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河文化“根”与“魂”的郑州体现研究

2023-06-12宋文佳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3年12期
关键词:中华文明郑州遗址

宋文佳

黃河流域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长期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根,凸显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文化;魂,凸显中华文明的基本内核、价值观念和黄河文化一脉相承。位于黄河中下游流域的郑州是黄河文化孕育、融合、发展的核心区域,是中华民族“根”“魂”的主要体现地。

郑州黄河文化遗产的构成

文化遗产资源底数

据统计,目前,郑州拥有世界遗产2 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3 项89 处,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47 项,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91 项。郑州市域范围内总体不可移动文物数量占省域文物数量的16%以上,位于河南省首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数量也居河南省首位。在全国八大古都中,郑州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仅次于北京。

20 世纪50 年代至今,郑州市文物考古工作先后入选“中国20 世纪100 项考古大发现”4 项,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5 项,居全国首位。深厚的历史积淀为郑州彰显黄河文化“根”“魂”地位夯实了资源优势和文化潜力。

文化遗产类型及年代分析

郑州市各类型文物均较为丰富,其中古遗址占比最多。古遗址总量占市级及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总量48%以上。其次为古建筑,占比约25%。除古遗址、古建筑外的其他文物类型数量占比相对均衡,古墓葬、石窟寺和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其他类型文物数量占比分别为9%、7%、11%。

郑州所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的年代连续性极强。自距今10 余万年的旧石器时代的东亚现代人起源,至新石器时代出现早期文明,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时期,及至近现代均保存有大量文物遗存。据统计,郑州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中,最多的是新石器至夏商周文物遗存,约160 处,占比在30%以上。这些文物遗存集中印证了在中华文明由蒙昧时代走向国家文明的关键阶段中郑州的核心地位。第二多为元明清时期文物遗存,约122 处,占比在25%以上。其余不同年代的文物遗存也见证了郑州市在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等各个历史时期的关键作用。

郑州黄河文化的“根”“魂”价值体现

郑州黄河文化“根”的体现

“悬河头、华北轴、百川口、万古流。”郑州位于中国地理第二、第三阶梯分界部位,是黄淮冲积平原的顶端,自此向东为广袤的黄淮冲积扇平原。这一区域地势平坦、气候适宜,为早期人类农耕文明的产生提供了天然的外部环境条件。

早期农业的快速发展又促进了人类由游牧、渔猎的流动生活向定居生活方式的转变,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最终形成繁荣的农业文明,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进而推动了国家、城市、青铜器、文字、建筑等文明要素在此率先出现。郑州各类遗址中,在中华文明由蒙昧时代走向国家文明的关键阶段以及夏代、商代等国家文明孕育、萌芽时期的古遗址分布最为密集,并形成完整有序的发展链条,印证了郑州地区在华夏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主根”地位。

郑州是东亚现代人起源的核心地区。郑州地区以荥阳洪沟、荥阳织机洞、登封西施、新郑赵庄、二七区老奶奶庙、新密李家沟等为代表的400 余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初步勾勒出了东亚现代人在中原地区的发展轨迹,构成了自距今10万年至距今1 万年左右的完整年代链条,这些遗址所发现的遗存,不但填补了我国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诸多空白,为研究东亚现代人起源及早期人类行为模式提供了不可替代的重要材料,更推动了整个东亚地区现代人起源的研究。

郑州是农业起源的核心地区。郑州裴李岗遗址见证了稻作和粟等早期农业的起源。以新密李家沟为代表的新旧石器时代交替时期,以及以新郑唐户遗址、裴李岗遗址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关键遗存的发现,揭示了人类如何逐步驯化野生作物、扩展农业生产,将狩猎采集经济的生存模式变更为农业定居的过程。这些考古资料清楚地证明,在旧石器时期末期向新石器时代过渡及新石器时代早期,以郑州为核心的中原地区的早期农业已孕育出现,该区域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农业起源的核心区域,至今仍然是中国农业生产的重要地方。

郑州是早期国家形成的核心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中,中原地区文明的演进是研究的核心。近年来郑州巩义发现的距今约5300 年左右的双槐树遗址,学界公认为是都邑性遗址,有专家认为是“最早的中国”,是“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成为郑州乃“早期中国”之所在的最有力、最直接的证据。早年发现的西山古城遗址等标志性遗址,系统地展示了中原地区迈向文明的关键文化面貌,证明在距今5300 年前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键阶段,郑州地区无疑是当时最具代表性和最具影响力的文明中心,并反映出郑州地区“早期中国”的国家形态。

郑州黄河文化“魂”的体现

郑州是人文始祖黄帝活动的关键地区。黄帝在黄河中下游建功立业,统一天下,奠基中华,肇造文明,被后人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根据文献记载及考古学研究的成果,黄帝文化所处的时代对应考古学中的仰韶文化晚期至龙山文化早期。新郑是黄帝文化形成地,新郑和新密地区是黄帝活动的主要区域。位于新密市曲梁镇的古城寨城址,被专家考证为黄帝故都轩辕丘,其规模宏大,墙高壕深,气势雄伟,是目前全国发现的保存最好、城墙最高的龙山文化城址。目前,新郑、新密等地发现的与黄帝相关的遗址都是“黄帝故里”的重要佐证。作为文化符号的象征,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传承传统文化、构建文化认同和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郑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汇聚的关键地区。郑州处于黄河与洛河交汇区域,在华夏文明史上长期处于国家的政治中心,对中华传统文化有着强大的向心力,多种文化在此汇聚交融、推陈出新。华夏民族优秀传统历史文化的主要流派或在此诞生,或在此发扬光大。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文化渊源于此;在氏族社会变革过程中,洛书兴起,河图形成,根植于此。华夏文明的典章制度、伦理思想、中华民族共同的炎黄族源记忆从以郑州为核心的中原地区传播开来。各民族以中原为核心、黄河为通道,促进了民族的融合,所有族群由共同体的意识相维系,铸就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从而积淀形成了伟大而坚强的黄河精神,即民族精神。黄河文化中蕴含的优良精神基因,演化为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

