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茂名本土红色资源在“十七年文学”教学中的渗透

2023-06-12杨泽松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渗透

杨泽松

内容摘要:“十七年文学”是红色经典的集中创作时期,是红色精神教育的主要载体,茂名本土红色资源在“十七年文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目的是通过文学作品的解读进行红色精神和本土文化的传承。为了做好红色精神和本土文化的教育,我们认为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的策略是以解读文本红色精神为主体,融合本土红色资源进行教育和传承。红色是中国的底色,“十七年文学”作为一种红色文化,其教学可以激励高校学生拥有坚定理想、堅定共产主义信仰。大学生接受红色文学教育是培养爱国情怀最有效,最直接的办法。

关键词:“十七年文学” 茂名本土红色资源 渗透

茂名本土红色资源是茂名地区人民在一系列伟大社会主义事业的创造中所形成的物质文化产物,具有鼓舞人心的强大力量,是共产党始终坚守的精神信仰。“十七年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红色经典。“十七年文学”作为一段传播红色文化的集中创作时期,用红色经典展示了红军所经历的千难万险与共产党人的坚韧意志,是红色文化的典范,也是红色精神的有力传承。在高校中国当代文学的教学中,红色文化的传承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必然。当代高校师生肩负着红色文化的传播大任。在“十七年文学”的教学中融入茂名本土红色资源,有助于激发茂名地区学生学习的亲切感和生活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爱国情感,更有助于本土文化和文学教学的相互融合促进。

一.茂名本土红色资源融入“十七年文学”教学的基本概念

红色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形态,它再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艰苦朴素、坚贞不屈的英勇历史,凝聚了共产党人崇高远大的理想、坚韧顽强的毅力、团结向上的力量,彰显了革命前辈不怕困难、不畏牺牲、终生奋斗的精神,蕴含着革命先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共产主义信念。茂名本土红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茂名地区的革命队伍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文化、建设文化和改革文化的总称。茂名地区拥有多个革命老区,蕴藏着化州南路革命、高州烧酒起义、沙田革命起义、信宜怀乡起义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这些资源包括了革命人士的英雄事迹和崇高精神,以及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事件。在社会主义快速发展的今天,这些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茂名本土红色资源虽然是特定时期的历史产物,但是它所表现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和理想信念,其追求和创造的超越一己之利的人生境界,是当今时代极其需要学习和汲取的,更可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红色精神的主要载体是红色资源文化,它囊括了红色文学、音乐、美术、历史等艺术资源。“十七年文学”诞生于建国初期的十七年,是国人集中崇拜中国共产党的主要时期。正因为此,作品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政治运动和生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意志,所以又被称为红色经典。这其中就有著名的被誉为“三红一创、青山保林”的经典文学。因为它是进行红色精神传承的主要载体,也是进行红色精神教育的主要阵地,所以利用“十七年文学”开展红色精神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茂名本土红色资源在“十七年文学”教学中渗透的意义

“十七年文学”教学既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中国文学的起步阶段。这时期的作品主要由红色文学构成,是红色精神教育的主要载体。对比利用思政课、历史课、党课等课程开展红色精神教育,我们认为利用茂名本土红色资源融入文学经典并进行红色精神教育具有更加典型化、形象化的优点。因此,将茂名本土红色资源和“十七年文学”教学相结合开展红色精神教育,具有非常大的优势。从“人、事、物、魂”的教学角度来看,其教育的意义主要表现为“四个有利于”。

1.有利于开发和利用红色资源

一直以来,中国当代文学教学主要采用的是传统教学模式,学生们普遍感觉与生活脱节,与此同时他们又普遍比较急功近利,追求的是一种实用的文学,对纯文本的教学越来越感到乏味。而在“十七年文学”教学中引入生活化的茂名本土红色资源后,学生可以从真实可感的生活去理解,学生愿意听、教师乐意教,这样就比较容易摆脱枯燥的说教,切实提高教学效果。这表明植根于现实生活的红色资源融入“十七年文学”教学具有促进作用,而且这种教学模式必将形成一股开发和利用红色文化的热潮。这股热潮除了主观上促进了“十七年文学”教学的改革,也将在客观上反作用于红色文化的深入研究,极大推动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红色精神教育的开展。

