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党史中汲取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智慧和力量
2023-06-11顾新春
顾新春
摘 要: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其中对党员的义务部分增写了学习党的历史。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历史教育,基层党组织要从以史为镜,充分用好中国革命历史这个最好的营养剂,实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所要求的“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本文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政治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等几个方面着眼,分析那段历史党的建设的一系列做法,总结那段历史党的建设的宝贵经验并探索对今天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基层党组织建设 经验
中国共产党历经磨难,筚路蓝缕,从一个50多人的小党发展壮大为拥有9100多万名党员、执政70多年的世界第一大政党;从播下救亡图存革命小火种的小小红船到领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巍巍巨轮。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一路走来,处处时时都能寻觅到信念不断坚定、理论不断创新、思想不断升华、实践不断深化的痕迹和身影,理论的光芒、思想的火花、实践的火焰照耀着我们更好前行。下面管中窥豹,小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近30年党史,从中汲取思想智慧和前行力量,从中找寻基层党建工作的方向和方法。
有人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凝练了十件重大历史转折事件,其中有六件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分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民主革命迈向新阶段;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枪杆子里出政权;1927年9月井冈山斗争,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1935年1月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1936年底建立统一战线,奠定抗战胜利基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30年的起起伏伏、艰难跋涉、波澜壮阔,可见这30年对于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华民族意义何等重大。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每一步都不容易,都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砥砺奋進、奋发图强争取来的。重温这段历史,从中总结梳理并凝练一些历史经验以指导当下的基层党组织建设。
一、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不断强化思想引领,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首要前提
党的发展史,伴随着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史。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引领是中国共产党具有威慑力的理论武器。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和引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保障,我们梳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报刊就可见一斑。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不论政治环境如何险恶,不论物质条件怎么艰苦,中国共产党一直没有停止过利用宣传去引领群众思想、发表政治主张、揭露敌人罪恶、统一全党行动。如1920年8月,李汉俊、陈独秀主编的《劳动届》,旨在向工人宣传劳工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参加文章撰写的还有沈玄庐、陈望道等[1];倾注了陈独秀、瞿秋白等人心血,停刊复刊四回合的《新青年》 [2];随后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先后有《共产党》(月刊)、《劳动周刊》、《向导》(周报)、《前锋》(月刊)、《中国青年》、《中国共产党报》、《红旗》、《红色中华》、《斗争》、《救国报》、《前进报》,包括后来1938年《新华日报》创刊,1946年《人民日报》创刊。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并加强思想宣传引领,一直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这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最大的政治建设、最重要的思想引领。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是中国共产党跨越并战胜磨难和挑战的强大精神支柱,是中国共产党永葆活力、永葆斗争精神的政治灵魂,是中国共产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必由之路。
加强政治建设、强化思想引领是基层党组织的首要任务,也是基层党组织的根本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要“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基层党组织作为党的执政根基,只有政治建设坚定有力,思想引领正确有效,才能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团结带领更多的人坚定跟党走,充满激情地投身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事业中去。基层党组织要持续组织并带领全体党员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正理解其思想精髓,并用于指导生产生活实践,用党的先进思想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感悟思想,要不断拓展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争做学习模范,在学懂弄通做实上率先垂范。基层党组织还要带领全体党员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契机,结合新党章的学习,通过辅导报告、专家讲座、交流研讨、撰写心得体会等方式,让全体党员深入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把思想和行动都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这是当下基层党组织最大的思想引领,也是最重要的政治建设。为了更好地做好思想引领,基层党组织要进一步建设好线上线下宣传阵地,加强思想引领的阵地建设和队伍建设,确保思想引领的渠道和成效,凝聚发展共识,汇聚发展
合力。
二、把制度建设摆在要位,不断强化制度执行,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基本保障
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也是中国共产党制度建设的发展史,从无到有,不断补充完善的过程凝聚了无数共产党人以及党外知识分子共同的智慧。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对制度执行进行了很好的探索和示范。1921年,中共一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具有党章性质的重要文件。1922年,中共二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一部党章应运而生,共六章二十九条。此后数次党代会均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完善,至1945年中共七大,党章修订作为七大的一项重要议程。经过数天的研讨,新的党章《中国共产党章程》出台,是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完全独立自主修改通过的党章,既符合党的路线,又符合客观实际,对党的性质和纲领进行了规定,也增加了总纲和指导思想,这为党内制度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也陆续制定了如《军政委员会条例》《中央关于革命军人入党办法的规定》《中共中央关于土地改革中各社会阶级的划分及其待遇的规定(草案)》等条例和规定,丰富了党的制度建设,对一些具体事项有了具体明确的规范。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深知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不断深化制度建设、强化制度执行,不断以制度建设推动党的自身建设,进而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制度的生命力在执行,毛泽东强调党内法规的执行与落实应该具有强制约束性、自觉遵守性和教育引导性。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不断强化制度执行,坚持树立制度权威,1937年的“黄克功案”,充分说明了制度最大,无一例外;不断发挥共产党员遵守制度的主观能动性,体现政治觉悟,也是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表现;通过自觉遵守和强制约束双向结合并产生合力,达到教育引导党员的效果。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增强党内法规权威性和执行力”。只有制度越完善、越成体系,教育引导作用才能越发凸显,也才能更好地帮助我们以伟大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的社会革命。回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制度建设进程,有很多值得我们基层党组织制度建设借鉴的地方。一是制度建设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也要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既体现依法治国,又贯彻“德主刑辅”。基层党组织的制度制定中要力求方向和细节相统一,即中央精神要贯彻,上级党组织的意图要体现,同时要结合基层党组织实际,在细节上更加体现特色,体现可操作性。二是制度建设要实现党的建设和事业发展的协调统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制度发展的根本动因其实是党的建设和革命事业发展的需求。基层党组织在制度建设的时候要有服务性,要充分服务党的建设,服务人民群众;同时也要有发展性,要靶向事业发展,助力事业发展。三是制度建设要做到制定和执行相辅相成、互为作用。制度的制定要充分考虑执行,并在执行过程中一旦发现问题,立即修订。制度本身的规范性也要不断加强,形式要件要齐备,制定主体、修订主体、解释主体以及生效时间等要完备。现在有些基层党组织文件匆忙出台,没有经过充分的调研和论证,制度的出台程序也不规范,有些修订的制度跟旧制度有较大的差异甚至冲突,也没按规定废止旧制度。这都要求基层党组织在今后的制度完善中要不断借鉴历史经验,增强规范性、可操作性、服务性以及发展性。
