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视域下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路径研究
2023-06-12梅冠东
梅冠东
摘 要:高校体育教学的开展与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紧密相关。良好的运动习惯与运动规律有助于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实现全面化发展。本文从学生主体对体育锻炼的认知、体育锻炼的外部环境和氛围、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的过程、高校体育锻炼的基础设施4 个维度探究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学生体育锻炼认知,丰富体育锻炼内容;完善体育锻炼场地器材,提高学生参与兴趣;加强体育锻炼科学指导,提升学生运动技能;采用多元创新教育方式,强化体育锻炼意识的措施,以期为高校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健康中国;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运动习惯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肩负着培育社会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高校的公共体育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传授运动技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但是仅仅依托于体育课堂教学远不能维持学生的身体健康形态,因此,课外体育锻炼是促进学生养成终身体育思想的根本举措,也是高校体育发展重点关注的内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让学生养成终身运动的良好习惯,是国家层面关注的内容,也是高校体育教学课程的人文关怀。事实上,高校体育课程与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紧密相关。在高校的體育锻炼中,课外体育锻炼处于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薄弱环节。本文立足健康中国的视角分析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路径,为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提供理论参考。
1 高校大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性
1.1 树立健康的观念,提高身体素质
健康与否不仅是身体素质与身体机能的评判指标,更是对心理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综合评价的结果。高校学生作为社会未来的建设者,其身体健康是完成历史使命的基础条件。高校学生通过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不仅能够预防疾病,缓解学习与生活中产生的不良情绪,疏解心理矛盾,适应外界事物的变化,保持健康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而且有助于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简言之,体育锻炼能够促进学生大脑灵活、思维敏捷,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记忆能力,促进身体惰性器官适应身体机能的变化,保持身体健康,塑造形体,焕发精神。因此,高校学生应当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促进身体健康。
1.2 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运动项目特长
体育兴趣是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内在驱动力,也是学生自主参与运动的动力,高校学生通过保持运动习惯形成良好的运动规律,有助于提高探究运动理论与运动实践的积极性。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与多种因素相关,比如情感体验、运动技能的基础、体育教师的指导、同学之间的相互监督等。学校应通过让学生对参与体育锻炼产生浓厚的兴趣,不断突破学生的运动技能,实现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师应督促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并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体育赛事等,提升各类项目的运动技能。
1.3 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学生在体育锻炼中进行相互交流、探讨运动项目技术的理论与实践,能充分发挥出体育锻炼的社交属性。学生通过个体、团队之间的体育活动或赛事,拓宽了社交范围,并且在提升运动技能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塑造良好的体育道德,健全心理品格,系统性地提升未来发展所需要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具备适应未来社会环境的心理认知和个体行为。社会适应能力是学生必备的基础能力,不仅是学校教育需要重点培养的,也是学生需要熟练掌握的一项交往能力。高校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通过交流与互动,能够缓解心理的不良情绪,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2 高校大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因素
2.1 学生主体对体育锻炼的认知因素
学生参与运动的过程是一项长效促进身心发展的过程,参与情况与学生个体的认知状况有着较大的联系。认知是学生养成运动习惯必不可少的因素,一般来说,认知程度是学生主动了解体育锻炼的程度,是对参与体育锻炼的价值、成效的掌握。高校学生通过参与体育锻炼来获取认知有两种形式,分别是主动与被动。主动是学生发自内心去参与体育锻炼,提高身心健康水平,被动则是高校硬性要求参与体育锻炼,学生被动参与。被动认识具有较高的不稳定性。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比如家庭体育锻炼氛围和学校体育锻炼氛围。高校学生受到体育锻炼外在环境的熏陶,能够潜移默化地养成主动参与运动的意识。高校学生可以尝试参与体育锻炼,养成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满足体育锻炼的内在需求。
2.2 体育锻炼的外部环境和氛围因素
体育锻炼需要融洽的环境与氛围。良好的运动氛围更能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高校设立的体育社团,具备组织与展开体育锻炼的条件,类似于高校学生组织的户外运动拓展社团、球类运动社团,阳光晨跑、夜跑等体育锻炼活动,有效激发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融入体育锻炼的大家庭。在运动环境的影响下,高校学生积极融入运动氛围中,以个人或者团体的形式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为体育锻炼的环境塑造了良好的发展形态。比如,排球运动中的协作、配合及团队的荣誉观念等,都需要良好的运动氛围来形成。学生通过坚持不懈的运动,体验运动带来的心理愉悦感,通过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为提升具体的运动项目技能奠定了基础。
2.3 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的过程因素
