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视角下高等职业教育“三区融合”路径研究

2023-06-11戴晓炜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共生发展

[摘 要]本文研究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国家政策要求及“三区联动”的理论研究成果,从产教融合的视角实证分析了现今高等职业院校与园区、社区互动的情况。提出了基于“共生理论”构建高等职业院校校区、园区、社区融合发展体系的观点,并在新的“三区融合”体系中客体间地位的平等性、利益的互利性、沟通机制的畅通性等方面进行理论论述,从实施组织、实施过程、师资体系、评价体系四个方面提出高职院校“三区融合”体系的模型,以南京科技职业学院为例对实践过程进行分析并评价,提出改进思路。

[关键词]共生;高等职业教育;三区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 G718.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4649(2023)01-0041-07

“Three Areas Linkage” Development Pat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tegration for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Dai Xiaowei

(Nanjing Polytechnic Institute,Nanjing 210048)

Abstract:Based on the national policy requiremen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relevant theories of “three areas integration” , the paper empirically analyzes the current interaction among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dustrial parks and commun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Then it puts forward the viewpoint of constructing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system on the basis of “Symbiosis Theory”, and theoretically expounds the equality, the benefits as well as the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among the three parties. A “Three Areas Linkage” model is constructed from four aspects: organization, process, teachers team, and assessment system. Taking Nanjing Polytechnic Institute as a study case, it is believed that there is still some room for improvement on the process.

Key words: Symbiosi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ree areas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一、研究背景

依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目标,全国各地区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其中上海市杨浦区提出的“校区、园区、行政区联动发展”简称“三区联动”就是一种以区域内知名本科院校为知识中心,助力新型城市区域性发展的策略,分别在杨浦区、闵行区进行了有效实践,杨浦区在建设“杨浦知识创新区”过程中,围绕同济大学建设“环同济知识经济圈”;闵行区通过“紫竹科学园”,以上海交大、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与英特尔亚太区研发中心、微软亚洲工程院等入驻企业的积极互动,形成“良性的创新机制”,最终形成以高校为核心的校区、高科技园区、行政区互动的新型城市区域性发展模式。此模式中,通过高校发展的辐射效应,推动周边园区及行政区域的发展,成为城市发展的一个显著“增长点”。习近平总书记在任上海市市委书记时指出:“要大力推进校区、园区、城区“三区联动”,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机制”。在经过多年理论研究和实践后,校区、园区、行政区域,融合发展的上海“三区联动”模式实践,成为一种新的城市多元化发展模式。戴晓炜.产教融合视角下高等职业教育“三区融合”路径研究[J].陕西开放大学学报,2023,(1).

近些年,国家职业教育政策频出,2014 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2017 年,《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同步规划产教融合与经济社会发展,将产教融合融入经济转型升级各环节”;2019年,国务院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以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为目标[1];《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建成以“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为目标的“现代教育体系”及“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的宏伟目标[2];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指明了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方向:“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明确:职业教育要“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切实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技能型社会,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形成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3],以上政策已指明了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的历史任务,尤其是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关注点从原来的学校与企业个体之间的合作,已经转化为产业经济模式与教育办学模式的整体匹配。上海的“三区联动”模式是以本科院校为“校区”的载体,此模式能否成为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区域发展的新路径值得研究,在此视角下,探寻高等职业教育有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的新思路、新方法;探索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治理服务效能的新机制、新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张永庆着重从内涵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大学校区主要承担知识创新、人才培养职能,科技园区重点承担科技孵化、技术创新和产业培育职能、城市社区主要承担为大学校区、科技园区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4]屠启宇、苏宁剖析了杨浦知识创新区、紫竹科学园、松江大学城三个实践运行情况,总结出:制度性联动模式、功能性联动模式、生态培育联动模式三种实践机制。[5]钱旭初、施健从文化关联的角度提出三区协同推进的理论视角。[6]张曌曌从开放大学视角提出:优化顶层设计、形成工作机制、注重资源整合、创新共享模式的发展理念。[7]邓盛杰、马韵欢等从产教融合视角对深圳西丽湖国际科教城进行了分析,阐述了“三区联动”的研究意义及未来趋势。[8]费红辉,钱旭初从已有的“三区联动”模式进行总结,提出了高职教育参与“三区联动”模式的路径,重点对联动机制进行了理论研究。[9]此外,在“上海模式”外,还存“天津模式”,即以农村居住社区、示范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园区为联动支点,构建三区联动机制,共向发展。

