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2023-06-11杨黎超汪利聂雪霞
杨黎超 汪利 聂雪霞
摘 要: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高级状态和最佳状态,但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与新发展理念的应然状态仍有偏差,导致发展质量不高,具体表现为:创新内驱力不足、结构调整不协调、教育生态不够绿色、国际合作不占主导地位、资源配置不公平等问题。为解决这些现实困境,高等教育需要崇尚创新,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注重协调,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整体协调;倡导绿色,营造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生态;扩大开放,拓宽高质量发展的全球视野;迈向共享,提升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价值。
关键词:高等教育 高质量发展 现实困境 实践路径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做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此后,“高质量发展”一词成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热词。2020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其中正式提出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自此,我国高等教育开启了提质增效的新征程。2021年2月,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高质量”一词被提到多达47次,并专章部署,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其中专门提到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教育强国的擘画蓝图。[1]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了要加快高质量体系建设。因此,厘清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以及实践路径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命题。
一、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意蕴
(一)高质量发展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伴随着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结构的快速转型升级,经济发展迈进了以提质增效为要义的“新常态”。“新常态”的显著特征就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驱动因素的更新,其本质是孕育和发展“新经济”[2]。 “新经济”作为一种智慧型经济和知识密集型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人”超越“物”成为经济系统中最为活跃的生产要素,人才培养也就成为促进经济快速转型升级的“第一要务”。美国著名高等教育哲学家约翰·S.布鲁贝克指出:“高等教育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会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其他社会子系统的影响和支配。”高等教育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阵地,在“新经济”形势下,有义务和责任通过开发人力资源来反哺经济,将潜在生产力转向现实生产力,为“新经济”的发展提供高素质与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二)高质量发展是满足人民对日益增长美好生活的时代期盼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高等教育的发展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是人民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高等教育的主要矛盾具体表现为: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迫切需要与高等教育自身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对于这一矛盾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满足人们对更高层次公平的期待和诉求,即人們对公平的诉求不单单停留在入学教育机会均等方面,而且倾向于贯穿高等教育全过程公平成为人们新的期待和诉求。二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传统大规模标准化的人才培养方式缺少对学生个性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关注,与新时代社会所需人才逐渐脱节。面对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高等教育必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现实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提供更有质量、更加公平的高等教育。
(三)高质量发展是促进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主动选择
现如今,普及化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规模和水平的重要依据,其衡量的标准主要是看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绝对数值是否超50%。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4002万人,毛入学率达到51.6%[3],这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由大众化迈向了普及化发展的“新阶段”。但毛入学率只是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一种显性指标和外在表现形式,只能反映“量”层面的变化,不能反映“质”层面的变化。从数量上看,我国高校在校生人数居世界第一,是世界高等教育大国之一,但根据《全球高等教育系统排名》 (2016年)数据显示,我国高校的综合实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位居世界第八,这就意味着我国并不是一个高等教育强国。高等教育三阶段发展理论创始人马丁·特罗在接受采访时就曾表示,三阶段理论不是目标理论,而是一种预警理论,其意义在于告诉人们要对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以后产生的各种变化有所准备。[4] “量”与“质”是事物发展的两个方面,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高等教育“量”的增加必然要求“质”的飞跃作为回应,况且我国刚迈入普及化初级阶段,与其他国家还存在一定差异,所以“质量建设”应该始终贯穿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因此,提质增效仍是高等教育的本质诉求。
二、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阶段,发展方式由原来的以数量增长为核心的外延式转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但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与新发展理念的应然状态仍有偏差,导致发展质量水平不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新发展方面:动能转换升级中创新内驱力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动力主要来自外部,实行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外在驱动模式,这种单向度的外在驱动模式势必会造成高等教育的身份错位及其价值性和机能性的缺失,很难从根本上实现永续发展。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放管服”的改革力度,但由于传统的管理模式仍有干扰,高校对政府的管理体制还存在习惯性的依赖,从而导致高校自主改革创新意识薄弱,科研创新动力不足,人才培养特色不明显。体制机制的弊端使得高校在由政策外力推动向自主创新驱动的动能转换升级阶段处于不利境况,导致高等教育发展中的自主创新驱动力不足。迄今为止,我国无论是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菲尔茨奖的获奖人数,还是引领前沿科技发展的重大发明等方面的成果都比较稀少。
