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旅游带高质量建设研究
2023-06-12李晓瑜
李晓瑜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黄河文化旅游带已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当前,黄河文化旅游带高质量建设仍面临一些挑战,比如旅游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影响了知名度和吸引力等。因此,对于黄河文化旅游带高质量建设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主要分析了黄河文化旅游带的发展潜力,并提出推动黄河文化旅游带高质量建设的对策。
黄河文化旅游带概述
黄河文化旅游带是指位于黄河流域的一条旅游线路,其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壮丽的自然景观。
文化遗产方面,黄河文化旅游带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在这里,游客可以参观许多古代的文化遗址和历史建筑,如二里头遗址、商代王陵殷墟、洛阳龙门石窟和白马寺等,这些遗址和历史建筑展示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同时,黄河文化旅游带还拥有独特的民俗文化。游客可以欣赏到黄河流域的传统艺术表演,体验到当地的民间节日和习俗,了解中国的民族文化和多元文化。在自然景观方面,黄河文化旅游带有着壮丽的自然风光。黄河流经的地区有高原、平原、峡谷,形成了多样化的地貌景观。游客不仅可以欣赏到黄河流域的壮丽景色,同时还可以探索黄河流域的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公园,体验大自然的恢宏与美丽。可以说,黄河文化旅游带融合了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
黄河文化旅游带的发展潜力
黄河文化旅游带作为中国重要的文化旅游目的地之一,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一是历史文化资源丰富。黄河文化旅游带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这里保存着大量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如夏、商、周等古代文明遗址,以及著名的嵩山少林寺、云台山、龙门石窟等文化景点。二是自然风光优美。黄河流域地貌多样,有壮丽的峡谷、雄伟的山脉、广袤的平原等,例如,黄河在壶口瀑布形成了举世闻名的金色瀑布景观,白龙潭则以其清澈见底的湖水和秀丽景色而闻名。三是旅游产品多样化。黄河文化旅游带旅游产品多样化,游客可以参观历史古迹,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也可以进行生态旅游,欣赏自然风光,还可以品味当地的特色美食和民俗文化。四是交通便利。黄河文化旅游带位于中国中部地区,多条高速公路和铁路贯穿其中,方便游客前往各个景点。此外,黄河文化旅游带还有多个机场,进一步提升了旅游带的可达性。五是旅游设施完善。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黄河文化旅游带旅游设施不断完善,各地景区建设了现代化的旅游设施,包括导览服务、住宿、交通等,确保给游客带来舒适旅游体验。由此可见,黄河文化旅游带具有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自然风光优美、旅游产品多样化、交通便利和旅游设施完善等优势,这些都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力。
推动黄河文化旅游带高质量建设的路径
保护和修复文化遗产
一是制定保护规划。制定详细的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包括修复目标、时间表和预算等方面的规划,确保保护与修复工作系统性、有计划地进行。二是加强文物保护。加强对文物的保护措施,包括建立完善的文物档案管理体系、加强文物科技保护研究与应用、加强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等。三是修缮古建筑。对于古建筑进行适度的修缮和维护工作,尽量保持其原汁原味的历史风貌。同时,注意使用符合文物保护要求的材料和技术,确保修缮工作的质量。四是开展考古发掘。在黄河文化旅游带进行科学、规范的考古发掘工作,探索和挖掘潜在的文化遗产,将考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向游客展示当地的历史和文化。五是加强监管。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的监管制度,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维护工作。加强对文物保护单位和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保护意识和业务水平。六是引入社会力量。鼓励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工作,积极与企业、非营利组织和志愿者合作,共同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
重视文化传承与创新
鼓励当地居民和民间组织参与文化传承与创新活动,创造具有现代审美和文化内涵的艺术作品及表演形式。一是倡导学习传统文化。鼓励当地居民、学校等组织开展传统文化学习。例如,举办传统手工艺品制作课程、传统音乐舞蹈培训班等。二是举办文化节庆活动。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节庆活动,吸引游客和居民积极参与。通过舉办文化艺术展览、民俗表演、传统美食展销等活动,让人们感受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认同感。三是结合现代艺术形式进行创作。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形式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和艺术价值的作品。例如,可以邀请当代艺术家参与文化创作,融合当地传统元素和现代审美,创作出新颖、独特的艺术品。四是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鼓励与其他地区、国家进行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学互鉴,提升黄河文化旅游带的文化品质。五是利用科技手段展示文化。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数字展览等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让游客在虚拟环境中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增强互动性和吸引力。
优化旅游服务设施
