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的价值及实践

2023-06-12刘宇珩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育人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策略

刘宇珩

内容摘要:语文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课程,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然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融入语文课程过程中存在价值导向的融合偏离,融合教学的执行偏差,融合方式的单一偏向以及课堂心理环境建设的弱化等误区。教育工作者应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的价值逻辑,坚持育人导向,提升传统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注意触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传承与生活实践的双向融合、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内外活动、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以及营建中华文化认同心理场。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语文课程 育人价值 实践策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也是中小学课程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如其分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小学课程教材发挥育人功能的关键。2021年教育部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等育人环节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材的具体要求。《指南》指出,“中小学课程教材主要围绕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传统美德三大主题,遴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各学段的教学要求,小学阶段以培育亲切感和感受力为重点,初中阶段以增强理解力为重点,高中阶段以增强理性认识和践行能力为重点。”[1]然而,实际教学中尚存在多种形式的融合问题,甚至出现只教不育的现象。为了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的价值逻辑,厘清存在的偏失,有助于推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成效。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的价值逻辑

1.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无不映射出儒家的“仁爱”思想和传统文化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同时,“自由”“平等”“法治”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体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明确规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主题:注重弘扬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中华人文精神;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2]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教学之中,发挥课程育人的作用,是落实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

2.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实现路径

文化认同是指个体受到文化影响而对其所属的文化产生认知和情感依附。马俊毅认为:“文化认同之所以是‘最深层次和最持久的认同,因为这里的‘文化,不止是指文化表象,而更是指文化哲学、文化基因。”[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对置于其中的人们产生正向影响,它既有文化表象,也厚植着文化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载体形式蕴含了丰富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传统美德。如,荀子的《劝学》传递出刻苦学习、知行合一的重要性。教师应通过课程、教材、教学活动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在以情动人、以情育人中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和亲切感,体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当代价值,形成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的意识,强化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自信心、凝聚力和创造力。

3.强化铸魂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径

课程教材是铸魂育人的重要载体。《指南》提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是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魂育人功能的重要举措[4]。强化铸魂育人功能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育人立意契合。《标准》提及“教师应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全面把握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突出文以载道、以文化人。”[5]这与《指南》的总体目标相符合,两者都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关注育人价值。第二,育人理念相符。在遴选教育内容上,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传统美德三大主题的确立为实现文化铸魂、文化育人的教育目标提供方向指引。语文课程的载体形式选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与三大主题一致。第三,育人方式一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课程均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以课程育人、活动育人的方式实现育人目标。

4.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核心素养指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所需要具备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素养,包括语言的建构、思维的发展、文化的涵养和审美的鉴赏[6]。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人文典故、基本常识、科技成就、艺术与特色技能等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形式,不仅能引导学生理解、热爱并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而且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正是提供这样的一种语文实践的形式,使学生在日积月累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发展思维。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持续塑造着学生的精神世界。比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之担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身之要义;“以孝为本”“家和万事兴”的齐家之要则,以及“民贵君轻”“为政以德”的治国之所需等等,彰显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熏染着学生的家国情怀,架接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桥梁作用,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提供路径。

二.语文教学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所在

1.价值导向上出现融合偏离

价值导向是某一主体在多种具体价值取向中选择某一价值取向作为自身的价值追求。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出现价值导向融合偏离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价值体验不深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是人类思想的结晶。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观念有一定距离,这种距离一旦处理不好,会导致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体验不深入,浮于表面。第二,价值内涵不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极其丰富,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某些内涵与现代教育理念存在冲突。比如,传统文化中“士可杀不可辱”“杀身以成仁”等观念与当下的生命教育观有较大出入,处理不当,可能会引起价值混乱。第三,价值内化不深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内化往往从体认发生,然而,教师开展有关教学时常出现学习活动单一、重复的现象,长此以往,容易抹杀学习兴趣,从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距离感。

2.融合教学上出现执行偏差

融合教学的执行偏差是指语文教学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偏离“为育人而教”的首要目标转向“为教而教”。一是教学目标随意化。教学目标往往注重知识传授,尤其是缺少在感知形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验情感的目标,偏离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二是主题内容泛化。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学生对文本的随意解读,加上教师的不当引导,易脱离三大主题,导致育人效果不显。三是载体形式呈现不当。“以文化人”是语文教学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育人目标,载体形式的呈现是基于教师对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情境的创设不当直接影响育人目标的实效性。如,在经典篇目教学中,部分教师仍旧延续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字词翻译、作者背景等基础知识教学,忽视了古诗词在文学欣赏、审美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导致古诗词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背离。四是学习进阶的梯度差异不明显。学生是发展过程中的人,教学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应体现教学目标的递进,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同一教学内容也有着不同的认识。处理好学习进阶成为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问题,也考验教师的内容选择与使用能力。