2.有利于完善和提高师生素质

茂名本土红色资源的利用既是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也是教学改革的尝试,更是师生成长的平台。首先,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教师要正确、合理使用茂名本土红色资源,需要对茂名本土红色文化非常熟悉和了解,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才能更好开展利用红色文化的教学。在这个研究的过程中,必然与红色文化的利用互为促进。因为,在深入理解红色文化的同时,也必然会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科研开发能力。其次,对学生来说,当代大学生绝大部分出生于2000年后,现在的中国已经处于和平时期,也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国人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幸福。但正是由于国情的变化,逐渐令到学生无法体会红色时代的文化精神,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现代世界各种思想文化思潮的冲击,从而变得势利、自私、物化。而采取红色文学教学的方式,为学生挑选典型的革命先进人物,集中反映崇高的红色精神,非常有利于大学生锻炼吃苦耐劳的意志、建立爱国主义信念、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完善高尚道德人格。

3.有利于理解和传承红色精神

现实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历史镜鉴的启迪,也离不开文学力量的推动。红色经典以审美方式呈现的“历史镜鉴”,弥足珍贵。例如:《红岩》中的红色精神对历史的推动,并成为中国激励人民跟着共产党创造幸福生活的精神动力。于此足见“文学力量的推动”的重要性,足见文学经典不过时的现实意义。例如:在发挥红色经典影响力的基础上,我们联系茂名地区参加过烧酒起义并在狱中进行英勇不屈斗争的李淑明烈士的事迹,开拓更多、更丰富的教学策略,必然会加深学生对红色精神的理解,同时活跃课堂气氛,开拓课堂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真正理解到红色精神的精髓,也体会到红色精神的意义,逐渐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精神信仰,最终建立起红色精神的认同感。学生们主观上内化了红色精神,就必然会主动去传承红色精神,这比原来空洞的说教,大大提升了教育的效果。

4.有利于丰富和完善教学策略

当前“十七年文学”教学的主要形式为文本解读,虽然能够紧扣文学作品进行解读,但是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单调,结果是造成了学生学习意愿底下,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最终造成恶性循环。通过积极开展多种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可以改变单调的授课形式,既可以将新媒体等信息手段融入课堂教学中,又可以将本土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教学,还可以通过走进社会参观,收集、传播红色文化、扩充课堂的空间。总之,在十七年文学的教学中积极探索多种教学策略,既促进了红色精神的学习,又为其他文学作品的教學提供了借鉴。

三.茂名本土红色资源在“十七年文学”教学中渗透的策略

“十七年文学”是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创作的红色文学,体裁丰富多样,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其中小说成就最高,文学作品囊括了名为:“三红一创、青山保林”的文学经典,又被誉为红色经典。“十七年文学”作为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艺术作品,因为最集中反映红色精神,所以在红色文化的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以文学形象为媒介进行精神文化的传播,这是最有效、最快捷也是最深入人心的传播形式。如何依托“十七年文学”更好地弘扬茂名本土红色文化,这是课堂教学中不容忽视的关键。我们主要的教学策略是以解读文本红色精神为主体,多种教学方式并存的教学策略,具体来说做到“四个好”。

1.利用好课堂教学主要阵地

课堂教学是“十七年文学”教学的主阵地,也是进行红色精神教育的核心形式。因此,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是进行融入茂名本土红色资源进行教育的关键,我们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四个深入”:深入讲授红色故事、深入理解红色精神、深入展示红色文化、深入布置红色训练。

“十七年文学”主要由生动形象的红色故事和红色人物组成,描写的都是一件件伟大的红色事件和一个个鲜明的革命人物,要做到“四个深入”,可以按照以下的教学思路进行红色精神的渗透。具体来说,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把握英雄的经历和选择,在此基础上分析他们行为体现的红色精神。为了帮助学生们理解红色精神,接着可以在课堂上通过PPT、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展示更加丰富的红色文化,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红色精神。最后的环节是布置练习,因大学生多来自五湖四海,可以组织学生收集整理自己家乡的红色文化,然后在课堂上交流,也可以布置学生课后多读、多看、多走出去了解红色文化,然后撰写读后感,课堂上再交流。例如:在教学《青春之歌》时,可以先分析林道静的红色经历,然后通过总结林道静的行为选择体现的红色精神,也就是分析了文学作品的内容和主题,接着是拓展,可以播放相应的红色影片等资源,还可以让学生阅读、交流其他红色作品,或者收集、交流自己家乡的本土红色资源,加深红色精神的理解。从茂名地区来说,我们可以在课堂上结合和林道静有类似经历的李嘉烈士的英雄事迹来讲授。最后是训练,可以让学生写读后感,或者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