一是改善交通条件。优化交通网络,提升旅游目的地的交通便捷性。二是提升酒店和住宿水平。升级改善酒店和住宿设施,提高服务水平和品质,加强对酒店管理和运营的监管,确保卫生、安全和服务质量符合标准。三是完善导览服务。提供专业的导览服务,为游客提供详尽的旅游信息和解说服务,使其更好地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引进和培养多语种导游,以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游客的需求。四是加强景区设施建设。改善景区内的基础设施,包括厕所、停车场、休息区等;优化景区布局和景点设置,为游客提供舒适的游览环境。五是提升旅游服务人员素质。培训和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与素质,加强对导游、酒店员工等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沟通能力。六是引入智能科技应用。应用智能科技,如人工智能导览、虚拟现实体验等,提升旅游服务体验,通过智能导览系统,游客可以获取更准确、丰富的旅游信息;通过虚拟现实体验,游客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当地的文化和历史。七是完善旅游投诉处理机制。建立健全旅游投诉处理机制,及时解决游客遇到的问题和纠纷,保障游客的权益,同时加强对旅游企业的监管,严厉打击违规行为,维护旅游市场的秩序和形象。
开展旅游宣传和推广
一是策划营销活动。制订全面的营销策略和计划,包括市场分析、目标定位、宣传渠道选择等,结合当地特色和文化旅游资源,组织文化旅游宣传活动,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二是多渠道宣传推广。利用多种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推广,包括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社交媒体等,通过编写精美的宣传资料、发布旅游视频和照片,吸引游客的关注和兴趣。三是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与旅行社、酒店、航空公司等旅游业相关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广黄河文化旅游带合作,通过开展联合营销活动、互惠互利的合作,提升旅游产品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四是举办旅游推介活动。组织旅游推介会、展览、交流会等活动,邀请国内外旅游业界的专业人士和媒体参与,通过现场展示、宣讲和互动交流,向各界推介黄河文化旅游带的特色和魅力。五是举办主题活动。策划并举办各种主题活动,如文化节、艺术展览、传统庙会等,通过精心组织活动和宣传推广,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旅游参观,提升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和人气。六是加强口碑营销。重视游客反馈和评价,及时回应和解决问题,提高游客的满意度。
引导可持续发展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环境,引导可持续发展。一是制定可持续发展规划。制定明确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和规划,明确目标和措施,在规划中加入对环境、资源和社会的可持续性考虑,确保旅游业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区居民的利益相协调。二是推行生态环保措施。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减少污染和生态破坏,例如,开展生态修复工作、推广低碳出行方式、节约能源和水资源等。三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避免过度开发和商业化,尊重历史文化的完整性和原始面貌,避免对文化遗产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四是鼓励民众积极参与。鼓励当地民众参与旅游业的发展和管理,建立合作模式,让当地居民参与旅游项目的经营和收益,提高他们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五是培养环保意识和行为。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游客和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和行为,鼓励游客采取环保措施,如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文明观光等。六是建立监测和评估机制。建立监测和评估机制,定期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估和反馈,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改进策略和措施,确保旅游业的可持续性。七是加强合作与共享。与其他相关机构、旅游目的地和利益相关方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可持续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和共赢局面。
加强人才培养和管理
培养专业的旅游从业人员,提高他们的服务水平和专业素质。建立健全旅游管理机构和制度,加强对旅游行业的监管。一是根据旅游发展的需求,制订人才培养计划,确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二是建立健全专业培训机制,包括开展培训课程、举办研讨会和工作坊等,培训内容要涵盖旅游管理、导览服务、客户关系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三是加强与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人才培養工作。四是为从业人员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提升其专业能力和素质,通过组织举办培训班、提供在线学习资源等,让从业人员能够及时跟进行业发展和最新的管理理念。五是建立人才储备库,定期进行人才储备的调查和评估,根据旅游业的发展需求,及时招募、培养和引进人才,保持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和高水平。六是建立健全人才管理和激励机制,给予优秀人才适当的晋升机会和薪酬福利待遇,通过激励机制,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忠诚度。同时,加强与旅游行业协会和组织的合作,共同推动人才培养和管理工作。行业协会可以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支持,开展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认证工作,为从业人员的职业发展提供指导和保障。
综上所述,通过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加强区域合作,重视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等措施,可以实现黄河文化旅游带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其吸引力和竞争力。在黄河文化旅游带高质量建设中,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多方形成合力,共同努力,才能实现黄河文化旅游带高质量建设的目标。
本文选自:“提升郑州城市文化传播力对策研究”(编号:ZSKL2023-1031)2023 年度郑州市社科联课题。
(作者单位中共郑州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