综合以上文献资料,“三区联动”模式已经在理论探索、体系构建、机制运行等方面有了较深的研究,但实践路径、效果评价分析少,研究中所涉校区基本为本科院校,研究生院等,所研究的行政區多为市级城市中的区级区域,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研究较少,行政区域较大,实施过程政府政策性明显。但是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区域性、行业性、职业性等特点”,因此,在社会区域发展的过程中更应“被赋予更多的社会服务职能”[10],因此,研究高等职业教育聚焦校区、园区、社区的“三区”融合发展极具实际意义,路径实践更可以发挥显著作用。

三、调研过程与结果

现高职院校与园区、社区之间互动多为单向,并未形成整体联动的态势。在院校与园区层面,“校企合作”是现阶段高职院校中广泛真实采用的一种学校与行业的互动的具体表现形式,此种互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为了了解相关情况,选取了南京、徐州、常熟三地工业园区化工、建筑、制造、服务等企业近50家,与公司相关工作负责人员进行了访谈,访谈及调研重点关注以下方面:开展“校企合作”项目意向、项目实施内容、实施过程企业方关注点、实施效果及评价、对项目实施机制的建议等,对访谈结果分析如下:

开展项目的意愿及方向方面:所有被访企业均表在专业对口的情况下,乐于参与各类“校企合作项目”;校企项目内容方面:提供实习机会、共建实习基地、员工提升学历、参加招聘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联合科技攻关解决技术难题、提供技术咨询企业意愿明显;76.7%的企业均认为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

项目实施过程方面:66.7%的企业认为“校企合作机制好”最为重要;在项目运行过程中,企业担忧的方面:学生安全、设备损耗、生产效益、学生管理的关注度均超过50%。

项目结果评价方面:73.3%的企业对校企合作项目实施了跟踪及结果评价;学生知识能力与企业岗位要求契合度方面:86.7%的企业认为“契合度一般,能满足岗位要求”,仅10%的企业认为“契合度较高,符合岗位要求”;校企合作项目员工到岗适应期时长方面:所有被访企业均表示,适应期有所缩短,但是46.7%的企业表示适应期明显缩短,达到预期值;职业教育毕业生存在的问题方面:56.7%的企业觉得“专业能力不强,岗位适应性一般”、“流失率高,做不长久”两方面较为突出。

校企合作项目体制、机制方面:“缺乏长效合作机制”、“缺乏政府经济支持”两个选项超过50%;后期推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关于政府提供政策的方向上,50%以上的企业选择“以奖代补、补助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教育费用”、“税收优惠”、“按实习工种给予人才培养培训经费补助”。

综合以上结果分析:影响现阶段大多数“校企合作”项目难以深层次开展的原因集中在:学校专业设置及学科教学内容与不同企业岗位要求适配度一般,导致到岗后仍需要时间进行针对性培训;学员受训后,由于同类企业之间人才竞争,易被别的企业高薪挖走;学员进入企业顶岗,企业管理压力增加,企业担心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生产效益受影响;企业本身以生产经营为目的,培养人、教育人并非其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社会层面缺乏有效的保障及激励机制等。所以大多数“校企合作”项目表现为多为为园区企业及学校之间的“就业互动”,形式多为企业在高职院校在校生中,针对岗位对应专业中进行选拔,再进行一定时间的理论强化或直接到岗实习,最终实现就业,溯源本质仅是一种提前招聘或优先选拔的现象,是一种简单的人才流动现象。

