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印记光耀大河
2023-06-12李锟赵炜刘君瑜
李锟 赵炜 刘君瑜
习近平总书记对传承红色文化高度重视,强调“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加强文化建设”。2022 年3—9 月,河南黄河河务局课题组以黄河流域各省(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建设为范例,通过查阅文献、专家访谈、在线咨询、实地调研等方式,从黄河流域红色文化资源的界定,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流域红色文化资源的做法与成效、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为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黄河流域红色文化资源的界定
(一)红色文化资源概念的形成发展
“红色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1965 年的一篇通讯报道中。文章在赞扬内蒙古草原乌兰牧骑红色文化工作队的战斗风格与革命精神的同时,指出“红色文化”即革命文化、社会主义文化。
进入21 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中国社会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趋势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红色文化日益得到彰显,地位越发重要。一方面,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已成为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乡村振兴,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不同功能也成为大势所趋。
在这种大背景下,学术界从21 世纪初开始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研究。2002 年7 月,谭冬发、吴小斌在《老区建设》杂志上发表的《“紅色资源”与扶贫工作》中首次提出“红色资源”的概念,明确红色资源是指那些能够顺应历史潮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一切革命活动中凝结的人文景观和精神。此后,不断有学者加入进来,红色文化资源研究日趋活跃,其内涵进一步得到扩展、延伸。总的说来,广义上,红色资源可以包括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过程中形成的无产阶级政治理论、道德观念和价值准则及其承载这些精神产物的物质总和;狭义上,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中所形成的崇高精神及其物质载体的总称。
(二)黄河流域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
黄河流域的区位优势,使其成为红色文化资源的富集之地。截至2022 年6 月,中宣部共命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585 个,其中沿黄9省(区)114 个。另外,随着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的建成投用,水文化、黄河文化和红色文化融合发展,水工程和红色资源相得益彰,极大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黄河保护治理开发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三门峡、龙羊峡、小浪底等水利枢纽工程,以及下游堤防、涵闸工程,在发挥巨大工程效益的同时,也日益成为公众了解黄河、认识黄河、感悟黄河的重要窗口,成为大中小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事业的红色教育基地。
综合学术界对红色文化、红色资源的研究,鉴于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动态文化体系,同时红色文化又需要具有资源可开发、可利用、能物化的属性。本课题在阐述黄河流域红色文化资源时,在时间层面,指的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其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形态;在地域层面,主要研究黄河流经省(区),即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及山东等9省(区),尤以黄河流域和黄河两岸为重点;在研究主体层面,以能够承载红色精神、红色文化的一切物质形态为主,主要包括重要事件、重要战役遗址,重大黄河治理开发工程,领袖故居,纪念馆、纪念设施、烈士陵园及文化艺术产品等。
(三)黄河流域红色文化资源的评价
红色文化资源的评价体系,学术界目前尚未形成统一标准。概括来看,大致分为两类:一类将红色文化资源基于重要性划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级为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第二层级为环境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第三层级为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另一类以红色旅游为基础,从历史价值、艺术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社会情感价值、政治教育价值、观赏价值等方面进行评价,或从游憩使用价值、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珍稀奇特程度、规模丰富度与完整性、知名度和影响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对黄河流域红色文化资源的评价,一方面应保证红色文化、红色精神的传承弘扬;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挥作用,即保护和开发利用,要让其效果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因此,本课题侧重从历史文化价值、社会教育价值、传承发展价值三个方面设计评价指标。
一是历史文化价值,可细分为历史影响价值、文化承载价值。历史影响价值是指红色文化资源在历史上的重要程度,与重大历史事件的关联程度。如革命圣地延安,从1936 年到1948 年,党中央和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片古老的黄土地上艰苦奋斗了13 个春秋,领导全国人民夺取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铸造了中华民族的振兴奋进之魂———延安精神。又如三门峡大坝,是有史以来黄河干流上兴建的第一座高坝,被称为“万里黄河第一坝”。其非凡的建设过程和历史意义,在人民治黄史和中国水利史上书写了最为辉煌的一笔。
