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念解析:哲学的视角

2023-06-11杨永庚陈欢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平面概念特色

杨永庚 陈欢

摘 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念作为一个全新理论体系,是从中国现实国情出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实事”进行探索而“求”出来的“是”。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思想”等四个要素组成,当代中国国情(内在性平面)是它的一系列理论生发的本体和基础。由于实践的绝对运动决定了国情的变化发展性,这个概念的“所指”和“能指”也呈现出辩证运动规律。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情;构成要素;实践创新;哲学释角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DOI:10.13411/j.cnki.sxsx.2023.01.009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 on the Concept of “Xi Jin-ping's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a New Era”

YANG Yong-geng1, CHEN Huan2

(1.School of Marxism, Xi'an Wenli University, Xi'an 710065,China;2.School of Marxism, Xi'an Peihua College, Xi'an 710077,China)

Abstract:The new concept of “XI Jin-ping's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a New Era” proposed at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is a new theoretical system with multiple dimensions. The “yes” is derived from the exploration of “practical matters” in the new era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China's reality and national conditions. It has a composite perspective. It is composed of “Xi Jin-ping”, “New Era”,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socialist thought”. The internal plane of contemporary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is the noumenon and foundation of its series of theories. Because the absolute movement of practice determines the change an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conditions, the “signified” and “signifier” of this concept also show dialectical movement laws. The corresponding philosophical interpretation of it can not only grasp the historical logic, theoretical logic and era logic of its construction, but also help to creatively create and develop the highly abstract form of our Party's scientific theory.

Key words:XI Jin-ping's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a new era; plane of immanence; component; practice development;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贯穿于其中的根本立场、基本观点和科学方法的哲学意蕴,愈来愈显示出它的科学性、真理性和独特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概念释角看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理论和实践成就综合性概括,从哲学角度解析这个新概念,这不仅能够把握它的理论建构,而且有助于理解我党科学理论形态,更加“深刻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1]。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念的创立及其内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新形势下继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一系列理论成果,党的十九大以党章和十三屆全国人大以宪法的形式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的理论指南、总体要求和行动遵循,也是衡量和判断一个政党是否成熟的主要依据。作为我国政治发展中的关键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直接决定着国家兴衰,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由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念的出场、内涵的拓展与理论的升华经历了一个过程,以概念史眼光在长时段里可以看到社会变化的总体特征[2]。概念是不断凝练的,如由“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二大)的概念,衍生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系列相关提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十三大)概念的内涵进一步充实和拓展,并开始谋求突破社会主义基本框架、基本模式[3],“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十四大)的概念进一步浓缩为“邓小平理论”(十五大);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念,把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系统的表述出来,并基本定型。同时许多新生概念的内涵具有结构性关系。如党的十七大报告从“道路”“理论体系”两个方面,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党的十九大报告则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位一体”。

作为我国整个社会生活中的核心热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本国国情和发展阶段来概括中国社会发展以及推进改革发展事业,是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术语创新的概念自觉和重要成果,在文件和理论著作中普遍使用,作为学术研究的重要名词术语和概念事实,在哲学上需要从各个方面逐步展开系统研究。如同1997年在提出“邓小平理论”概念的同时,“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伟大实践”等概念反映其一定阶段的内涵一样,2013年和2014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要围绕“中国梦”这个核心概念;2014年后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固定词组总括新实践、新经验和新规律中的理论概念;“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在2017年十九大得到了正式确立,标志着新形成的创新思想在渐变过程中获得了适配自身的标志性[4]17。

根据索绪尔的说法,概念变化的关键,在于“所指”和“能指”包含内容及之间关系的变化。研究“習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概念真实存在状态的“共时状态、结构体系、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5]99,其“所指”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毫不动摇走下去”。“所指”和“能指”具有完整统一的辩证关系。用实体和功能两个角度阐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念所涵盖的思想和独立的特定内涵,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标识性核心概念得到更加广泛的接受和认同。有利于维护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把握“两个确立”的必然性。从实体观角度看,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能够将人民群众有效组织起来、动员起来,还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其主人翁意识和投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积极性。从功能观角度看,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团结和统一最核心的意识形态,它不是仅供人们去认识的一套思想模式,而是人们据以行动的内在规范。有利于自觉做到“两个维护”。在社会科学的学科属性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概念通过创新内涵改变我国的发展理念以及与此有关的价值判断,是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核心概念运动发展阶段性的完成,具有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应该具有哲学属性;同时又是政治学必须关注的问题,是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理论体系。它的创立说明共产党对现代化的认识和实践达到了新的规律性的高度,在当代中国具有重要的社会行塑和人心再造的力量。

