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共青团引领青年社会心态的境遇及理路

2023-06-11薛玲艳

文教资料 2023年1期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改革

薛玲艳

摘 要:青年群体是社会群体中最具创造力和最具生機活力的群体,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当前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无比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必然比任何时候更呼吁青年接好时代的接力棒。然而,当代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着青年社会心态变迁尤其是青年网络行为的复杂性,使得共青团工作引领成效受到一定的挑战,亟须高校共青团厘清理论遵循,从理论、历史、实践三个维度加以改革,引领青年社会心态的路径。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 青年社会心态 政治引领 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 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共青团工作的重视、对青年群体的关切,是新时代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重要指南。百年来,党的旗帜在一代又一代青年的接力下,不断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青年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先锋力量。高校共青团是联结新时代青年的重要群团组织,承担着引领青年、团结青年、组织青年、服务青年的重要职责。然而,当代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着青年社会心态变迁尤其是青年网络行为的复杂性,亟须高校共青团厘清理论遵循,改革引领路径。新时代高校共青团引领青年社会心态需要从理论、历史、实践三个维度加以厘清与改革。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青年工作观的论述是高校共青团引领青年社会心态工作的理论指引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青年是现实社会底层最活跃的力量,要重视青年在无产阶级历史革命中的重要作用。列宁认为,青年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主体力量,青年团则担负教育、训练、启发青年完成这一伟大使命的任务。无产阶级政党要相信青年、依靠青年,对青年的革命行动进行正确的引导,不能让青年脱离政治生活;结合青年的特点,以正确的态度对待青年工作,关注青年的劳动实践和革命斗争实践;从实践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政治教育等方面提升青年素养,强化育人和树人功能。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青年是无产阶级政党开展各项活动的骨干力量,能否充分调动青年的积极性,关系着能否将青年力量凝聚成革命的先锋力量,关系着无产阶级政党能否永葆青春活力,关系着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兴衰成败。历史和实践证明,青年是推动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青年群体的觉醒,这批新青年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相结合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救亡图存运动,冲锋在一线,牺牲在前方,成为中国革命的骨干力量。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青年成为建设新中国的骨干力量,“每一秒都在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而劳动”[1],推动新中国从一穷二白走进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关心青年的前途和发展,在不同的场合多次提及,表达关心和期望,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青年观。更多的青年投身建功新时代,在脱贫攻坚的一线,在乡村振兴的路上、在抗疫的前线……用青春和热血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才有希望。《共青团中央改革方案》提出,要“面向青年推动党的科学理论大众化、具象化,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2]。因此,高校共青团更要多角度全方位关心青年发展,服务青年发展,结合当前青年发展的特点,在工作实践中践行马克思主义的青年观,着重在青年的政治理论学习和思想价值观的引领方面积极开展活动教育和实践教育,让政治引领能够入脑入心。理论讲解、模块研讨、实践观察、劳动体验等多种教育方式,可以逐步提高青年的政治站位,增强政治意识和政治自觉,使价值引领走深走实。

二、青年社会心态变迁历史成因及现状

从国家发展和时代使命来看,青年肩负着“两个布局”和“两个大局”的历史使命。当前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无比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必然比任何时候更呼吁青年接好时代的接力棒,把握好时代前行的方向。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是社会进步和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青年阶段是青春期向成人发展的过渡阶段,青年群体是社会群体中最具创造力和最具生机活力的群体。因此,青年群体的社会心态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学者们大都通过对青年流行语的分析,勾画出当代中国青年群体的“精神镜像”,从而分析其变化、特点及影响因素,进而提出相应对策。

(一)多样化个体情绪表达的诉求

随着社会发展,以血亲为纽带的传统社会关系联结逐渐转向以个体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传统社会关系以“家”和“家族”人格化的“情”为交往纽带,市场经济的“理性”交易逐渐替代了“人情”关系,致使社会群体关系结构发生相应变化,促使新时代青年张扬个体的独立性和对自我认知的诉求发生明显的变化,个体行为逐渐从带有计划经济特征和集体主义原则中脱离出来,自由选择的人生成为青年群体发展的趋向。社会自由度的扩展更是推动青年认知和思维的多元化,尤其是自由职业等有主见、有追求和有个性的个体选择,使得青年群体的价值观随着利益的分化而日趋多样化。这就要求共青团充分了解青年的诉求,通过多样的教育方式,青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对多元信息的甄别意识,培养政治技能,不断提高共青团的服务力。

(二)多样化的个体情绪同群体内部认同之间的矛盾

网络信息时代文化竞争日趋激烈,多元复杂的社会思潮相互激荡,网络信息环境与传统社会信息传递相比,社会控制力更具直达性、规模性和控制性。传统社会由于人们的精力和活动范围的限制,只能对自身周边有限的范围产生感知行为,对外部环境都是直接的经验性的接触。而现代信息社会,大众传媒通过收集海量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重构,将重新建构的“环境”推送到整个社会大众面前,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就在此刻被截断,人们获取的信息是大众传媒传递的“拟态环境”,因此想要确认获取的信息是否真实,就需要有足够的甄别能力去分辨是大众传媒重构的“拟态环境”还是真实环境的全貌。青年一方面通过发达的网络汲取海量的信息而开阔眼界,另一方面因为甄别能力不够,受不良社会思潮影响产生价值观认知偏差,偏离社会主流价值观。因此,新时代青年社会心态现状对共青团政治引领力提出更高要求。

