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新闻媒体报道话语构思机制研究

2023-06-11葛耀君李海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集体记忆话语分析新闻媒体

葛耀君 李海

摘    要   我国新闻媒体关于全民健身的報道话语既是社会动员的过程也是集体记忆的建构过程。以武汉封城期间《中国体育报》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居家健身报道为例,运用质性分析、语料库等方法对《中国体育报》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居家健身报道话语的构思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中国体育报》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居家健身报道的篇数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初期和暴发中期都出现了发布篇数达到《中国体育报》微信公众号日发布最多量——8篇;《中国体育报》在武汉封城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变化的不同阶段通过对居家健身的铺陈报道与交叉报道,实现了不同主题之间的互文;相关报道紧扣“居家健身”主题,关注社会现实,积极响应国家号召。2)居家健身报道形成了3种话语构思方式。3)运用框架策略,《中国体育报》通过构建言说共同体,形成了以爱国、科学、拼搏、奉献为主线的报道话语主题思想构思逻辑。居家健身在从所指到能指的转换过程中,建立了体育人爱国、体育运动要科学、体育运动促进健康、体育人敬业的价值观关联。面向将来,提出公共体育服务报道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   居家健身;新闻媒体;话语分析;话语构思;框架分析;集体记忆

中图分类号:G 80-056          学科代码:040301           文献标志码:A

DOI:10.14036/j.cnki.cn11-4513.2023.01.012

Abstract   News media reports on national fitness are not only a process of social mobilization but also a process of collective memory construction. Taking the home fitness report published by the WeChat account of China Sports Daily news during the lockdown of Wuhan as an example, qualitative analysis, corpus analysis and framework analysis are used to analyze the conception mechanism of the home fitness report discourse published by the WeChat account of China Sports News. The research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the number of reports on home fitness related topics published on the WeChat official account of China Sports Daily has reached the maximum of 8 in the early and middle stages of COVID-19 pandemic; the intertextuality between different themes was skillfully realized through the presentation and cross reporting of home fitnes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COVID-19 pandemic; relevant reports closely follow the theme of “home fitness”, paying attention to social realities, and actively responding to the national need. 2) The report on home fitness has formed three ways of discourse conception. 3) By using the framework strategy, China Sports Daily News has formed the discourse conception logic with patriotism, scientificness, diligence and dedication as the main line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speech community”. In the conversion process from “signified” to “signifier”, home fitness has realize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values of “sports participants”, such as patriotism, scientificness in sports, health promotion in sports and dedication in “sports participants”. Facing the futur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ractical strategy of public sports service report.

Keywords   home fitness; news media; discourse analysis; discourse conception; frame analysis; collective memory

2019年开始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不仅深刻地影响了大部分中国人的生活,也极大地转变了一些中国人的健康观念,使运动健身更加深入人心。无论是太极拳、八段锦、广播操在有关防疫报道中迅速走俏,还是一些新闻媒体对诸多健身知识的传播,居家健身在新闻媒体报道中形成了一道独特的“体育景观”。这些在我国社会活动面临特殊困难和人民生命安全受到疾病威胁时的新闻报道由于被嵌入到“生命至上、体育抗疫”的社会动员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国家号召中及“无私忘我、致敬英雄”的叙事中,从而体现出了新闻媒体的温度,同时也为将来的全民健身报道进行了些许实践探索。

随着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当前的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介对集体记忆的形成产生着重要影响[1]。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中国体育报》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居家健身报道不仅反映了一些社会现象,也营造了全民健身氛围。对《中国体育报》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居家健身报道进行话语分析,不仅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体育报》的报道话语生成机制,而且可以为将来的全民健身报道实践提供参考。具体而言,在我国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严重影响期间,《中国体育报》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居家健身报道是如何构思报道话语的?与社会现实有何关联?产生的社会作用与文化意义及对将来全民健身报道实践有何启示?本研究将对上述问题进行探究。

