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公正世界信念对攻击行为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2023-06-12孙诗阳范小月
孙诗阳 范小月
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221116
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在各个国家和地区呈上升趋势,学生校园暴力问题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1]。教育部等九部门于2016年11月份联合发布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强调有效预防与控制学生欺凌与暴力事件。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4月份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建立有效的欺凌与暴力行为防控机制融入到学校安全事件防控工作的总体范围。校园暴力实质上是一种攻击行为(aggressivebehavior)[2],即故意对他人身体与心理造成伤害的一系列行为模式[3-4],包括肢体攻击、言语攻击、间接心理攻击等[5]。中学生正处在心理和人格的建构期,处理问题方式不够成熟,容易出现攻击行为。表现出攻击行为的青少年在进入社会之后更容易违反社会道德规范甚至触犯法律[6]。因此,开展青少年攻击行为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有研究发现,青少年攻击行为易受到道德信念偏差的影响[7]。青春期阶段的高中生自我意识高速发展,思想上自我中心性较强。当他们无法接受事件的结果时就可能产生“这个世界对我不公平”等一系列想法,这与Lerner和Miller提出的公正世界信念(belief in a just world,BJW)相似[8]。因此,本研究重点关注高中生公正世界信念对攻击行为的影响。
公正世界信念是指人们需要相信他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公平公正的世界,他们在这个世界里能够“得其所得,所得即应得”[8-9]。按照一般攻击模型的观点(GAM),攻击行为受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个体因素包括人格特质、信念、态度、动机、价值观及其他稳定的心理特征等[10]。公正世界信念作为个体的道德信念,可能是攻击行为的有效预测因素。有研究者探索了青少年公正世界信念和敌意、攻击性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与低个人公正世界信念的个体相比,具有高个人公正世界信念的个体在遭受挫折后会产生更少的敌意与攻击性[11]。Otto与DAlbert的研究发现,服刑的年轻男罪犯中,公正世界信念高的个体比公正世界信念低的个体的违规行为更少[12]。由此可以推测,如果高中生认为自己生活的世界是充满公平正义的,他们就会更加相信和遵循社会规范;但是当高中生的公正世界信念受到威胁时,他们可能会更容易做出违反规则的行为,如攻击行为。因此提出假设1:公正世界信念负向预测高中生的攻击行为。
控制感是指个体相信自己有能力控制客观环境和自己的命运[13]。公正世界信念理论认为,公正世界信念水平高的个体相信这个世界是稳定有序的,自己会受到公正对待,这就使人们拥有了控制感和安全感[9]。有研究发现,公正世界信念水平较高的初中生更相信自己生活在一个充满公正原则的世界里,付出的努力能得到对等的回报,因此其控制感会更强[14],更加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并且愿意为长远的目标付出时间和精力;相反,公正世界信念低的个体认为世界是不公正的,更倾向于放弃努力[15]。此外,社会互动理论(social interaction theory)将攻击行为视作一种胁迫性的行为,认为攻击行为的目的在于伤害他人或者使被攻击者满足攻击者的三类主要需求:控制他人行为的需求、重塑公正的需求和维护积极自我认同的需求[16]。因此,个体的控制感一旦缺失,就可能会激发其攻击行为。有研究发现,控制感较低的个体比控制感较高的个体更倾向于将中性面部表情视为愤怒,更容易产生攻击行为[17]。还有研究发现,剥夺个体的控制感会加剧其人际拒绝,从而产生更多的攻击行为[18]。因此提出假设2:控制感在公正世界信念和高中生攻击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