文化承载价值指红色文化资源所体现的红色文化及其精神。红色文化资源见证着历史,是红色文化内涵的物质载体。文化承载价值主要是红色文化资源所反映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所形成的各种精神,如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黄河精神等。
二是社会教育价值,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和品相价值。红色文化资源的本质属性为意识形态范畴,其蕴含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念越丰富、越生动,则越能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如1952 年竣工的人民胜利渠,标志着人民革命和治黄事业的胜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如今,人民胜利渠已被武陟县委、县政府打造成为青少年体验红色文化、坚定理想信念、激发爱国主义热情的重要研学基地。
品相价值即红色文化资源的保存现状、管理情况等,涉及资源本身格局、形式、风格等,尤其对红色建筑类,品相的完整程度直接影响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难易程度。
三是传承发展价值,侧重于产业价值和区位价值。产业价值反映了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经济价值。在文化消费快速增长的大趋势和国家主推“中国梦”等主流价值观背景下,红色文化资源产业价值连年增长,包括旅游、出版、影视等多个行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我国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关注和传承,延安红色旅游的发展即得益于此。
区位价值指资源的地理位置、规模化程度等。靠近大城市及黄河文化富集地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有利于紅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能够形成线路串联的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也相对较高。
上述指标中,历史文化价值是根本,社会教育价值是保障,传承发展价值是方向。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流域红色文化资源的做法与成效
(一)顶层设计注重政策导向作用
近年来,水利部、黄委及黄河流域各省(区)聚力于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弘扬,组织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许多成功案例,积累了丰富经验。
水利部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水文化建设规划》,提出要开展具有红色基因的水利遗产资源调查,实施原中央苏区、陕甘宁边区等重要革命根据地水利遗产保护与展示工程建设和“人民治水·百年功绩”推荐宣传活动,展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治水成就,展示具有红色基因水利遗产资源的丰富文化内涵。
沿黄省(区)也在顶层设计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甘肃省委办公厅和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甘肃省2016—2020 年红色旅游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指出产业发展目标和硬性指标,要在甘肃省内建设30 个AAA 级以上红色旅游景点,且AAAA 级景区至少10 个,旅游接待量超过50 万人次。2021 年10 月,《河南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促进条例》正式施行,创造性地设立红色基因传承人制度。山西省忻州市出台《忻州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实施方案》,将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与特色文化、产业布局、教育功能、旅游观光等多元发展紧密结合,使原来分散的红色文化点发展成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格局体系,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2004 年12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04—2010 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发展红色旅游,并着重提出要培育形成12 个“重点红色旅游区”。其中,涉及黄河流域的有: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红色旅游区”,以山西、河北为主的“太行红色旅游区”,以皖南、苏北、鲁西南为主的“鲁苏皖红色旅游区”等。同时,要重点打造100 个左右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21 年,国家发改委、中宣部、财政部等14 家单位印发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中,共有300 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被选入,其中沿黄9 省(区)85 处红色旅游景区入选。根据《中国红色旅游发展报告(2021)》,全国红色旅游出游人数从2004 年的1.4 亿人次增长到2019 年的14.1 亿人次。
(二)开发保护发挥政府主导职能
河南省在“十四五”期间,规划建设黄河文化项目54个。文旅、河务部门携手,充分利用河南黄河千里防洪工程,以及文化和生态资源,打造一批营地(基地),研发一批精品课程,推出一批精品线路,引领广大青少年学子和社会公众走近黄河、认识黄河、感悟黄河,在沉浸式体验中领略人民治理黄河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实现研学旅行与黄河文化、红色文化的深度融合。