1   理论基础

1.1  报道话语分析的理论依据

话语分析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运用话语分析方法研究媒介话语与新闻报道文本,历来是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法[2]。自梵·迪克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报道话语”[3]的概念以来,报道话语分析逐渐成为传播学研究中的常用方法。报道话语研究分为描述性话语分析与批判性话语分析[4]。其中,批判性话语分析侧重文本分析和社会语境及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旨在通过对话语和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的分析揭示权力干预的逻辑[5]。目前,在批判性话语分析研究中,费尔克拉夫提出了三维分析模型[6]59(如图1所示)。其适用性已在不同领域的许多话语分析研究中得以体现[7]。该模型阐释了分析话语的描述、阐释、解释3个阶段[8]。其中,描述指向文本的语言特征,侧重于分析詞汇、语法、逻辑和文本结构;阐释则指向话语实践,涉及文本的生成,将文本分析和社会实践相关联;解释则是将话语置于意识形态和权利关系之中进行综合分析。费尔克拉夫的话语分析方法为本文把握新闻媒体报道话语的生成逻辑、揭示新闻媒体报道蕴含的意识形态与权利之间的复杂关系提供了分析方法。

1.2  框架理论

框架理论源于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学,贝特森从心理学的视角提出“框架”这个概念后,戈夫曼将其运用于社会学研究中,经恩特曼、吉特林等学者沿用,逐渐成为传播学范畴的概念[9]。吉特林将框架界定为选择、强调和呈现的准则,由对存在着什么问题、发生了什么和有什么意义进行选择、强调和呈现时所坚持的原则组成[9]。恩特曼将框架的作用概括为:“从可知的现实中选择一些要素,并且以一种强调这些要素的叙事促成某种特别的理解的过程。成熟的框架有4种作用:问题界定、原因分析、道德判断、补救推进”[10]。

从框架分析路径来看,恩特曼认为,框架分析应考虑传播者、文本、接收者和文化影响[11];潘忠党从建构主义角度将框架分析划分为3个范畴,即话语、话语的构建、话语的接收[12]。目前,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框架分析主要包括批判论述分析、框架清单分析、“诠释包裹”分析、论述结构分析[13]。

框架是新闻媒体报道话语生成时的一种主题表达策略[9],对新闻报道进行框架分析的出发点是将报道看作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分析新闻报道文本的结构揭示与文本相关的各种权利关系 [14]。本文立足于《中国体育报》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居家健身报道文本,通过对相关报道的框架进行分析,进一步揭示社会实践的深层逻辑。

2   研究方法

2.1  文本选取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是全球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次疫情暴发之初的新闻报道最具有特殊性并且受众关注度高,也最有利于揭示居家健身报道话语的生成机制。鉴于《中国体育报》的权威性、专业性及媒体技术对受众信息接收方式的影响,本研究从《中国体育报》微信公众号(zgtybwx)选取样本报道文本,根据目的性取样原则,检索《中国体育报》微信公众号在武汉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封城时(封城时段:2020年1月24日至4月8日)的全部报道,共获取报道文本584篇,以人工筛选的方式针对性地选取其中与居家健身相关的报道,最终选取的分析文本为183篇。

2.2  文本分析方法

2.2.1  质性分析

运用数据分析软件“NVIVO 12.0”对文本进行系统分析,由“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编码”逐步形成编码层次结构,实现了对文本内容的分解与概括,以此确定《中国体育报》的居家健身报道话语生成模式,并为分析《中国体育报》的居家健身报道框架提供了决策依据。

2.2.2  建立语料库

语料库与话语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是当今社会学研究领域较为前沿的研究方法[14]。其侧重的量化研究方法有助于减少研究者的偏见。笔者将所有报道文本整理后建成了语料库,运用软件“ROST6.0”进行高词频和语义网络分析,从而辅助话语分析和质性分析。

2.2.3  三维分析模型

在话语分析方面,运用费尔克拉夫的三维分析模型,分别从文本、话语构思和社会实践3个层面展开分析。1)在文本分析时嵌入语料库分析方法,对文本的主题、特点、语义网络关系及话语生成模式进行分析。2)报道话语分析侧重于话语的生成逻辑,对框架策略、主体代言和建构认同的策略进行分析。3)分别从社会语境和健康权利实现2个方面对社会实践进行分析。

2.2.4  “诠释包裹”分析

在框架分析方面,基于对报道文本的质性分析,结合“诠释包裹”分析[15],从框架策略和推理策略2个方面进行分析。

3   《中国体育报》发布的居家健身报道的文本特征

3.1  《中国体育报》发布的居家健身报道的时间特征及议程设置

1)报道时间特征。本研究发现,居家健身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突发阶段成为《中国体育报》的热点选题(如图2所示)。在武汉封城期间,根据国家卫健委公布的疫情数据,武汉在2020年2月4日的新增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人数达到峰值,截至2020年2月21日,武汉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人数降至1 000人以内。由此,笔者将研究时间划分为3个阶段:暴发初期(1月24日—2月4日)、暴发中期(2月5日—2月23日)、暴发后期(2月24日—4月8日)。2月1日是居家健身报道启动日,当日发布了3篇居家健身报道。之后,相关选题成为报道的热点。结合图3可以看出,居家健身报道在暴发初期和暴发中期都出现了发布篇数达到《中国体育报》微信公众号日发布新闻最多量——8篇。