3.融合方式上出现单一偏向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时下,语文教学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出现如下偏向。一是活动设计单一,以课堂学习为主。这主要体现在活动空间局限于教室,学习情境脱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路径的指向不明确,学习指导不具体等方面;二是缺乏与日常生活对接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出现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理解,以教师的生活实践来代替学生的语文实践,未能做到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学习活动,导致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体验不深;三是忽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马克斯·范梅南说:“一位智慧而敏感的老师能更多地意识到课堂里每一个个体的独特性,对个体的体验保持敏感。”[7]现今,一部分教师缺失教育敏感性,局限在“语义”空间的探索,缺少对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体验的理解,致使文化体认发生的过程缓慢。

4.课堂心理环境建设上出现弱化

课堂心理环境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消极的课堂心理环境对教学活动产生不良影响。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教师往往忽视课堂心理环境的营造,单向主动交流较多,导致学生的参与感不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认难以主动发生。课堂教学氛围变得沉闷,归其原因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树立的绝对权威形象致使学生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思。加之学习情境创设失当,易导致学生被动地进行意义建构,不利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认以及情感熏陶。如,有的教师虽然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任务,但出现教学环节衔接突兀、教学内容呈现不当,使得学生的学习体验不深,探究实效不显著。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的实践改进

1.触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传承与生活实践的双向融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首先要解决传承方式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古人智慧的结晶,由于年代久远,又是古文,晦涩难懂,学生不容易理解,加上单一的授受方式,学生往往失去学习兴趣,无兴趣就无法传承。因此,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学习心理,语文课堂应该通过体验传统艺术、参与礼仪活动、分享生活习俗等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并对学生生活实践行为给予恰当反馈,使得学生领会到更深层次的价值内涵。通过实践体认,打破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隔膜”,真正地触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传承与生活实践的双向融合。

2.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

教师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语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水平体现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理解、领悟和践行之中,其传统文化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成效。现今,语文教师队伍中缺少既懂得现代教学论又懂传统文化的人才。为解决上述问题,师资培训需从职前、职中、职后全过程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传统文化素养。教师传统文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能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搭建“平台”,实现以教促行;二是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创造性实施的水平,以学为教,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

3.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内外活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的课程教学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尽可能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需求。《指南》指出,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体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对国家、民族的感情[8]。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上,合理利用校内、校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从学校延伸到校外,使教学更有广度、更具动态性。如,开展“中华传统经典名篇诵读比赛”、“中国文化节”、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通过这些活动,开阔视野,强化学生学习体验,加强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对国家、民族的感情。在教學方式上,深入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采取生动活泼地形式,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在讲授《屈原》一课时,课前布置学习任务,了解当地先贤的童年趣事;课中以故事分享会的形式,师生进行分享交流;课后开展“名人小故事”的阅读活动,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4.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积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底蕴,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在语文教学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育资源,从引导学生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出发,由字词教学过渡到篇目教学,逐步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语言美、情感美。在感知美的基础上,通过启发诱导等方式使学生主动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然美、人性美、艺术美等形式,获得美感体验,提升审美情趣。如,在讲授《钱塘湖春行》一课时,通过创设钱塘湖春景,初步感知自然美;在展开联想和想象中,品味意境美;在解诗意的基础上,通过知人论世进一步探究情感美。值得注意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还是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的重要资源。语文教师还应注意引导学生用优美的语言文字来表达世界,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

5.营建中华文化认同心理场

“文化心理场”是一种活态教育形式,以内隐或外显的方式赓续中华文化的精神血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营建中华文化认同心理场。具体而言,要以具体鲜明的情境渗透情感体验,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促进学生有效知识的建构,并且在知识建构的同时,以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兴奋感与自信心[9]。如,在开展“印象中秋”主题教学时,先组织学生学习中国古代关于中秋主题的古诗,再让学生编曲咏唱,“和诗以歌”,让诗意的语文融入音乐,营造出强大的文化认同心理场,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低吟浅唱,积极参与、体悟中秋文化,领悟中华诗词之美,形成对民族文化的认知与情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参考文献

[1][4][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教育部关于印发《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的通知[EB/OL].(2021- 01-19)[2022-4-23].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102/t20210203_5 12359.html.

[2][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教育部为培养时代新人奠基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EB/OL].(2022-04-21)[2022-4-23].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 7/202204/t20220421_620068.html.

[3]马俊毅.民族事务复合性治理战略及其现代化——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1(11):79.

[6]杨怡.语文核心素养离不开课内精讲[J].中国教育学刊,2019(09):106.

[7](加)马克斯·范梅南.教育的情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147.

[9]李群,李凯,牛瑞雪.“人文化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的反思与实践[J].教育科学研究,2019(06):51.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猜你喜欢

育人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策略
论音乐剧走进中小学音乐第二课堂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高级英语课程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实践策略研究
幼儿园规则教育的价值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