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河东流去》的创作特色研究

2023-06-12申楠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3年12期
关键词:灾民黄河

申楠

《黄河东流去》是著名作家李準创作的、围绕黄河进行叙事的长篇小说。作品重现了中原地区的黄河儿女遭受苦难,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故事,也表现了他们坚韧不拔、与命运斗争到底的精神。《黄河东流去》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不仅体现了作者在文化创作领域所取得的艺术成就,还代表了20 世纪80 年代初期中国长篇小说领域的审美水平。本文从不同角度对《黄河东流去》的创作特色进行了研究分析。

《黄河东流去》作者及内容简介

李準,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编剧。其擅长创作农村题材的文学作品,能够以真实生动的方式描绘农村生活、刻画农民心理。1953年,李準因所创作的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而被大众熟知。之后,李準又先后发表小说《冰消雪融》《孟广泰老头》,以及电影剧本《李双双》《大河奔流》等,在文學领域与电影行业都产生了不小的反响。《黄河东流去》是李準文学创作生涯巅峰之作,这部作品获得了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以黄河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十分多见。李準所著的《黄河东流去》是重要代表之一。李準1976 年开始创作这一作品,直至1984 年完成。该作品一出版就受到大众的一致好评。

《黄河东流去》是以黄河为叙事线索的长篇小说,1938 年,为了阻止日军前进,蒋介石下令炸开黄河花园口,使得黄淮平原40 余个县成为汪洋,无数家庭流离失所,人们挣扎在死亡的边缘。中原儿女在苦难之中寻找生存之路,顽强地与灾难斗争、与命运对抗,充分诠释了黄河儿女的精神与魄力。

这种精神与魄力并非用华丽的辞藻描绘出来,也不是用生硬的解说展现出来,而是通过小说中的雪梅、春义、爱爱、徐秋斋等人物的言行自然流露出来的,能够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李準在谈到创作初衷时提到,虽然这本小说的名字是《黄河东流去》,但不是为逝去的事物唱挽歌,而是要站在客观的角度审视中华民族得以扎根生存、稳步发展的内在力量。可以说,李準的《黄河东流去》就是民族文化与黄河文化的形象表现。

不论是从思想深度来看,还是从创作特色来看,《黄河东流去》都可以称为红色经典文学作品。小说沿袭了传统红色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常用的表现形式,凸显了传统红色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并且,这一传统红色文学艺术特点在其1974 年所创作完成的电影剧本《大河奔流》中已经显现。

《黄河东流去》的创作特色

《黄河东流去》中的灾难叙事

在《黄河东流去》中,作者虽然将赤杨岗村7 户农民家庭作为主要描绘对象,但透过小说不难发现,其所代表的实则是千千万万广大的农民家庭。作者跟随这些灾民逃荒行进的路线,由黄泛区到寻母口,由西安到咸阳。笔之所至,是作者对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全方位描写。作品不仅描写了城乡地区的情况,还描写了农民、商贩、地主、官员等人物;不仅描写了国民党内部的混乱腐败,还描写了共产党人的英勇顽强、无所畏惧等。沿着灾民背井离乡躲避灾难这一线索,作者向读者展现了世间形形色色的人的表现及精神面貌,刻画了灾民同时要面临来自物质层面、精神层面的围追堵截,展现了这场灭顶之灾对人们传统思想观念、社会秩序等的影响,彰显出中华儿女在危急时刻对人格的捍卫、对气节的坚守。作品通过对人性的感知,完成对历史的思考、对民族精神的探索。

《黄河东流去》如同一幅灾民流亡图,灾民的足迹遍布黄河流域多个地区。很多灾民家庭面临着不同的境遇,李麦的家人分开后,再次相见已是多年之后。海老清家中的大女儿进城成了演员,在海老清看来这是一种耻辱。由于思想观念的不同,海老清与女儿之间产生了隔阂,一直到海老清离开人世,父女关系都未能得到修复。但这些流离失所的灾民,即便遭受不公待遇,都始终没有放弃,他们通过不断的拼搏努力,得以重回故土。灾民们历经多年的在外流浪,不仅要历经肉体上的磨难,还要不断进行思想上的斗争,他们百折不挠,没有被灾难击垮,表现出了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品格。作者用大量笔墨描绘了灾民所遭受的各种痛苦、无助,表现了作者对那一历史时期灾民生存状态的关注及对灾民苦难生活的人文关怀。

《黄河东流去》中的历史观照

《黄河东流去》中的历史观照,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作者对“变动”与“存在”彼此间的发展转变关系的探索。从《黄河东流去》内容上来看,历史叙事对应表达的是对某一群体有着深远影响的事件、活动,以及对这一群体思想观念、价值诉求的追思。在《黄河东流去》中,作者在对灾民的逃难历史进行叙述过程中,同时也表现出对国家历史、对民族历史的思索。

千百年来,在传统社会观念的长期影响下,中国社会形成了一种既定的生产发展模式。在《黄河东流去》中,作者不拘泥于这种既定的“存在”,而追求一种“变动”。这一“变动”体现在家庭这一社会基本元素的发展变化中,比如,在灾难来临之际,春义与未婚妻凤英结成夫妻,他们逃难到外地时,两人开了一家小饭馆,由于两人性格不合,最终春义选择与凤英分开,与李麦一行人返回了故土,而凤英则只身一人留在他乡。李凖主要刻画了一个瓦解的乡村社会以及始终处在“变动”中的家庭,这一“变动”还体现在传统思想观念的破裂中。在《黄河东流去》中,李麦在经历一系列苦难后,她对“神”的信奉逐渐发生了转变,并大胆地“毁”了神龛,在她看来,敬神并没有什么实质用处。在小说结尾,李麦带着乡亲回到赤杨岗村,眼前的村庄不再是过去那个被传统思想观念所笼罩的村庄,而是一个充满了新思想面貌的社会。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黄河东流去》中李麦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启示价值,也表达了作者一种新的发展思想,就是“变”,唯有“变”方可实现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黄河东流去》中的人物塑造