由于“概念是思想的出口、情感的内核”,用概念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波澜壮阔的实践,需要全面分析每个概念背后对应的时代契机、观念脉络及其相互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语义内在结构是:时代精神的主题化;提出新的哲学原理;构建概念和范畴体系 [6]29。“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结合历史、立足时代和面向未来为哲学视野,把传统概念融入全新的概念空间,“凝练了一系列基本观点,形成了科学理论体系”[7]10-11,获得了新的政治视野、价值取向及其社会分量,包括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四个方面,是我们捕捉新情况、升华新经验、概括新理论的强大思想武器,以自己特有品质和独特优势成为推进中国发展、实现中国之治的定海神针和真理力量。由此,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置于一个概念群或意义群中展开,以概念名词为内容回顾、检索和说明它的实践发展轨迹,揭示体现其时代性、先进性和伟大性的逻辑,从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来阐述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理论与实践”,就会带来新的有关中国现实各个领域的社会发展观念。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念生成的“内在性平面”

在认识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概念的进程中,始终贯穿着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这个概念的生发地及源泉,即“内在性平面”,这是把握我国改革发展的思想内涵和生成空间的重要内容,孕育了认识国情和发展大势的问题。

任何国家的存在和发展都是在历史形成的国情基础上对“国”之身份的再定位,也就是透过“内在性平面”重新审视国家所开展的现实运动。 “内在性平面”以“国情”这种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呈现,是理论产生的“现实根据”。平面是事件的视域。通过“研究”“这个平面”上“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找到其“规律”[8]421。平面有不同的拟定方式,在认知层面会发生转向,这个认知应该是对我们这个时代生活的理论映象,是当代中国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方式。作为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概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在抽象的理论范围内得到阐释,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也要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其功能,彰显其意义和价值。

从根本上来说,用“中国国情”这个内在性平面解读和研究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来源、内涵和特征,能够准确把握理论发挥作用的范围程度和方式。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在一个全新的内在性平面上——“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013年12月3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们党新阶段提出和实施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就是因为“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要求出发的”[9]11。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的讲话中又指出:“一定要认清,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党的十九大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概念时,彼时的内在性平面是用一种“伟大社会革命”内在于思维认识和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活动的范畴,反映国家结构、生产方式、人与自然关系等方面,它不再是跟原有实体相适应,而是跟“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这种客观性、这种本质相适应,其原理、理论和知识体系正确把握了我国新时代的社会存在,是对当时中国国情原创性和必要性的事实确认和概念表述。

概念与平面是相互关联的,概念构成平面的不同区域,平面是概念活动的地域。如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有两个关键词,一是“政治创造”,表明这一制度前无古人,是一项开创性的“政治制度”;一是“中国土壤”,表明这一制度不是舶来品,而是生长于“中国国情”中的。当然这个平面不是与人的实践活动相分离的一次成型、一成不变、线性存续、无内在关联的独立存在物,而是一个动态、积极、阶梯式递进、日益接近质的飞跃的量的积累和发展变化的进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新时代”为坐标,以“新思想”为灵魂,以“强起来”为底色,越来越多的概念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这个平面相互衔接,占据平面或在平面上繁衍,既“坚守主题”,又“开拓创新”,在实践中不断向前延展、拓宽、深化和提升,平面利用不断增加的概念揭示和丰富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变革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如党的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是“道路、理论体系”“二位一体”,胡锦涛同志在庆祝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讲话中拓展为“道路、理论、制度”“三位一体”,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升华为“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位一体”。

当今世界日新月异,中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场域,各种经验以及与之相关的阐释和表达形式充满了变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凝心聚力、谋篇布局、攻坚克难的科学理论,是由党的特定主体依照程序制定,体现党的意志和要求,把时代性的最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升华为概念和范畴,规定这个时代哲学的致思趋向和话语系统,形成具有普遍解释力,既注重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又善于进行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它对国情的认识,不是现实的某个例证或某一段现实过程的经验性情节,而是具有全面性和哲学性的,以逻辑化的概念体系表述新时代的经验,揭示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成果,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实事进行探索而‘求出来的‘是”[10]。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是新时代習近平发现的前人未知的规律性的理论概括和表达。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念的构成要素