2)议程设置。进一步分析居家健身报道内容发现(如图4所示),主要议程包括典型案例(28%)、健身服务(24%)、体育人在行动(22%)、管理与政策(9%)、总结与反思(8%)、活动倡议(7%)、故事征集(2%),并且报道主题各有侧重且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点,与武汉封城期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变化情况十分吻合(如图5所示),而且《中国体育报》微信公众号在武汉封城期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变化的不同阶段通过对居家健身的铺陈报道与交叉报道形成了不同主题之间的互文。

3)报道主题特征。运用语料库分析软件“ROST6.0”将目标语料库与一个参照语料库的词表进行对比后出现了高频词,并由此形成高频词汇表(见表1)。同时,对《中国体育报》的居家健身报道进行语义网络分析后发现了特定词的共现语境(如图6所示)。按照词频由多到少排序位于前10位且持续出现的高频词有健身、疫情、体育、运动、居家、锻炼、健康、科学。结合高频词之间的关联和共现语境可以发现,《中国体育报》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居家健身报道紧扣“体育健身”主题,关注社会现实,积极响应国家防疫号召。其中,疫情和居家构成了报道的时间和空间背景,呼应了居家防疫的社会语境;以身体运动、体育锻炼作为重要的手段,凸顯了居家健身与健康紧密联结的关系;科学指导则蕴含着对健身方式的规训,隐匿着社会实践的要求。

3.2  居家健身报道话语构思模式

居家健身作为《中国体育报》使用的报道话语,其所指随着社会实践而不断发生变化,在武汉封城期间,居家健身呈现出不同的语义内涵。结合《中国体育报》微信公众号在武汉封城期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变化的不同阶段对居家健身报道的侧重点,对样本报道文本进行质性分析发现,居家健身报道主要有以下3种话语构思模式。

3.2.1  居家健身是居家防疫居民应对疫情的唯一选择

2020年初突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与广大居民居家防疫的社会现实构成了《中国体育报》的居家健身报道话语构思的社会语境。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初期,居家健身成为广大健康居民应对疫情的唯一选择。尤其在2020年1月30日《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关于大力推广居家科学健身方法的通知》发布后,《中国体育报》微信公众号发布了题名为《战疫情 温州体育人在行动》《湖北体育局体育总会发出居家科学健身倡议》的报道,并及时推出“积极防护、增强免疫力”等主题的系列报道。相关报道围绕健身服务等主题,在强调居家健身重要性的同时,通过对相关政策的解读、对专业术语的调用及对科学健身方法的推介将居家健身与社会实践紧密相联。

3.2.2  居家健身是居家防疫居民积极抗击疫情的健康行为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初期,《中国体育报》动员居家健身的主要目的是倡议受众响应国家防疫号召,促进受众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中期,《中国体育报》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居家健身报道聚焦于居民在疫情防控过程中积极居家健身而涌现出的典型事例。其中,《中国体育报》微信公众号在2020年2月9日发布的居家锻炼系列报道对个人的体育运动健身行为进行了深描。例如:题为《居家锻炼——疫情面前不放松》《居家锻炼——足不出户有方法》的报道。《中国体育报》微信公众号在2月16日发布的系列报道则聚焦于不同城市居民的居家健身实践,彰显了不同城市居民的居家健康生活方式。例如:题为《北京:“组合拳”助力市民居家健身》《武汉:居家创意锻炼提升免疫力》等报道作为一种积极防疫的健康行为报道使居家健身是健康行为的观念深入人心。

