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奥林匹克教育的国际发展趋势与中国道路

2023-06-12左伟杜海松梁芳石伟东拉兹洛·瓦伊达茹秀英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中国道路趋势

左伟 杜海松 梁芳 石伟东 拉兹洛·瓦伊达 茹秀英

【编者按】  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于2021年12月16日揭牌成立,成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第一个人文知识遗产。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成立以来,紧抓机遇,成为直接参与北京2022年冬奥会筹办、传承冬奥遗产、挖掘奥运会资源、推动奥林匹克教育发展的独特载体,符合奥林匹克运动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北京城市建设战略定位,体现了首都体育学院对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发展重任的担当。在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研究中心的支持下,以“国际奥林匹克教育的未来发展”为主题,由首都体育学院(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等单位联合主办的“2022国际奥林匹克教育发展论坛”于2022年12月12日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成功举办。来自太平洋运动会理事会、新加坡奥林匹克学院、南非体育联合会和奥林匹克委员会、英国奥委会、加拿大奥委会、北京冬奥组委、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全球五大洲奥林匹克教育方面的专家和学者共叙国际奥林匹克教育的未来发展。此次论坛同步在相关媒体网络平台进行直播,会议期间累计观看人数逾100 000人次。本刊特邀此次论坛的主办方相关人员对论坛中的专家观点进行综述,以此与学界分享奥林匹克教育线上学术交流盛会。

摘    要   奥林匹克教育是国际体育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希腊国际奥林匹克学院、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国际交往工作委员会于2022年12月12日联合主办的“2022国际奥林匹克教育发展论坛”中的专家发言报告,围绕该次论坛议题进行综述,梳理了全球五大洲奥林匹克教育学界关注的奥林匹克教育研究的主题,包括教育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奥林匹克精神促进不同国家人民面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和美好的未来更团结,奥林匹克教育多元化发展,奥林匹克教育的中国道路。北京2008年夏奥会和北京2022年冬奥会之后,奥林匹克教育的“中国方案”逐步系统化,为之后中国的奥林匹克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首都体育学院搭建了世界一流国际奥林匹克教育研究平台——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肩负着普及奥林匹克知识和推广奥林匹克运动的重任,自成立以来,全面承担服务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相关任务,积极推动北京市中小学奥林匹克教育及“冰雪运动进校园”, 与国际体育组织建立了联系,持续加强奥林匹克教育交流与合作,在奥林匹克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探索着新路径和新方法。

关键词   奥林匹克教育;中国道路;国际交流与合作;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趋势

中图分类号:G 811.21           学科代码:040301           文獻标志码:A

DOI:10.14036/j.cnki.cn11-4513.2023.02.001

Abstract   Olympic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Based on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Future Olympic Education 2022, jointly organized by Beijing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Olympic Studies, the International Olympic Academy (Greece) and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ommittee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Sports Science on 12 December 2022, this paper provided an overview on the topics of the symposium, which focused on the key issues of Olympic education targeted by the Olympic Education academic community in five continents, including education being as the core of the Olympic movement, Olympic spirit promoting people in different countries to be more united confronting COVID-19 pandemic and a bright future, 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of Olympic education and Chinas Path of Olympic education. After Beijing 2008 Olympic Summer Games and Beijing 2022 Olympic Winter Games, a“Chinese solution” for Olympic education was gradually developed, laying a solid foundation for future Olympic education in China; Beijing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Olympic Studies, a world-class international Olympic education research platform, was established by the Capital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Beijing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llege is shouldering the responsibility of popularizing Olympic knowledge and promoting the Olympic movement. Since its establishment, it has fully undertaken the important tasks related to serving Beijing 2022 Olympic and Paralympic Winter Games, actively promoted Olympic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Beijing and“ice and snow sports into the campus” activities, established contact with international sports organizations, continuously strengthened international sports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and explored new paths and methods on the road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Olympic education.

