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理论来源与实践发展研究
2023-06-11王心宇
王心宇
摘 要: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理论是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而不断与时俱进发展而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的最高价值追求,而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只是共同富裕的一个阶段性目标。进入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党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使命与担当。
关键词:共同富裕思想 理论来源 实践发展
一、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来源
共同富裕是人类所追求的最高价值准则。从历史上的“大同社会”到新时代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到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都为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提供了理论来源和历史依据。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正是在这片理论沃土上形成的,并与时俱进地结合本国实践经验不断发展创新。
(一)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
在中国的历史文化典籍中,虽然没有对“共享”和“共同富裕”下过定义,但是中国人民的思想中却包含着对“共同富裕”和理想世界的憧憬和向往。《荀子·王制》中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君民之策;儒家经典著作《礼记·礼运》中所描述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1]的大同社会;道家经典著作《老子》中所描述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小国寡民的社会;墨家思想所追求和坚持的是“兼爱非攻”的价值原则;东晋文学家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了在桃花源中生活的百姓安居乐业、自由享乐美好生活的图景;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坚持了“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康有为的《大同书》吸收借鉴了《礼记·礼运》中的大同社会思想;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坚持的民主思想,这些中国传统著作都表达了人民对于自由平等、丰衣足食、安定团结的世外桃源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就是在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上发展而来的,表达了中国人民从古至今对理想世界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心驰神往。
(二)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无产阶级提供了两个强大的理论武器,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从唯物史观来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因此人民群众应该共享社会财富和社会成果。人最主要的实践活动就是劳动,劳动创造财富。共同富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人类最终会进入无差别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极大满足的共产主义社会。
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分析,政治经济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进行分析。政治经济学揭示了“剩余价值”这一概念,资本家通过延长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加大工作强度,从而無偿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进行财富积累,扩大生产规模,以获取更大的利润。资本家对利润的追逐与工人贫困的差距就会逐渐拉大,最终导致两极分化,因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法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劳动不再是剥削和压迫人民的手段,而是人民提高自己和丰富生活的手段。
从科学社会主义角度分析,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归宿。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中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描述和构想是,在这个新的联合体中,生产的目的是所有人的富裕,即“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2]。随着社会历史发展,以有计划的生产来代替无政府状态,以生产资料公有制来代替私有制,以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来代替按资分配,以实现共同富裕来代替贫富差距悬殊。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只有消灭私有制,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三)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是中国实践发展经验的总结
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与本国实际国情相结合,从而产生了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在进行探索的过程中,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是充满坎坷的。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照搬照抄苏联经验,没有结合本国国情,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理论体系进行指导改革和建设实践,从而陷入了平均主义的错误实践中,使得中国经济发展缓慢,出现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人民生活饥寒交迫,无法解决个人的温饱问题,更谈不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民的物质需要难以满足,精神需要也就更不能满足了。随后经过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总结,我们党改正了错误,调整了政策和方向,使得我国经济得到了恢复,生产力得到了发展,使得人民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进入新时代,我国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
二、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实践过程
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不断结合本国实际国情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而进行创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党用伟大奋斗创造了百年伟业,也一定能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3]。
(一)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最初萌芽
毛泽东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很早就抒发了“大同者,吾人之鹄也”[4]来表达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在土地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使农民对于土地的需求得到了一定的满足。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人民生活十分贫苦,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以及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践。1956年,我国完成了“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改善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一五计划”的完成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坚固的物质基础。三大改造的完成,使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为我国实现共同富裕提供良好的制度条件。
(二)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发展
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探索实践。1987年,邓小平在接见外宾时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5]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其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中国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使得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先富带动后富”理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不可能实现全体人民的同步富裕,可以采取先富带动后富,从而实现共同富裕。这里的共同富裕并不是无差别的,而是要注意防止贫富差距过大。“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将实现共同富裕的最高目标划分为切实可行的阶段性目标,为我国实现共同富裕指明了前进方向。
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围绕着“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时代主题进行探索,并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优先发展经济,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同时,要兼顾公平,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保持社会平稳运行,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为解决东西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政策,给予我国西部地区优惠政策和支持,从而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
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时代课题进行摸索,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最终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我们党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这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要求。注重科学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强调社会公平正义,提出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注重效率与公平,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因此,重视“三农”问题,推动建设美丽新农村,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三)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初步实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将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划分为两个阶段,使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发展理念,切实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解决城乡发展不充分,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为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提出了中部崛起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承担着艰巨的改革发展任务,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消除了绝对贫困,在实现共同富裕最高理想的进程中,迈出了扎实的一步,取得了非凡的成绩,为解决贫困这个困扰世界的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开创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新境界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6]中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随之发生了变化,因此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开创思想理论新境界。
(一)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过了改革开放时期,始终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始终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因此逐步缩小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是陆续出现了诸如贫富差距大、环境污染、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为此,我国对症下药,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政策和措施:一是深化市场体制改革,我国坚持以市场为主体,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使市场更加靈活地配置资源,进行体制机制创新,改善生产关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二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对社会经济结构进行改革调整,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促进资源有效整合,避免因资源分配不合理而造成社会资源浪费;三是坚持新发展理念。我国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来引领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遵循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和规律提出的新发展理念,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战略方向和战略指引,从而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培养新的创新点。
(二)优化统筹兼顾
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前提,也是优化统筹兼顾的要求。我们既要做大蛋糕,也要分好蛋糕。我国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提出“先富带动后富”的理论,一部分人在国家的政策支持帮助下以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财富,从而实现先富起来,接下来后富的人可以向先富的人学习经验,并且在先富的人的帮助下也逐渐获得财富,从而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处理好国家、企业、个人的利益关系,优化统筹兼顾,激发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缩小我国的贫富差距。我国坚持按劳分配的基本分配制度,深化分配体制改革,统筹兼顾社会各界的利益,使我国的收入结构逐步由“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转变,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最终消除两极分化。
(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和乡村的发展差距也逐渐加大,为此我国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因地制宜谋发展,实施有效的乡村治理,使农民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生态环境更加美好,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我国要确保粮食安全,使中国人的饭碗紧紧端在自己的手里。首先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工作,创新工作模式,加强对农民群众的宣传教育,使农民群众掌握一定知识,实行机械化大规模生产,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利益,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工作。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乡村振兴要靠人才,为乡村建设出谋划策、贡献智慧。其次要加强农村与城镇的衔接,使农村与城镇共同发展、共生共存。走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促进资源公平分配。农村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激发农村发展的潜力与后劲。最后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农村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发展第三产业,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深化产业融合发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农产品销售服务平台,推动经济发展优化升级,建设特色乡村、美丽乡村,使农民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总结农村发展经验,夯实发展成果,让农民能够在自己的土地上安居乐业。
四、结语
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这个胜利是来之不易的,是全党和全体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人民的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都会得到极大的满足。我们党将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继续砥砺前行,带领中国人民脚踏实地地实现一个又一个阶段性目标,从而最终实现中国人民千百年来所共同追求的最高理想和奋斗目标——共同富裕,并为世界各国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不断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参考文献:
[1] 礼记[M].李慧玲,吕友仁,注译.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89.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570.
[3]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59.
[4] 陈晋.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上册[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132.
[5]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6.
[6]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1(19):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