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转化成课程思政资源的现状困境

2023-06-12胡家燕

广东教育·综合 2023年5期
关键词:红色育人思政

胡家燕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集中体现,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实践性和政治性。而“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理念,旨在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

充分挖掘和利用我国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将其转化成课程思政资源,并与学校的育人理念和育人目标相契合,既是提高育人效果的有效途径,也是当下学校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红色文化转化成课程思政资源能够有效地将我国的革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等思想观念融入高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达到铸魂育人、启智润心的作用。然而,目前红色文化转化成课程思政资源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红色文化转化的质量和效果,进而影响了红色文化育人目标的实现。

转化呈“高姿态”

红色文化的主体是革命战争年代的人和事,限于特定的历史背景,这需要通过生动的形式来展性其价值和意义,使其更好地传承。然而目前关于红色文化转化为课程思政资源,多是一味高姿态地灌输,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则难以发挥红色文化引领人、感化人、激励人的育人实效。

思其原因,一方面部分红色文化较为崇高与抽象,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经验脱节,学生只是被动地接收。我们在转化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兴趣爱好关注不足,中小学生的认知和心理尚未发展成熟,有时难以理解和接受红色文化传递的思想,自然也难以形成对于红色文化的认同感。而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在各学段也具有不同的表现,然则各学段的实践教学主題和内容并没有做到各有侧重、阶梯式推进。另一方面,红色文化资源多是直接转化,没有让学生于自主思考与创新实践认识到红色文化与当今社会的联系。总之,红色文化转化成课程思政资源的过程,教育者多忽视转化的生动性,忽视红色资源的现实意义。

对此,应不断增强红色资源转化的自觉性与主动性,真正让红色资源的教育价值于课程思政建设中得以充分利用。

内容建构空泛化

目前红色文化课程的开发大多只注重了官方教材上的历史资料、图片等教学素材进行开发利用,而对其中蕴含的革命传统、爱国主义精神等思政教育资源却挖掘不足,内容多空泛化,无内容特色,不能给学生以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启示。

该现象产生的原因是,教育者注重红色文化的形式开发,而忽视挖掘其内涵,这导致了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不够深入,缺乏内涵和特色,未能充分发挥出其教育功能。更重要的是,教育者对于本地优质资源的忽视。地方、学校没有立足于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切合不同地域的红色文化特点和优势,去激活与充分挖掘本地各类红色资源,去建构色彩鲜明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主题和内容。

对此,需要加大对红色文化资源内容的挖掘力度,使红色元素本土化,为坚定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心怀复兴大任提供丰富的文化给养。

与学校教学缺乏关联性

目前学校教育虽有根据各地区、各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红色文化资源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开发。但红色文化资源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多是被孤立使用。大多学校仅仅局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党史党建知识、爱国主义等内容;所开发的课程大多是一些历史类课程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思想政治类课程,学生难以理解和认同其教育价值;难以发挥其教育作用,实现教育目的。

其原因是与学校教学缺乏关联,与学校教学目标缺乏关联性。在目前的大中小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们更多的是关注红色文化资源转化成大中小课程思政资源的形式,而很少关注到红色文化资源转化的内容是否与学校教学目标相匹配,使得红色文化教育无法有效地渗透到教学中;与教学内容缺乏关联性。转化的行为并没有与学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衔接,使其与实际课堂专业教学内容割裂。转化时并没有去深度挖掘红色文化各要素内在的历史逻辑、本质内涵、时代价值和实践意蕴,在此基础上重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与红色文化各要素的内在结构。这便无法使红色文化内嵌于教学内容而成为有机融合的整体;与教学方式缺乏关联性,单单将红色文化理解为单一的一种学科内容,忽视了课程思政建设是一种教学方式和一种育人理念的重要概念。

把红色文化转化成大中小学课程思政资源,需要将其看作一个整体,并加大对红色文化资源与教学内容融合度的研究力度,要积极探索红色文化资源与课程思政融合度高、关联度大的方式方法,使其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转化形式单一

目前学校课程思政教育活动形式单一,多运用于传统红色文化资源载体,而忽略了具有体验性的载体,缺乏多样性和创意性,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也难以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未能使红色基因教育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得到充分展示和全面展现。

这不仅会影响学生对课程思政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也会影响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进一步认识与认同。形式单一的背后其实是教学方式和技术的单一。部分学校的课程思政教学方式单一,以课堂教学为主,主要通过讲授和传授红色文化知识为主。对于互动式教学、情景式教学、游戏化教学等教学方式采用较少,而其他形式如参观考察、实践体验等教学方式运也运用较少,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途径。除此之外,对于现代技术手段的结合也较少,不能够满足新时代背景下学生学习体验的需要,教育效果则相对薄弱。形式单一也反映了并没有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格局,这不仅容易造成红色文化的虚置,也会使教育目的不明确,导致其育人价值无法充分发挥。

学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有必要与时俱进地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成课程思政资源,在红色文化资源开发途径上进行创新,使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将红色基因融入课程思政建设的教育载体,实现有广度、有深度、有温度的全过程融合与滋养。

缺乏实践育人机制

要让红色资源与课程思政资源更好转化与结合,需要在主体、客体、介体及环体上具有相应的联系,才能更好地将二者结合在一起。而实践是其中最重要的环体,起着重要支撑连接作用需要的实践的支撑。但在现阶段,学校课程思政并没有形成实践育人机制。

教育者没有注重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创新,课程思政仍然停留在知识传授阶段和课堂教学环节,缺乏体验式的实践环节,难以使学生在实践中真正理解红色文化的价值和意义。部分学校实践存在一定的形式主义,并不符合学生实际需求。如红色基因与高校学生创业创新类课程与社会实践类课程融入度较低。除此之外,学校多局限于教学空间限制,红色之旅活动较少,未能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结合,无法让学生深刻领悟红色文化的内涵和意义。

未形成系统化的体系

目前,在红色文化资源转化成大中小课程思政资源方面,我们还缺乏科学系统的顶层设计,有待进一步完善。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溯其成因。

在理论上,部分地方政府和学校对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视程度不够,未能把红色文化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一是红色文化资源转化理论研究较少。红色文化资源的转化仍缺乏系统研究和整体规划,尚未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理论研究成果。二是红色文化资源转化过程中缺乏系统整理开发、有效整合和统筹安排。如红色文化资源的整体规划不到位,未能有效融入教育教学过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缺乏系统的衔接和联系等。

在实践上,缺乏资源体系。红色文化转化为课程思政资源时,缺乏丰富和多样化的资源,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目前没有规范的红色文化资源库,将收集和整理来的文献、音视频等资源集中于一个平台,方便教育者获得丰富和多样化的教学材料,构建完整的教材体系。

结语

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思想价值和精神价值。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把红色文化转化成中小学课程思政资源,对于培养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解决红色文化转化课程思政资源的问题,将红色文化转化成具有现实意义的课程思政资源,使之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情感需求则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责任编辑 黄博彦

猜你喜欢

红色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红色是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红色在哪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追忆红色浪漫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