道德推脱是一种不良的道德认知倾向[10,19],能够使个体心安理得地做出不道德行为[20]。根据道德推脱理论,道德推脱有8种机制,包括委婉标签、道德合理化、责任转移、忽视或歪曲结果、有利比较、责任分散、责备归因和非人化[21]。道德推脱水平较高的青少年可能会使用一个或多个道德推脱机制使道德自我调节机制失效,对攻击行为进行认知重建,使其合理化,进而产生攻击行为[22-23]。已有研究表明,道德推脱在特质愤怒与攻击行为之间起调节作用,在高道德推脱水平下,特质愤怒能显著正向预测个体的攻击行为[24]。控制感与愤怒情绪密切相关[25],当控制感降低时个体易产生一系列不良行为和愤怒情绪。此外,有研究发现道德推脱在特质自我控制与攻击行为之间起调节作用。道德推脱水平较高的个体在道德认知上往往更能接受攻击行为,进而降低自我控制动机产生攻击行为;而道德推脱水平低的个体往往会认为攻击行为违背了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能够更有效地进行自我控制进而抑制攻击行为[26]。自我控制是个体改变自己的反应以符合社会规范、道德标准并支持追求长期目标的能力。自我控制与控制感两者关系密切,当个体的控制感被剥夺时,其自我控制能力也会降低[27]。因此提出假设3:道德推脱在控制感与高中生攻击行为之间起调节作用。
综上所述,本研究旨在探讨公正世界信念对高中生攻击行为的影响机制及控制感起到的中介作用和道德推脱起到的调节作用(见图1),以期为未来高中生攻击行为的干预和矫治提供指导。
图1 本研究的理论假设模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江苏省某市某中学高中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780份,删除无效问卷后,回收有效问卷715份(91.67%)。其中,男生394人(55.1%),女生321人(44.9%)。年龄15~17岁,平均年龄为15.95±0.50岁。
1.2 方法
1.2.1 公正世界信念量表 采用Dalbert编制,苏志强等结合中国实际情况修订的中文版公正世界信念量表[28-29]。该量表包含一般公正世界信念和个人公正世界信念两个维度,共13个题目,使用6点计分,得分越高表示个体的公正世界信念水平越高。本研究中Cronbach's α系数为0.90。
1.2.2 控制感量表 使用Lanchman等人编制、李静修订的控制感量表中文版[13,30]。该量表分为个人掌控感和限制感两个维度,共12个题目,采用7点计分。对限制感维度的题项进行反向计分,与个人掌控感的题目得分加总,得分越高表示控制感水平越高。本研究中Cronbach's α系数为0.77。
1.2.3 道德推脱量表 采用Bandura等人编制,王兴超、杨继平和高玲修订的青少年道德推脱量表[21,31]。该量表分为道德辩护、委婉标签、有利比较、责任转移、责任分散、扭曲结果、责备归因和非人性化8个维度,共32个题目,采用5点计分,得分越高表示道德推脱水平越高。本研究中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2。
1.2.4 攻击性问卷 采用Buss和Perry编制,罗贵明修订的中文版攻击性问卷[32-33]。该量表分为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和敌意4个维度,共29个题目,采用5点计分。其中第9题和第16题反向计分,得分越高个体攻击行为水平越高。本研究中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8。
1.3 统计处理
剔除无效问卷,将回收的纸质版有效问卷的数据录入电脑。采用SPSS 18.0对数据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采用PROCESS宏程序中的模型4和模型14进行检验,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均采用偏差校正的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方法,迭代次数为5000次。
2 结 果
2.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采用Harman单因素检验法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34]。结果显示,特征值大于1的公共因子共有18个,第一个公共因子解释的变异量为17.83%,远小于临界值40%,说明本研究不存在明显的共同方法偏差问题。
2.2 各研究变量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
对高中生公正世界信念、控制感、道德推脱及攻击行为各变量得分进行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表1表明,公正世界信念与控制感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道德推脱和攻击行为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控制感与道德推脱和攻击行为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道德推脱与攻击行为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表1 研究变量的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r)
2.3 公正世界信念对高中生攻击行为的影响:控制感和道德推脱的作用
对性别进行虚拟化处理,对预测变量和控制变量(年龄)进行标准化处理。控制高中生的性别和年龄,根据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步骤检验控制感的中介作用和道德推脱的调节作用[35]。