Keywords   Olympic education; Chinese path;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Beijing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Olympic Studies; trend

奥林匹克教育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根本目的。中国举办的2届无与伦比的奥运会中均有奥林匹克教育的贡献。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和残奥会筹办过程中,中国逐渐形成了奥林匹克教育的“北京模式”。在2008年,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的罗格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前曾提到:“中国在奥林匹克教育上已经获得了一枚金牌”[1]。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备期间,中国的奥林匹克教育实践再次诠释了中国故事。可以说奥林匹克教育实践是北京作为“双奥之城”的金色名片之一。中国在14年间举办的2届奥运会使中小学体育中的奥林匹克教育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中国体育在经过北京2022年冬奥会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与此同时,新时代又赋予了奥林匹克教育新使命。基于此,首都体育学院(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等单位在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研究中心的支持下于2022年12月12日联合主办了以“国际奥林匹克教育的未来发展”为主题的“2022国际奥林匹克教育发展論坛”。此次论坛邀请了全球五大洲的奥林匹克教育机构的专家和学者,共同展望了奥林匹克教育的发展方向及奥林匹克精神的文化意义,并探讨了双奥城市的奥林匹克遗产的可持续开发。在此基础上,本文围绕此次论坛的主旨和议题进行了奥林匹克教育的国际发展趋势综述,并对奥林匹克教育的中国道路进行了概括。

1   教育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

在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何去何从的关键时期,国际奥委会于2014年12月通过了《奥林匹克议程2020》,开始了奥林匹克运动改革,在取得了相关成就的基础上又于2021年3月通过了《奥林匹克2020+5议程》,增加了15条新的改革建议。其中就提出了促进奥运会的可持续。

在本次论坛开幕式中,国际奥委会执委、奥林匹克教育委员会主席米凯拉·科胡安科·亚沃斯基代表国际奥委会强调了奥林匹克运动的教育价值在全球奥林匹克运动发展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认为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在研究和实践奥林匹克教育、推动奥林匹克运动普及、传授奥林匹克知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平台作用。国际奥林匹克学院主席西多罗斯·科维洛斯将奥林匹克教育视为国际奥林匹克学院的灯塔,强调体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2],并在论坛的发言中提到: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在奥林匹克教育领域做了大量的工作,这些工作恰恰证明了奥林匹克教育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与根本。由此,国际奥林匹克学院愿意与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共同开拓奥林匹克教育新路径。中国奥委会副主席李颖川认为:奥林匹克运动始终以教育为己任,并将永远追寻这一理想。早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李颖川针对我国当时奥林匹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就曾提出:要将奥林匹克研究推向纵深,不仅要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概念、历史等作一般性译介,而且要真正深入主题进行研究,从中国实际出发,将奥林匹克教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3]。在此次论坛中,李颖川肯定了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在服务冬奥会、传播奥林匹克文化、奥林匹克教育及与国际奥委会等体育组织交流方面取得的成绩。作为北京举办双奥盛会的深度参与者、亲历者及见证者,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会副会长蒋效愚认为:在北京奥运会之后,巩固奥运成果、开发利用好奥运遗产、促进城市发展、建设和谐社会需要继续坚持全民参与的方针。中国的广大人民群众对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充满了自豪与骄傲,在几亿中国人中形成了浓厚的北京奥运情结。这种奥运情结是中国人的爱国主义热情的具体体现,是中国人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国人同心协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动力。要倍加珍惜、精心爱护、积极引导这种奥运情结[4]。此外,蒋效愚还提到: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的成立为中国的奥林匹克教育搭建起了国际合作平台,对中国的奥林匹克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在后奥运时期,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要在如何继续传承奥运遗产、如何继续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活动等几个方面下工夫。首都体育学院(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党委书记何明十分重视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的发展及顶层设计,并且在此次论坛中提出: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要紧扣北京市政府提出的“高水平、小而精、国际化、服务型”的办学定位,聚焦奥林匹克运动与奥林匹克文化的内涵式发展,在后冬奥时代将继续不辜负使命、积极推进奥林匹克教育。同时还强调,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将遵守《奥林匹克宪章》,致力于建设体育强国和发展奥林匹克运动,全面普及和传播奥林匹克知识,深入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研究,加强奥林匹克教育国际交流,推动中华体育精神和奥林匹克精神深度融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奥林匹克教育专业人才,在奥林匹克教育高质量发展道路上探索新思路、新路径和新方法,为奥林匹克运动发展作出独特贡献。首都体育学院(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院长张霞作为此次论坛的主持人提出: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要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宣传奥林匹克运动、传承奥林匹克精神、培养更多的体育专业人才,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育德和育体的作用。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全面兑现了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使北京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双奥之城。在国家体育总局、北京市教委等政府部门和国际奥委会、中国奥委会等体育组织的指导下,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承担了普及奥林匹克知识、推广奥林匹克运动、传播奥林匹克文化、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研究、培养奥林匹克运动人才、加强奥林匹克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等任务,并取得了阶段性成功。