(三)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应激情绪反应

个人发展的心理预期与社会发展需求不协调,产生矛盾和冲突,尤其是在升学、求职、恋爱交友方面做判断选择时呈现混沌、迷茫的非理性状态,引发恐慌、不满等悲观心理,这种心理的、生理的脆弱性在价值观尚未稳定形成的大学生身上体现得更加明显,这就要求共青团营造积极的高校生态环境,选取正向,有吸引力、参与感的话题和活动,让青年的在校生活有归属感和满足感,引导和促进青年心态的正向塑造。

三、新时代高校共青团引领青年社会心态的实践逻辑

新时代,党和国家更加注重青年的实践。青年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在学习的过程中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继续学习,增长知识才干。[3]高校共青团应把握青年心态的深层逻辑,不断畅通青年情绪释放的渠道,组织青年参与实践活动,练就过硬本领,提高青年的社会化能力。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共青团引领青年社会心态的思想沃土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4]习近平总书记常常在重要讲话中引经据典,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青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更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高校共青团工作要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把准导向,融会贯通,营造氛围,推出系列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参与性的文化精品项目,加强文化阵地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推动育人工作新格局构建,为党的创新理论发展贡献力量,立足于本土,开展形式多样、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满足青年学生文化消费升级的需要,促进校园文化产品和内容影响力的扩大,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涵养文化自信。

(二)满足新时代青年成长需要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时代诉求

高校共青团网络宣传阵地建设要在深刻了解和把握学生网络行为特点的基础上,提高话语吸引力,采用易于青年接受、符合青年特点的工作方式方法,加以引导、教化,尤其是用說服而非斗争式的、指责的方式对待青年工作。共青团干部要充分了解和关心学生实时关注的热门话题,在网络宣传阵地的引领中要及时回应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把学生参与度高的话题作为话语内容设置的关键点,既能讲好社会问题,也能精准供给话语内容,增强青年的积极情绪体验,做好正向的引导与宣传,以此持续深化专题学习、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坚持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为校园文化品牌活动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

(三)榜样教育是高校共青团引领青年社会心态的实践路径

高校共青团要善于运用榜样典型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发掘身边同学榜样,发挥朋辈教育优势,促进青年在与他人的对比中认知和确立自己的定位,让初心薪火相传,把使命永担在肩。新时期的榜样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青年接收的信息更加多元化,接受的表达方式更为直接,错综繁杂的多元信息传播冲击甚至是“淹没”榜样人物的宣传。而青年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时期,信息甄别能力弱,容易受不同文化思想的干扰和侵蚀。因此,高校共青团要整合信息资源,做好青年思想的正面引导工作,让榜样人物“鲜活起来”,榜样故事“传颂起来”,既要讲同学们身边的“小人物”,也要讲国家历史中的“大人物”,增强榜样教育的厚重感,全面宣传党的历史,充分发挥党的历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为学生植入爱国报国的精神基因。

同时,榜样教育也不能仅停留在“讲故事”,还要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坚持学校与社会相衔接,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帮助学生拓展视野、认识社会。搭建社会实践平台,丰富拓展实践载体,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践行榜样精神,对标找差,更好地将榜样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增强个人意志,树立远大理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高校引导学生了解民生保障工作,志愿服务基层,结合“西部计划”、“乡村振兴计划”、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增强共青团引领工作的实践育人效果,着力推进共青团干部走出校园,提升共青团的社会影响力,切实提升社会服务的质量与成效,为民族复兴厚积力量。

四、结语

青春无问东西,岁月自成芳华。新时代共青团干部要善于反思和总结,在工作实践中自我警醒、自我激励、自我奋斗,努力把真情实意融入联系青年的实际工作中,把政治责任践行到服务青年的生动实践中,接续党的旗帜,站在新的时代起点,引领当代青年学生,以史为鉴,不断砥砺前行,继续唱响新时代的青春之歌,以奋斗更迭青春的意义,承载起国家和民族的光明未来。

参考文献:

[1] 戴树根,李洪华.新时代中国青年当好先锋力量的三维阐释[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94-100.

[2] 共青团中央改革方案 [J].中国共青团,2016(8):5-11.

[3] 钟宇慧.共青团为党做好青年群众工作的组织逻辑[J].青年发展论坛,2020(4):70-80.

[4]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人民日报,2018-12-19.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想政治工作专题项目“新时代高校‘丧文化现象传播引导与应对策略研究” (2021 SJB1211) 。

猜你喜欢

高校共青团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创业问题及成因分析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以高校共青团活动为载体加强中国梦宣传教育
改革创新(二)
新媒体技术对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影响与探索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