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课堂参与的提升策略研究
2023-06-11翟晓雅陆嘉怡朱以财
翟晓雅 陆嘉怡 朱以财
摘 要: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整体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本文通过观察、访谈和问卷调查法,从情感参与、认知参与、行为参与三方面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数学课堂参与展开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数学课堂参与存在学生消极情绪较多、参与主体两极分化、学习策略水平较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优化教学设计,实施分层施教、改善提问策略,注重因材施教、评价方式多元,尊重学生差异、规划小组结构,落实科学管理、尊重学生地位,增强主体意识、加强策略指导,促进知识建构等方式进行改善。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学生 数学课堂参与 提升策略
随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持续推进,课堂参与作为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逐渐受到教育界的关注。然而笔者在教学工作中发现,部分学生对教学活动的热情在逐渐降低,数学课堂上存在着非参与现象(指学生缺少教育热情、成绩低下、对学校事情和上学具有消极的态度)。学生的消极参与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还会给师生关系带来负面的影响,造成恶性循环。笔者通过课堂观察发现,小学生的课堂参与问题在数学学科中较为突出,学生消极参与(主要表现为不参与或消极参与)及被动参与现象普遍存在。即使是在教学环节紧凑、氛围活跃的数学课堂中,也存在着一些“置身事外”、消极参与的学生。因此,探究影响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课堂参与的多方面因素,提出具体的提升策略,对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方法与过程
本研究聚焦于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采用观察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通过课堂观察以及个别访谈,分析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数学课堂参与表现,结合从家长、教师方面获取的学生成长背景及反馈信息,进一步梳理影响课堂参与表现的多方面因素,并尝试从情感、行为与认知参与三方面提出改善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课堂参与的策略。
首先,笔者查阅国内外关于课堂参与的文献资料,了解数学课堂和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特点,厘清研究思路,明确调查和访谈的核心理论。其次,依据本研究拟定主题、核心理论与工作考察,制订课堂观察记录表、问卷调查表以及师生访谈提纲,并进行发放。再次,整合课堂观察记录和访谈记录,结合问卷调查表分析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堂参与的现状。最后,依据资料分析结果,针对目前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课堂参与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提出具体的提升策略。
二、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课堂参与的现状
为了解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课堂参与的情况,笔者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分析,按照参与程度由高到低,对问卷的五个选项赋予1—5的分值。通过计算各维度的数值可知:小学高年级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情感参与和行为参与水平较高,认知参与水平较低(见表1)。
(一)情感参与
学生的情感参与是指学生数学教学活动中的情感体验,情感体验包含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积极情感主要有乐趣感、成就感等,消极情感主要有厌倦感、忧虑感等。[1]小学高年级是数学系统知识学习的关键期,六年级更注重考验学生数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当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感与成就感降低时,上课的动机会受到影响,学生也可能会产生抵触心理。从问卷中能够清晰地看出,大多数学生能够从数学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但笔者在课堂观察中也发现,当教师提问时,台下部分学生表现出紧张和焦虑的表情,出现沉默低头、掐手、按笔等小动作。从调查数据中也可以看出,小学高年级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产生负面情感已经是常见现象,只是负面情感的程度不同。
(二)行为参与
行为参与主要指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学习行为表现。依据行为参与的相关理论,结合笔者的课堂观察,可将其分为倾听、问答、质疑和小组活动四个方面。其中,质疑既包括学生对教师的质疑,也包括对其他同学的质疑。根据倾听行为的调查数据来看,虽然大多数学生可以认真地倾听教师讲课,但仍有一些学生的注意力较难集中,存在“开小差”等现象。从问答行为的调查数据来看,一部分学生缺乏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缺少分享自己意见的主动性。从质疑行为的调查数据来看,大多数学生慑于教师的权威性,不敢主动质疑,害怕老师或者同学的反驳,担心影响师生关系。根据小组活动行为的调查数据来看,学生在小组活动时能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但仍有一部分学生消极地参与小组活动。
(三)认知参与
