崩地裂,道路损毁,通信瘫痪,与外界失去联络,音讯全无。驻渝某集团军组成一支22人的突击队,于当晚10时徒步向震中映秀镇出发。一路上在余震中颤抖的山体不断出现滑坡,巨大的石块轰隆隆往下掉。他们舍生忘死,在暗夜中艰难前行,克服重重险阻,于13日12时到达震中,第一时间报告了灾情。武警某师参谋长王毅带领200名官兵,不顾频发的余震和不断滑落的巨石,顶着滂沱大雨,冒死越过水坝、危桥和一处处泥石流,历经31小时,徒步强行军90公里,于13日23时15分到达汶川县城,用海事卫星电话首次报告汶川灾情。空降兵研究所48岁的大校所长李振波,率由侦察、通信、引导等多个专业共15名技术骨干组成的特种侦察小分队,14日12时15分,在无对空指挥,无地面标识、无气象资料的条件下,第一个跳离机舱,带领队员从4999米的高空伞降到地形险峻的茂县,及时报告了灾情。这样的伞降高度,在世界军事航空史上少有。

15 名空降兵官兵从4999 米高空冒死伞降到茂县侦察灾情

救灾官兵以最快的速度,进入最危急的地区,担负最艰巨的任务,展开了一场与死神争抢时间、争夺生命的生死大营救。

震中汶川映秀是一座大镇,地震时只有3000多人逃生,数千人下落不明、生死未卜。14日,济南军区某师1300名官兵整建制徒步进入映秀。他们不顾长途奔袭和20多个小时未休息的极度疲劳,与驻渝某师官兵并肩战斗,争分夺秒地抢救被埋群众。因道路中断大型救灾设备进不来,官兵们只能艰难地用手抠、用锹铲、用镐挖,用已磨出血的双手抬水泥板,昼夜不停地从废墟中救出了一个个已经奄奄一息的群众。

处于“孤岛”的映秀,食品、饮用水、药品等极度短缺。官兵每天只能吃几两食品,每五六個人才能领一瓶矿泉水,有的甚至一两天没吃上饭。我得知情况后,给我部司令部下了死命令:千方百计协调直升机,无论如何一定要把物资送进去。这一批物资运送到映秀后,官兵们首先想到的是受灾的老百姓,他们宁肯忍饥挨饿,也要把大部分物资分给群众,不少群众感动得流下眼泪。

地震后的北川已经惨不忍睹,拥有2万余人的县城几乎夷为平地。一些看上去没有倒塌的楼房,其实已塌下去一两层,楼体已被震酥,幸存者大多被埋在废墟深处。13日零时35分,驻渝某师装甲团1500人赶到北川。当天,该团就救出被埋群众211人,运送重伤员260人,转移疏散受灾群众5000余人。随后,他们与也在第一时间赶来的驻滇某师等几支部队一道,全面展开对整个城区的搜救。“芭蕾女孩”李月、“敬礼娃娃”郎铮等几百条生命,被官兵们从死亡线上挽救了回来。

震后的北川县城

5月17日,我带领一支后勤小分队携带物资,绕过一块块横卧在公路上的巨石赶到北川。此时的北川,弥漫着尸体和消毒水散发出的气味。我到了装甲团指挥所,为他们补充了一些给养,并与正在城区搜救的团政委时天聃通电话询问情况。时政委在电话中说:“死伤的人太多,任务很艰巨。为老百姓解除危难,是子弟兵的天职。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会用全部力量救人,废墟上哪怕只有一个人,我们也要抢救到底,决不放弃”。短短的几句话,表达了十几万救灾大军共同的决心。

绵阳游仙区人武部部长郑强,奉命率110名民兵紧急驰援北川。他和妻子都是北川人,双方有36名直系亲属居住在北川。在已经得知16名亲人遇难、其余下落不明的消息后,他强忍悲痛,组织民兵连续三天三夜奋战在救灾一线,先后救出受困群众1500余人,收殓掩埋尸体300余具,装卸救灾物资200多吨。

在青川、平武、理县、茂县、都江堰、什邡、彭州、绵竹等一个个重灾区,官兵们临危不惧,争分夺秒,连续100多小时奋战在余震不止的瓦砾废墟上。救灾第一阶段的前4天,各部队就救出被埋群众1万多人。