第一步检验中介模型。选用model4检验公正世界信念通过控制感影响高中生攻击行为的中介模型。结果表明,公正世界信念对高中生攻击行为的总效应显著(β=-0.17,t=-8.55,95% CI[-0.21,-0.13]),对高中生攻击行为的直接效应显著,公正世界信念通过控制感对高中生攻击行为的间接效应显著(a*b=-0.05,SE=0.01,95% CI[-0.07,-0.04])。由此可知,假设1得到验证,公正世界信念显著负向预测高中生的攻击行为;假设2也得到验证,控制感在公正世界信念与高中生攻击行为中起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31.29%,见表2。
表2 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检验
第二步检验有调节的中介模型。选用model14检验控制感对高中生攻击行为的影响是否受道德推脱的调节。结果表明,公正世界信念对控制感的正向预测效应显著;控制感对高中生攻击行为的负向预测效应显著;控制感与道德推脱的交互作用对高中生攻击行为的预测效应显著。假设3得到验证,公正世界信念通过控制感对高中生攻击行为的效应受道德推脱的调节,并且调节中介效应的后半段路径,见表2。
道德推脱调节了公正世界信念通过控制感预测高中生攻击行为的间接效应。调节中介系数为0.02,95% CI[0.003,0.03]。对于道德推脱水平高的高中生(道德推脱高于均值以上一个标准差时),公正世界信念通过控制感对高中生攻击行为的间接效应显著,系数为-0.03,95% CI[-0.05,-0.01];对于道德推脱水平低的高中生(道德推脱低于均值以下一个标准差时),公正世界信念通过控制感对高中生攻击行为的间接效应显著,系数为-0.06,95% CI[-0.08,-0.04]。
采用选点法进行简单斜率分析考察不同道德推脱水平上(取正负一个标准差)控制感对高中生攻击行为的预测效应。结果发现,在低道德推脱水平上,控制感对高中生攻击行为的负向预测作用显著(bsimple=-0.20,SE=0.02,t=-8.22,P<0.001,95% CI[-0.25,-0.15]);在高道德推脱水平上,控制感对高中生的攻击行为的负向预测作用也显著(bsimple=-0.10,SE=0.03,t=-3.54,P<0.001,95% CI[-0.15,-0.04])。该结果说明,无论是在低道德推脱水平上,还是在高道德推脱水平上,都表现为高中生的控制感越高,其攻击行为越少;但相对于低道德推脱水平,控制感对攻击行为的负向预测作用在高道德推脱水平上更弱。简单效应图见图2。
图2 道德推脱对控制感预测高中生攻击行为的调节作用
为找到道德推脱调节效应的边界值以及简单斜率显著不为0时道德推脱的取值范围,采用Johnson-Neyman方法进一步进行简单斜率检验[36]。结果发现(如图3所示),当道德推脱在[1,2.67]取值范围内时,简单斜率的95%Bootstrap置信区间都不包含0,即控制感对高中生攻击行为的负向预测作用显著;同时,高中生的道德推脱水平越高,控制感与高中生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越弱。也就是说,控制感对高中生攻击行为的影响随着高中生道德推脱水平的升高而减弱,即公正世界信念通过控制感预测高中生攻击行为的间接效应随着高中生道德推脱水平的升高而减弱。但当道德推脱在[2.67,5]取值范围内时,简单斜率的95%Bootstrap置信区间包含0,即此时控制感不能预测高中生的攻击行为。
图3 道德推脱对控制感预测高中生攻击行为的调节作用的简单斜率
3 讨 论
3.1 公正世界信念与高中生攻击行为的关系
本研究探讨了公正世界信念对高中生攻击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公正世界信念负向预测高中生的攻击行为,验证了研究假设1。以往研究发现,公正世界信念与青少年的负面情绪有关,比如焦虑、抑郁等[37-38],还有研究发现,青少年的公正世界信念能够负向预测其问题行为[39],而这些问题行为和负面情绪越多,青少年的攻击行为可能就会越频繁。公正世界信念理论指出,公正世界信念有3种功能:首先,公正世界信念使个体相信自己所得到的都是应得的,并且不会担心自己会被他人侵害;其次,公正世界信念能够帮助个体更勇敢地面对压力事件;第三,公正世界信念会使个体秉持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履行职责[40]。若个体的公正世界信念水平偏低,他将会认为自己总是被他人不公正地对待,从而极大降低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41-42]。因此,当个体面对外部事件时,出于自我保护的动机,可能会产生一些违规行为来达到自己“重新获得公正”的目的,其中攻击行为就是典型的违规行为。