2   奥林匹克精神促进不同国家人民面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和美好的未来更团结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肆虐时,世界各国人民比任何时候更需要团结,以体现奥林匹克精神的方式寻找战胜病毒的光明道路。国际奥委会在2021年7月设立奥林匹克格言以来第一次在原来的“更快、更高、更强”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团结”一词,既体现了对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的传承,也针对了当下的现实,更昭示了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未来意义。对此,巴赫认为:奥运会最终会成为人类欢庆的舞台,在战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之后,可以真正展现出所有人的决心、力量和韧性,让我们团结在一起[5]。

2.1  奥林匹克教育的国际组织网络基本形成

随着奥林匹克运动全球化,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投身于奥林匹克运动研究和奥林匹克教育。国际奥委会在奥林匹克教育领域也增设了专门委员会,例如:国际奥委会文化和奥林匹克遗产委员会、国际奥委会文化与奥林匹克教育委员会、洛桑奥林匹克博物馆、奥林匹克研究中心等。此外,国际奥委会还在2023年3月6日更新了《全球奥林匹克研究中心名录》,目前在全球已有60个奥林匹克研究中心[6]。北京市政府也依托首都体育学院建设了“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并且该学院于2020年2月正式被国际奥委会列入《国际奥林匹研究机构名录》[7]。

在此次论坛中,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的拉兹洛·瓦伊达教授认为:中国作为国际奥林匹克教育的参与者、贡献者及引领者在推动奥林匹克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正在致力于推动奥林匹克竞技运动向高质量奥林匹克教育发展。当今,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与奥林匹克教育面临着许多挑战,而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正在将这些挑战转化为一个个发展机遇。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的正式揭牌恰逢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倒计时50天,揭牌以来,在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奥林匹克教育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面向青少年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活动和普及冰雪运動,与国际奥林匹克学院(希腊)、国际公平竞赛委员会、欧洲中学生体育联合会等国际体育组织建立了合作,并与全球五大洲奥林匹克教育研究机构保持着密切联系,促进了奥林匹克教育的国际组织网络的形成。

2.2  奥林匹克精神促进不同国家青少年为了美好的未来更团结

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通过没有任何歧视、具有奥林匹克精神——以友谊、团结和公平精神互相了解的体育活动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作出贡献[8]。顾拜旦复兴奥林匹克运动的初衷也在于奥林匹克运动体现的奥林匹克精神可以激发青少年为美好的未来努力。而奥林匹克教育的核心在于青年,奥林匹克运动有助于青年通过体育交流而相互理解、形成健全人格、遵守公平竞争规则。

国际奥林匹克研究中心推荐专家曼尼托巴大学运动与休闲管理学院的莎拉·蒂泽尔教授在此次论坛所作的题为《奥林匹克教育的未来》的报告中提出:奥林匹克教育项目的设计和实施都是出于良好的初衷,青少年能从奥林匹克教育中有所收获,但是并非所有运动员和体育运动的利益相关者都具有相同的核心价值观,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国家(地区)的人民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及对奥林匹克精神概念的界定各不相同,所以青少年要切实参与到奥林匹克教育活动中,最大程度地感受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精神是奥林匹克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压舱石。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在一百多年的风云变幻中历经艰难仍能生机勃勃、持续不断地为人类社会注入活力,一个根本原因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突出特点具有普遍意义,而且成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一百余年发展动力不减的灵魂所在[9]。

2.3  奥林匹克格言因时而变,成为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影响下凝聚民心的最强音