3.2.3  总结与反思居家健身

随着武汉封城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变化,《中国体育报》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居家健身报道的侧重点也在不断变化。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后期,《中国体育报》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居家健身报道从可持续的角度对居家健身进行总结与反思是此阶段主要的报道话语构思方式。例如:以抗疫期间居家健康别忽视、那些抗疫期间的居家健身故事、亲子居家健身等为主题的系列专题报道更加关注不同人群的健身需求,强化居民“身边”的居家健身实践案例叙事,在凸显运动健身功能的同时,也从宏观视角对居家健身进行了总结与反思。再例如:以“抗‘疫期间看健身趋势”“学生居家锻炼,效果如何检验”等为主题的系列报道和以《让全民健身热潮延续下去》《科学健身更受重视,健身健康需要深度融合》等为题名的专题报道,通过对居民居家健身的现状、居家健身效果评价等问题的分析对居家健身作了方向性引导。

4   居家健身报道话语的构思路径

费尔克拉夫三维分析模型表明了社会实践与报道文本之间的相互作用的间接性,也说明新闻媒体的报道话语是文本和社会实践之间的中介[6]60。对《中国体育报》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居家健身报道话语进行分析就是要进一步阐释报道文本与报道话语之间的相互关系(即报道文本的生成、传播和接收),并综合运用话语分析和框架分析方法,从报道文本的生成角度对居家健身报道话语构思路径进行阐释。笔者认为,《中国体育报》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居家健身报道是基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之初的特殊时期,通过对体育领域人才资源的调用及对报道话语与框架策略的灵活运用进行了议程设置,实现了对居家健身的凸显与强调,进而在受众中建构了认同(如图7所示)。

4.1  框架策略:居家健身报道话语构思的操作路径

结合语料库关于高频词及语义网络分析结果,在质性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诠释包裹”分析法从框架策略和推理策略2个方面分析居家健身报道话语。其中:框架策略包括显义手法和对策,从比喻、事例、流行语、描述4个方面进行分析。推理策略包括主题界定、原因分析、公共道德判断、应对措施。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报道文本传达的精神的阐释,建立了价值观框架(见表2)。经分析发现,《中国体育报》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居家健身报道话语主要有以下5种框架。

4.1.1  政府支持

政府支持是指《中国体育报》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居家健身报道中的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在疫情防控过程中的行动与表现。其目的是彰显中国政府在体育抗“疫”过程中的责任担当和对居家健身的支持。政府支持在《中国体育报》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所有居家健身报道中都有映射。相关报道在“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的政治口号号召下,将居家健身比喻为堡垒、武器,通过“你我同一战场”等比喻的运用,在强调居家健身重要性的同时,彰显了体育运动的作用,也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在场”“政府支持”“居民参与”的舆论导向。

4.1.2  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体现在以健身服务与居家健身典型案例为议程的居家健身报道中,通过对防疫先进事迹、体育人防疫進行微观叙事,遵照“居家健身也是为国家作贡献”的报道话语逻辑,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比喻为大局、战役,不断凸显居家防疫居民居家健身的紧迫性与重要性。通过血脉相连、齐心协力、责无旁贷等词语的使用及巧妙运用事例铺陈、故事讲述等策略,将居家健身与体育抗“疫”紧密关联,深化受众对体育运动的作用和功能的理解,并为广大受众居家健身提供了行动指南。此外,还通过在相关报道中增加类似“我在居家防疫的焦虑中一直思考一个问题,我能为这次疫情做点什么?”的设问来唤起受众的爱国主义情感。

4.1.3  科学指导

科学指导指的是强调健身方法的有效性与科学性。《中国体育报》通过及时推介居家健身方法与居家健身实践案例着力将科学健身转变为报道话语,不断增强受众的科学健身意识。与此同时,还通过体育方面的专家对健身知识的系统讲述,将健身比喻为保险、组合拳等,凸显了居家健身的科学性和体育人的专业性。由于《中国体育报》发布的居家健身报道中涉及的科学指导话语权主体除了体育教师、体育方面的专家和学者、医护人员、体育明星、体育组织负责人之外,通常还会有我国政府职能部门的相关负责人。由此,将居家健身报道的科学指导话语与政府支持话语相关联,既树立了服务者、保障者的服务型政府形象,又凸显了科学健身指导主体在科学健身方面的话语权。

4.1.4  健康行动

健康行动体现在典型案例与活动倡议为议程的居家健身报道中,注重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广大居家防疫居民的居家健身故事的报道,通过将居家健身比喻为武器、铠甲、良药等进一步凸显了体育运动的作用。《中国体育报》微信公众号发布的以“居家锻炼从过去的‘从属品变成了‘必需品”“带动身边的家人朋友们通过线上健身视频每日在家自主训练”“亲子运动改善家庭关系”等为主旨的主题报道使体育运动的功能进一步扩展,重塑了受众对体育运动的价值的认知。