5月16日,胡锦涛同志飞赴灾区,实地指导抗震救灾工作。他得知山区的村庄因道路中断乡亲们急需救援的情况后,立即指示部队在进入所有乡镇的基础上,尽快进入所有村庄,排查每一户倒塌房屋,竭尽全力搜救被困群众。遵照这一指示,从5月17日至8月12日,救灾部队先后投入10万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开展了4轮“进村入户”救援行动。19日14时28分,首批救援人员全部进入灾情最重的174个乡镇、1480个行政村。之后,救援范围扩大至274个乡镇、2480个行政村,并对偏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和极重灾区的184个乡镇、1182个行政村进行了重点救援。

数十名将军亲率一支支突击队,冒着余震塌方,迎着乱石飞滚,跋山涉水,徒步向边远村寨挺进。青川县北兴村有123名群众被困,其中113人受伤,还有2名孕妇。某部官兵翻越4座海拔2000多米的高山,采取跪、爬交替的方式,将所有伤病员背运出来,官兵的膝盖和裤子全被磨破,鲜血湿透了迷彩服,好几名战士在完成任务后昏倒。当时,我正在青川的一个军队医疗队,看见送伤员的官兵裤腿上的斑斑血迹、衣服上的块块汗渍,手臂上的道道血痕,我既心疼又为有这样的年轻战友而骄傲。

救灾期间,解放军、武警部队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共搜救被掩埋群众1.7万余人,解救被困群众141万人,安置受灾群众102万人,诊治伤病员133万余人次,搭建帐篷34万余顶,修建房屋27万余间,搭建临时学校130所,运送救灾物资152万余吨,抢修维护道路1.6万余公里,清理废墟2260余万立方米,防疫消毒17.3亿余平方米,胜利完成了救援任务。广大官兵视人民生命高于一切,舍生忘死抢险救人,充分表现出无所畏惧、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

济南军区某红军师实习士官武文斌在连续奋战35天后,因过度劳累导致肺部大出血,光荣牺牲。某陆航团邱光华机组到理县执行任务返回途中,突遇低云大雾和强气流,邱光华和战友李月、王怀远、陈林、张鹏5位机组成员全部遇难。邱光华是一个典型的四川羌族硬汉,是羌族第一个飞向蓝天的人,已经飞行了34年。他参加过10多次卫星回收、多次重大军事演习和救灾行动,安全飞行5800多个小时,两次荣立二等功、四次荣立三等功。再过11个月,邱光华就将到龄停飞,他主动找团领导请战,先后飞行63架次,多次超常规、超极限飞入重灾区。他的家就在茂县南兴镇。在17天的救灾飞行中,他多次飞翔在家乡的上空。那片废墟里,就有他家倒塌的两间房子,年近80岁的父母亲就住在帐篷里。但他义无反顾地飞向汶川,飞向理县,飞向北川……英雄走了,但中华大地上永远矗立着他们的丰碑;英雄走了,但他们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医疗队和医护人员竭力抢救生命

5月12日,恰好是国际护士节。一场突发的大地震,带走了节日的欢乐,却让医护人员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救死扶伤的崇高和责任。

灾情发生后,国家卫生部迅速从全国抽调大批医务人员和多学科专家,加强灾区医疗救治和防疫力量。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先后派出医务人员9025人、救护车1344辆赴四川灾区救援。解放军总后勤部也在第一时间,紧急派出由3622人组成的194支医疗队、防疫队赶赴灾区,并授权由成都军区联勤部统一指挥。武装警察部队,也立即向四川灾区派出了38支医疗防疫队。灾后一天,就有474支医疗队进入灾区。战斗在救灾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在“黄金72小时”内达3.58万人;灾后两周,增加到5.05万人;以后,又增加到6.6万余人。5月15日,医疗救援实现了对重灾区21个县全覆盖;到22日和27曰,分别实现了对重灾区每个乡镇、每个村的全覆盖。抗震救灾中,累计救治伤病员400.5万人次,累计住院14.4万人,其中伤员9.1万人。

