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法语文学教学模式与路径探析
2023-06-11胡华
胡华
摘 要:新文科建设倡导学科交叉、人文与科技相融,重在跨越。在此背景下,具有区域国别、跨文化属性的法语文学在高校的教学模式与路径应从文本阅读抓起,以文学为焦点辐射、连通法语专业各门课程,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通过跨年级、跨课堂、跨媒介等途径,构建以教师为向导,学生为主舵手的文学探索之道。
关键词:新文科 法语文学 教学模式与路径
近年来,在新时代新形势推动下,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倡导以人文与科技融合,学科交叉为特点的“新文科”建设:在继承人文社科传统价值基础上,结合当下社会文化语境重新定位文科发展及复合人才培养模式。国内法语专业的发展与“新文科”建设并道而行,亦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思辨能力、人文情怀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文学本身对各学科知识的包容性与统摄性决定了其教学研究的学科间性。其中,法语文学的教学是复合型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一环。
法语的使用并不限于法国,比利时、瑞士、卢森堡、加拿大、越南等国家都有法语区。“由于早期民族国家形成原因、宗教原因、移民原因或长期的殖民经历,在欧洲、美洲、非洲、亚洲和少数太平洋岛屿形成了一个分布广泛的法语文学世界。”[1]因此,法语文学的教研直接关涉国别区域研究,是一个跨民族、跨文化的空间,是全球化的一个缩影。在此背景下,我们所探讨的“法语文学”这一概念与“新文科”理念不谋而合。
面对如此广阔的法语“文学世界共和国”,教师应跳出有限的文学教学学时,在整个大学法语专业本科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法语文学这片图景进行阅览、感知乃至形成各自独到的品析与见解。
一、法语文学教学基本现状与问题分析
《高等学校法语专业高年级法语教学大纲》建议面向法语专业本科三、四年级学生开设“法国文学史”与“法国文学”选读两门课,很多学校囿于课时,一般合并为“法国文学”一门课。在新国标中,“法国文学概论”成为法语专业的核心课程。笔者在搜集阅读新世纪20年中国高校法国文学教学研究资料及相关调查基础上,发现教学大多面临以下问题。
首先,授课对象的学习基础、精力及动力欠缺。法语文学课面对的虽是高年级学生,但对绝大多数法语专业学生来说,大学才开始正式接触学习法语。所以,基本语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占据了他们大部分时间。学生在文学领域的涉猎较少,基础功底薄弱,面对丰富深邃的法语文学有畏难心理,并且缺少相对科学的方法进入文本阅读与鉴赏。此外,高年级学生大多面临考研、工作或毕业论文等种种现实压力。除非毕业论文、升学与法语文学相关,或是对文学诚心热爱,大多数同学对于文学的重视度与学习动力不足。
其次,法语文学教学学时有限以及师资力量有待加强。大多数高校法语系的文学课程是设置在高年级,每周一次或两次课。如何在有限的课时中呈现浩瀚丰富的法国文学乃至法语文学?授课方式的问题随之而来。“出于课时压力以及学生文学知识的薄弱,大部分高校的法国文学教学往往偏重对文学史知识的讲授,而忽略了对文学文本的深入阅读。”[2]文学史知识的学习是必要且重要的,对作家作品进行了解是全面公允地进行文本分析与文学批评的基础。不过,与其课堂上教师讲授,不如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促使其课下借助各种学习平台与科技方法及工具对文学史进行梳理与总结,最终作为背景材料,服务于课上具体的文本阅读与鉴赏。学生在搜集资料、归纳成文的过程中也锻炼了其自主学习能力及对材料的分析处理能力。在此情境下,法语文学教师若想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赏析,并针对学生的文本解读做出精准的判断、中肯的建议与精彩的点播,更需要提升加强自身的文学素养与文本批判能力,正如常言道:“只有自己有一缸水,才能舀出最需要的那一瓢水给学生。”目前,国内法语专业文学教师的师资历力量有待进一步发展与加强。
最后,高等学校法语专业高年级的文学教学基本上是指“法国文学”教学,并未扩展至具有明显区域国别性的“法语文学”教学。在此背景下,教师应当思考的是如何跳出高年级文学教学的课堂学时限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并从基本阅读抓起,以“文学”为聚焦点,对外辐射至专业各门课程,通过法语专业课程间的互动融通,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结合,形成贯穿整个法语本科阶段的文学教学及培养体系。
二、法语文学教学模式与路径
(一)以阅读为本
