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融合背景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2023-06-12符传铭赵倩倩刘佳颖
符传铭 赵倩倩 刘佳颖
摘 要:校企融合能够基于时代发展和市场需求,探寻校企双方人才培养的良好契合点和长效机制,在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重塑的前提下,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更好地促进该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校企融合背景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重要意义,之后阐述了校企融合背景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应坚持的基本原则,最后分别从整体思路和基本思想、情境设计、重视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功能的结合、强化校内外实践基地的构建和完善以及优化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等方面提出了校企融合背景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校企融合;实践教学体系;意义;原则;策略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是具有较强应用性的专业,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能够把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岗位和社会实践当中,并有效分析和解决问题。然而因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设置的时间较短,还没有构建相对健全的实践教学体系,造成很多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难以很好地适应社会和岗位需求,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高校的教育质量,为此,完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就成了专业建设中的重要问题。而校企融合则能够基于时代发展和市场需求,探寻校企双方人才培养的良好契合点和长效机制,在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重塑的前提下,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更好地促进该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1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重要意义
1.1 有助于专业特色价值的充分体现
校企融合背景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能够让专业实践的管理过程更为规范,评价体系更为多元,从而让学生具备良好的体育活动组织管理、体育产业实践管理和创新以及运动健身指导等上岗能力,实现和企业岗位需求间的零距离,充分彰显本专业的实践特色价值。
1.2 有助于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通過校企融合,能够让学生把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应用在企业的真实环境中,这不但有助于学生对市场发展的最新趋势进行了解,还能够使其将所学知识更为有效地在实践中进行运用。此外,校企融合还能够开发与市场需求更契合的实践课程,从多个视角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锻炼。高校和企业间的合作教学能够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从而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1.3 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的提升
校企融合背景下,为教师提供了实践和体验的真实情境,让教师到合作企业中进行学习和实践,在和企业员工的互动交流中更全面地了解市场需求和企业所需,进而在提升自身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的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最新的实践理念,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融合,有效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2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2.1 多元化原则
概念是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反映,能够和其他事物相区别。实践教学不仅仅拥有教学的共性,同时又具有独立于普通教学意义的特点。为此,在校企融合背景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中,基于高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大学生个体特征,不但要构建内容全面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还要做到多元发展、区别对待,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进行培养,充分凸显教学体系构建中多元化、针对性和多方位相结合的原则。
2.2 系统性原则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专业课教学目标和实践教学目标相互独立,尽管各门课程有其明确的目标,且实践教学环节中也设置了较为明确的目标,然而因为缺少成效为本的思想,导致两者之间缺少较强的关联。因此,在校企融合背景下,一定要坚持系统性原则,遵循理论和实践、普通和特殊、教学和科研等多个方面,让教学体系的整体性、系统性得以呈现,促进教学不同方面的协同发展。
2.3 渐进性原则
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特别是对于体育这样具有较强实践性的专业,其教学体系构建也应该遵循由感性认识逐渐过渡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让学生从一开始的简单模仿到逐渐可以对技能操作熟练掌握,从而凸显实践教学体系阶段性与重点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2.4 适用性原则
一直以来,高校课程设置以理论教学为主,而实践教学则相对薄弱。理论教学彰显的是学术性,而实践教学仅为理论教学当中的辅助环节,重理论而轻实践的问题严重。为此,在校企融合背景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要根据其专业的特殊性,坚持专业适用性原则,让实践教学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从而体现出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可行性。
3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策略
3.1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整体思路和基本思想
3.1.1 整体思路
校企融合指的是校企双方针对人才培养从深层次上进行合作,即合作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结构、共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共同对教材进行编写等,推动学校的教和学生的学实现多元双向互通。比如,学校可以通过校企间的一些横向任务与项目等,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方法,改变传统实践教学当中的不足,把项目与任务作为实践教学中的核心,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以及考评系统进行重构,促进实践教学效果的提升。