震后72小时,是搜救、救治伤员的黄金时间。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救治伤员中,灾区的卫生工作者起了重要作用。他们既是受灾者,又是施救者。面对大家,他们放弃小家;面对灾难,他们坚毅地承担起责任。在对外联系几乎全部中断、自身受损的情况下,一线医院不等不靠,最早的在震后2分钟就出动救护车和救援人员。70%以上的重灾区市、县两级医疗机构,在震后30分钟内就派出医疗队,85%以上的重灾区县级医疗机构,在震后半小时内开始收治伤员。

5月12日下午,我部在所属医院紧急抽组了15支医疗队。16时40分,由成都军区总医院组成的首支医疗队赶赴都江堰救援,军区昆明总医院医疗队等也于当日或13日紧急出动。

12日16时,四川省人民医院医疗队紧急赶往汶川救援,因到汶川的道路中断被堵在紫坪铺。他们决定从西边绕道绵阳,再从绵阳经北川进入汶川。赶到绵阳安县后才得知北川的灾情极为严重,便立即奔赴北川。道路两旁都是被震得松碎的山崖,到处是滚下的巨石和被砸毁的汽车,还有罹难者的遗体。在一片漆黑中,医疗队车队顶着不时飞来的石块,艰难地向北川开进,于13日凌晨1时赶到北川中学,是到达北川的第一支医疗队。他们用课桌拼成手术台,13日一天就完成了17台大手术,进行了200多例清创和缝合,还用救护车转运出五六百名伤员。

13日凌晨1时半,我赶到成都军区总医院。当时,天空中淅淅沥沥下着雨,篮球场和草坪上,紧急搭建的90多座卫生帐篷在风雨中发出哗哗的声响,在用彩条布搭成的1500平方米救治伤员临时缓冲区内,悬挂着一排排输液瓶,一辆辆急救车呼啸驶进医院,医护人员在几台野战手术车内紧张工作。

解放军总医院陈晓红副院长,是一位女将军。她带领医疗队赶赴汶川,行至都江堰因前方道路损毁受阻,他们立即就地展开紧张的救治工作。该医疗队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卢世璧、陈香美等组成的专家组进驻成都军区总医院,参加危重伤员救治,组织疑难病症会诊及危重伤病员远程会诊。79岁、身患多种疾病的卢世璧院士,曾参加过邢台、营口、唐山抗震救灾,具有丰富的救治经验。这次他主动请缨到救灾一线,一下飞机就连续工作了二十几个小时。我到医院看望专家组,请卢院士注意休息,他连声说“救人要紧,救人要紧”。

14日,第三军医大学68名医疗队员乘冲锋舟逆流而上,急赴震中映秀镇。由于水急浪大,中途他们改走陆路徒步前进。路的一边是悬崖断壁,一边是湍急的岷江,头上不断有巨石滚落,脚下的道路多处被泥石流阻隔。他们历经艰险,终于到达映秀镇,成为第一支到达震中的医疗队。同一天,第二、第四军医大学医疗队乘运输机紧急赶到灾区,迅即展开救治工作。因受空运条件限制,二医大医疗队携带帐篷不足。他们把带的帐篷全部用于救治伤员,而自己宿营在露天。16日,我在安县见到张雁灵校长、黄伟灿副校长,得知情况后急令军区营房部于当天送去了一批帐篷。

在“进村入户”的战斗中,医护人员不顾随时可能发生的余震,翻高山,下深谷,过激流,穿越泥石流,把医疗救治送到灾区的每一个角落。我部昆明总医院医疗队,派出一支20人的小分队,翻越9座大山,前往北川的片口、小坝。经历了地震毁灭性摧残,植被茂密的山上根本没有路,到处是刀切般的塌方段,到处可见数百吨的山石深深地砸入地表,再加上下雨频繁,队员们有时只好拽着植被一步一步向上攀,遇到植被稀疏地带,就四肢着地,匍匐前进。经过两天半的艰难跋涉,小分队到达了目的地。在这片“孤岛”上,他们安全转移了困在堰塞湖的200多名群众,先后成功救治伤病员4000余人,巡诊覆盖当地2000多户村民,覆盖面达100%。

第一时间展开的应急救援,有效地降低了伤员死亡率、致残率。据不完全统计,灾后72小时内,重灾区的汶川、理县、茂县、平武、青川等地依靠当地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人员,共救治伤员28340人。

随着救治工作的阶段性发展,为改善伤员的救治条件,进一步提高治愈率,抗震救灾医疗救治工作采取了两项重要措施:

