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歌中的黄河书写
2023-06-12申梦伟付筱付银铎
申梦伟 付筱 付银铎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承载着丰富的精神力量和文化特质。因此,千百年来,黄河也是文人墨客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源泉,尤其是唐代诗人言志和抒情的重要对象。唐代诗歌中对于黄河意象的刻画和描绘不是简单的自然美景再现,而是对其进行诗化的感情浸润后创作出来的别样的象征符号,是对大自然中的黄河进行想象和提炼以后的艺术概括,具有深刻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
唐代诗歌中的黄河之景
唐代诗歌中,关于黄河的名家名作数量繁多,内容多样,不但折射出诗人别具一格的审美角度和生命追求,也赋予了黄河意象以深厚的文化内涵。唐代诗歌中,对于黄河之景的描绘主要可以分为三类。
雄伟壮阔的黄河之景
唐代诗歌中,歌颂黄河的诗歌数不胜数,例如刘禹锡在《浪淘沙·其一》中就写道:“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弯弯曲曲的黄河挟带着泥沙不断向前奔涌,波涛汹涌,一泻千里,好像是从遥远的天际滚滚而来。这首诗高度颂扬了九曲黄河不畏艰险、一往无前的精神,写出了黄河向下游奔涌的磅礴气势,完成了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认可。骆宾王在诗歌《晚渡黄河》中写道:“通波连马颊,迸水急龙门。”黄河冲击河岸形成了滔天的波浪,水流冲破龙门奋勇向前。诗人通过对夜渡黄河场景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示出黄河雄伟的画面感,营造了大气磅礴的氛围,给人以极强的视觉冲击力。波涛汹涌的黄河和沿岸连绵起伏的景观折射出诗人人生道路的艰辛和漫长,反映出诗人积极向上的开朗性格和对美好生活的希冀与追求。诗人耿湋的《奉和李观察登河中白楼》中也写道:“黄河曲尽流天外,白日轮轻落海西。”诗人随着李观察共同登上河中白楼,目光所及之处,一望无垠的黄河蜿蜒曲折地向东方流去,美丽的夕阳在宽广的黄河水中轻轻地下沉。这样的美景缥缈不可捉摸,让人不由得沉浸其中。
凛然悲壮的黄河之景
唐朝时期,疆域辽阔,当时的黄河上游地区是连接唐王朝和少数民族的边境地带,具有非常重要的军事意义,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这一时期,唐代詩歌中的黄河书写不但衬托了边塞地带的艰苦环境,同时还有些许凛然悲壮的深厚韵味。例如诗人虞世南在《从军行·涂山烽侯惊》一诗中写道:“凛凛严霜节,冰壮黄河绝。”深秋时期的边塞万物冰封,连澎湃奔腾的黄河也被寒气冰冻,但出征边塞的部队依然直面风霜迎难而上,军容整肃地向敌人发起冲击。整首诗歌以黄河边塞一带的雄奇之景作为线索,突出了军旅生活的艰难困苦,表达了诗人从军为民、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虽然收复失地是振奋人心的大喜事,但悲惨的战争背后也隐藏着大量戍边战士的牺牲。例如诗人常建在《塞下曲》中所写:“黄河直北千余里,冤气苍茫成黑云。”昔日和平年代黄河的雄伟壮观已经远去,取而代之的是由不幸牺牲的战士内心深处的冤气所组成的朵朵黑云。此时的黄河之景中凝结了战士们的愤懑、亲人的哀思以及对已逝之人的感伤。
恢宏大气的沿岸之景
隋唐时期,大运河开凿以后五大水系得到贯通,此时的黄河逐渐成为连接各个地区水路运输的纽带,越来越多的诗人开始借助“渡河”这一方式外出观赏美景,黄河沿岸的恢宏大气之景也成了他们诗歌创作的灵感源泉。例如,王维在《渡河到清河作》中写道:“泛舟大河里,积水穷天涯。”他独自来到黄河边扬帆行舟,浩瀚无垠的河水一望无际,好似延伸到天涯,而回头遥望自己的故乡已经杳无踪影,只剩下洪波浩渺连接着片片云霞。诗人行舟之路上视野开阔,心旷神怡,将黄河沿岸壮观的磅礴之景描绘得活灵活现。诗人高适在《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中写道:“南登滑台上,却忘河淇间。”诗人从自己的隐居地南渡黄河前往梁宋地区,在浩瀚无垠的河道上遥望着河两岸翠绿的竹林和河水交相辉映;孤独的城楼和遥远的山丘遥遥相对,恢宏大气的黄河沿岸之景隐喻了诗人对前途未卜的迷茫和对亲友久别的感慨之情。
唐代诗歌中黄河意象的寓意
纵观唐代诗歌中的黄河意象,有时威武雄壮、气贯长虹,有时无边无际、意境深远,有时澎湃大气、凶险难越。唐代诗人借黄河表达不同的情感。
对国泰民安的期盼
黄河途经黄土高原裹挟了很多泥沙,因此,黄河水多是处于浑浊的状态。而黄河变清之时,便被古人认为是吉祥如意的征兆和国泰民安的象征。例如,张九龄曾在《奉和圣制经函谷关作》一诗中写道:“函谷虽云险,黄河已复清。”这里的函谷关深处山谷之中,可谓是易守难攻,自古以来就是抵挡外部侵袭的要塞。尽管函谷关地势险峻,但因为黄河水已经变得清澈见底,世间已经安泰和平,因此所谓的“天险”也失去了原本的意义,由此反衬出大唐盛世民众生活的安定富足。
千百年来,人们对国泰民安生活的期盼和追求是一脉相承的,唐代诗歌中的黄河书写也折射出诗人勇敢追求幸福的精神。在诗人的眼里,黄河是生命力极强的文化符号,拥有破解艰难险阻的神奇力量,黄河的澎湃和咆哮也隐喻了诗人们挣脱束缚、追求理想的热情。李白曾在《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一诗中写道:“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縠转秦地雷。”其中不但突出了黄河奋勇奔腾、无畏无惧的气势,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广阔天地的追寻。