早起步、早读书是根本。本科一年级新生入校后,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制定读书计划并做好读书笔记与总结。学生围绕法语文学选定阅读书目,可选但不限于文学文本,历史、哲学、地缘政治类相关书籍均可。从大一到大四,教师推荐与学生理解力及兴趣相适应的书籍,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关注书籍中的问题意识及问题的展开、分析、论证思路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文本感知敏锐度及阅读分析能力。
在此过程中,阅读文本的选择以及对学生阅读效果的监测,输入性阅读后的输出性成果的评估是关键。其中,阅读文本可分“泛读”文本与“精读”文本,中文著作与法文原作。教师首先和学生充分沟通,综合考量学生的兴趣与水平,推荐相关经典书籍,旨在帮助学生围绕其关注点与兴趣点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与思考方式。教师可以班级、学习小组等形式定期组织开展阅读交流与研讨,并鼓励学生将其心得体悟形成书面文字,毕竟言不成文,行之不远。对于学生的优秀阅读成果,师生可以建立专门的阅读公众号定期推送分享。教师亦可考虑建设“经典阅读”通识选修课程,通过给学生加学分的方式提高学生阅读的动力。
(二)跨课堂模式
教师可将文学元素有效嵌入法语专业本科阶段文学课以外的课程中。比如,难易度适宜的文学文本是基础法语及高级法语课堂进行语言基本知识讲授的理想载体,教师在课上可结合相关材料将文学与法语语言知识互补印证。同样,教师也可以在其他专业核心课程,如阅读课、笔译课、语言学课、写作课及法语国家地区概况课上围绕法语文学做相应的教学设计,以此实现课程间融合互通,彼此促进的良性循环。那么,如何根据课程特点有效将文学元素嵌入法語本科教学的多门课堂中?笔者试以高级法语课程、法国与法语国家和地区概况课、法语语言学概论等课程分别举例探讨。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法国语言与文化》一书是高级法语课选用的经典教材,其中第一课Mon oncle Jules(《我的叔叔于勒》)和第十九课Le passe-muraille(《穿墙记》)分别是莫泊桑和埃梅的作品,属于文学类课文,是高级法语课引介文学的理想材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语篇、语法、词汇等基本语言知识点的教授与分析应与文学文本分析的思路与方法结合展现。然后,以点带面:通过教材中出现的例文,教师引导学生课后阅读该作家相关作品,促其思考所选读作品与教材课文的关联异同,做互文对比分析,学生最后以书面作业或口头报告的形式呈现自己的思想与疑惑,教师组织全班同学探讨并进行点评。莫泊桑与埃梅同属短篇小说家,教师可通过两篇课文的学习启发学生思考文学体裁(短篇小说与长篇小说)的特点以及同一文学体裁不同类型作品的异同。在此类教学中,浙江大学法语系的赵佳教授在其文《如何教授反讽性质的课文——以Mon oncle Jules为例》中做了示范性演绎。[3]教师在备课或授课过程中,可多查阅与之相关的学术文献,为教学做参考,亦可将文献资料分享给学生让其深入学习探究。同理,关于埃梅的《穿墙记》这篇课文,教师可从“墙”这一意象引导学生开展相关的文学想象与思考。
法语与法语国家和地区概况课主要是以法语的起源及对外影响与发展延伸为线,从历史沿革、地缘政治、社会经济、人文风情等各个方面展示全世界多个法语国家及地区状况。当今,从法国文学走向法语文学的态势到国别与区域研究被纳入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现实可以看出新文科理念的发展践行,法语文学教研同国别与区域研究交叉互映。非洲法语文学、瑞士法语文学、比利时奇幻文学、海地文学、魁北克土著人的法语文学、多元文化视域下的加拿大法语文学等文学文本都可以作为法语国家地区概况课上的教学资料。教师可借此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激发其学习研究兴趣,结合文化、族群、身份、殖民、社会学、文学空间理论引导学生理性深入分析文学与社会历史文化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文学是国家与地区风土人情及社会方方面面的艺术化凝聚与呈现;另一方面,不同的国家国情与地区概况的特殊性造就了法语文学的多面性与多样性。通过文学元素材料的引入,教师增强了法语国家与地区概况课程的层次性与丰富性,更有助于学生以多维度、交叉性、辩证性的眼光看待思考社会问题与文学现象。
如果说法语国家与地区概况是法语文学学习与教研在文学文本外部考察的观照与反射,那么法语语言学课便是集中于探究文学文本内部结构与质地的理想沃土。“文学语言一方面是被人们带着‘日常之眼而阅读的,对于意义,人们有着最基本的共识。但另一方面,以虚构为本的文学语言又完全摆脱了现实的物,转而构造无数难以掌控的形象,因此意义暧昧难明。”[4]文学是对社会的反映,亦是语言的艺术、符号的嬉戏。在语言学课堂上,教师在讲解语言学知识理论时如果能援引文学文本做阐释,不仅会使理论更为形象化,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也会更有趣、更有深度地呈现文学文本的构造规律。比如,“能指”“所指”“内涵”“外延”“句法”“词汇场”“词频”“行动元”“符号矩阵”等基本语言学概念是进入诗歌及小说等文学文本的重要支撑,俄罗斯形式主义、布拉格学派及法国结构主义多以文学文本为材料进行理论逻辑推演,国内法语学界,吴泓渺、张新木、黄晞耘、钱翰等学者在文学与语言学相融互证方面亦多有论著,教师可以在语言学课堂中引导学生多关注阅读该方面的文献,并通过具体文学文本展开例证分析实践。文学元素可联通语言学课堂与法语国家与地区概况课堂,使两门课在文学文本及文学现象阐释中呈现内外呼应的效果与整体性。