一是将部分伤情相对稳定、能安全运送的伤员,转移到省外三甲医院,以改善救治条件,缓解省内压力。从5月17日至31日,动用21列次专列、99架包机、1万余台次救护车和5000余名医务人员,向全国20个省(区、市)的375家三甲医院转送地震伤员10015名,加上亲属陪护和医务人员,转运人数达2.5万人次,被称为人类历史上非战争状态下最大规模的伤员转移救治。

5月19日10时20分,由铁路转运的第一批208名地震伤员,乘急救车驶进绵阳火车站站台。专列和站台上的人员立即忙碌起来。一队队穿着红色衣服的志愿者跑向各自负责的列车车厢外。医护人员和志愿者小心翼翼地把伤员从急救车内抬出转移到专用单架上,又缓缓地通过卸掉玻璃的列车窗口,把重伤员送进车厢。安置伤员的车厢全都是卧铺,卧铺的中铺全部立起来,设置输液瓶。列车上还专门配备了药品冷藏设备。下午5时,当列车缓缓驶入重庆北站时,站台上数百名医护人员、部队官兵正翘首企盼,200多辆救护车早已排列等待。“大后方”重庆为伤员预留了5000个床位。

包机也作了改造。东航将一架空客大型客机拆卸座椅,改装为可运送61名伤员的全单架飞机。国航对3架波音飞机进行改造,每架能容纳36副担架摆放。担负任务的民营航空公司也对飞机作了改装。为让伤员无痛苦登机,国航西南公司特别启用了为残奥会引进的西南首台残疾人升降车。当升降车缓缓升起对接好机舱门后,机舱内的志愿者小心地将担架上的伤员,抬到平整舒适的机舱内平放安置。

二是对地震危重症伤员的救治,实行“集中伤员、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原则。将危重症伤员集中到重点三甲医院,极危重症伤员集中到华西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成都军区总医院,在全国范围内调集最优秀的专家和优势医疗资源进行救治,大大提高了危重伤员的存活率,降低了死亡率和致残率,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评价。我部所属的成都军区总医院,北踞成绵高速,紧邻都汶通道,是距震中最近、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军队综合性医院。震后7分钟,他们就接收了一名来自驻地天回镇的地震伤员。随后,大量伤员陆续送到医院。为了救治更多的人,他们派出急救车和5辆康明斯卡车,风驰电掣般到灾区接伤员。在该院先后收治住院的1300多名伤员中,重症、极重症伤员有300多人,被埋100小时以上获救的有5人。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指出,被埋压72小时后,救出来的要么是尸体,要么就是奇迹。为了挽救这5名伤员的生命,醫院用最强的专家、最优的方案、最好的治疗,全力以赴救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奇迹:17日19时,收治被埋105小时的映秀镇高速公路收费员袁艺,救治成功;17日凌晨3时,收治被埋108小时的什邡市红白镇中学炊事员李克成,救治成功;18日16时,收治被埋146小时的映秀镇公路稽查员沈沛云,救治成功;18日20时,收治被埋150小时的全国总工会巾帼建功标兵、映秀水电公司虞锦华,救治成功;21日19时30分,收治被埋196小时的绵竹矿工赖元平,救治成功。

在每个奇迹后面,几乎都有一场与死神赛跑的生命接力。赖元平是绵竹天池煤矿工人,地震时被倒塌下来的石头打晕,埋在隧道里。20日,他被空降兵某部突击队和志愿者救出,经随队的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医生作清创等处理后,乘某陆航团直升机送达北京军区255野战方舱医院。方舱医院在救治中,组织了两次由多家医院参加的远程会诊,沈阳军区野战血站及时送来了急需的血浆。21日晚,地方直升机将赖元平送到成都。成都军区总医院和解放军总医院专家立即进行大会诊,当晚就成功实施了左脑巨大血肿清除术。为了一位普通矿工的生命,军、地八九个单位和志愿者,用接力的双手共同托起了生命的希望。

专业救援队奋勇攻坚克难

汶川大地震救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救援,也是我国新兴的专业救援队伍最大规模的一次科学救援行动。据国家地震局资料统计,参加救灾的有国家、省級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24支,省市级消防救援队31支,矿山和危化救援队41支,共约2.2万人。还有一大批交通、水电、工程等救援队伍。