延安市坚持资源保护与开发并重,夯实红色旅游发展基础。近年来,延安市先后投资1000 多亿元,实施新区建设、旧城改造、居民下山、延河治理等17 项重大城市建设工程,为红色旅游发展腾挪空间;投资90 多亿元,完成了西北局、枣园、杨家岭等十大革命旧址景区建设项目;投资600 多亿元,规划实施圣地河谷等六大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南泥湾红色小镇、万达红色小镇等文旅项目,提升和丰富红色旅游内涵,提高红色旅游展示水平,努力将延安打造成为“中国最大的革命历史博物馆”、中国红色之都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沂蒙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四大革命根据地之一,是山东红色文化的代表。2013 年1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临沂视察时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临沂市把全域概念融入红色文化保护传承,整合资源,科学布局,在做大做强红色文化产业上做足了文章。一是打造红色文化品牌。红色风情大型水上实景歌舞《蒙山沂水》,创造了国内第一部水上红色文化大典、江北第一部内河大型实景演出两个第一。集红色旅游、影视拍摄、党性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沂南县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已成为宣传弘扬沂蒙精神的亮丽名片。二是构建红色文化产业体系。“沂蒙小调”调味品、“沂蒙六姐妹”煎饼、“沂蒙红嫂”酱菜、“拥军”布鞋销往全国各地。红色文化的开发利用,为临沂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无限生机。
兰考县是焦裕禄精神的发源地。近年来,兰考乘势而上,持续推进“红色旅游+”发展模式,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一是不断加大保护开发力度。在焦裕禄烈士陵园的基础上,经过三次改、扩建,建成了焦裕禄纪念园;依托东坝头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建成了兰考黄河水利风景区,并成功入选第十九批国家水利风景区。二是打造焦裕禄精神红色研学基地。以焦裕禄干部学院为核心,以焦陵、焦桐、东坝头等为现场教学点,以实物、实景、实事为载体,做强做大兰考研学、培训产业,促进兰考红色旅游业态由观光型、参观学习型转变为文旅培训型、研学型、体验型、参与型、沉浸型等。三是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建成了52 千米黄河旅游绿道景观带、兰考县泡桐公园等,形成了具有兰考特色的生态文化。兰考形成了以红色旅游为主,黄河文化游、生态文明游为辅的旅游发展产业链,红色旅游呈现出“一极多强”的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
(三)流域机构全力打造创新平台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中华民族5000 多年的文明史中,黄河流域有3000 多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黄河更是流淌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之河,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星火燎原。黄委作为水利部在黄河流域的派出机构,在其组织制定的《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专项规划》中强调,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让文物说话;传承延续黄河历史文脉,让历史说话;弘扬黄河文化时代价值,让文化说话,坚持筑牢中国之治的文化根基。
近年来,河南黄河河务局致力于打造“黄河文化千里研学之旅”,推进治河工程与黄河文化深度融合,引领社会公众认识黄河、感悟黄河,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化对黄河文化价值的认知认同,更好地弘扬民族精神、延续历史文脉、增强文化自信。河南是千年治黄的主战场、黄河文化的孕育地和流域生态屏障的支撑带,打造“黄河文化千里研学之旅”,具有历史文化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目前,河南黄河河务局已配合清华大学文旅中心、河南省文旅厅做好“黄河文化千里研学之旅”一体两翼线路设计,以现行黄河河道为体,黄河北流故道、黄河南流故道为两翼,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脉,串联文旅资源,推动黄河文旅文创融合发展。
郑州花园口,是中国近代史上震惊中外的“黄河扒口”发生地,于1989 年开始开发建设。花园口风景区2002 年被水利部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2006 年晋升为国家AAA 级旅游区,2013 年被命名为郑州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8 年被推选为河南省水利科普教育基地,2019 年被命名为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近年来,河南多所高校与花园口的管理单位惠金黄河河务局签订了共建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协议,充分发挥花园口在讲好黄河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和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等方面的功能。如今,花园口景区占地面积已达480 公顷,有花园口事件记事广场、将军坝、南裹头等景点10 余处,每年都吸引数百万国内外游客到此游览、参观,成为宣传黄河治理开发成就的重要窗口。
在黄河山东段,从菏泽到东营,黄河山东段628 千米河道串联起一处处沿线生态景观、红色纪念地、文化示范点、传统村落、遗址遗迹,形成一条轴向贯通的黄河治理文化体验廊道主风景线。在重大水利工程的水利规划和工程设计中,充分融入水文化元素,提升水利工程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努力使每一处水利工程都成为独具风格的水利建筑艺术精品,以工程资源承载文化传播,满足沿黄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让黄河成为沿黄群众的幸福家园。
目前,黄委在紧盯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黄河文化遗产廊道、黄河国家博物馆等重大项目建设的同时,以黄河防洪工程为依托,力推水文化、黄河文化、红色文化和工程建设的融合发展,已建成国家水利风景区23 处,黄河文化融合示范工程、党建文化带、法治文化带数十处,并編辑出版了《黄河治理故事》《河南黄河之最》等数十种文化精品书籍。郑州花园口风景区、台前将军渡国家水利风景区等一批以黄河文化、红色文化为内涵的景区景点,已成为广大游客的旅游目的地、网红打卡地。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流域红色文化资源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一方面,因流域大部分省(区)处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落后,“心有余而力不足”。个别地区在制定规划时只追求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红色文化的保护。另一方面,对红色文化的认识狭隘,认为弘扬红色文化就是发展红色旅游,过度开发遗址、故居等。