4.1.5  拼搏进取

体现拼搏进取的居家健身报道在强调用体育方式战“疫”的重要性的同时,体现了体育人在行动的主题,通过在报道中使用“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特殊战斗中,中国体育人积极行动、从未缺席”“疫情未除之际,体育人将始终行动”等语句描摹出体育方面的专家与学者、体育志愿者、体育教师等广大体育人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的英勇行为,实现了体育人在防疫中的责任担当与拼搏进取精神的并置。基于体现拼搏进取精神而构建的居家健身的不同报道话语模式、相互呼应的居家健身报道主题,在精神层面契合了爱国主义,体现了广大体育人响应国家防疫号召、带领百姓居家健身、为保障奥运备战而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情怀;同时又将体育人与居家健身指导的科学性紧密关联,彰显了广大体育人的科学精神与专业态度。

综上所述,《中国体育报》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居家健身报道基于不同框架的话语构建模式呈现出了“同一主题、不同框架”和“同一框架、不同主题”的特点。不同的框架又彼此呼应、相互融合。从推理策略来看,对体育、体育与人、体育人在居家健身报道话语中进行了重新阐释与界定,并实现了与社会现实的关联。

4.2  选择体育领域的主体代言——构建言说共同体

《中国体育报》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居家健身报道话语中涉及到众多个体或团体,他们不仅是被报道的对象,也是影响受众认知与价值观的《中国体育报》的代言人。在疫情暴发初期,居家健身报道的话语主体主要是政府部门相关负责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医护人员、家长及其孩子等成为居家健身报道的重点。同时,在强调居家健身要科学时,《中国体育报》在居家健身报道中凸显了体育方面的专家和学者、体育教师、北体冠军班、社会体育指导员等体育人的科学精神和专业性。总之, 基于“居家健身、一起抗疫”的社会语境,《中国体育报》统合了体育方面不同职业的代言人,将诸多的他人言说与自我叙述巧妙地并列,刻画出了体育人引领百姓居家健身的行为与拼搏进取精神,建构了言说共同体[16]。在具体报道中则形成了以爱国、科学、拼搏、奉献为主线的话语构思逻辑,以此触动受众产生思想共识。

4.3  建构认同——叙事使用修辞手法与价值观导向

无论是通过框架策略、修辞手法,还是通过叙事手段,中国的新闻媒体报道话语构建社会实践的最终目的就是建构认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通过嵌入公众认知层面发挥其对公共舆论的影响作用。《中国体育报》的居家健身系列报道通过将言说主体的陈述与情感表达相结合的叙事策略,搭配典型事例和英雄人物叙事的报道话语构思模式,同时结合比喻、互文、形象生动的抗疫口号及张力十足的标题,极大地增强了居家健身报道的故事性与可读性。此外,《中国体育报》通过匹配不同框架,运用灵活的报道话语构思策略,在武汉封城期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变化的不同阶段建构了居家健身报道话语构思的不同模式,在居家健身报道中形成了政治、思想、管理、行为、信念的主题范畴,使居家健身在从所指到能指的转换过程中,实现了与体育人爱国、体育运动要科学、体育运动促进健康、体育人敬业等价值观的关联。与此同时,广大体育人无私奉献、拼搏进取的形象也在《中国体育报》的居家健身报道话语中被生动塑造,并且对体育运动与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相互关系给予了更多思考和审视。

5   居家健身报道话语构思的社会语境与人民健康权践行效果

中国的新闻媒体报道话语是嵌于社会实践中的,被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形塑的同时也在影响着社会实践本身,同时折射出的是人民权利的法律保障机制。因此,对《中国体育报》的居家健身报道不仅要进行文本特征和居家健身报道实践效果的分析,而且要对文本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5.1  居家健身报道话语构思的社会语境

“居家健身”这一报道话语源于武汉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封城而居民居家防疫的特殊社会语境。《中国体育报》微信公众号在武汉封城期间发布的居家健身报道,无论是报道主题、报道特点还是报道文本呈现的高频词都与社会语境紧密呼应。首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后的社会面防控及居民居家防疫改变了人们往常的社会生活秩序。《中国体育报》对居家健身的倡议顺应了党和国家的要求,也与我国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一脉相承,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其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后,《中国体育报》作为国内较有权威性的体育类报纸,理应担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发挥引导公共舆论的作用。最后,武汉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封城期间,我国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居民居家防疫的情况,社会生活秩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此同时,这些居家防疫的居民需要通過运动锻炼增强体质。这是《中国体育报》的居家健身报道话语构思的社会现实。