5月12日16时30分左右,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各组成单位:某集团军工兵团救援队、武警总医院医疗队和国家地震局专家组,开始分别向北京南苑机场集结。与此同时,我们成都军区联勤部接上级通知,派出车辆、人员,对救援队实施伴随保障。我部把任务赋予驻蓉某联勤分部。我专门向该部领导交代,一定要派出精兵强将,全力以赴搞好保障。20时,满载195名队员和救援装备、车辆的两驾伊尔-76运输机,从南苑机场轰鸣着飞向夜空,22时40分抵达成都太平寺机场。救援队随即赶到都江堰中医院和聚源中学、新建小学,此时离地震发生时间不到11个小时。

队员们冲向废墟,对着一个个有缝隙的地方高喊:“有人吗?”并用生命影像探测仪、红外和声波探测仪展开搜索,搜救犬快速奔跑着寻找幸存者。人、犬、先进器材三结合,迅速展开地毯式搜索,一个个鼓舞人心的生命信息不断传出。队员们不顾频繁的余震,冒着瓢泼大雨,奋力对废墟下的幸存者施救。在都江堰战斗16小时后,救援队又先后转战汉旺镇、映秀镇、北川县,历时15天,成功营救幸存者49人,清理遇难者遗体1080具,协助指导其他救援队救出幸存者12人,帮助定位36人。特别是震后72小时黄金救援时间过后,他们不放弃不抛弃,继续全力以赴进行搜救,成功营救出10名幸存者。其中4人被埋压时间分别长达125小时、144小时、145小时和164小时。

救灾官兵躺在钢绳上,保证学生安全通过

我在北川专门看望了这支救援队和我部派出的保障人员。身着橙色服装、显得疲惫的该队领导张明向我介绍说,救援队始终把战胜灾难的坚强意志与科学救援的理念结合起来。救援采取边支撑、边掘进的方式建立安全通道,避免对受困者造成二次伤害。坚持早期进行医疗干预,如在营救肢体被埋压的幸存者时,救出前对肢体作止血处理,预防挤压综合征导致的死亡。同时,对被困人员不间断开展心理安抚工作,稳定情绪,增强信心。这些保证了救援的成功率。

5月20日上午,我随解放军总后勤部一位领导乘直升机赴震中映秀镇,计划随后还要乘机到理县、茂县看望部队。行前,听说在映秀救出的被埋150小时的伤员虞锦华感染炭疽病毒,我特意带上了200套迷彩服,准备给接触过该伤员的救援队、医疗队更换服装,以防止病毒传染。到映秀后,得知是一名医务人员将伤员的气性坏疽误报为炭疽病,我们因担心发生大面积传染而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虞锦华被救出后,上海消防救援队和志愿者,对埋压在与她同一废墟的映秀发电厂职工马元江实施营救。他们认真勘察了废墟结构,发现不仅操作难度大,而且面临很多危险。总队长陈飞现场动员说,救人本身就是一件冒险的事,不冒险怎么救人?在他的指挥下,大家冒着生命危险,用风镐、液压钳等开辟通道。这时,传来了当晚有6级强余震的预报。但他们不愿放弃,仍不顾危险,继续掘进。万幸的是强余震未发生,生命通道终于打通。20日零时50分,马元江在被埋179小时后获救。在映秀镇,第三军医大学医疗队向总后领导汇报马元江伤情危重,急需转送医院救治。这位领导当即决定调整继续到理县、茂县的计划,用我们乘坐的直升机运送马元江到成都。飞行途中,我们还对躺在担架上的马元江进行心理安抚,鼓励他保持对生命的希望。

大地震中,都江堰至映秀、汶川的道路损毁严重,大批救灾部队、医疗队和装备、物资被堵在都江堰,抢通迫在眉睫。武警某交通抢险队、驻渝某集团军工兵团和四川省路桥集团公路战备大队紧急出动,负责抢修都江堰至映秀这一关键路段。他们协同作战,纵横双向立体布控,多点分段快速推进,展开了一场抢通生命线的接力赛。在历经艰辛终于打通道路那一刻,突击队员兴奋地久久按着喇叭,大声吼叫着。长长的鸣笛,在向死难者深切致哀的同时,也向灾区军民发出强烈的生命信号!直到那一刻,我们一直紧揪的心才有所舒缓,胸中升腾起对抢通突击队深深的钦佩和感激之情。