3.1.2 基本思想
最佳的学习方式是使学生可以在真实的情境中去体会和感受。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最为重要的任务即为学生创设和其就业发展相似的“社会情境”,使学生可以结合以往的认知结构自主对知识意义进行选择并加以建构。依照建构主义思想,校企融合背景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目标和定位是利用学校和企业间、教和学之间的双向与多元互动,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构建实践教学,使学生可以自主完成各种真实的任务和项目。
3.2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情境设计
基于真实的“情境体验”而开展的实践教学,其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教材中的知识和间接经验,更为关键的是可以使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进行直接的体会和认知,可以应用学到的知识对社会实践中的问题加以分析和解决。以往社会体育专业教学当中很少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教学内容很少存在“情境元素”,这就造成课本中的内容和真实的社会具有较大的差距,学生就业后难以快速地和岗位需求相适应,“学无所用”成了人才发展中的重要阻碍。校企融合背景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该重视将“企业情境要素”引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实验实训各个环节当中,从而让教学内容与社会所需更为贴近,并以学生为本,从知识传授向提高学生能力转变。首先,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编写教材,开发课程,同时企业中的专家或优秀员工可以参与到学校的专业和实践课程中进行授课。其次,从实验实训中的“企业情境”创设来看,主要是通过实训竞赛、体育市场案例分析、创新创业项目以及模拟经营大赛等,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最后,从社会实践中的“企业情境”来看,即学生到合作企业中参与岗位工作,参与校企横向__项目的研究,参与到企业体育技术攻关以及体育类企业管理诊断等实践当中。
3.3 重视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功能间的结合
通常来说,体育类企业都是把盈利作為首要的目标,在不能获取利益的前提下,大部分企业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参与都缺少较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尽管部分企业表面上允许学生来实习,却并未给学生提供真正的工作岗位让学生进行实践,还有部分企业仅仅把学生当成廉价的劳动力,让其做一些简单的日常性工作,导致学生难以真正地提升实践能力。结合上面所提到的问题,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要重视将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功能进行有效结合。比如,企业可以借助高校的人才智力资源,寻求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实际困难的解决办法,同时采用任务与项目的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践加以完成。由此,不但可以让企业经营和高校的实践教学实现密切结合,还可以使企业得到相应的收益,从而有效提高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3.4 强化校内外实践基地的构建和完善
社体专业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要更好地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教学效果,作为高校来说,就应该重视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首先,高校要对企业、社会以及政府等各个方面的资源进行充分整合,结合专业特色构建有关项目的实训基地。其次,要重视对重点和优势学科的实训场地建设,通过校企联合,将技术、资本和政策等各个方面的要素融入实践教育当中,构建学练一体的实践教学。最后,构建体制健全的专业实践基地,不但要重视强化校内实践基地建设,还要对校外实践平台的功能加以充分发挥。企业是一个成熟的实践平台,其对人才培养所具有的优势以及对市场需求的把握是高校无法比拟的,为此学校要重视和企业联合,共同对校外实训教学基地进行开发和建设。在结合政策支持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市场需求与学生的兴趣,构建多种类型的实践基地,从而改变以往单一的“健身房”实习模式。
3.5 优化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因此高校必须重视优化建设高素质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首先,可以安排专业课教师定期到合作企业当中进行挂职进修和培训,从而促进其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并通过示范课、公开课等形式对其进修成果进行检验。其次,学校可基于当前专职专业教师的队伍现状,将行业或企业中具有丰富经验的技术骨干或企业人才聘请到学校中,担任专业兼职授课教师,从而构建校内外双循环的师资队伍,对专业实践体系进行共同构建,对课程进行共同开发,并在保证明确分工和合作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同时,其实践能力也能得到提升。比如,可以让校内的专业教师对某门课程的理论部分进行讲授,而由企业的兼职教师主要对实践课程进行讲授,进而更好地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最后,学校还可以和企业联合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专家讲座,邀请企业中的技术骨干、专家等到校向广大师生开展讲座,使广大师生可以对社会实际需求与企业管理等进行更为深入的了解,进而更快地让自身素质与市场发展相适应。
4 结语
校企融合背景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要更好地促进其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就要基于社会需求和企业岗位所需,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正确认知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意义,在坚持相应原则的基础上,优化构建完善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从而为专业发展拓展正确的道路,促进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课题项目:
本文系2022 年度海口经济学院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校企融合背景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项目编号:Hjyj2022033)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范丹丹, 袁秋宝. 基于社会需求下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以喀什大学为例[J]. 内江科技,2020(6):87-88,156.
[2] 李丹, 王世强. 校企合作模式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路径研究[J]. 当代体育科技,2019(34):63-64.
[3] 何杜萌. 社会需求下高校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探析: 以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为例[J]. 四川体育科学,2018(5):126-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