高校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是一项积极促进身体健康的过程,其不仅受到运动习惯的影响,而且受到参与体育锻炼实践过程的影响。首先,个人的身体素质决定了运动计划是否可行。其次,个人参与体育锻炼的情感、意志,是否能够为体育锻炼作出实际行动,最终影响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再次,从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因素而言,体育锻炼是一种持续性、渐进性,具有良好运动计划的运动,并非间断续性、无计划的运动。最后,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之后,不良情感得到宣泄,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并能自觉参与体育锻炼,形成有规律的运动循环。
2.4 高校体育锻炼的基础设施因素
运动基础设施不仅是高校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载体,更是保障学生安全参与体育锻炼的基础。一般来说,高校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基础设施完善程度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息息相关,完善的场地、器材能够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为学生参与体育赛事活动树立信心,营造出良好的运动氛围。高校建立全面化、综合化的运动场馆,有助于推动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高__校开发类似阳光长跑、微信步数App 等智能化的运动软件,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可见,体育锻炼场地、器材的实施是体育锻炼活动的保障,长效的发展模式需要完善的体育锻炼器材作为基础。因此,体育锻炼基础设施对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尤为重要。
3 促进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措施
3.1 加强学生体育锻炼认知,丰富体育锻炼内容
加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认知就是加深学生对体育锻炼益处的了解程度。高校体育教师讲解体育锻炼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性,通过宣传、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吸引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注意力,安排体育锻炼基础考试,组织“体育活动周”“体育锻炼比赛”“体育文化月”等各类形式的活动,最终让体育锻炼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规律,形成积极参与运动的态度,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自律行为。丰富多元的体育锻炼内容可以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情操,坚定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信念,并使学生逐渐形成自觉、自愿参与体育锻炼的形式。
3.2 完善体育锻炼场地器材,提高学生参与兴趣
体育锻炼场地与器材是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物质基础,也是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兴趣的重要因素。完善与充足的物质基础能够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获得良好的体验,有助于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增加体育锻炼的活动场所,丰富高校体育社团的数量与内容,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让每位学生都有一项至多项运动爱好。高校学生需要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才能够坚持体育锻炼。学校可以通过开设体育锻炼兴趣的辅导班以及课外体育俱乐部鼓励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比如拓展高校运动会的参赛项目、组织各种球类赛事等措施,豐富校园体育文化,使学生自主参与体育锻炼。
3.3 提高体育锻炼科学指导,提升学生运动技能
高校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设置专项体育锻炼指导教师,在体育锻炼的内容、方法及监督机制上下功夫,利用考核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养成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逐渐形成自动化的行为模式。通过科学的指导,让学生在灵活多样的体育锻炼项目中体验参与体育锻炼带来的乐趣及促进身心健康的价值。科学的指导更有助于学生改善体育锻炼中的技术动作,领悟技术动作要领,提高原有的动作水平,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强健体魄、美化心灵、塑造形体,促使体育锻炼融入学生的现实生活,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4 采用多元创新教育方式,强化体育锻炼意识
体育锻炼是一项需要耐力与毅力作为支撑的运动形式,学生在运动过程中难免产生不良的情绪,导致出现放弃运动的念头。比如,中长跑运动生理层面出现“极点”,以及在体育赛事中遇到较强的对手,竞技实力悬殊太大,都会让学生出现暂时性情绪低落,产生放弃想法。因此,高校教师应当创新教育方式,培养学生坚持锻炼、克服低端环境、勇于面对并能够克服困难的精神。通过培养学生顽强、坚持到底的意志品质,从而强化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多元化的创新教育,给予学生鼓励与肯定,让学生积极融入体育锻炼,并能够养成自主参与体育锻炼的良性循环。
4 结语
新时代的青年和祖国、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青年被赋予担当使命的追梦人角色,在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高校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时代先锋,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与责任,良好的运动习惯有助于高校学生保持良好的生理、心理健康。良好的运动习惯是学生实现终身体育的前提,也是参与体育锻炼、提升运动技能的重要保障。本文聚焦于高校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运动习惯的养成,探讨高校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机制和影响因素,并希冀为促使高校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提供理论依据。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2 年度安徽师范大学校级科研项目“健康中国视域下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路径研究——以安徽师范大学为例”(项目编号:2022xjxm110)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林佳东.“健康中国”战略视域下全民健身与健康养老融合研究[J]. 浙江体育科学,2022,44(6):21-25,66.
[2] 尹彦, 张小龙, 王凯. 高校“四位一体”体育教育体系的关键因素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J]. 体育科技,2022,43(5):159-161.
[3] 张承, 张德东, 郝凤霞. 终身体育视角下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习惯养成研究[J]. 当代体育科技,2022,12(19):196-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