汶川大地震在四川灾区形成大小不一的104座堰塞湖,分布在沱江、涪江、岷江、嘉陵江水系,其地质结构多为松散堆集土石体,伴随着水位不断上涨,如一颗颗随时会引爆的炸弹。为消除堰塞湖对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严重威胁,在余震不断、湖水急速上升的高山峡谷之间,救援队展开了一场破堰除险的惊险战斗。

唐家山距离北川县城上游3公里多。这座海拔1000多米的巍巍大山,在地震中发生大面积山体滑坡,堵塞了流经这里的湔冮,形成一个总容量超过3.15亿立方米、水深80余米的巨大堰塞湖。持续的暴雨天气,使库容越来越接近临界点。一旦溃坝,下游城乡数以百万计的人民将在滔天洪水中再遭劫难。灾情紧急,刻不容缓。武警水电部队、驻滇某集团军官兵受命赴唐家山攻坚排险。经专家研究,排险的主要方案是在大坝上开掘一条导流明渠,形成人工泄洪通道,达到降低堰塞体前水位的目的,以防止坝体溃决,并减轻上下游洪水灾害。唐家山地形险峻陡峭,进驻堰塞湖坝顶抢险难度巨大。抢险指挥部决定,使用被称为“空中巨无霸”的俄罗斯米-26直升机,将几十台大型设备逐一吊运至坝顶。5月26日,因气候条件差直升机不能飞行而焦急等待的官兵,终于迎来了一个好天气。随着大型设备由直升机空运进场,攻坚战正式打响。原定开渠以爆破作业为主(后调整为机械挖掘为主),我部某武器库、综合库奉命将100吨炸药和18门迫击炮紧急送往唐家山。前线指挥部组织1000名官兵,经过6个多小时的艰难跋涉,将7吨炸药和数千支雷管安全运到坝顶。陆航部队飞行631架次,运送大量人员和物资,单日空中运输飞行83个架次,“创造了向一个单点空运飞行的新纪录”。武警水电部队官兵在余震和滑坡的危险中不眠不休、昼夜作业,开挖土石方10多万立方米,挖掘出一条长475米、宽10米、深13米的导流明渠。6月1日,抢险队从坝体撤离。此前,绵阳20多万群众已紧急疏散,转移避险。当时估计3天左右湖水将自然泄洪,但天一直没下雨,泄洪计划未能实现。为提高泄洪能力,6日,340人组成的武警水电抢险突击队重返坝顶,对导流明渠紧急实施加宽加深作业,并在渠旁紧急挖掘出一条长180米、宽20米的分流渠。当晚,开始下雨。7日7时零8分,导流明渠开始出水,但水流缓慢,出水口有巨石和漂浮物阻拦。某集团军抢险队会同专家,组织连续爆破、水下爆破和火炮精确射击,炸毁了一个个拦路虎。10日上午,泄洪量已达每秒6500立方米,洪水撕开导流明渠,呼啸着奔向远方,唐家山堰塞湖泄洪成功了。

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施工紧张进行

四面八方的志愿者爱洒灾区

志愿者,这是一支没有编制的队伍。他们也许是工人、农民、学生,也许是企业老总、公司白领、自由职业者和其他人员;他们大到开着吊车在废墟中搜救,小到转移灾民、搭建帐篷、搬运物资、照看伤员,有什么活就干什么活;他们纪律严明,不接受给予的“援助”,所需费用都是自理。在灾害面前,解放军历来冲锋在前,这既是爱民之心使然,又是职责使命所在;而来自四面八方的志愿者,完全基于道义、信念、良知、爱心和公民意识,他们是最可敬的人。

大地震期间,我时常感受到志愿者传递的爱心和温暖,时常被志愿者的默默奉献所感动。

强烈的地震,使我们联勤部所属一些部队的营房、设施等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5月12日下午,我连续接到有关情况报告,其中最令人担忧的是某油库油管泄漏。这个油库紧靠成都市,储存着数万吨汽油,如发生燃烧、爆炸,将严重损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13日上午,我带技术人员赶到该库,同仓库的同志研究了抢修方案。在返回机关的路上,我们看到不少头戴小红帽、小黄帽的志愿者乘车驶向灾区。从车牌看,有来自重庆、云南、陕西等地的。路两旁,还不时看到列队的志愿者。此时,地震发生不到一天,志愿者行动的迅速令我们惊叹。