如上所述,其他法语专业课程同样可以通过文学的介入形成课程之间的有效互补与促进,如法语笔译理论与实践课可选取经典文学文本的不同译本做比较分析,同时,教师鼓励学生翻译诗歌、散文及小说文本。法语文学赏析最好直接接触法语原文,而翻译更是文本理解与分析的基础。相较于“快餐阅读”,学生亲身参与翻译,在字句推敲与琢磨的实践过程中能获得别样的文学发现与趣味。朱光潜先生曾说,必须自己动手练习创作,才能彻底了解文学,欣赏文学。古今中外,很多文学家同时也是评论家,在法语写作课上,教师也可开辟文学创作板块鼓励学生习作。
(三)跨媒介与法语文学教学
首先,充分利用教学科研中心及多媒体平台。国内大多数高校的外国语学院都设有文学、语言学或国别区域研究中心,法语专业亦有法语协会,全国多地还有法语联盟等平台。法语协会可适时组织诗歌朗诵、戏剧表演比赛,定期组织学生观看文学改编的电影或文学性较强的电影,并引导学生就电影中相关论题、文化文学现象展开思考与讨论。学院研究中心可请相关领域研究专家为学生做讲座,或找相关网络资源组织学生集体观看,并借此引导学生做相关研究。通过法语联盟邀请外籍专家选取某一文本进行赏析,鼓励学生精读,在线展开讨论并教授文本分析方法与思路。此外,利用慕课平台,教师可向学生推荐与文学、哲学、历史等有关的在线精品公开课。
此外,跨媒介叙事成为近年国内外文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电影、电视剧、电台相关有声书与小说文本的互文呼应便是典型。此外,九本经典图书改编的影片都在2022度获奥斯卡奖提名。网络时代,教师同样可将把传统教学理念与现代人文科技相融合,将跨媒介方法应用于法语文学教学中。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跨媒介教学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兴趣。
以法国当代作家米歇尔·维勒贝克为例,维勒贝克文学创作初心根植于诗歌,才思蔓延至小说、散文、音乐、摄影、电影、布展等文艺领域,是各家媒体密切关注的人物。此外,他的多部作品被拍成电影、电视剧,亦有戏剧改编。因此,围绕该作家的教学与研究特别适合在跨媒介视域中展开。比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收集法国不同政治倾向的纸媒对维勒贝克的报道,法国各家电台对作家的采访视频,从中探视媒体视域下的作者面面观。除了作品的影视戏剧改编,维勒贝克自己也执导并参演了几部电影,与知名歌手合作录制过歌曲。通过影像、声音、文字的交织呼应,学生可以全方位多角度了解作家维勒贝克本人及其创作。以此为例,法国很多作家作品的教学都可在跨媒介视域中开展教学。再如,教师可引导学生探讨杜拉斯的书写与其作品改编电影的关系,“照片”在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当代作家安妮·埃尔诺叙事中的建构意义。此外对作家普鲁斯特的教学也可在音乐、书画在其作品中的互动交织视角展开。
三、结语
殷企平教授曾在《外国文学的“新”与“旧”:新文科浪潮下的思考》[5]中在追溯“新文科”这一术语的由来及流变演进的基础上,对“新文科”中的“新”进行了价值考量,他认为外国文学领域中的“旧”作家、“旧”作品具有常读常新的品质及作为文学经典的当代性,提倡“新”中有“旧”、“旧”中有“新”的古今沟通与对话之道,在探索跨学科教学研究后,最终落脚到“跨越”之道的愉悦性。新文科建设注重跨越与融通,如何有效地在此背景下展开法语文学教学,其根本在于优秀教师们的引导以及怀有好奇心与探索欲的学生们脚踏实地地阅读、思考与习作。
参考文献:
[1] 车琳.世界文学视阈中的法语文学空间[J].中国比较文学,2022(1):35-49.
[2] 文雅.基于文本阅读的法国文学教学[J].外国语文,2017(2):148-152.
[3] 赵佳.如何教授反讽性质的课文——以Mon oncle Jules为例[J].中国法语专业教学研究,2014(1):203-213.
[4] 战智峰.“模棱两可”的三个层次——论布朗肖在《文学空间》中的语言观[J].法国研究,2023(1):98-112.
[5] 殷企平.外国文学的“新”与“旧”:新文科浪潮下的思考[J].当代外语研究,2022(2):13-22,161.
基金项目:2021年度浙江省省级及以上教学平台自主设立校级教學项目“新文科背景下法语文学教学模式与路径研究” (1070XJ
0520111),浙江省省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QR20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