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立美教育理念的实践育人

2023-06-12梁焕英

广东教育·综合 2023年5期
关键词:劳动学科技能

梁焕英

秉承“力行·立美”的办学理念,东莞市莞城建设小学不断创新,深度融合,探索基于“立美教育”的综合实践活动和劳动课程的实践育人途径。

一、立足儿童,尊重人才的成长规律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激发学生发现和创造的内在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开拓意识、实践能力,应成为我国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建设小学以“力行·立美”为理念,以“力行”强调了躬身力行的实践意识,以“立美”塑造德智体美劳五育相互渗透和交融所呈现的教育过程。在此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学校立足儿童,坚持儿童立场,顺应儿童天性,遵循儿童发展规律,尊重儿童的好奇心。学校从“美的习惯”“美的技能”“美的气质”入手,融实践为躬身力行之美,融劳动为建设创造之美,让孩子具有美的行动和能力,向美而行。

二、立足教研,打造研究型骨干團队

建设一支具有学科驾驭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和技能基本素养的师资队伍是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和劳动学科有效有序开展的关键一环。建设小学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夯实师资团队力量。

1.组织架构,教研团队

学校努力健全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的组织机制,分别从校长、主管行政、大科长、骨干团队、科任教师几个级别层层推进。两个学科均由校长作为学科核心团队的带头人,选出有能力、有担当、有责任心且影响力较强的教师作为专职大科长,再由专职的大科长带领各自学科的骨干团队推进课程实施,建立梯队化成长的优势学科团队。除了学科教师落实课程,学校还聘请校内外指导老师及家长、专业人员参与学生学科指导。

2.专家引领,借力平台

教研组的组建为学科的课程开展与实施提供了雄厚的人员基础。除了教师集体制定计划、集体备课、共享资源、开展校内教研活动之外,教研组还邀请专家对课程实施深入指导,加强教师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能力,还借助市、区名师工作室平台,加强课程的理念与课堂教学研究,提升课程实施质量。

三、立足课程,构建立美课程体系

这几年,建设小学在“力行·立美”理念的引领下,根据“国家规定—地方指导—校本开发”的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不断探索创新综合实践活动和劳动两门课程的设计,让课程学习渗透到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多元立体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1.基础课程的规范开设

学校以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和指导纲要为依据,对学科进行整体规划和系统设计,制定教学计划、课程表等,各班各年级根据教材选择主题进行学习,开足开齐综合实践活动课和劳动课。

2.校本课程的特色构建

综合实践活动“美美学程月”校本特色课程,围绕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职业体验、设计制作四个学习方式,对多学科进行统整,提供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方法,为学生的思考、探索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聚焦儿童的真实生活、真实情境、真实问题,在实际问题的探究和解决中调动和激活相关的知识,着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立”劳动课程体系,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个模块进行建构。释放学生的天性,培养劳动技能,让学生出力流汗,真正地劳动。课程强调劳动技能习得,动手参与体会劳动的乐趣与价值,注重劳动者的全面发展。根据课程标准,学校构建递进式课程目标,确立了一二年级爱劳动(学会劳动,具有劳动的基本能力),三四年级会劳动(热爱劳动,主动承担日常生活劳动),五六年级能劳动(在劳动中思考摸索,统筹规划劳动步骤)等目

标。

为了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到的劳动技能,学校设立了不同学段不同主题的劳动周,以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尊重生命为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知识和技能,从而培养在自然环境和真实社会中习得、积累劳动知识和经验,克服与之相关的困难,养成稳定的劳动习惯。

3.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

无论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还是劳动课程,都强调学生直接体验和亲身参与,在很多时候更需要呈现一种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局限的课程样态,课程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

鉴于这个共性,劳动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提高了学习效率,促进深度学习,整合成三大课程。基础课程:自我服务、家务劳动、基地劳动、岗位体验。探究课程:公益劳动、职业体验、研学旅行。创新课程:社团课程、科技制作、项目学习。

两学科的融合与创新,可以利用设计制作和职业体验的学习方式来开展生产性劳动;利用社区服务的学习方式来开展服务性劳动;利用先观察后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开展日常生活的劳动。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主动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贯穿于劳动学科的学习过程之中,更好地丰富两个学科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