在1913年,经顾拜旦提议、国际奥委会正式批准,“更快、更高、更强”作为奥林匹克格言被正式写入《奥林匹克宪章》[10]。在2021年,国际奥委会第137次全会以视频会议的形式召开,巴赫在这次会议选举中连任国际奥委会主席并提议:在奥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强”之后再加上“更团结”一词[11]。此后, 国际奥委会第138次全会表决通过并同意在奥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强”之后再加入“更团结”一词[12]。延续了一百多年的奥林匹克格言在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情形下首次发生了变化。在本次论坛中,国际奥林匹克学院主席西多罗斯·科维洛斯在开幕式致辞中也强调了团结的重要性,并提出:奥林匹克格言从“更快、更高、更强”变为“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体现了奥林匹克主义的真正内涵,也体现了奥林匹克主义在发展。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认为:“团结是黑暗隧道尽头的光明”。奥林匹克运动体现的团结能鼓舞青年一代向往更美好的未来,而奥运会正是能促进不同国家青少年为了美好的未来更团结的最好途径。

3   奥林匹克教育多元化发展

在首都体育学院(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奥林匹克研究中心主任茹秀英主持下,来自全球五大洲的专家与学者共同展望了奥林匹克教育的发展趋势,探讨了奥林匹克精神的文化意义、奥林匹克遗产开发、奥林匹克运动可持续发展等重点议题,分享了奥林匹克运动的推广经验,以此共同推动奥林匹克教育创新。

3.1  奥林匹克教育的时代内涵

奥林匹克教育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弘扬至关重要。南非奥委会名誉主席萨姆·拉姆萨米在本次论坛所作报告中重申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并认为奥林匹克精神蕴含了奥林匹克运动在人类社会产生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作用的理想,是关于生活的哲学和关于学习及实现高质量的生活的哲学思想。奥林匹克教育和奥林匹克精神旨在倡导一种生活方式,使人们能够了解榜样、社会责任、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萨姆·拉姆萨米于1995年当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近30年来在国际奥委会不同委员会担任了多个重要职位,曾担任过国际奥委会文化与奥林匹克教育委员会委员,对奥林匹克教育有着深入的思考并形成了独特的见解,有着在非洲乃至全球推广奥林匹克教育的丰富经验。他认为:对于奥林匹克,需要在奥林匹克运动研究中了解各项体育运动和各个国家(地区)对奥林匹克运动的践行。当前,不同国家之间的时间距离变得越来越短,但是地域文化、社会制度、核心价值观等具有多样性,能使这些具有多样性的国家(地区)的人民更团结,是至关重要的。这一点也曾在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的演讲中提及过。

3.2  加拿大的开拓性奥林匹克教育实践模式

众所周知,加拿大举办过1届夏季奥运会和2届冬季奥运会。国际奥委会对全球的奥林匹克教育开展情况进行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共有75个国家面向18岁以下的青少年开设了336个奥林匹克教育项目。其中,加拿大奥委会开展的奥林匹克教育位列世界前列,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组委会首次制定了《奥林匹克教育计划》。1988年卡尔加里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之后,国际奥委会将奥林匹克教育作为每届奥运会的规定动作加以保留[13]。

在本次论坛中,代表美洲发言的2位加拿大专家以问答的方式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加拿大的奥林匹克教育开展情况。其中,加拿大奥委会的奥林匹克教育专家丽莎·穆佐详细介绍了加拿大奥委会的组织宗旨和双重使命。她认为,加拿大奥委会对奥林匹克教育实践模式在后续进行了十分成功的推广。加拿大奥林匹克教育历史悠久、基础雄厚,蒙特利尔是第一个为学龄儿童提供奥林匹克教育资源的夏奥会主办城市,卡尔加里是第一个提供奥林匹克教育课程的冬奥会主办城市。自1988 年卡尔加里冬奥会之后,面向各类学校的奥林匹克教育项目及活动广泛开展,《加拿大奥林匹克学校计划》逐步形成。在1992—2004年,加拿大已成功地对小学四年级至六年级的学生进行了奥运主题双语课堂教学,并从2005年开始为教师提供线上奥林匹克教育资源,到2007年时学习人数超过了12 500人次,而且从2007年开始在非奥运年为大众提供奥林匹克教育资源。加拿大奥运选手布鲁斯·迪肯在论坛发言中提到: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筹备过程中及赛后的奥林匹克教育活动丰富多彩,奥林匹克教育从业者开设了大量有趣的课程,至今已经影响了50 000名教师和50 000名学生。