从校区与社区层面,在国家终身教育大力提倡的背景下,院校服务社区也做了很多尝试,表现形式多为:开放校园供周围居民活动,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活动等,但是受限于高校本身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以及现阶段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特殊情况,服务社区能力受有限。

四、路径分析与实践

综合以上调研结果,现今就高等职业教育与园区、社区之间互动不畅在于互动中的定位有主次、三者社会责任有区别等些方面,为解决上述问题,可将生物学中“共生理论”融入“三区联动”体系,进行延伸,将三者结合成“三区融合”区域发展新模式。

“共生”(symbiosis)一词最初起源于生物学概念,是在1879年由德国著名的真菌学家德贝里提出的,后经范明特(Famintsim)、保罗·布克纳 (Prototaxis)发展完善,指不同种属按某种物质联系生活在一起,形成共同生存、协同进化或者抑制的关系[11],包含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共生模式三种要素。但现今,“共生”已经不再单单是生物学研究的视角,而很多社会学研究也利用的“共生”的原理及视角进行不同方面的研究。将“共生”理论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三区联动”体系中来,进行优化衍生,形成“三区融合”的发展新模式。

(一)理论模型

1.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融合”模式要素分析

(1)三方主体地位。在“三区融合”体系中,共生单元分别是高职院校、园区企业与属地社区,三方所属不同社会领域,承担不同社会责任,发挥不同社会功能,通过“三区融合”机制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三者关系既相互独立,也共融共通。在融合发展中,首先互相承认客体各方平等的主体地位,才能更好的做好下阶段的融通工作。

从校区与园区“融合”着眼:院校需要认可园区企业对生产经营效益追求,“融合”要以提高企业生产技术水平,提升企业生产经营效益为着眼点,改变以传统互动均是在学校主导下完成的工作体制及工作思路,在人才培养的各阶段,既需要完成高等教育阶段的专业人才培养教育内容,在充分考虑到企业的用工需求的基础上,给予企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育教学过程管理、学习效果评价等方面充分的参与权、管理权。保障受训学员的稳定状态,降低学员流失率。

参与企业将人才培养与企业技术革新,人才储备、用工稳定、素质提升等方面紧密融合,以主体角色充分参与人才培养的各过程,承担在合作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

从校区与社区“融合”着眼,院校利用自身教育优势,发挥教育溢出效应,走出校区,走进社区,主动参与社区治理,积极参与属地终身学习建设,除了提供适龄学生教育,更可对属地社区全年龄段居民提供多方面的终身教育。

从社区与校区、园区“融合”着眼,属地社区要改变原有行政管理角色,主动提供合理的政策环境、打造良好的人文宜居环境,积极参与学校及园区的多项互动,以参与者的身份主动加入到“融合”的体系中去。

(2)三方互动关系。在“三区融合”中,高校、园区、社区在观念上确认互相的主体角色,同时建立平衡机制,充分保障三方的开展各种项目实施,达到融合发展,只有这样“优势互补、互利共生”的关系才能不断发展持续,也更加契合“产教融合”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理念。“联动”以两方或三方的各类项目开展,形式多样,在学校和园区之间开展“校企合作”项目,学校通过安排专业教师进企业做访问学者,期间不仅可以将行业、企业发展的技术革新带进后期的专业教育教学中,提升专业对口率和学校教学研水平,同时可以参与企业的技术研究,成果即可产生经济效益,产生“互利”。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院校聘请企业方技术人员到校参与教育教学,按照薪酬规定支付授课技术人员合理费用,可以将企业岗位的最新要求和技术规范第一时间带到课堂,也可给受训学员带来企业文化和企业实际工作讲授,缩短了受训学员今后的到岗适应期。在学校和社区之间开展“社区教育”项目,将高校教育资源辐射进社区,利用高校师资开展各类社区教育活动,进行社区教育研究,促进社区教育、社区治理能力提升,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