13日中午,解放军总后勤部一位首长给我打电话:“地震毁了公路,有不少群众困在废墟旁,缺粮、缺水、缺药品。你部要组织空投,尽最大努力救济群众”。与此同时,总后下拨的干粮、药品等空投物资已紧急发往我部所属仓库。

在将情况向军区联指报告后,我赶到某仓库火车专用线站台,有二三十名志愿者正在帮助仓库装卸物资。看着他们累得满头大汗的样子,对志愿者的敬意在我心中油然而生。14日,我部协调空军某部向重灾区空投了12.5吨干粮、矿泉水和药品等。因灾区地形、气候复杂,影响了空投效果。我们对空投方案作了调整,除使用直升机将物资直接空运至灾区外,先后开设了192个赈灾炊食供应站、26个供水站,尽力保障群众生活急需。在赈灾点上,每天都有志愿者帮助分发食品、搬运物资、打扫卫生、维持秩序。

抗震救灾中,成都军区总医院救治伤员的任务很重,许多志愿者赶来帮忙,最多的时候达七八百人。救灾期间,我到该院不下10次,每次都看到志愿者忙碌的身影。其中,有一位70多岁满头白发的老先生,是归国华侨。我见他正组织一群志愿者搬运药品,汗水已打湿衬衣,便走过去向他道谢。老先生摆摆手说:“同胞有难,不能袖手旁观,尽点力是应该的。”据医院介绍,他还拿出不少錢为伤员购买日用品。志愿者中还有好几位是残疾人,主动要求陪伴那些截肢的伤员,用亲身经历开导安抚他们。

5月14日,我在值班室接到成都市双拥办领导的电话,请求部队派车辆帮助运送遇难人员的遗体。经报请军区同意,我部安排某兵站部、某联勤分部共派出40台运输车、100名官兵执行这项特殊任务。他们怀着悲痛的心情,连续奋战了8天,精神令人感动。而令这些官兵感动的是殡仪馆的志愿者。在崇州市殡仪馆的志愿者中,有6位高大而帅气的小伙子。他们不顾尸体散发出很大的腐臭味,每天都忙碌着维护秩序,接待、安抚死者亲属,帮助辨认尸体,还协助法医寻找无名尸身上的遗物、从肋骨上取下标本。当部队的军车到了,他们又忙碌着搬运尸体。

15日,我又接联勤司令部报告,军区都江堰疗养院作为我部受灾最严重的单位,已断水、断电、断粮几天。当天下午,我和机关同志携带干粮、矿泉水、水果等赶往该院。我们乘车行驶在成灌高速公路上,看到不少拉伤员的出租车。身边的同志对我说,成都的“的哥”是好样的。在12日当晚,就有1000多辆出租车主动到都江堰义务拉伤员,在第一时间送到成都的医院救治,有的一口气跑了六七趟。在我们快到疗养院时,发现前面行驶着几辆卧车,车身上贴着“抗震救灾志愿者”的标语。透过后车厢玻璃,我看到车内装着一袋袋馒头。这几辆车与我们一道驶进了疗养院。我下车后才知道,他们听说解放军断粮了,是专门来送食品的。汶川地震已过去多年,当时的不少情景已渐渐淡忘,但那几袋普普通通的馒头,却一直清晰地印在我脑海中,时常感动着我。

志愿者的行动,使人们心灵之中激起了千层浪花。危难关头,志愿者和中华大地上喷涌而出真情、善良、友爱、奉献、勇气,不仅温暖灾区,而且鼓舞全社会。志愿者的爱心,净化着人们的灵魂,彰显着中国力量,塑造着中国文化的自信。