认知参与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使用的学习策略,这些不同的策略引起了学生不同层次的思维活动。[2]在本研究中,认知参与主要包括浅层次参与和深层次参与两方面。浅层次的学习方式和简单的具体要素相关联,忽略知识之间的联系,通常不能把握學习材料的意义。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学生自主进行数学学习的能力较低,缺乏数学学习的主体意识,许多学生在解题时很少尝试独立思考,遇到难题时过度依赖教师。深层次的学习方式指学习活动和学习材料中抽象的高层次的要素相联系,更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调查数据显示,部分学生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能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少数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能主动将新知与旧知联系在一起。
三、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课堂参与存在的问题
(一)情感维度:存在较多消极情绪
小学高年级数学的难度明显比中低年级增大了许多。中低年级的数学主要锻炼学生基本的运算能力,高年级数学则主要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讲课普遍采用高效率的讲授法,虽然便于知识点的传授,但这种方法较为枯燥生硬,难以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听不懂就会习惯性地走神,走神之后更听不懂新的内容。久而久之,学生很难从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就感,进而对数学丧失兴趣。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存在较多的消极情绪体验,如厌倦感、忧虑感、焦虑感。很多学生在被数学老师提问时经常会感到焦虑,原本能顺利解答的题目在起立回答问题时因为担心其他同学和老师的质疑,无法正常回答。过多的消极情绪会影响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态度,影响学生的数学课堂参与。
(二)行为维度:参与主体两极分化
根据问卷中行为参与维度的问题可知,大多数学生的行为参与是以倾听为主的,举手回答问题的总是固定的几位学生,其他的学生则由于畏难、畏错、不喜欢抛头露面等原因越来越沉默。同时,在小组活动中也有参与失衡的情况,小组活动话语权几乎集中在某一人身上,间接性使得其他成员丧失话语权。学生失去了主动表达自己观点和与其他同学交流沟通的机会,逐渐丧失了合作学习的体验感。
此外,学生课堂质疑意识薄弱也导致了两极分化的局面。一方面,当学生的想法与老师的想法不相符时,仅有几个学生敢于向教师提出疑问,大多数学生选择沉默等待,他们害怕自己出错,也怕教师的讽刺;另一方面,学生对于其他同学的质疑次数要远远高于对教师的质疑,但这些质疑往往是通过贬低他人来表现自己,并不尊重回答问题的同学,无形间伤害了这些学生。
(三)认知维度:学习策略水平较低
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可知,多数学生处于浅层次认知参与水平,这些学生的新知与旧知之间难以产生联系,知识无法形成一个整体,不能较好地掌握与运用这些知识。仅有少数学生能灵活地运用知识,主动进行数学知识的拓展与反思。传统的填鸭式教育使学生习惯了接受式学习,学习只停留在背诵公式的表面,反思也仅局限于行为表面,不能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并及时纠正。
较强的教师依赖性是导致学习策略水平低的主要因素。虽然相较于小学中低年级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高年级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有所减弱,但仍存有依赖教师的思维定式,他们习惯教师单方面的知识传授,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的题目无法进行独立的思考,惯于等待教师的援助。较深的教师依赖性无形间给学生上了一道枷锁,不敢挑战未知的题型,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
四、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堂参与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情感维度:教学形式和评价方式单一
教学形式单一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的思维定式和教学精力有限。教师大多采用经典的五步教学法,课堂教学形式较为固定,上课的流程比较单调,这样的数学课堂丧失了生气,使学生逐渐减少对数学课堂的兴趣,在数学课堂上存在消极情绪,甚至连原本喜欢上课的学生也会逐渐失去兴趣。而评价方式单一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教师用正确答案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不仅会导致数学课堂的气氛压抑,还会导致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少。当教师予以积极的评价时,学生会受到鼓舞,增强自信,获得正面的情绪感受;当教师予以敷衍或打压的评价时,学生会产生难过、愧疚、焦虑等负面的情绪,抑制学生的情感参与。
(二)行为维度:提问策略和小组设计不当
当前,教师的课堂提问普遍是提问形式单一、语速较急带有压迫感的。被提问的学生站起来后往往过分紧张,难以正常展开思索。因此,教师的提问策略要做到因材施教,针对每位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性格特点,灵活地改变提问方式。同時,教师提问的语速放慢、语气舒缓且面带微笑,可以有效缓解学生回答问题的紧张感和焦虑感。目前,课堂教学的小组活动设计中存在着诸多失衡现象。根据笔者在课堂的观察发现,小组内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时就会导致一些水平不高的学生被迫孤立。教师以答案作为评价小组活动好坏标准,往往加深了目前的割裂,使得数学水平高的学生彻底赢得话语权,而算不出答案的学生因为无法为解答过程做出贡献被“理所当然”地忽视。
(三)认知维度:主体意识与策略指导意识不足