3.3  新加坡的青奥会奥林匹克教育模式

进入21世纪后,奥林匹克教育的人文价值得到了进一步体现。首届青年奥运会于2010年在新加坡举办,3 600名14~16岁的运动员参加了该届奥运会。新加坡在筹备和举办这届青年奥运会的过程中开创了奥林匹克教育独有的模式。在距该届青年奥运会开幕2年半时,新加坡教育部、新加坡奥委会及新加坡奥林匹克学院共同制定了《青年奥林匹克体育计划》,并提出向新加坡13~17岁的学生进行奥林匹克教育[14],还专门制定了《文化与教育计划》。该计划针对不同的目标人群设计了不同的教育主题,每个教育主题又由若干文化教育活动组成。

此次论坛邀请的新加坡奥林匹克学院的张许淑敏教授在论坛中介绍了近年来新加坡奥林匹克学院为传播奥林匹克文化而设立的系列奥林匹克教育项目。新加坡奥林匹克学院于1994年成立,其主要目的在于推动新加坡奥林匹克教育的发展。近年来,新加坡奥林匹克学院积极参加国际奥林匹克文化交流活动,通过与其他国家的运动员共同参加活动使新加坡奥林匹克学院的学生了解奥林匹克教育。其中,极具特色的奥林匹克教育活动是使学生换上传统的服装传递火炬,深度体验古代奥运会开幕式仪式,同时邀请运动员参与分享,使奥林匹克精神不再是生硬的文字,而是一个个令人敬佩的故事。2010年新加坡青少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成功举办加速了新加坡的奥林匹克教育进程,通过“青年记者营”等特色项目向新加坡的青少年传播奥林匹克理念,在向青少年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青少年的意志品质。新加坡的奥林匹克教育另一个独具特色的方面是奥林匹克教育的持续性和包容性建设。新加坡奥林匹克学院举办了以包容体育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促进了新加坡奥林匹克学院的青少年学生与残疾人共同训练、一起比赛,使这些青少年学生学会尊重和包容。

3.4  英国的后奥运时代奥林匹克教育可持续发展模式

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奥林匹克教育自伦敦于2005年成功申办之后就已开始。伦敦奥组委主席塞巴斯蒂安·科承诺将尽最大努力激励年轻一代,为世界各地的年轻人提供各种运动方法,激励他们走上运动之路[15]。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奥林匹克教育计划》——“准备就绪”教育项目对此发挥了巨大作用。英国奥委会法律顾问沙哈布·乌丁在此次论坛中详细讲解了“准备就绪”教育项目。该项目通过互联网技术致力于奥林匹克文化传播,并且在英国所有学校进行推廣。该项目经过10年的推广,影响了超过410 000名儿童,动员了约25 000名教师积极宣传与推广,覆盖了英国约19 000所学校,目前已取得显著成效。“准备就绪”教育项目实施至今已为英国的奥林匹克教育提供了大量具体有效的奥林匹克教育研究案例。例如:多次组织奥运会参赛运动员向学校中的学生讲述自己的故事、发起了12个《青年合作计划》、“去东京旅行”等教育活动。沙哈布·乌丁还提到,因为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影响,英国奥委会探索出运用虚拟数字技术等手段使青少年以一种相对容易获取的途径了解奥运会及残奥会。在英国奥委会的带领下,“准备就绪”教育项目不断推陈出新,并且以奥林匹克精神为导向为奥林匹克教育添砖加瓦。

3.5  大洋洲发展体育教育的奥林匹克教育模式

在本次论坛中,来自澳大利亚的太平洋运动会理事会的安德鲁·米诺哥介绍了一个极具创新性的体育教育发展项目(以下简称“OSEP”)。该项目内容涵盖了大洋洲国家奥林匹克委员会协会会员国的构成和OSEP的战略目标、落实措施、开设的课程等。大洋洲国家奥林匹克委员会协会由24个会员国组成,其中92%的会员国是发展中国家。该协会于2007年成立,虽然发展历史不长,但是始终以运动员为中心。该协会的战略目标是通过体育促进人的发展、培养更多有体育梦想的人、成为奥林匹克运动的领导者,同时提供高质量的教育。OSEP的重点目标是:改善会员国体育组织的治理和管理水平;提高会员国的教练执教水平,帮助会员国运动员获得参加奥运会的资格;协助会员国运动员和官员做好比赛准备工作;管理会员国负责运动技术和体能训练的教练、团队经理及其他教练。OSEP的课程主要有5个方向,即行政管理、技术指导、力量训练、团队管理、体育教育。OSEP的会员国可以优先享受OSEP开设的进修课程、开发的在线学习系统等。