从7月下旬至8月下旬,部队在完成救灾任务后分三批回撤。部分交通、工程部队继续留下,完成全线抢通都汶、北茂公路等任务。志愿者也陆续返回,但仍有一些人在灾区坚守。

在震后恢复重建的高峰阶段,各种建材尤其是红砖的需求量巨大,急需从川南、川东北及外省运到灾区。由于运输成本高,一块红砖的到户价格由震前0.2元左右,上涨到0.6至0.8元,其中运输成本占砖价的70%以上。为解决恢复重建急需,并平抑砖价,我部奉命组织1000多台运输车、3000余名官兵重返灾区。从2008年12月22日到2009年1月22日大年三十,在川渝黔陕4省市的92个县(市、区)的1000多个装卸点之间,顶风冒雪、昼夜兼程行驶1200多万公里,突击抢运红砖13.3万多吨,共计5300万块,其他建材4000多吨,帮助群众解决急需,并迅速平抑了砖价,平均降幅为37%。在有的装卸点上,一些志愿者前来帮忙。一次,我和官兵们一起卸红砖,有5位来自唐山的志愿者加入了我们的队伍。他们到灾区已有大半年,从救人到清理废墟,再到恢复重建,都参与了。我问这几位志愿者为什么要坚守在灾区,他们说:部队大都撤走了,现在更需要志愿者。地震虽然已经过去,但到处都是地震留下的创伤,我们想留下来,为灾区群众再做一点事。

在抗震救灾志愿者中,有一大批是来自唐山的,被称为“十三义士”的宋志永等人就是其中的代表。32年前,3岁的宋志永遭遇唐山地震,是上海医疗队挽救了他的生命。32年后,宋志永怀着回报国家、回报人民的赤诚之心,打车辗转数千里,于5月14日清晨赶到北川。随后,其他12名农民兄弟带着家乡人捐赠的善款和衣物,以最快的速度赶来。在灾区的日子里,小分队救出埋在地下的25名生还者,挖出了60多具遇难者遗体。灾区不少校舍成为废墟和危房,孩子们上学面临困难。13名农民决定,尽最大努力,带走一批孩子到唐山读书。6月16日,安县的246名川娃,由他们接到唐山玉田银河中学,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学校专门腾出两层教学楼,为川娃单独编了2至5年级各两个“川班”,选调10多名优秀教师为他们授课。200多个孩子在唐山生活了一年,随着恢复重建的进展,2009年7月26日,最后一批川娃返回家乡。

汶川大地震时成都街头的志愿献血者队伍

汶川抗震救灾的志愿者有多少?据共青团四川省委不完全统计,团委累计接受志愿者报名118万余人,有组织派遣志愿者18万余人,开展志愿者服务178万人次。这不包括大量民间自发组织和无偿献血的志愿者。据中国移动的统计,5月12日至5月31日,外地漫游到四川5个重灾市(州)的用户约105万人;四川省内漫游至这5市(州)近228万人。联通、电信也有大量用户漫游到地震灾区。结合各方面数据估算,入川志愿者在130万人次,省内志愿者为300万人次。在其他省市,也有大量志愿服务。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志愿者委员会专家测算:全国各地参与赈灾宣传、募捐、救灾物资搬运等的志愿者超过1000万人。

地震带来的灾难是残酷的,但千百万志愿者传递的爱心,汇聚成一股巨大的暖流,温暖着灾区。在我部悼念汶川地震遇难同胞的一次仪式上,我讲过这样一段话:一个政治制度优越,执政党坚强,领导力、动员力强大,爱民、为民、亲民的民族;一个一声集结号,千军万马就义无反顾奔向战场,舍生忘死顽强战斗的民族;一个生死关头,民众守望相助,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的民族;一个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举国同心、万众勠力,生死相依、共克时艰的民族;一个富有爱心,在灾难面前,天南海北的志愿者默默奉献、自愿献血者争先恐后,人人伸出援助之手的民族,一定是不可戰胜的!

光阴荏苒,转眼间15年过去了。地震后,我曾多次重返灾区。灾后的重建工作,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和关怀下,在兄弟省、市、区和社会各界倾力支援、倾情相助下,四川人民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灾区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新汶川、新映秀、新北川、新青川……一座座新城、一个个新乡村矗立在我的眼前,灾区人民正昂首阔步进入新时代,用勤劳的双手奋力书写着美好的今天和明天。

(责任编辑 杨琳)

猜你喜欢

伤员医疗队救灾
伤员呵护队
航母救灾
援非医疗队
军地医疗队驰援武汉
防汛救灾 应急先锋冲在前
灭火救灾分秒不能耽误
出征
——致敬赴援武汉的医疗队
李克强 全力组织抢险救援和救治伤员
烧伤伤员综合救治卫勤保障经验
中国(福建)第15批援博医疗队首诊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