四、立足课堂,改变教学方式

1.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跨学科学习

基于STEM理念,教研组融合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知识,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美美学程月”实践活动。第一届“生活中的科学”项目式学习,不同学段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围绕现实问题,通过对水的特性、力学、声音、光学、驱鸟技术等研究,解决了生活问题,并制作了许多颇有创意的作品。如《创玩课间10分钟》的主题案例,通过设计采访调查,游戏设计、制作、改良,课间游戏秀等任务,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创新课间游戏。

2.推行项目化学习

教师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引导学生“选定项目—制订计划—活动探究—作品制作—成果交流—活动评价”,调动和激活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基础,形成可迁移的思维方式,体会应用知识创造美好生活的乐趣。学生围绕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进行探究,学习制作相关的传统美食,感受节日文化气息,习得日常烹饪劳动的技能,体会劳动带来的乐趣,激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如各年级学生围绕“中国年”主题进行项目式学习,以劳动教育为核心,融合美育,创作出各式各样的学习作品,体现幸福要靠劳动创造的真谛。

3.拓展课堂学习空间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把目光从狭小的教室转向社会,打破教室壁垒,把学生带到种植基地、博物馆、美术馆等地方去上课,不同时空不一样的场域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学校围绕种植基地,开设了一系列“劳育+社会”课程,播种、养护、收获、成品、销售、留种等,一系列的动作与经营,体验社会各种职业角色,引导学生结合节气来种植各种蔬菜,通過真正的农作劳动实践,感受耕作的不易,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以劳树德。结合创客、机器人工作室,了解无土栽培等技术和感受智能化种植,体验科技种植和 AI稻草人守护蔬菜,启发学生运用科学技术改造身边的事物,以劳启智。将收获的蔬菜制作成美食,制作蔬菜园艺作品来点缀生活,体现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以劳育美。利用学校的桂花,制作一系列的桂花产品,如桂花茶、桂花香水、香皂,体现制造业的加工过程,以劳创新。通过销售、经营、开展财经素养主题宣讲活动等等,透过小小的基地,让学生体验社会生活。劳动教育的多元化,为学生搭建通往社会的桥梁,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为将来的终身学习与成长奠定基础。

建设小学与东莞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东莞市钱币博物馆等单位合作,共同构建实践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学习情况中了解钱币文化及理财知识。学校课题组设计了走进钱币博物馆、穿越钱币探索之旅等丰富的研学路线,把银行工作人员请进学校为学生讲理财知识以及如何防范各种电信诈骗等。这种与现实生活常识相关联的活动,锻炼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五、立足评价,多元立体促成长

1.关注过程,夯实日常教学评价

为了评价更有实效,学校要更关注活动过程的评价,将学习过程融入评价中。根据两个学科各自的特点,学校在钉钉平台上设置了不同的课堂评价方式。例如,在综合实践活动评价中,根据学生在开展中的表现,从活动参与、同伴合作、认真听讲、乐于分享、解决困难、实践创新等方面进行评价。在劳动学科,学校则从活动参与、同伴合作、工具齐全、规范操作、安全劳动、掌握技能等方面强化劳动学科的育人重点。

2.注重能力,技能展示评价

为了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学校为学生搭建了技能展示评价平台。如劳动学科每个学期都会开展不同主题的劳动周展示活动和“劳动技能大赛”;综合实践课程设置了成果发布会、现场访谈等。多元的技能展示评价,一方面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及成就感,另一方面通过现场访谈,锻炼学生表达、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兼顾结果,评价方式多元化

学校致力于通过多元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形成学校、家长和学生“三位一体”互动评价方式。如劳动学科,在可视化综合评价系统中,学校设置的“劳动多元奖励机制”包含奖章激励和成果展示两个项目,对照具体要求,家长对学生进行家务劳动的星级月评,学生则通过小组活动,对同伴进行星级评价,劳动学科教师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即时星级评价,最后,综合竞选出“劳动之星”,并纳入学生荣誉称号“小小建设者”评价指标之中。

猜你喜欢

劳动学科技能
高级技能
【学科新书导览】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热爱劳动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超学科”来啦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