家国一体的爱国主义情怀
中华民族将黄河比作母亲河,黄河也由此成为中华儿女的精神寄托。诗人刘长卿曾在《王昭君歌》一诗中写道:“北风雁急浮云秋,万里独见黄河流。”当时的王昭君背负着政治使命陷入和故国分离的伤感境地,诗中焦急的秋风渲染出环境的恶劣,万里之外的黄河也突显了王昭君和家乡之间的遥远距离,可谓是“有家难回”。此时的黄河隐喻了深厚的血脉之情和爱国文化,人们从中体会到的不仅是对黄河景象的描绘,更有诗中呈现出的黄河意象的情感外化。王昭君还未进入匈奴边境便开始苦苦思念家乡,正所谓有国才有家,家国之间的深切联系也彰显了黄河背后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怀。
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诗人李白在《将进酒》中如此描绘黄河:“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可谓是神来之笔。黄河从遥远的天际而来,一路奋勇奔腾直到大海,这一过程彰显其百折不挠的坚韧和勇往直前的无畏精神,激发了诗人内心深处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黄河赋予了诗人强大的自信和力量。随后,李白还在他创作的《赠裴十四》一诗中写道:“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再一次将自己对黄河进取精神的理解延伸为更加宽阔豪放的胸襟,让读到此诗之人无不心生敬佩。诗人张祜曾经只身前往广武园,遥望黄河两岸的宏大风景,不由得寄情于景,抒发内心深处的所思所感,其在《登广武原》一诗中写道:“地盘山入海,河绕国连天。”尽管只有寥寥数语,但充分展现了黄河四通八达、恢宏大气的不凡气势,并进一步歌颂黄河两岸优美的自然风光、人杰地灵的文化风貌,使得慕名前来的文人墨客无不斗志昂扬、心旷神怡。
唐代诗歌中的黄河文化感怀
深沉无奈的现实感怀
黄河的形象多变,有时大气开阔,有时汹涌澎湃。唐代诗歌中的黄河,表现了诗人不同的文化感怀。例如,李白的《公无渡河》中歌咏了黄河凶险的模样:“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这首诗回忆了远古时期大禹治理黄河的艰苦并引用了狂叟溺死在黃河之中的典故,吟唱出了一首黄河难以驯服的悲叹之歌。在此悲悯伤怀的情感背后,诗人笔下这条凶险无比的黄河同时还隐喻了世事无常,从侧面反映国家的动荡不安,整首诗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现实的多重感怀。晚唐时期的诗人孟郊在《泛黄河》一诗中表达了自己的感慨之情:“有恨不可洗,虚此来经过。”诗人目睹了黄河被肆虐的狂风暴雨吹打,不禁为之动容,并以自己思乡的哀愁来表达仕途不顺、报国无门的哀怨。但诗人的积怨却无法借助奔腾的黄河之水来冲刷干净,这充分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感慨。这种现实和理想互相矛盾、互相交织的痛楚激发了一代又一代有志之士的情感共鸣。
深刻悠远的哲学反思
一方面,雄浑宽广的黄河能够激发诗人奋发向上的进取之情和不同的现实感慨;另一方面,诗人在面对黄河时也会进行自我反思。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一诗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他登上高高的鹳雀楼俯视澎湃的黄河,登高而望远,黄河显得更加壮美,意境也更加开阔,此诗形象生动地再现了黄河雄伟的气魄和辽远的景色。同时,诗人远眺黄河,这样宽广邈远的风景也引发了他的深刻思考,产生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思。诗人阎防曾经泛舟夜游黄河,其在《与永乐诸公夜泛黄河作》一诗中有云:“爱兹山水趣,忽与人世疏。”在宁静平和的夜色中,诗人与朋友驾着小船在黄河中缓缓穿梭而过,或欢声笑语,或低头深思,他们也逐渐意识到人世间的纷纷扰扰都是毫无意义的,反倒是这片无拘无束的自然山水图景能够为他们营造出天然的屏障来帮助自己远离尘世的喧哗,由此,诗人们也忽然感觉到自己和追求功名利禄的世人逐渐疏远了,只有这样自由自在的生活才是自己一直以来真正想要追求的。
总之,黄河如同一条卧龙盘绕在崇山峻岭之间,可谓是一泻千里,浩浩荡荡。而大自然赋予黄河的力量也对唐代诗歌中的黄河书写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黄河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凝结成了深厚的民族精神,千百年来一直闪耀在文学长河之中。面对波澜壮阔的黄河,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不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同时也唤醒了他们对人生和理想的哲思。
(作者单位1.安阳学院文法学院;2.安阳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3.郑州轻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