2.搭建好信息技术学习平台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社会各个领域的变革,为“十七年文学”的教学提供了新的空间和手段。“十七年文学”中的红色经典作品教学可以通过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学习,也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好新媒体平台进行学习。

“十七年文学”通过利用各种现代科技手段,创新红色资源文化的整合与发展模式;努力通过收集经典的红色影视、英雄人物事迹、革命故事,并进行英雄人物的讲解、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授课,激发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学习热情;努力通过编写茂名本土红色文化典型案例,录制红色文化的知识点微课视频等内容,构建丰富的红色文化课堂教学信息资料库,有效地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把教学体系内化为学生的知识体系和信仰体系,让大学生在深入思考、深切感悟中领略理想信念的感召力,增进情感认同、理论认同和政治认同,为大学生提供有效的信息教育平台。例如:在教学《保卫延安》的延安精神时,可以组织学生收集延安时期的英雄事迹和影视资源课上进行交流、课后做成美篇等方式进行传播、交流。同时,我们可以根据地方红色资源的特点构建框架收集好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库,供平时交流学习。像茂名地区的学生,可以从革命大事和人物传记两方面收集。其中,革命大事我们可以不断挖掘和细化,收集整理茂名高州地区的烧酒起义、沙田起义、“三坑五口”革命等等,那里拥有众多的革命老区还有待去挖掘整理;此外还有龙思云、车振伦、梁钜汉等众多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人物。

3.挖掘好本土红色文化资源

任何教学如果脱离现实生活,就像无源之水,那是枯燥无味的。因此,充分调动社会红色资源文化,是课堂教学的最有效的补充,也是内容最生动、形式最丰富的红色资源,让学生真实可感、也贴近生活、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内化为自身的精神。

每个地方大都有不同的红色文化,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从地方的革命事件和英雄人物两方面有机融入本土红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我们也可以组织学生到附近的红色基地进行参观、学习,运用本地红色资源进行现场体验式的情景教学,加深他们对红色精神的理解。另外,高校大学生大多来自五湖四海,地域文化差异较大,在进行“十七年文学”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收集自己最熟悉的红色资源进行交流,通过这些方式深挖各地红色文化资源,既加深了学生对红色精神的理解,又很好地传播了本土红色资源文化。例如,茂名高州地区有广东南路革命文化,也有南皋学舍等革命遗址,这些红色资源拥有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地域的优势,组织学生进行实地采风,并集合作品撰写观后感进行交流。

4.践行好文学作品红色精神

践行红色精神是学习的最终目的,也是对课堂教学的最有力补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强化社会实践育人,提高实践教学比重,组织师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完善科教融合、校企联合等协同育人模式,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作为红色精神教育主渠道的中国当代文学课程应当加强实践教学,发挥社会实践在文学课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为了使学习效果最大化,学校可以不断创新红色教育形式,为大学生搭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实践教学基地,进一步夯实教学科研工作的社会基础,有效将革命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社会实践中去的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开展专题社会实践活动,运用本地红色资源进行现场体验式的情景教学,让学生了解红色历史文化,增进对教材的理解和认同,增强对社会发展的信心,增加关注现实的能力和热情,增强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带领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主题活动,包括积极参加当前地方开展的“双创”活动,教师以身示范,和学生一起到街道办、乡村里搞卫生,慰问老人、留守儿童;组织学生开展红色团建活动等;此外,还可以在学校里开展特色育人工程,诸如成立学生预备役连,让他们体会军人的艰辛,培养严格自律、作风顽强的生活习惯等等。这些实践活动都有效地深化了学生对红色精神的理解。

红色是中国的底色,“十七年文学”作为一种典型的红色文化,其对红色精神的渗透可以激励高校学生拥有坚定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大学生接受红色文化教育是培养爱国情怀最直接的办法。

参考文献

[1]朱廷丽.高校音乐教学实践中的红色精神传承研究——以《长征组歌》为例[J].当代音乐,2019(12):13-15.

[2]刘钊,黄琪,骆光文.红色精神有效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探析[J].运城学院学报,2019,37(02):76-80.

[3]侯琳波.红色文化融入师范院校语文教育的路径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31(03):132-133.

基金项目:2022年度茂名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茂名本土红色资源在‘十七年文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项目编号:2022YB10);2022年茂名市科技局项目“茂名本土红色资源与‘十七年文学教学的有机融合研究”(项目编号:2022085);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本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传承研究——以‘好心茂名文化为例”(项目编号:2022GMYSKT60)

(作者单位: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

猜你喜欢

渗透
幼儿园课程渗透美术内容的教学策略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小议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