(3)三方沟通渠道。三方搭建沟通平台,通过己方专职部门或专人,以定期例会,定期互访等多种形式及时沟通项目开展情况。也可通过技术手段,共建信息平台,实现信息互通。平台运行后,需求方可以及时在平台上发布己方需求信息,供给方及时响应,交流加速。

园区企业对某方面生产技术提高有需求,校方可以及时响应,组织专业、专家团队,联合企业进行技术革新研究。同时,校方可以针对企业革新技术方向及时调整专业教学思路,实现专业教学与岗位要求“互动联通”。社区提出近期社区教育需求方向,学校依据需求,制订教育活动方案,在社区提供教育场所或自身校园内,开展社区教育活动。

(4)三方共生環境。高职院校、园区、社区三者社会责任、工作目的有较大差别,使“三区融合”体系运转良好,属地政府也需在各时段进行及时协调,对于融合机制下开展的合作项目中的一些关注点,尤其在校、院、社区三方责任权益的划分方面,需要给予明确的指导和定义,参与企业由于项目实现对公办教育的投资,是否可以有减税等优惠政策;校企合作项目受训者到企业岗位中实训实践劳动待遇、劳动保障标准,过程中安全管理责任的划分;政府可以主导属地工业园区,以园区整体进行“校园合作”,平摊各企业投入、实现高质量择业、就业。政府通过政策、职能部门管辖,搭建促进三方合作的立交桥,以长期的人才循环流动,构建优良“共生环境”,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共赢”的良性共生合作态势。

2.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融合”模式建立

依据“三螺旋理论模型”构建共生模式的“三区融合”模式,是校、企、地三方以“人”的终身学习为目的,三方合力,形成知识领域、经济领域、生活领域“三力合一”的校、企、地的“区域共同体”。体系运行模型如图1所示:

(二)实践分析—以南京科技职业学院为例

1.实施机制

学校坚持“服务社会发展、服务行业企业发展、服务社区发展”,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结合,进行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精准对接。与学校周边工业园区共建“高技能人才流动站”、“区校合作基地”等合作平台,为园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人才输送、员工继续教育、职业技能提升等各项支持服务。

高职院校积极主动服务社会,开展社区教育是国家政策和时代的要求。“既是政策导向的必然结果,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求,更是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12]在此背景下,学校与区域地方政府联系,将自身资源与社区教育需求对接,与江北新区政府共建“南京市江北新区社区学院”、“江北新区老年大学”,与学校继续教育学院合署办公,由继续教育学院统筹全校资源开展社区教育服务,成立以来社区教育成果明显,校区与社区融合体系运行畅顺。

2.实施过程

在校企合作各项目中,学校以企业需求为指导,以岗位需求为重点,以“高技能人才流动站”、“ 区校合作基地”为媒介,将行业、企业需求,融入各类型教育过程中,积极为园区各企业开展各类订单式培养,企业员工职业能力提升等项目,助力企业,提前储备用工,实现企业生产有序,稳定发展。以企业要求提升学校服务社会能力,以学校科研促进企业技术革新,校园双方深化协同发展,现已形成良性循环融合机制。

利用“南京市江北新区社区学院”、“南京市江北新区老年大学”为窗口,靶向对接新区各街道居民学习需求,以特色活动引领社区教育,“知·行学堂”学习品牌深受新区居民喜爱,“坚定文化自信 传承名著经典”、“2019文脉行走”、“2020拾味江北”、“2021红色行”“2022今昔对比”等各类特色活动群众参与度高,各级各类媒体广泛关注,在新区“社区学院”已经成为居民认可并喜爱的社区教育领导者、组织者。