5.2  居家健身报道的实践效果

《中国体育报》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居家健身报道有着深层的社会文化根源,那些似乎自然而然的报道主题、修辞手法等都不同程度蕴含着保障人民健康权利的诉求。具体而言,在观念重塑方面, 居家健身报道重塑了《中国体育报》的受众对体育健身的认知,使体育运动健身与科学、爱国等价值观紧密关联。在形象认知方面,居家健身报道树立了广大体育人敬业、奉献的形象。在体育运动与人的关系认知方面,居家健身报道深化了《中国体育报》的受众对防疫中的体育运动与人的相互关系的认识,为受众提供了健身行为参照和健康行动指南。此外,在充分肯定居家健身报道产生了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要正视个体健康差异的问题。毕竟由居家健身报道构建的社会现实与每个个体的实际情况仍有很大差距。例如:《中国体育报》的广大受众个体自身的健康状况、健身需要、居家健身条件等方面的差异都会影响其对居家健身报道的实践程度。

6   公共体育服务报道的实践策略

随着现代媒体技术的发展,大众新闻媒体在集体记忆的重现与记录方面体现出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现代社会实践重要的记录载体[17]。可以通过新闻媒体报道将过去的事实再现或还原,并以此来唤醒受众的个人记忆与集体记忆[18]。因此,从话语分析的角度而言,《中国体育报》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居家健身报道兼具社会动员与集体记忆重现的双重功能,不仅有助于立足当下回顾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严峻时的居家健身现象,而且有助于从集体记忆的角度为未将来的全民健身报道实践提供参照。

6.1  引导公共舆论、构建集体记忆,促进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实施

在现代社会,大众新闻媒体报道对公共舆论的影响已毋庸置疑。虽然公众关注的是当前的社会现实,公共舆论具有即时性与阶段性特点,但是不容忽视的是,今天的公共舆论或许会成为明天的集体记忆。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对居家健身的感受会发生变化,或许会淡忘,或许会通过个体间的沟通与回忆而重现集体记忆,从而再引发对居家健身的新思考。武汉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封城是特殊时期,那些汇集在居家健身报道中的主题、口号、人物、图片等不仅具有“记忆之场”[19]的功能,也因其蕴含着不同个体或群体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的切身感受而将成为构建集体记忆的宝贵素材。

在疫情过后,我国的新闻媒体要正视居民的合理的体育需求,充分挖掘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积累的报道资源,灵活转换叙事策略,持续推进与居家健身相关主题的报道,加强对体育运动功能的阐释、体育运动与人的关系的建构和体育人的形象塑造,通过回顾、反思与总结居家健身的社会实践,强化受众对中华体育文化的认知,使体育运动健身成为健康生活的新时尚,进一步促进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实施。

6.2  以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建构公共体育服务话语权

《中国体育报》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居家健身报道构建的社会实践表明,中国的新闻媒体报道话语不可能脱离公共秩序来构思。从社会实践角度而言,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会进一步实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在不断完善,《中国体育报》要正视现代媒体技术革新对新闻报道产生的影响,加强传播手段的创新,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导向功能。从受众的角度而言,《中国体育报》要审慎对待现代媒体技术对主流新闻媒体话语权建构的双重影响。类似微信公众号这样的平台在拓宽传播途径、改变新闻报道呈现方式的同时,也为个体接收与阅读新闻及其相关信息提供了便捷途径,然而受众对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居家健身报道的话语的理解必然会因各自的立场、视角、专业化程度等不同而存在差异,其中既有肯定与赞同、也会有否定与批评,甚至会解构出不一致的替代性叙事。但是微信公众号在当前是主流新闻媒体话语权建构和价值观引导的必然选择。《中国体育报》构建的社会实践应不仅能折射体育领域的权威性的规训,而且应体现出保障人民权利的人文关怀。