在《黄河东流去》中,作者塑造了赤杨岗村的李麦、徐秋斋、海长松、海老清、海春义、王跑、四圈等难民形象。其中,李麦聪明豪爽,是农村进步女性的代表,同时还有胆大泼辣的一面;徐秋斋有学识、有阅历,是民间的“高人”,同时还有农民根深蒂固的偏见;海长松老实忠厚,同时又软弱无力;海老清质朴老实,但思想观念十分落后;海春义年轻单纯,同时又固执狭隘;王跑精明、工于算计,同时又胆小怕事;四圈自私自利,但同时懂得感恩。

其实,作者并非在塑造某个或者某类农民形象,也并非在塑造某个“英雄”形象或“坏人”典型,他们都是鲜活的人物,只是其性别、年龄、民族、性格、出身等有所不同。同时,他们都是中原地区的普通农民,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可能表现出保守、愚昧、自私自利等弱点,但在危难来临之际,他们又会相互扶持,共渡难关,表现出难能可贵的品质。比如,李麦为人豪爽,待人热情大方。同村的海春义结婚,海春义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东西送给未婚妻,李麦随即将自己的簪子送给他。在逃难期间,李麦也尽力向同村人伸出援助之手。但同时李麦身上也有落后、迷信的一面,虽然她说自己不信神,但在危难时刻仍会将命运交给“神明”。总体而言,李麦这一形象真实自然,她既有进步的一面,也有落后的一面。

另外,作者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融入那个艰难的环境中,以一种发展变化的形态呈现不同人之间的关系,进而彰显出人物情感的真实性。比如,在作者笔下,海老清是一个矛盾的个体,但也正是凭借这种矛盾,使得这一人物的情感流露显得十分真实。海老清一方面受农村封建礼教、伦理道德禁锢,另一方面又对自己的家庭、亲人难舍难分,在传统观念与亲情的抉择中,海老清挣扎万分。该人物情感塑造具有真实性。同时,在人物塑造上,作者通过大量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刻画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形象。这一群平凡的中原农民,除了徐秋斋,他们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但从小在黄河水的滋养下,在黄河文化的熏陶下,他们具有黄河儿女所共有的优良品德。

《黄河东流去》的黄河意象

在《黄河东流去》中,小说以赤杨岗村的李麦、海长松、徐秋斋、王跑、海春义、海老清、蓝五这7 户农民家庭的命运为叙事线索,通过讲述不同人物挣扎生存的故事,真实地描述了每个人不同的苦难经历。例如李麦,之所以叫李麦是因为她母亲一生都没吃过几次麦子,才取此名字。李麦的母亲在她4 岁时就过世了,她从小跟着失明的父亲一起流浪讨生活,后来定居在赤杨岗村。父亲在地主家做工,累死在磨坊之中。她的丈夫也被栽赃冤枉致死。李麥颠沛流离,历经苦难。海长松,他一直都干着出力不挣钱的活,满足不了一家的温饱。海老清在洛阳做长工,腰都累弯了,最终惨死他乡。《黄河东流去》中的悲剧人物各有悲惨的命运,悲情故事无不让人为之动容。读者能够从字里行间领悟到,黄河不仅是一条古老的河流,也是一条遭受苦难的河流;黄河不仅代表着中原大地曾遭受的苦难,更展现了中原人民乃至中华民族不怕苦、不怕难、勇于斗争、顽强拼搏的伟大精神。

《黄河东流去》中的黄河意象,包含中华民族坚强勇敢的精神面貌。《黄河东流去》在第一章“黄河”的引言中提到,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创造了世界上最古老、最灿烂的文化,是中华5000 年悠久历史和人民坚强勇敢性格的象征。《黄河东流去》中底层人物的身上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坚强勇敢、迎难而上的精神品格。例如李麦,一个遭受了无尽苦难的女人,但是她不信命,始终挺直腰杆与命运抗争,坦然坚强地面对苦难,且始终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不向命运低头。在大水来临之际,她为春义的“水上婚礼”忙前忙后,她还在西安找了一份手工活;抗日战争结束后,回到泛黄区,她为重建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透过李麦,人们能够看到中华儿女身上的坚强与情义。还有海老清对雁雁父母的照顾,蓝五与雪梅忠贞不渝的爱情等,无不感人至深。

《黄河东流去》对芸芸众生的朴实描写,真实地展现了中华民族在面对艰难险阻时坚强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黄河东流去》中透露着厚重的劳动人民情怀,这也是对黄河儿女宝贵精神的赞美,更是对中华民族坚强勇敢精神面貌的真实刻画。从《黄河东流去》中,人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黄河孕育了这些普通人,赋予了他们坚韧不拔、正直善良的精神和品格,这种精神也是黄河儿女乃至中华民族发展的基石。

在《黄河东流去》中,作者运用了现实主义手法,为读者描绘了很多生动的人物形象。小说中,7 户农民家庭尽管在逃荒途中苦苦挣扎,但最终他们捍卫住了道德底线及精神家园,重返故乡,开启生活新篇章。

(作者单位新疆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

猜你喜欢

灾民黄河
黄河娃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黄河,我爱你
『黄河』
一个“太阳能灯”男孩
黄河知道我爱谁
9岁男孩过生日不要礼物 要给灾民买比萨
可口可乐的面试题
党是灾民铁靠山(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