(二)协调发展方面:结构调整优化中统筹协调不到位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高校在布局和结构上做出及时的调整和优化,但受计划经济时代的影响,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强政策性”,在结构调整优化过程中很难做到统筹兼顾。首先是地域发展的不协调,国家政策、地方财政、人力资源的供给不平衡,导致高校在空间布局上呈现东部密集、中西部稀疏的局面。其次是办学层次结构的不协调,即 “双一流”院校、一般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等各个层次的高校分布不平衡,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怪象。最后是学科专业发展不协调。不少高校热衷追求所谓“综合性”“全科式”发展,存在资源分散、特色不明显的现象,因而造成学科专业发展呈现只见“高原”不见“高峰”的窘况。[5]
(三)绿色发展方面:教育发展与评价中存在急功近利
绿色教育是当前新兴的教育理念,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教育领域的具体表现,应贯穿高等教育发展的始终。绿色发展体现在高等教育方面就是指高等教育要充分尊重并合理利用高等教育办学治校的内外规律、人才成长的内部演进规律和外部实施规律,打造绿色高等教育生态。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却出现了弱化规律、急于求成的现象。一是在人才培养方面急于求成,忽略了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高校过度关注大学生的就业率,同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对学生专业能力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公民素养的培养。[6]二是在学术评价方面急功近利,导致教育生态系统恶化。受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学术主体的浮躁情绪日渐增长,学术论文逐渐走向功利化,不再是表达新思想和新观点的载体,而是学位和职称的敲门砖。急功近利和工具主义的倾向,严重破坏了教育生态系统的平衡和良性竞争,进而延缓了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四)开放发展方面:国际竞争合作中不占主导地位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新发展格局的建构,国际化成为其在新常态下的重要时代特征,这不仅是高校寻求自身发展的基本诉求,也是高校服务于国家战略的使命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全球化进程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一方面是在国际合作中受到阻碍。美国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我国的地方保护主义政策。2020年5月27日美国参议员科顿(T.Cotton)提出《安全校园法案》,该法案规定:禁止中国(内地)公民获取STEM(即科学、技术、工程、数学)领域的美国高校研究生及以上学位的签证,并禁止中国(内地)公民接受或参与美国联邦政府在以上领域拨款的研发。2020年5月29日,美国发布《关于暂停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留学生和研究人员以非移民身份入境的公告》,该公告明确禁止部分中国留学生和研究人员入境。[7]这些政策文件势必会影响我国国际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另一方面是在国际竞争中没有占据有利地位。我们在盲目借鉴西方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过程中,一直在本土与国际的嫁接中不断调试,忽略了自身的特色与优势,因此在国际竞争中尚未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
(五)共享发展方面:资源配置过程中缺失公平和正义
共享发展理念以推进公平正义为前提,通过效率的提高来缩小差距,最后实现共同进步和发展。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总规模已居于世界第一,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一系列的现实挑战。
首先是正义的缺失。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单纯追求粗放型规模的扩张,却没有将受教育权平等纳入视野;另一方面,片面追求教育机会平等的形式正义,却忽视了发展过程中的实质正义。其次是公平、正义与效率失衡。政府从自身利益出发,缺少宏观视野,容易造成高等教育公平、正义与效率三者的失衡。“双一流”建设院校与普通院校之间在教育资源配置及分配政策制定方面同样存在较多不公。获得政策倾斜和丰富资源的院校发展得很快,反之则发展得很慢,高校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开,形成了显著的“马太效应”。
三、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新发展理念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哲学观,为解决我国高等教育的现实困境提供了方向引领和行动指南。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将新发展理念贯穿高等教育高质量建设的全过程,促进高等教育在高质量、协调性、可持续性、合作性及公平性的发展中实现新跨越。
(一)崇尚创新,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创新作为引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灵魂,是推动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一是制度创新。当务之急是创新以“放管服”为核心的制度体系,一方面,政府在强化管理的同时要简政放权,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另一方面,高校要主动承担起促进自我发展的责任,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协调外部运作机制,确保能够有效行使政府下放的权利。二是科研创新。高校作为高层次人才的集聚地,要主动承担起科研创新的责任和使命,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并实现学科链和产业链的有效对接,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发展的有效动能。[8]高校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契机,在“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原创性科学成果,抢占引领未来战略发展的先机。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打破传统培养模式对人才价值的约束,构建富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人才培养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培养的学生既要满足外部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求,又要推动学科知识体系的创新式发展;另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养成创造性学习、探索性钻研和自主性发展的习惯,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二)注重协调,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整体协调