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之下,许多学生下意识夸大了教师的权威性,自动弱化了自己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当教师出错时,学生不敢质疑,反而会怀疑自己想法的正确性。当不理解老师的讲解时,大多数学生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有当堂提问的权利。很多学生有质疑或不解时不敢打断老师上课的节奏,导致一些学习难点被搁置,难以及时得到处理。而大部分教师教学时仍以浅层次学习策略指导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基础数学知识的背诵和记忆,以学生能套用公式解题为教学目的,并不重视深层次的学习策略教育,导致许多学生的数学学习囫囵吞枣,浮于表面。学生惯用的学习方法是机械记忆和公式套用,数学学习策略水平始终处于低水平。
五、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课堂参与的提升策略
笔者梳理影响数学课堂参与表现的多方面因素,尝试从情感、行为与认知参与三方面提出改善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课堂参与的策略。
(一)提升数学课堂情感参与的策略
1. 优化教学设计,实施分层施教
班级授课制虽然因其高效性和系统性而成为现在主要的授课方式,但教师面临的是层次、水平各异的学生。教学时要充分尊重与考虑到每一位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设计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层教学。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分层制订教育目标,细化教学总体目标。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们分成不同层次,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分层设置目标。如果设计的教育目标过于基础,就无法满足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需求;如果设计的教育目标过高,也很难使所有的学生都能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不仅教学目标要分层,作业与课堂训练也要分层。一方面,教师在布置练习时,可以让需要巩固基础的学生尝试着解答锻炼解题思维的练习,便于更好地夯实基础;另一方面,数学课本配套的补充习题的题目是有难度层次的,可以将前几道基础题作为全班必做的题目,将最后一道思维拓展题作为挑战题、选做题。这样既保护了每位学生的学习自尊心,还能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巩固基础的同时,尝试理解更难一点的知识。
2. 改善提问策略,注重因材施教
在数学知识的教育中,“问答”是最常用的方法,教师用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思维力,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才能。[3]有效的问题是数学课堂上不可或缺的教学技巧和手段,教师的课堂提问不仅要遵循知识本身的规律,还要遵循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
一方面,教师要提高问题的针对性与适切性。许多被点名回答问题的学生的脸上会出现不知所措的表情,意味着问题的难度大于学生的知识水平,无法在短暂的时间内给出答案。因此,教师要注意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针对不同学生的基础和思维方式进行提问,使提出的问题具有针对性,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高效启发学生的思维。
另一方面,教师要改善提问的态度和语调。大多数的提问是教师为了提醒学生注意力集中,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惩罚的意味。因此教师要注意自己询问的语气和语速,控制自己的态度。当学生被提问时,注意观察学生起立前后的面部神情,依据他们的心理状态调整提问策略,同时还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不催促他们,及时向学生提供反馈,这样既能使学生受到鼓舞,增加参与数学学习的动力,还能促进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
(二)提升数学课堂行为参与的策略
1. 评价方式多元,尊重学生差异
调查数据的结果显示,学生存在不敢回答、担心焦虑等消极情绪,这与教师传统、单一的教学评价模式有一定关系。因此,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多元化评价。多元化评价是通过多角度、多途径等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一系列评价方法。
教师对于所有回答问题的学生,要认真地倾听他们的回答内容,给予积极的反馈,这样能极大地给予学生被尊重感。面对敢于开口回答问题的学生,要先肯定他们这种表现自我的态度,这些积极正面的评价可以很大程度上鼓励学生,使接下来的发言更有自信,再对学生回答的内容进行客观评价,尊重学生,使学生感受到发言有被认真倾听。[4]
教师不应以标准答案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而是要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学生,从不同的方面给予评价。可以将学生的解题思路作为评价内容,可以对学生的态度进行评价,还可以与学生过去的表现作为对比,注重对学生的纵向评价。教师要避免出现打击学生积极性的字词,否定评价里要委婉表达否定的含义,同时给予学生适当的期望和反馈,使被评价的学生清晰地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并从反馈评价中得到鼓舞,制订下一个学习目标。
2. 规划小组结构,落实科学管理
小组合作学习在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上有一定优势,能够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与言语表达能力。但该学习模式的缺点是不能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其中,因此教师在组织小组活动时,要注意合理规划小组结构,科学管理小组活动。