“理论思维的起点决定着理论创新的结果”[11],真正的概念本身并不只是悬空的哲学探讨,而是要在社会、历史、要素这种现实关照中对其作出准确诠释。同时也可以把它与其他概念进行对照和区分,分析概念的不同要素和方式,如研究中国共产党的韧性,就引申出了心理韧性、企业韧性、经济韧性、社会韧性等一系列相关概念和选题[12]23,因为具有中国特色、自成一体的概念,不是由单个成分构成的,而是本身就包蕴有许多要素,由许多元素构成且靠它们获得规定。作为当代中国存在和发展的“总理论”和“总根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容上包括“道路”“体系”“制度”“文化”等方面,是由“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构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理论、科学形态和科学体系。

从概念角度来审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显然并非孤立和单一概念表征,而是一个核心概念群,是一个复合性视域,是一个富有“集合力”的特定概念,构成的要素很多,其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思想”四个组成部分是最基础、最根本的“基本要素”。这需要我们从具体构成要素及其关系进行结构分析。一是作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此概念的创立和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是思想的创造者和载体。二是“新时代”概念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角度提出来的,是十九大报告明确的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是蕴含着有机统一、逻辑严密思想理念体系的特质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从“三个意味着”和“五个是”真实生动进行了诠释。三是“中国特色”是指中国人民自己创造和实施的、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符合中国国情的路线方针政策。它既包含符合中华民族实际的特定中国内容,也包含了互借互鉴的符合人类历史进程的非特定中国内容。这是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足点和切入点。正如习近平所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制度是我们自己的,不是从哪里克隆来的,也不是亦步亦趋效仿别人的。无论我们吸收了什么有益的东西,最后都要本土化”[13]。四是国情(内在性平面)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直接依据,决定了“中国特色”的具体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这一思想内在主体意识的实践外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分析、审察、发现各阶段的矛盾、问题与特点,在“当代中国”这个平面上把每个概念跟位于同一平面上的其他概念之间的关系以及科学解决方案相衔接,不断思考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解决新矛盾,不断总结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新经验,对中国各个方面、各个领域进行全方位认识并相互印证,是“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14]21。

时代不断变化发展,概念的性质及其理应回答的问题往往也随之改变。概念始终要适应中国国情,跟着问题走,以重大问题为导向,在哲学的演变过程或转换方面,需要多方面多角度地作出解释,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哲学理念主要体现在理论基础、理论主体、依靠力量、直接目标、主题内容和终极理想等构成这一思想的各有机组成部分方面,主要呈现为六个理念[15]13,是融本体论、国家体制论和国家伦理性于一体,在创造过程和自我设定中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组合自己的问题、解决问题。

国情的不断变化使概念本身形成了一幅新的思维图景,将导致创造一个新的感知空间,概念创造需要在广度和深度上扩展和深化,概念同时也是一种由外到内,由浅入深的思考和研究策略,要和署名人一起呈现。“概念必须被发明、被创造,或者准确地被创造出来,而且如果没有创造者署名的概念,便毫无价值。”[16]206由于概念性人物置身于那些描写内在性平面的运动,而且亲身参与一系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和理论创造活动,以丰富的认识从“国家建构”高度帮助规定其自身的性质,概念性人物包装了关键的概念性角色和所有其他人物。任何理论体系都是一个范畴、概念系统,概念发现应该首先从概念性人物的认知过程来解释,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充满社会责任感,重视哲学思维、善用哲学方法,结合时代的变革和中国的哲学传统,分析中国社会,以实践为基础,综合客体各个侧面的反映,整合时代问题赋予实践不同的形态,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出了最杰出贡献,党指导思想的概念性人物与党的领袖高度统一。