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就是要合理布局,推进高等教育整体协调发展。一是调整高校区域布局,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由于中西部地区高校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短板,所以国家需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高校的政策引导和资源投入。中西部地區高校自身也应积极主动投身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全方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与区域社会经济建设“同频共振”。二是建设分类办学体系,推动高等教育错位发展。我国高校的类型层次应从“金字塔”向“五指山”转变,并针对不同类型层次高校的办学特点和区域发展需求,加快形成分类评价的标准和体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体系,推动我国高校由同型竞争走向错位发展。三是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推动高等教育特色发展。学科专业建设应根据所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进行有选择性地发展,不要大而全,要小而精。要坚持把社会发展需求作为学科专业设置的指向标,把国家质量标准作为学科专业建设的起点,在不断调适学科专业结构的同时突出特色学科专业建设,大力扶持和发展新兴交叉学科专业,推动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学科专业布局。
(三)倡导绿色,营造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生态
绿色发展在为高等教育发展增加理性动力的同时,促进了高等教育系统的良性循环,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最佳选择。当前高等教育的绿色发展必须遵循自身发展规律,即坚持内涵建设,优化教育评价。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内涵建设,即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复杂而多样的学习需求,并通过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学生专业知识和通识本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二是优化教育评价体系,营造绿色教育生态。一方面要实施分层分类评价,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逐步建立和完善评价监督机制;另一方面要引导学术主体树立科学的评价理念,淡化学术评价的指标概念,与此同时,加强学术主体的修养,使其坚守学术精神和品格,主动承担学术责任,不断净化学术环境,营造绿色的生态。
(四)扩大开放,拓宽高质量发展的国际视野
我们要在变局中开创新局,通盘考虑高等教育发展所需的本土视野和外部视野,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之路。
一是加强对外开放程度,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首先,从形式上扩大对外开放,通过多主体协同、宽领域合作等方式优化内引和外援渠道,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其次从内容上推进对外开放,不断丰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对象和内容,依托“一带一路”倡议,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树立中国形象。[9]二是突破物理空间的限制,构建学术国际交流合作的新格局。一方面充分挖掘现有的国际化资源储备,提高中外合作办学潜力,实现不出国门就能留学;另一方面大力开发国际化课程,积极将国际元素融入课程内容中,并在院校之间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除此之外,要尽可能地还原课程的实地体验性和文化情境性,突破学生因“不在场”而造成课程实地感受性弱化带来的限制。
(五)推进共享,提升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价值
共享不仅是人类社会的长期追求,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优越性的具体体现。[10]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而言,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就是坚持把共建共享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教育以学生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满意度。具体而言,就是要坚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和渐进共享。① 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成果不是少数人共享,也不是多数人共享,而是全民共享,每一个公民都可以享受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获得感;② 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追求的是每个人都能获得与自身资质和发展诉求相适应的教育机会,[11]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共享;③ 高等教育高质量建设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事业,同时也是全体人民共享的过程;④ 高等教育高质量建设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渐进过程,我们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积小胜为大胜,扎实推进高质量建设。
参考文献:
[1] 吴晓蓉,胡甜.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教育高质量发展:内涵、标准及实践[J].教育与经济,2022(2):28-34.
[2] 任怡平.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时代背景、标准与逻辑主线[J].职业技术教育,2018(10):12-18.
[3] 黄洪兰,姚玉香.质量革命: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J].现代教育管理,2020(12):7-14.
[4] 邬大光.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内涵与价值——与马丁·特罗教授的对话[J].高等教育研究,2003(6):6-9.
[5] 杜玉波.适应新发展格局需要 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20(12):1-4.
[6] 陈斌.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价值意蕴、现实境遇与推进策略[J].重庆高教研究,2022(1):34-45.
[7] 张应强,姜远谋.后疫情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向何处去[J].高等教育研究,2020(12):1-9.
[8] 顧志勇.高等教育新发展理念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8):52-57.
[9] 唐国华.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教育改革发展[J].现代教育管理,2017(11):1-7.
[10] 颜晓峰. 五大发展理念干部读本[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6:184.
[11] 林杰,刘国瑞.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8(7):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