教师在编排小组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性格特色、爱好兴趣等,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不同特点的学生成立小组,合理规划小组结构,保证小组成员的参与度相对平衡,使每个成员都能做到扬长避短,在合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做到既能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也能发展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活动目的与特点,灵活调控活动的时长和频率,科学管理小组活动,在调动小组同学课堂参与的积极性的同时保证课堂的教学质量。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巡视与倾听,而不是一味地站在讲台等待学生结束。巡视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巡视中可以及时指出小组活动中的失误,使用恰当的指导方式,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不能放任学生思维越走越远,也避免出现小组话语权失衡之类的现象。
(三)提升数学课堂認知参与的策略
1. 尊重学生地位,增强主体意识
根据调查数据分析,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主体意识较为薄弱,他们默认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统治者、支配者的身份,习惯被动地接受学习。因此,教师想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就必须从自身做起,主动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和谐民主的教学
氛围。
笔者在工作期间观察发现,很少有教师提前来到班级,大多数教师下课就走,几乎从不和学生聊天,即使有,也仅局限于两三位学习优异的学生。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须由教师一方主动,主动向学生伸出友好之手。只有当学生真心感受到教师的真挚的善意与尊重时,才敢于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课堂。
要培养和谐的氛围,教师可以在班级中增设一些自由参与的简易活动,如照片墙、留言墙的设置。可以将课前讲题的五分钟交给学生,做适时的补充与总结。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还能推进学生们之间的感情,促进学生之间合作的积极性,改善恶性竞争,无形之间产生一种亲和的感染力,极大地带动全班学生的参与,将全体学生凝聚在一起,促进班级整体的进步。[5]
2. 加强策略指导,促进知识建构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下,学生被视为单方面接受知识的“容器”,这种观点忽视了学生在课堂参与中的主动构建,学生和知识之间存在着意义的联结,教师在指导学生时要注意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而不是生硬的符号记忆。[6]
教师在讲授新知时,要注重与旧知的关联,在理解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迁移与建构。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往往是千丝万缕的,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这样建构起来的知识体系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同时,教师也要关注到知识与生活经验的结合,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基础,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应用。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重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重点讲述问题解决的思路,使学生能够理解该问题的解题步骤和思维流程,明确每一步骤的意义、关键点和重难点。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等辅助工具,将思维过程展现得更加明晰,锻炼学生解题思维能力。同时,教师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提醒学生对内容进行反思,帮助学生理性地思考解题过程,辨别有益的技能和无用的思考路径。
参考文献:
[1] [2] 孔企平.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参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郝亚迪,胡惠闵.从课堂提问看学习机会的公平——基于Z市初中生的调查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6(2):64-70.
[4] 杨丹.初中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对学生课堂参与的相关性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0.
[5] 杨月国.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J].中国流通经济,2001(S1):15-16.
[6] 王珊,潘亦宁.论学生课堂教学参与“边缘化”的发生机制——基于个案的课堂话语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14):44-46.
基金项目:2022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小学数学低年级课后作业生活化的设计策略研究” (2022 12917012Z)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本文通讯作者:朱以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