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必然逻辑与现实难题
2023-06-11杨妞妞
杨妞妞
摘 要:促进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新时代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着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目标,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追求,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要求。但是,当前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还面临着一些现实困境,集中体现在精神追求有待提高、思想观念缺乏主动、家庭道德失范现象突出、社會风气有待完善、公共文化供给不足五个方面。
关键词:新时代 农民群体 精神生活 共同富裕
一个民族要实现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脱贫攻坚战的胜利为实现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打牢了物质基础,但在广大农村,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不平衡依然突出,尤其是在一些老少边穷地区精神落后现象更为明显。因此,给予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高度关注,破除农民精神生活中的各种弊病,是推动全体人民走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亟待补齐的短板。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相对物质生活共同富裕而言的,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则是将精神富裕的范畴限定在农村地区。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描述的是一种农民的发展状态,是指农民意识形态稳向发展、科学文化水平大幅提高、价值观念积极向上、思想道德品质良好、农村社会风气清朗、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公共资源平等享有的一种精神文化发展状态。
一、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必然逻辑
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必然逻辑是决定当前我国推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深层缘由和重要依据。当前,我国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农民精神共同富裕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继承与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追求,也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旨归。
(一)理论逻辑:实现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目标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我们似乎无法找到“精神富裕”一词,但马克思曾提出一个与精神富裕十分相近的词,即“精神的富有”[1]。精神的发展已经在马克思的研究视野中展现出深刻的价值意蕴,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正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继承与发展。
其一,“精神的富有”具有全民性,是包括农民在内的全体人民的精神富有。马克思所指的“人”作为一个整体性概念,不是指少数人,而是指全体人民。从这个意义上讲,“精神的富有”必然是包括农民群体在内的全体人民的精神富有。其二,“精神的富有”具有全域性,是包括农村在内的全区域精神富有。马克思将“精神的富有”置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新视域中,基于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和客观规律进行深刻阐明,他指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全社会、多层次的更新换代,不仅要在物质上用公有制取代私有制,更应该在精神上切换全社会包括广大农村社会的思想基质,使农村社会也以新的精神面貌去迎接社会主义的到来。其三,“精神的富有”需要物质基础。物质的富有为精神的富有提供基础条件,物质富有的实现程度也制约着精神富有的实现。正如马克思所言,“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2]。因此,要实现农民群体的精神共同富裕,就必须要不断巩固农村脱贫成果,打牢物质基础。其四,农民“精神的富有”遵循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规律。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指出:“个人的全面性……是他的现实联系和观念联系的全面性。”[3]其中的“观念联系的全面性”就是精神富有的另一表述,可见“精神的富有”已内嵌到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并成为人类解放的部分表征;同时“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无数个体的全面发展构成了全体人民的共同全面发展。因此,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农民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一部分,对于全体人民的全面发展也至关重要,已成为衡量全人类解放的一个关键标尺。
(二)历史逻辑:加强农民精神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追求
推进农民精神文化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追求,它合理存在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并取得了诸多成绩。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民精神文明建设处于艰难探索阶段。农村精神生活改造主要围绕教育文化和卫生健康领域,不仅为党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也为新中国成立后党在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奠定了基础。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农民精神文明建设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党在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主要围绕巩固新生的国家政权这一任务展开,通过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把国家命运与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发展命运联结起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国家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力度明显加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也更加具体、科学,进入稳步推进阶段,例如通过开展以“两管五改”为核心的农村爱国卫生运动、大规模建设农村文化站、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文明村镇评比来增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留下了丰富的实践功绩。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迎来新发展新要求。全国农村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活方方面面,通过教育引导、文化熏陶,引导农民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同时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健全农村文化产业体系,打造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三)现实逻辑: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要求
