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地理融合劳动教育的感悟

2023-06-11陈伟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3年17期
关键词:劳动融合教育

陈伟

如何在初中地理中融合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依据近年来的实践,现总结几点感悟。

1.把握劳动教育和地理学科实践的渗透尺度

初中地理学科中劳动教育太少了如隔靴搔痒,太多了会喧宾夺主。要从教学需要、学生需要、现有条件等方面出发,把握好尺度,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让劳动真正成为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初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尚未完全养成,实践行动能力不强,应该组织小范围难度低的实操活动。开展劳动实践教育不可操之过急,要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轻松地在真实思维情景下体验地理知识信息的捕捉与运用,劳动教育不是给学生出难题,而是要根据不同区域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科学的设计。在精准把握课标和深入分析地理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选取贴切的素材和合适的教学方法,将劳动教育贯穿于教学中,因势利导、润物无声地开展劳动教育。学生享受劳动的过程,并在过程中感受劳动之美。

以《水资源》为例,可从保护水资源入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假期在家长的陪同下前往家附近的江河湖泊进行调研,捡江河湖泊岸边的垃圾、向身边的亲人家属宣传节约用水的重要性......通过这些行为学生对保护水资源的认识就不仅拘泥于课本知识之上了,还学会了从自己的身边小事做起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也可将学生的目光聚焦到我国一些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之上,感受水利工程修建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以及劳动人民的付出。比如说,教师可以给学生们播放“南水北调工程”修建的视频,让学生们更加深入的了解到为何南水北调工程被全世界公认为举世瞩目的工程,了解在工程修建过程中,国家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之巨大,使得学生们能够正视劳动的价值。

2.注意劳动教育和地理学科的融合角度

融合劳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地理教学,地理教师要从“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重角度斟酌、寻找最佳融合点,让融合产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良好效果。在渗透劳动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需要充分利用教材,以课程标准为教学基础,教师不能把劳动生硬地塞入教学之中,为了劳动而劳动就会变成学生学习的苦差。方式应该是多样的,既可以在课堂中集中进行,也可以在课后拓展延伸中分散进行。做到“集中与分散”、“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充分保障学生的实践时间。

地理教学课时紧、任务重,将劳动仅仅局限在课堂内部,很容易出现蜻蜓点水、浅藏辄止的问题。为了让学生真正能够系统化、常态化参与劳动锻炼,养成良好的实践习惯,采用了课堂课后双融合的模式,课堂教学时间十分有限宝贵,就融合一些动手少耗时短的劳动,比如观察、测量等;动手多、耗时长的劳动,则采用课后融合的方式,比如治虫、松土、施肥、浇水等。

劳动教育必须紧扣教学目标,始终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否则就会变成无序的徒劳。地理教师要学会设置融合目标,将地理教学目标延伸到劳动领域,与实践行为相联系。让劳动成为打开课本知识的应用之门,让劳动成为智慧种子的萌发沃土,让劳动成为实践动机的不竭源泉。

3.注重劳动教育方法和地理实践过程引领

劳动教育的关注重点应该是学生在劳动中获得的发展而非劳动本身。地理教师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立足点,让学生能够在劳动中获得体力、智力、情感、意志、习惯、态度等多重方面的发展。劳动蕴含了丰富的地理教学资源,但这些资源不能简单地拿来就用。要懂得深入发掘融合资源,让地理教学与劳动真正产生密切关联,把劳动自然贴切地融入到地理教学之中,发挥出应有教学效果,为学生创造真正有价值的实践机会。

劳动教育强调动脑与动手、实践和体验相结合,劳动教育的开展应该以“做中学”和“学中做”为基本特征,师生共同围绕要解决的问题和要完成的任务等真实劳动项目,进行包含操作、设计、体验、探究、创造等在内的学习过程。劳动教育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行为与习惯等方面目标的统整,从而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促技、以劳强体、以劳益美、以劳创新的目的。例如劳动实践活动开始前,地理教师应精准把握地理实践内容及其与劳动教育内容的联系,组织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地理实践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开展亲身实践,并适时渗透劳动价值观教育,同时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包括学生参与实践的态度、实践能力等。劳动实践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及时与学生一起总结实践过程中存在的劳动态度、劳动技能等问题。开展地理野外考察或者是模拟、绘制地图和气象图等等。

4.追求学科前沿发展和劳动教育的时代性

劳动教育的内容也应在发展中求变以顺应时代要求。如利用地图软件(共享单车、电动车) 体验快递员 (外卖员) 穿梭在城市不同角落的劳动状态等活动。这些与当下潮流相适应且需要利用地理新技术和理论知识的劳动便是劳动教育时代要求。

也可充分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提高劳动教育效率,同时更全方位地接受地理学科知识。比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东北三省》与《黄土高原》相关内容时,教师便可借助多媒体设备与提前制作好的课件展开教学,助力学生对地理知识有更全面的了解。当学生对不同地区的地貌特征、地理环境有充分了解后,教师便可基于章节内容提出更深层次的思考问题:“倘若你是一名职业农民,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应当如何进行农业活动?”那么,学生便可紧扣“农业活动”深入探究,分析农作物的耕种要求、收获时间等因素,再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得出相应答案:在东北三省地区可种植玉米、小麦等农作物,而黄土高原地区则更适宜种植大豆、高梁等农作物。原因在于这两个地区的地理环境有着巨大差异,尤其是日照的时间与强度,所以在农作物种植选择方面也要重点参考。当学生准确回答教师的问题后,教师便可再次提问来深化劳动教育:“那么,要采取怎样的手段才能提高农作物种植效率呢?”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同样能回答道“机械化生产、规模化种植”等。

总之,如今的教育方向往培养综合性人才發展,越来越多的实践活动渗透到各个科目的教学中,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是劳动教育实施的必然且重要的路径。唯有开展劳动教育实践,培育地理实践力与理论学习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方能将学生塑造成新时代的综合性、创新性人才。

猜你喜欢

劳动融合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题解教育『三问』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