4   奥林匹克教育的中国道路

4.1  形成了奥林匹克教育的“中国方案”

在2008年,北京第一次举办奥运会,作为国际奥委会对主办国及主办城市的要求,中国在近4亿青少年学生中开展了奥林匹克教育,建立了“奥林匹克教育示范校”,并开展了“同心结”交流活动等,极大地丰富了奥林匹克教育的内涵,开始了奥林匹克教育的“中国方案”的初步探索,并且留下了重要的奥运遗产。从北京2008年奥运会后直至北京2022年冬奥会申办、筹办及举办阶段,中国的奥林匹克教育因地制宜地形成了符合中国中小学生特点的教育活动,体现了奥林匹克运动全球化与奥林匹克运动中国化的融合,并逐步实现了多元化发展[16]。至此,奥林匹克教育的“中国方案”逐步系统化,为此后的奥林匹克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本次论坛中,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委会新闻宣传部公众教育处处长孙斌介绍了中国的奥林匹克教育情况和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相关情况,并提到: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成功举办离不开青少年的积极参与。中国紧紧抓住筹办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契机,在中小学普及冰雪运动,呼吁青少年以优秀运动员为榜样践行奥林匹克精神。首先,全国各地组建奥林匹克教育部门,为青少年奥林匹克教育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其次,在中小学普及冰雪运动,组建了专家委员会,促进中小学深入开展奥林匹克教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奥林匹克教育资源和丰富的奥林匹克教育形式。再其次,加强国际交流,邀请了日本、塞内加尔、法国、阿根廷及国内相关高校的专家和学者共同探讨奥林匹克教育的融合发展。最后,开展冰雪运动进课堂活动。一是北京市中小学生参与冰雪运动的人数达到了2 100 000人次,由最初参与的趣味项目转化为专业性项目,冰雪运动后备人才达到6 000余人;二是全国有15 000 000余名中小学生参加了奥林匹克主题文化教育活动,征集了4 000 000多件学生作品,其中有7 500余件青少年绘画作品赠予了各国参赛运动员;三是举办了3届北京市中小学冬奥知识竞赛,并受到广泛好评。

中国人民大学的李树旺教授在以《北京“双奥教育遗产”的塑造及其可持续性开发》为题的报告中提出:1)双奥教育的“中国模式”指的是国际奥林匹克运动治理体系凸显中国奥林匹克教育的特色、学校体育领域形成了双奥教育的亮点遗产、奥林匹克运动普及活动是双奥教育的社会功能拓展、人文奥运理念赋予中国双奥教育特色意蕴、京津冀城际互动丰富了双奥教育区域协同发展的内涵。2)双奥教育的重要体育遗产——青少年冰雪运动包括社会层面的遗产、全国范围的校园遗产、京津冀区域的校园遗产。同时,李树旺教授还提出了4个建议:一是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从育人层面定位双奥遗产功能;二是明确双奥遗产治理主体,科学规划双奥教育遗产;三是持续增强教育遗产的文化交流功能,助力北京教育事业发展;四是加强奥林匹克教育遗产管理与奥林匹克教育遗产建档制度建设,整体性地保护珍贵教育遗产。

4.2  搭建了世界一流国际奥林匹克教育研究平台——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

奥林匹克教育是奥林匹克运动的灵魂,也是奥运项目推广的助推器。奥林匹克运动是以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为核心的奥林匹克教育,能使奥运会成为国家间外交的桥梁[17]。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已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至今有22个国家的45个城市举办过奥运会。奥运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不可或缺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

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正在肩负起普及奥林匹克知识和推广奥林匹克运动的重任,自成立以来,全面承担服务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相关任务,积极推进北京市中小学奥林匹克教育及“冰雪运动进校园”,与国际体育组织建立了联系,持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奥林匹克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探索着新路径和新方法。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顺应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发展趋势,不仅贡献了直面时代之变的奥林匹克教育的“中国方案”,而且推动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发展。本次论坛不仅展示了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成立以来的工作成绩,同时与全球五大洲奥林匹克研究者分享了中国奥林匹克教育的成果,也表明了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通过整合国际奥林匹克运动资源推广奥林匹克运动的决心。