二是形式雷同,深度挖掘不够。黄河流域红色文化资源呈现上游少、中下游多的分布特点,特别是陕西、山西、河南、山东4 省,老革命根据地多,是延安精神、太行精神、沂蒙精神、焦裕禄精神等发源地。由于地区分布的差异,开发利用形式雷同,运用新技术的部分纪念馆虽然在形式上有所创新,但存在缺乏精神寓意和支撑起历史温度的共鸣;在内容方面,仅仅依靠一些历史图片、战时物品等,没有相关的讲解和基于历史的背景普及,内容略显呆板,很难获得大众的历史认同感。加之文创产品种类少、创意不够、质量不高,特别是针对在校学生的红色文化研学基地开发欠缺等,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红色文化的广泛传播。
三是影响有限,发展水平不均。黄河流域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达85 个,广为人知的却十分有限。延安革命纪念地系列景区,西安市红色旅游系列景区,枣庄市、济宁市铁道游击队红色旅游景区,沂蒙山孟良崮战役遗址等,或是在课本上学到的,或因某篇文章、某部电影记住了,在全国范围内尚有一定的知名度,每年都能吸引大批的游客前来参观、学习。如延安,作为革命圣地,2019 年接待游客达7308.26 万人次,而位处山西吕梁的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2016 年至2019 年,年均游客接待量仅为31.8 万人次。
四是途径单一,大众接受度低。文化的传承需要有合适的载体和形式,红色文化也不例外。近年来,尽管不少场馆增加了雕塑、场景绘画、3D 场景模型等现代元素,但仍未有大的突破。红色文化教育重形式轻内容,娱乐性和形式重于红色文化中的精神价值传递,教育效果不显著。
五是人才匮乏,投资渠道不畅。人才,是事业发展的最活跃因素。在推进红色文化繁荣发展的进程中,人才培养尽管已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但与目前的社会需求相比,仍显滞后、单薄。特别是理论研究,以及利用新技术实现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人才培养尤为迫切。投资渠道不畅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社会融资上。一些红色资源难以得到很好的保护开发,与政府财力有限、融资难有着最直接的关系。
进一步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流域红色文化资源的对策建议
一是完善体制机制,推进各项任务落实落地。要借鉴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成功经验,建立流域省(区)政府及流域管理机构间的工作协调机制,有效推进各项任务落实落地。同时,要借助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黄河文化遗产廊道等重大项目建设的规划实施,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和相关制度的完善。流域各省(区)要成立相应组织协调机构,加强组织领导,有效避免碎片化和盲目竞争。各级文旅部门要合理规划发展各种文化旅游业态,推动红色旅游与各种旅游方式协调发展。同时,规范和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确保红色文化资源在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其他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也要认真履行职责,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是加强理论研究,丰富红色文化理论成果。要充分发挥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等国家级研究平台的重要作用,增加省级以上研究课题设置数量,提升研究质量,不断拓展学术交流的深度和广度,努力为红色文化研究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要重视发挥各级党史及相关科研、院校的作用,协同创新,优势互补,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与时代阐释,丰富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弘扬的理论成果。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进一步强化红色文化传播效果和社会影响力。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力争通过课题研究和项目实施凝聚人才、培养人才,不断优化、提升黄河流域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弘扬研究的质量和水平。
三是强化技术创新,促进红色文化广泛传播。要重视发挥黄河国家博物馆的龙头作用,建立适度、管用的大数据平台。要重点对文献、图片、影像、声音、文物等进行数据化采集,并依托网络平台开发建设红色遗产数据库、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数字展览馆等,用现代科技手段、便捷的方式,促进红色文化广泛传播。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技术,讲好新时代红色故事和黄河故事。
四是加大开发力度,提升对红色文化的认知。要深入挖掘黄河流域红色文化承载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教育等多重价值,充分挖掘其深刻内涵、精神特质与时代特征,与时俱进地为黄河流域红色文化资源赋能,不断提升其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附加值。要根据区域红色文化资源禀赋,实现差异化发展。在上游要重视我党早期革命斗争、红军长征、西路军等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在中游要加大对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资源的开发利用,在下游要着力提升公众对党领导人民治理黄河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的认知。
五是吸引各方力量,共同参与保护传承弘扬。要借助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吸引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开发建设黄河流域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等红色基因库,加强对非物质形态红色资源如口述历史、艺术作品的保護,进行精准化、时代化的总结与提炼。要重视开展黄河流域红色遗址修复保护工程,征集革命历史文物,整理革命事迹,不断提升红色遗址的陈列布展水平。如运用科技手段为革命文物展陈注入时代活力,推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思政教育、文旅融合共同发展,切实让人民群众感受到黄河流域红色文化历久弥新的生命力和感召力,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让红色传统发扬光大。
(作者单位黄河水利委员会河南黄河河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