3. 教育师资

建立校企师资“互兼互聘、双向交流、共育共享”,校企人员双向流动、相互兼职机制顺畅。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组成的兼职教师库充实在多个重点专业中,形成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面向社区教育需求,学校教师团队,积极参与社区教育活动,依照新区居民学习需求,利用化学工程、生物医药、生命健康等各学院学科资源,针对居民关注度高的家庭环境、健康养生、生活技能等各方面进行特色社区教育课程建设,专业教师走进社区,定期开展各类科普讲座,拓宽传统社区教育内容。在新区教育与社会保障局的协调、组织下,定期与各街道社区教育中心、专职教师沟通,开展教科研活动。学校教师的社区服务能力,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均有提高。

4. 效果评价

在开展校企互动合作项目中,引入多维度进行培训效果评价,除了笔试之外,还依据项目培训运行情况,采取实操、技术总结、专家组面试答辩等方式进行培训效果评价,同时在培训进行的过程中进行问卷、谈话等质量反馈,及时修正。

在社区教育活动中,主动搭建各类展示舞台,将“成果展示”环节作为学员自主评价的主要载体,让社区教育成果“现场化”,激发了学员内在的学习主动性,客观上也起到宣传社区教育效用,提高居民参与性。

五、路径实践结论与建议

高职院校“三区融合”的实践,是对前人学者“三区联动”理论丰富及实践,是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发挥服务社会能力的实践,更是高职院校积极参与“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有益实践。通过机制层面的顶层设计,规划引领;过程层面的共同参与,融合发展;师资层面的共建共通,协同发展;效果评价层面的全过程,多维度等方式,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三区融合”模式,从实践效果中可以发现,三方关系更具粘性,合作方式更科学,合作时段也更长久。

在实践过程中,虽然已经基本实现了校区、园区、社区之间以终身学习为目标的正向融合循环机制,但在一些具体运行措施、实施方法,现实困境解决等层面上还存在着不足,仍需持续改进。如何持续修正校企之间融合机制,找准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实际需要的契合点;如何将学校科研能力转化为联合企业攻关技术难题,解决企业应急性任务的能力;如何在企业建立完善的“校企融合”机制;如何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情况下,为社区提供教育服务;如何精准的调研区域内居民教育需求;如何建立一套更为科学的社区教育活动质量评价体系等,在后期工作中,将重点关注并找寻解决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高等职业教育实现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融合”是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EB/OL]. [2019-01-24]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2]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2019-02-23]http://www.gov.cn/xinwen/2019-02/23/content_5367987.htm

[3]中共中央辦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EB/OL] .http://www.gov.cn/zhengce/2021-10/12/content_5642120.htm

[4] 张永庆.“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理论研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04).

[5] 屠启宇,等.创新城市建设中的校区、园区和社区联动发展模式与机制—— 基于上海案例的研究(上、下)[J].中国名城,2009(07)(08).

[6] 钱旭初,等.论社区教育“三区联动”的文化关联[J].成人教育,2020(12).

[7] 张曌曌.开放大学“三区联动”工作机制与政策研究[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10).

[8] 邓盛杰,等.产教融合视角下“三区联动”发展模式建构——以深圳西丽湖国际科教城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1(02).

[9] 费红辉,等.三区联动:高职院校服务区域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策略[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1(01).

[10] 张志强,等.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要求、不足与提升[J].教育与职业,2018 (9):55-58.

[11] Ahmdajina V. Symbiosis: an Introduction to Biological Association[M]. Englana: 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 1986.

[12]顾明远,等.学习型社会:以学习求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1).

[13]夏光,等.“三区联动”的内涵、机制剖析及理论演进脉络[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9):102-108.

[14]杨海珍,等.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融合发展对策[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1):53.

[责任编辑 李 帆]

[收稿日期]2022-10-20

[作者简介]戴晓炜(1981— ),江苏省江都市人,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

*[基金项目]2021年度江苏省社会教育规划课题“终身教育视角下社区、校区、园区融合发展”(课题编号:JSS-L-2021023); 2020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一般课题“产教融合视域下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0SJA0706)。

猜你喜欢

高等职业教育共生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