3.2 控制感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发现,公正世界信念不仅能直接影响高中生的攻击行为,还能通过控制感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高中生的攻击行为,验证了研究假设2。已有研究发现,公正世界信念可以为人们提供控制感[43],而公正世界信念低的个体更容易缺乏控制感。对习得性无助的有关研究发现,当多次想要努力控制事件的发展却惨遭失败后,个体将丧失对事件的控制感;如果该过程频繁复现,这种失控感将会泛化到个体的其他生活环境中进而造成控制感的剥夺[44]。由此可以推测,当个体认为所处的世界对自身不公正时,将会频繁面对与自己的预期相违背的结果,进而导致他们丧失对周围环境和自身的控制感。还有研究发现,当青少年处于高控制感状态时,即使是接触到攻击性图片也不会产生更大的攻击行为,而处于低控制感状态时,他们会更具攻击性。因此,处于低控制感状态的青少年对攻击性线索更加敏感[17]。根据一般攻击模型,攻击行为具有控制他人行为、重塑公正和维护积极自我认同的需求[16]。个体的控制感一旦被剥夺,就会表现出更强的攻击性以补偿失控感,满足自身的心理需求[18]。因此,高中生较低的公正世界信念会通过降低其控制感水平进而引发攻击行为。
3.3 道德推脱的调节作用
本研究发现,高中生的道德推脱水平对公正世界信念与攻击行为之间的间接效应存在调节作用。调节点位于中介效应的后半段,即高中生的道德推脱水平调节了控制感与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验证了研究假设3。具体表现为:高中生的道德推脱水平越高,控制感对攻击行为的影响越弱。换言之,通过提升控制感来降低攻击行为的方式在道德推脱水平较低的高中生中更有效。道德推脱理论指出,个体遵守道德规范通常是由于其内部道德标准起到了自我调节作用,但在道德上的自我调节作用对道德推脱水平高的个体来说是无效的,也就是说,道德推脱水平高的个体会通过道德推脱的8种机制逃避内心的自责与内疚,从而做出不道德行为[21]。与该理论一致,有研究发现,道德推脱水平高的青少年更有可能在未来表现出频繁的攻击和暴力行为[45]。因此,在本研究中,高道德推脱的高中生的攻击行为受控制感的影响较弱,即无论控制感水平高或是低,相对于道德推脱水平较低的高中生,道德推脱水平较高的高中生均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相反,道德推脱水平低的高中生在道德上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更不倾向使用道德推脱机制为自己的不道德行为开脱,进而避免做出攻击行为[46]。因此,低道德推脱的高中生的攻击行为受控制感的影响更大,当控制感得到提升后,攻击行为随之降低。
综上所述,本研究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探讨了影响高中生攻击行为的潜在作用机制,为高中生攻击行为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了参考。首先,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在高中生群体中证明了公正世界信念对攻击行为的直接影响,以及通过控制感的中介作用对攻击行为的间接影响。这提示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需要培养高中生的公正世界信念,提升高中生的控制感,例如,教师应该制定公平公正的班规,对学生一视同仁,对那些通过努力学习取得进步的同学要给予充分的正面反馈;家长对待孩子应该赏罚分明,若是多子女家庭,则更要注意避免对某个孩子的偏爱或忽视,营造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其次,本研究在高中生群体中证明了道德推脱在控制感和攻击行为之间的调节作用,并证明了道德推脱在公正世界信念通过控制感预测高中生攻击行为的间接效应中的调节作用。这提示教师和家长要帮助高中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及时发现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偏差、以及高中生常用的道德推脱机制,例如学校可以适当组织学生观看《感动中国》等节目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心理健康教师可定期开展心理团体辅导,通过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方法让学生学会辨别道德情境中道德与非道德的观念和行为;家长在家庭生活中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语言和行为感染孩子,潜移默化,使孩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本研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本研究在公正世界信念、道德推脱和攻击行为得分上有显著的性别差异,但是在后续的模型分析中并未发现显著的性别差异,因此在最终的统计分析中将性别作为协变量进行了控制。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针对不同性别群体进行考察,比较变量间关系在不同性别之间的差异。其次,本研究中各变量数据都是由高中生在同一时间段内通过自我报告得到的,后续研究可在不同时间段内通过多方报告收集数据对高中生攻击行为的潜在机制进行更加深入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