7   结束语

《中国体育报》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居家健身报道既是社会动员的过程、也是对受众集体记忆的建构与形成过程。从媒体动员的理论视角来看,《中国体育报》微信公众号在武汉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封城的特殊时期发布居家健身报道是主动进行的议程设置,由体育领域言说主体合力构思居家健身报道话语来实现对受众居家健身的情感和行为的动员。从集体记忆的理论视角来看,《中国体育报》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居家健身报道不仅有利于个体记忆的建构,而且也为受众的集体记忆在将来的再现提供了宝贵的叙事素材。从这一角度而言,《中国体育报》的新闻报道兼具构建与记忆的双重功能[20]。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留存的居家健身报道文本,或者演绎成一个故事、或者升华为一种情怀、再或者转变为一种行动,都将与不同的个体紧密关联,并为受众的居家健身集体记忆的建构积淀基础。

当前,在建设体育强国的过程中,人们对体育运动的综合功能的认识还有待深化;对体育运动与人在防疫过程中的关系的理解还需不断深入;对体育人的社会形象也需要进一步重塑。在将来的新闻实践中,《中国体育报》等专业性体育类报纸要持续推进全民健身的深度报道,不断凝聚全民健身共识,形成居家健身集体记忆场域。这不仅会助力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而且也是我国新闻媒体担当社会责任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HUYSSEN A. Present pasts: media, politics, amnesia [J]. Public Culture, 2000, 12(1): 21-38.

[2]  李耘耕. 从“批判话语分析(CDA)”到“传播民族志”(EOC)——话语、传播实践与“钟情妄想症”的分析示例[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9):100-110.

[3]  TEUN A V D. Discourse as social interaction[M]. London: Sage,1997:1-37.

[4]  李敬. 传播学领域的话语研究——批判性话语分析的内在分野[J]. 国际报道界,2014(7): 6-19.

[5]  WODAK R.Critical linguistics and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in handbook of pragmatics[M]. 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5:204.

[6]  FAIRCLOUGH N. Media discourse[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95.

[7]  KWAUK C T. Obesity and the healthy living apparatus discursive strategies and the struggle for power[J]. Critical Discourse Studies, 2012(9): 29-57.

[8]  FAIRCLOUGH N. 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M]. Oxford:Blackwell,1992:73.

[9]  丁和根. 报道传播研究中话语分析与框架分析之比较[J]. 当代传播,2019(6):4-9.

[10]  ENTMAN R M. Framing bias: Media in the distribution of power[J].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007, 57(1):163-173.

[11]  ENTMAN R M. Framing: Toward clarification of a fractured paradigm[J].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993,43(4): 6-27.

[12]  潘忠党. 架构分析:一个亟需理论澄清的领域[J]. 传播与社会学刊,2006,(1):17-46.

[13]  臧国仁. 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媒介框架与真实建构之论述[M]. 台北:三民书局,1999:32-44.

[14]  杜骏飞. 框架效应[J]. 报道与传播研究,2017(7):113-126.

[15]  GAMSON W, LASCH K. The political culture of social welfare policy[M]//Evaluating the welfare state: social and polit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Acad. Press, 1983: 397-415.

[16]  CARBAUGH D. Cultural discourse analysis: communication practices and intercultural encounters[J].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2007,36(3):168.

[17]  李紅涛. 昨天的历史今天的报道——媒体记忆、集体认同与文化权威[J]. 当代传播, 2013,25(5):18-21.

[18]  邵培仁. 媒介理论前瞻[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6.

[19]  NORA P. Between history and memory: Les lieux de mémoire[J]. Representations, 1989, 26: 7-24.

[20]  KANSTEINER W. Finding meaning in memory: A methodological critique of collective memory studies[J]. History and Theory, 2002,41(2): 179-197.

收稿日期:2021-09-0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BTY012)。

第一作者简介:葛耀君(1978—),男,博士在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文化传播。E-mail:  gyj@sues.edu.cn。

通信作者简介:李 海(1972—),男,博士,教授, 研究方向为体育社会学。E-mail: lihai1107@hotmail.com。

作者单位:1.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 201620;2.上海体育学院,上海 200438。

1.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Shanghai, 201620, China ;2.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 Shanghai 200438, China.

猜你喜欢

集体记忆话语分析新闻媒体
探讨网络新闻媒体与传统新闻媒体的整合
时代召唤老区新闻媒体
民族传统体育仪式的文化解读
“网红”微博广告研究
深陷媒介景观的超现实主义绘画
科技新闻报道中的共识制造:转基因议题的框架与话语分析
新闻话语分析与意识形态
从《喜福会》看华裔家庭的文化困境
宣传网页的多模态解读
新闻社群的“情怀”策略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