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在未来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以奥林匹克教育行动为先,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首都高质量发展,坚持以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和奥林匹克精神为方向、以探索传承中华体育精神和奥林匹克精神的中国模式为根本,圍绕首都体育学院(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建设高水平特色型大学的发展目标,加快推进内涵建设,抢抓分类发展机遇,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奥林匹克教育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奥林匹克文化研究,拓宽国际体育交流与合作渠道,向着创建中华体育精神和奥林匹克精神融合发展的世界一流体育大学的目标,走出一条特色鲜明、治学严谨、服务社会的奥林匹克教育研究与成果转化的创新之路。此外,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将进一步加强奥林匹克教育研究及服务社会的工作力度,更好地发挥凝聚效应和服务作用,合力促进奥林匹克教育国际合作,继续探索奥林匹克教育的新路径和新方法,为传承奥运遗产和弘扬奥林匹克精神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

参考文献:

[1]  奥林匹克教育计划让中国4亿青少年拥抱奥林匹克[EB/OL].(2008-08-04)[2023-03-20]. https://www.chinanews.com/edu/dxxy/news/2008/08-04/1335084.shtml.

[2]  European olympic academy annual-report-2021[G/OL]. (2022-

07-30) [2023-01-13]. https://www.eoaolympic.org/wp-conten

t/uploads/2022/01/Annual-Report-2021-digital.pdf.

[3]  李颖川. 北京奥运会与奥林匹克教育[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4,15(3): 33-35.

[4]  蒋效愚. 巩固奥运成果 为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服务[J]. 前线,2009(8): 18-21.

[5]  焦素花,张宇婷,焦现伟. “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基于关键词的奥林匹克运动观念史叙事[J].体育与科学,2022,43(3):56-63,88.

[6]  Academic olympic studies and research centres in the world[Z/OL]. (2022-10-18)[2023-2-27]. https://stillmed.olympics.com/media/Document%20Library/OlympicOrg/Olympic-Studies-Centre/Academic-Activities-and-Network/Olympic-Studies-monitoring/Academic-Olympic-Studies-and-Research-

Centres-in-the-world.pdf#_ga=2.196564073.439284622.167

7474274-996507823.1631004812.

[7]  石伟东,尤一平,郝博文. 国际奥林匹克教育研究机构探索对中国奥林匹克教育推广工作的启示[J].体育教学,2021,41(11):43-45.

[8] International 0lympic Committee. Olympic charter[EB/OL]. (2020-07-17)[2023-03-10]. https://library.olympics.com/De

fault/doc/SYRACUSE/355508/olympic-charter-in-force-as-

from-17-july-2020-international-olympic-committee.

[9]  茹秀英,何丽娟. 北京冬奥会奥林匹克教育传承与创新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2,45(5):32-50.

[10]  裴东光. 奥林匹克读本[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2

[11]  定了!“更快、更高、更强”之后 奥林匹克格言加入“更团结”[N/OL].(2021-07-21)[2023-03-20]. http://www.news.cn/video/20211015/C99015FF7B60000147EA14EC86F01863/c.html.

[12]  巴赫连任国际奥委会主席 提议奥林匹克格言增加一词[N/OL].(2021-03-11)[2023-03-20]. https://m.gmw.cn/bai

jia/2021-03/11/1302159554.html.

[13]  王润斌,李慧林,贺冬婉. 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背景下加拿大奥委会的奥林匹克教育实践及启示[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0,32(3):214-220.

[14]  张天峰. 首届新加坡青奥会跨文化视域下奥运普世价值理念解读[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2):30-33.

[15]  湛冰,裴东光. 伦敦与北京奥林匹克教育实践的比较与启示——基于伦敦国际启发计划的分析[J].体育与科学,2013,34(1):75-79.

[16]  弯渊媛.  北京市中小学冬季奥林匹克教育价值与实践研究[D].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20.

[17]  何振梁. 奥林匹克运动中的文化与教育[J]. 体育文史, 2000(5):4-7.

[18]  熊斗寅. 开展奥林匹克教育必须持之以恒[J]. 体育学刊,2020,27(2):8-10.

[19]  何明. 勇担新时代体育人使命创建高水平特色体育大学[J]. 北京教育(高教),2021(4):30-32.