实现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国家立足新时代,基于现实发展的要求,应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举措,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群体“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不仅包括物质内容,也包括精神内容;既要有“量”的丰富,又要有“质”的提升。农民对于文化需求具有更高的消费能力与更强烈的消费意愿,农民精神生活“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正逐渐被“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取代。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2017年,党中央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方面,提出将乡村建设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里的“文化振兴”和“乡风文明”便是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乡村振兴战略层面的具体表达。农民精神共同富裕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是检验乡村振兴发展成果的重要指针,直接关系着能否真正实现乡村振兴。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一环。“三农”问题历来都是我们党执政的重点,农村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是物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而且是精神文化的现代化,是全面的现代化。实现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能够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良好的思想基础、方向和动力。
二、推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面临的现实难题
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仅仅是推动思想、道德、文化某一领域的发展,而是要统筹兼顾,将精神文明建设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历史和现实、经济和社会、内部和外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在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较为复杂的现实难题。
(一)農民的精神信仰的方向性有待提高
农民的精神信仰是一个向度问题,它关系到农民在精神上举什么旗帜,走什么道路。近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社会思潮的多样化不断冲击着农民的主流意识形态,阻碍农民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治认同。互联网的出现为农民了解世界打开了一个窗口,但同时也为多样化社会思潮的传播创造了条件,网络上充斥的各种带有明显政治偏向的信息建构了农村不安全的舆论环境,思想意识的薄弱和辨别力的低下极易导致农民群体被网络负面信息所侵蚀,削弱农村农民的理想信念。
(二)农民思想观念的主动性仍需提升
农民的观念体系总体上是正常的和积极的,但也有部分农民的思想观念不够积极主动,在某些方面呈现消极否定的态度。在生活观上,安于现状、安土重迁仍为主流观念,对于适合易地扶贫搬迁的农民而言,即使目前环境再险恶,也不愿意搬迁到自然环境较好的地方;对于已迁的农民而言,也有着较强烈的返迁意愿 ,有学者通过对5省10县530户易地搬迁农民的调查数据显示,20.57%的搬迁户表示可能返迁。[5]
在文化观上,农民参与文化生活的积极性整体不高。2020年,武汉大学课题组对全国21个省282个行政村的“文化惠民工程”项目开展调查,发现当前农民对文化惠民工程持基本认可态度,但表现出一种“弱参与”[6]的特征,农民的积极性整体不高。在生态观上,农民保护环境的主动性有待提高。农业薄膜、农药、化肥等废料渗入土壤、流入水源,造成严重污染;而且生活垃圾处理不当也会造成污染。但《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有1/4以上的农村生活垃圾没有得到集中处理,82.6%的农村生活污水没有集中处理。
(三)农民道德失范行为仍然存在
当前,一些地方美好乡村建设的目标往往偏重村容整洁,忽略了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外出打工,农村家庭日渐空巢化,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农村留守老年人口规模已经从2016年的1600万上升到1.4亿人[7],80%以上的留守老人靠劳动自养,其收入非常微薄,甚至很难维持基本日常生活。[8]
在亲情缺失、生活抚育、教育监护、安全保护等农村基本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的同时,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也日渐突出。《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显示农村地区34%的孩子都有自杀倾向。在夫妻关系上,农民的婚姻稳定性有所弱化。从城乡离婚人口占比来看,虽然农村离婚人数占比依旧比城市低,但增长速度却和城市几乎同步,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城市居民的离婚人口比重为2%,镇和乡村分别为1.33%和1.07%,较第五次人口普查上升幅度分别为0.59%、0.41%和0.38%。
(四)农村地区的社会风气亟待优化
乡风文明是农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生长环境。由于地域、生活习惯、教育水平等差异,许多农村存在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风气。其一,封建迷信之风依旧盛行。其二,奢靡攀比之风仍然存在,铺张浪费、炫耀攀比等人情消费支出居高不下。其三,男尊女卑观念仍占主流。从日常生活来看,有部分农民仍然有“男主女从”的心理,落后偏远地区更为明显。而从农村劳动力市场来看,女性就业率始终低于男性,男性与女性存在着明显的工资差异。
(五)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体系仍需健全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载体。随着硬件设施等投入加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日趋完善,但与此同时农村公共文化供给方面仍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从结构上来看,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需失衡,《国务院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中指出,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是与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从设施使用上来看,公共文化产品的利用率较低,这一情况在全国农村较为普遍。从维护体系来看,公共文化产品管理较为无序,《农家书屋工程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划拨的资金只包括建书屋、出版物的资金,不包括管理员的工资和其他福利性支出,因此,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人员大多由村主任、村会计或者村民义务临时担任,普遍存在人员缺编、借调他用、岗位调动频繁的情况。
三、结语
当前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面临着一些现实困境,集中体现为以上五个方面,必须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营造农村精神文明的良好氛围,提升农民精神文化活动丰富度,完善公共文化供给,从而实现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 [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84.
[2]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4,422.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94.
[5] 吕建兴,曾小溪,汪三贵.扶持政策、社会融入与易地扶贫搬迁户的返迁意愿——基于5省10县530户易地扶贫搬迁的证据[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29-40,156.
[6] 傅才武,王文德.农村文化惠民工程的“弱参与”及其改革策略——来自全国21省282个行政村的调查[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0(5):54-73.
[7] 李国和,曹宗平.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的困境与出路[J].兰州学刊,2021(6):151-160.
[8] 孙青.新时代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服务的困境和建议[J].延边党校学报,2022(4):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