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念的实践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念完成了对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科学建构,且将继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个平面上,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主义”等普遍有效性问题,科学处理概念跟位于同一平面上的其他概念之间的关系,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如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国情出发透析、考察、把握政治,提出“民心是最大政治”“人民群众最痛恨腐败现象”等,概念在这里跟同时存在的权力、民主、民族等其他政治概念结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组概念盟友,并在该问题之下修改或补充以往的概念,是中国土壤生长的“伟大政治创造”[17]7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是一种理论、制度,也是一种现实运动,不仅是客观历史规律使然,也是科学的理论建构使然。它有强烈的问题意识,问题不同改变了概念的性质及其理应回答的内容。从系统观念出发,概念的多样性自然就要不断丰富,以此统筹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如作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内容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以研究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的现实问题为己任,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在“四个全面”战略部署中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又不失时机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而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战略部署上成为一个完整科学而不断发展的整体,体现出“改变世界”的伟大创造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作为反映的对象,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进行“术语(概念)革命”,“坚持基本术语(概念)、丰富原有术语(概念)、提出新的术语(概念)、改造传统术语(概念)”[18]50,力求形成一种独立的社会主义形态或社会主义样式,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概念进行超越,彰显了社会主义的中国形态、独立意义。在概念表征发展上,社会现实与思想文化之间存在的多重关系与关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始终围绕一个主题,回答共性的问题,发挥其规范引导作用;同时在各个方面有意识地进行规划、设计与推行,根据新的实际和时代特征获得新的轮廓,从而构成了复杂的认识和实践之间双向促进的过程,形成了完整又开放的作用机制和扬弃的前进上升趋势。

历史发展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时,往往蕴含着理论创新的巨大动力、潜力和活力,许多有组织的思想运动就是在这种时期出现的。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认识到了中国问题的复杂性,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在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一系列“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党建之问”过程中,产生于“当代中国国情”这个平面上的“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是其核心要义,贯穿于理论对象、内涵、概念、主题和主线之中的“道”“术”“行”等哲学因素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和深度,既符合中国实际,感知表达可能的世界,又要以新的方式观察这一领域的组成成分,具有现实根基。揭示和建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概念体系已成为政界与学术理论界持续关注和研究的焦点问题。其中,有的围绕主题进行,如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编写的《三十讲》;有的围绕领域进行,如《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有的是按照年份进行,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二)(三)(四)卷,每一种阐释都从各个方面和各个角度反映了其丰富内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处于国情视域本身,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使其对概念的每一个真理性认识都十分“管用”,但始终不能脱离交织着一系列矛盾的现实国情这个绝对平面。每一次理论前进都意味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相对视域中矛盾和问题便退离,可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确立,既能够充满自信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又能够脚踏实地地解决前进过程中现实问题,是引领党和国家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总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问题导向,以“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本体,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方法,指导中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这个概念准确地反映了我国进入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实际,对当代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过程中的现实问题具有指导价值和意义,以极强的感受力和理解力系统地探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能够在千帆竞发和百舸争流的新时代武装人民,攻坚克难、续写辉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0.

[2]方维规.概念的历史分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2.

[3]刘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的演变、拓展与升华[N].马鞍山日报,2021-06-25(5) .

[4]任晓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概括的主要阶段、基本逻辑与原创贡献[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20(4) .

[5]李宇明.语言学的问题意识、话语转向及学科问题[J].广州大学学报,2019(5) .

[6]杨永庚.“当代中国国家哲学”概念的合理性探析[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13(2) .

[7]深入学习和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基本观点和科学方法:访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包心鉴[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2) .

[8]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1.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1.

[10]本书编写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20:421.

[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2.

[12]吴波.韧性: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品质[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0(4) .

[13]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9(1) .

[14]周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理念[J].东岳论丛,2021(6) .

[1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1.

[16]〔法〕 吉尔·德勒兹,菲力克斯·迦塔利.什么是哲学[M].张祖建,译.长沙: 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255.

[17]雷春芳.中国土壤生长的“伟大政治创造”: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论述[J].求是,2019(7) .

[18]黄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术语革命”与理论贡献[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0(11) .

[责任编辑、校对:党 婷]

收稿日期:2022-12-2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9ZDA134);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20E010)

作者简介:杨永庚(1965-),男,甘肃庆阳人,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国家监察研究院研究员,法学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陈欢(1986-),女,甘肃兰州人,副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平面概念特色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特色种植促增收
幾樣概念店
中医的特色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应用
完美的特色党建
参考答案
关于有限域上的平面映射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