三、把作风建设摆在高位,不断强化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根本保证
作风建设始终伴随中国共产党成长,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每一步成功,都离不开及时、正确、有效的作风建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作风建设进行了大量的积极探索,并取得了影响至今的诸多丰富成果,如“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1941年延安整风运动,以反对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为主要内容,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加强调查研究,学会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1945年4月,七大会议报告《论联合政府》,毛泽东提出党的作风建设必须始终坚持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即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3]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提出党作为执政党必须以“两个务必”为标准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即“务必使同志们保持谦逊、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习近平总书记说:“作风建设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明确指出:“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整风肃纪……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深化纠治四风”,“把握作风建设地区性、行业性、阶段性特点,抓住普遍发生、反复出现的问题深化整治,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我们要把作风建设摆在高位,高度重视并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手段之一。
基层党组织的作风、党员的作风,直接关系基层党组织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关系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力和号召力。尤其是“三大优良作风”和“两个务必”值得基层党组织反复学习、思考并实践。三大优良作风是中国共产党从无数失败和挫折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也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更是避免新时代党执政最大危险发生的必由之路,对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两个务必”是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针对可能出现的被胜利冲昏头脑,被敌人糖衣炮弹打败的风险提出的,我们不仅要借“两个务必”来清除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借“两个务必”来反腐倡廉、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同时也要将“两个务必”和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三个务必”关联起来学习,进一步引导告诫基层党组织的广大党员,虽然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迈上了新征程,但是不忘初心,不忘来时路,戒骄戒躁,以赶考的清醒,走好新时代的斗争之路、建设之路。作为基层党组织要不断弘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促进党员干部多深入基层联系群众,及时有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
四、把组织建设摆在主位,不断强化凝心聚力,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强大动力
党的力量来自组织,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党的优良传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革命形势的需要,对组织建设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组织建设简单说就是提升组织力。毛泽东旗帜鲜明地提出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集中体现在把基层群众组织起来,壮大革命力量。1925年,如何组织群众、发动群众成为党的四大最核心的议题,来华指导四大召开的维经斯基这样描述组织的作用:“要找到把群众集中和组织起来的各种方式。”1927年毛泽东在结束湖南农民运动考察后提出针对基层农民的组织和领导,我们共产党要“站在前頭领导他们”[4]。我们尝试总结一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组织建设的经验:“支部建在连上”是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核心组织架构,“站在前头领导他们”是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有效组织方式,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是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重要组织力量,民主集中制是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主要组织机制、人民利益至上是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首要组织思维。
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严密的组织体系是党的优势所在、力量所在。各级党组织要履行党章赋予的各项职责,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好,把各领域广大群众组织凝聚好”[5]。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直接关系事业发展的效率和高度,基层党组织要从保障人民群众利益的维度、从事业发展的角度、从政治建设的高度,不断强化组织建设,夯实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完善组织体系,探索支部组建新模式新方法,将更广泛的力量直接转化为事业发展的力量;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加强支部书记培训,提升党员干部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让“站在前头”成为光荣和时尚;充分发挥民主集中制的制度优势,为共同目标的实现做出制度安排;任何时候以人民利益为中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五、结语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还有很多,对我们当下的发展和改革都有很强的借鉴和指导意义,比如1928年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以及发展到1929年以后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纪律建设、践行全面从严治党。两次国共合作的曲折和艰难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大局意识。重温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党史,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坚定前行力量,更好地理解并做好基层党组织的相关工作。
参考文献:
[1] 刘超群.施存统与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J].学理论,2020(12):28-29.
[2] 杨楠,焦若薇.陈独秀与《新青年》中马克思主义传播思想之发展演变[J].视听,2020(2):186-188.
[3] 陈克娥,周海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对党的作风建设的探索成果及启示[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53-57.
[4] 王晓晗.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对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探索和实践[J].世纪桥,2020(8):21-24,34.
[5]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