[20]  立足“双奥” 打造奥林匹克教育“北京样板” 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揭牌成立[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1,33(6):701.

[21]  茹秀英. 解读国际奥林匹克教育新走向[J].体育教学,2020,40(1):48-50.

[22]  裴东光. 奥林匹克主义的救赎——奥林匹克对人类贡献的研究[J]. 体育与科学,2010,31(5):50-54.

[23]  任海. 奥林匹克运动[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4:26-30.

[24]  朱国庆,王润斌. 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价值观教育项目的内容构成、基本特征及提升策略[J].体育研究与教育,2021,36(5):7-15.

[25]  王家宏,董宏. 体育回归教育:体教融合的现实选择与必然归宿[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44(1):18-27.

[26]  任海. 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价值理念[J].青少年体育,2022,113(9):26-27.

[27]  包苏珊. “北京模式”的奥林匹克教育——东方特色和发展中国家模式[J]. 教育科学研究,2007,154(12):18-20.

[28]  顾拜旦. 奥林匹克理想——顾拜旦文选 [M]. 詹汝琮,译. 北京: 奥林匹克出版社,1993:25.

[29]  裴东光. 奥林匹克教育本土化价值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09,86(8):129-132.

[30]  拉兹洛·瓦伊达,茹秀英. 北京奥运遗产探析:基于个人视角[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2,34(4):350-353.

[31]  裴东光. 南京青奥会奥林匹克教育的机遇与挑战——借鉴北京奥林匹克教育模式[J]. 体育与科学,2010,31(2):6-11.

[32]  2022国际奥林匹克教育发展论坛成功举办[N/OL].(2022-12-12)[2023-01-03]. https://news.cupes.edu.cn/zhx

w/3542f726250345caa40998bd11e84c49.htm.

[33]  五大洲奧林匹克教育机构专家学者汇聚云端,共叙国际奥林匹克教育未来发展[N/OL]. (2022-12-13) [2023-01-

03].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960916

4333389424061&item_id=9609164333389424061&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

[34]  2022国际奥林匹克教育发展论坛举办[N/OL]. (2022-12-

13)[2023-01-03]. http://sports.news.cn/c/2022-12/13/c_11

29142732.htm.

[35]  2022国际奥林匹克教育发展论坛举行[N/OL]. (2022-12-

14)[2023-01-03]. http://www.bj.xinhuanet.com/2022-12/14/

c_1129206437.htm.

[36]  2022国际奥林匹克教育发展论坛成功举办[N/OL].(2022-12-13)[2023-01-03]. https://bj.bjd.com.cn/5b16568

7a010550e5ddc0e6a/contentShare/5b21db20e4b0243950038

414/AP6397c136e4b0450519f64afd.html?from=appMessage

×tamp=1673607419911.

[37]  KEECH M. At the centre of the web: The role of sam ramsamy in south africas readmission to international sport[J]. Culture, Sport Society, 2000, 3(3): 41-62.

[38]  TEETZEL S,DICHTER H L. Olympic history and legacy: New research in bidding for and hosting the olympic winter games introduc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Sport, 2021, 38:13-14.

[39]  BELLANTOIO S. The olympic athlete as a model of never ending constructing identity? The pedagogical point of view[C]//Olympic Studies. 25th 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olympic studies for postgraduate students. [S.l.:s.n.], 2019: 336-340.

[40]  BINDER D, APLIN N, MIANG T K S. Singapore: Olympic education inspired by the youth olympic games[M].[S.l.]:Routledge, 2017: 253-264.

收稿日期:2023-03-10

第一作者簡介:左伟(1979—),男,博士,研究方向为体育赛事管理、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研究、体育教育训练学(篮球)、冰雪产业与运动发展、运动员职业发展、运动员文化教育与职业辅导。E-mail:zuowei@cupes.edu.cn。

作者单位:首都体育学院(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北京 100191。

Capital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Beijing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Olympic Studies), Beijing 100191, China.

猜你喜欢

中国道路趋势
趋势
初秋唇妆趋势
中国道路视域下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研究
浅议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路径选择
中国道路与湖南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领导干部要着力培育战略思维、辩证思维与创新思维
中国道路自信的内在逻辑
SPINEXPO™2017春夏流行趋势
从马克思主义角度解读中国道路的普遍性意义
“去编”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