鄭州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地区。生活在郑州这块土地上的先民所创造出的灿烂的古代科技文明,开了中国科技发展的先河。大河村遗址出土的彩陶上有太阳纹、月亮纹等图像,表明早在6000 多年前郑州的先民就已经开启了我国天文学的探索;距今5300 年前的双槐树遗址3处夯土祭祀坛遗迹为黄河流域仰韶文化阶段首次发现,其中“北斗九星”与建筑融合的考古遗迹对于研究中国以至世界古代天文学史具有重大价值,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正在吐丝状态的家蚕牙雕艺术品及丝绸实物,对于研究丝绸起源具有重要意义;3600 年前的郑州商城出土的铜方鼎、提梁卣、青釉瓷尊等,代表了早商青铜铸造和原始瓷器生产的最高水平;3100 年前西周周公在登封测验日影定地中,实证了郑州作为“天地之中”的重要地位;元代郭守敬在登封建观星台并制定《授时历》,在中国天文史上写下了亮丽的一笔。

郑州在中国古代冶铸史上也是成就斐然,古荥冶铁遗址、铁生沟冶铁遗址发现的2300 年前的球墨铸铁技术,比欧洲早了近2000 年。郑州彰显出黄河文化中的民族精神。郑州位于黄河中下游分界处。黄河与大运河交汇,万里黄河大堤起于郑州,郑州段黄河治理的成败直接决定治黄的全面成果。治理黄河的历史可追溯至早期大禹治河的“疏堵并用、因势利导”,从根源上为大一统国家意识和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大禹在带领各部族治水的过程中确立了其在各部落中的领袖地位,一改“禅让制”为“家天下”的社会组织模式,形成了最早的中国。魏惠王开凿鸿沟、东汉王景治河、隋“筑古堰,遏河入汴”、北宋导洛入汴等,集中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各类工程设施的建设成就,体现了黄河防洪工程建设的技术水平,展现了伟大的黄河精神。

郑州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方面的不足

黄河文化影响力不足

郑州黄河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众多,但在价值挖掘利用和宣传推介中存在重点不够突出的现象。城市发展中历史文化元素注入不够,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力、辐射力亟待提升。特别是和同为八大古都的北京、西安等其他城市相比,文化影响力不足。

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

郑州文化资源总量庞大、门类丰富,文物类型丰富多样,文化价值和内涵深厚,重要的古遗址、古建筑、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石窟寺及石刻等已经结合遗址公园、景区、爱国主义基地、研学旅游示范基地等进行开放展示,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开放率为88%,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的开放率为75%。但受机构、人员、资金等客观条件限制,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浅、总量低、规模小,大部分文物为自然开放状态,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部分遗址类文物可观性不强,低级别文物保护单位在文物价值展示阐释、文化弘扬等方面存在不足,尚需提升。

郑州弘扬黄河文化“根”与“魂”地位的策略

系统梳理黄河文物资源

以即将开展的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为依托,组织专业考古、文物研究机构,全面开展黄河文物资源调查,上报新发现。摸清资源底数,采集黄河文物资源分布、保存、利用情况等基础信息,形成资源数据库。遴选一批体现黄河文化核心价值的遗产,登录为黄河文物,分期分批向社会公布,建立黄河文物分级分类基础档案资源库,绘制黄河文物资源地图,为后续各类工程项目提供依据。对于尚未纳入文物系统的黄河文化遗产要做好定级工作,对价值突出、保存情况较好的黄河文物资源,要积极做好提级工作,并按照相应等级开展保护管理工作。

打造黄河文化标识工程

把握郑州地区文化遗产资源代表中华文明主根主脉的资源禀赋特征,以核心文化展示阐释为根本,依托织机洞遗址、大河村遗址、西山古城遗址、青台遗址、双槐树遗址、郑州商城遗址等黄河沿线重要遗址,打造中华文明主根主脉展示体系。强化重要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高标准推进长城、大运河、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推进黄河文物展示园区建设和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打造一批高质量黄河文化展示集群。

郑州作为华夏文明诞生及早期发展的核心区域,是中华早期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研究中的关键地带。在整个黄河流域占据着“华夏之根、黄河之魂、天地之中、文明之源”的核心地位,应当成为展示中华文明起源传承、提升黄河文化影响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主地标城市。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不仅有助于正确认识中华民族的根,筑牢中华民族的魂,而且有助于激励中华儿女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郑州作为中华儿女的寻根之地、中华文明的朝圣之地、中华文化的体验之地、国学教育的实践之地的文化地位得到广泛认可,叫响“天地之中、华夏之源、功夫郑州”文化品牌。

本文选自:“黄河文化‘根与‘魂的郑州体现研究”(项目编号019)2023 年度郑州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专项课题。

(作者单位郑州嵩山文明研究院)

猜你喜欢

中华文明郑州遗址
三星堆遗址
神秘的地下遗址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第九届“博博会”将在郑州举办
哥哥从郑州来
哥哥从郑州来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见证中华文明的甲骨文正在从高冷变得亲近
梦启郑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