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教师教育课程的育人困境与优化路径

2023-06-11刘舒钰王欣怡朱以财

文教资料 2023年2期
关键词:红色资源师范生

刘舒钰 王欣怡 朱以财

摘 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现阶段我国教育教学工作改革的重点项目。作为“准教师”的师范生,在大学与中、小学学段的衔接中起到桥梁作用。教师教育课程是高校师范生培育的重要载体,其育人实效对师范生的影响尤为深远。本文以教师教育课程中对红色资源的运用为例,分析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教师教育课程面临的育人困境,探索“突围”与“破局”之法,提升教师教育课程的育人实效。

关键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 教师教育课程 红色资源 师范生

一、推动红色资源有机融入教师教育课程的意义

(一)在传承红色基因中培育时代新人的需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这是党的二十大立足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对我国教育提出的科学擘画,更是对教师队伍建设赋予的崇高新使命。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时代三问的重大战略部署。作为“准教师”的师范生,是推进教育改革的生力军,在大中小学的学段衔接中起到桥梁作用。因此,提高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育人实效,关键是要提升师范生的培养质量。教师教育课程作为培养未来教师的重要阵地,对师范生培养影响深远。是以,提高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横向探索其中的德育内涵,纵向挖掘其中的德育深度,切实做到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破解学科教育与师范教育之间的“两张皮”困局,是新时代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对教师教育课程提出的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传承红色基因,德育是较为直接的载体。把蕴含着充沛育人因子的红色资源与教师教育课程相融合,是提高师范生理想信念、优化师范生培育环节、强化育人实效性的重要途径。教师教育课程将红色精神传递到师范生心灵深处,引发学生共鸣,让其吃透、吃活,在其走上三尺讲台后,能够以教师的身份向学生继续传递这份共鸣,将红色精神讲活、讲好,實现整个教学过程的动态延续,真正做到赓续红色血脉、传承英雄力量,是新时代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创新的必然趋势。

综上所述,红色资源既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又蕴含精神文化层面,是革命战争、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开放时期对先辈们英勇事迹、伟大精神的高度凝练和升华,在育人功能上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于一体。在教师教育课程中用好红色资源,是引导师范生切实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奋斗历史,体会先辈精神的强大力量的重要途径之一,有利于实现红色资源在各学段的充分利用和有机衔接,进一步反哺大中小学红色育人联动体的搭建[2],最终有力助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构建。

(二)夯实师范生爱国情感,激发强业报国内生动力的需要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红色资源承载着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革命史、百折不屈的奋斗史,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缩影[3],是教育广大青年学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重要素材。在教师教育课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师范生把党苦难辉煌的过去、日新月异的现在、光明宏大的未来贯通起来,领悟中国共产党发展的逻辑道理,增强对党的信心和对党的信念,坚定不移跟党走,才能够做到以史鉴今,汲取智慧、凝聚力量,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修养,进而在学习与工作中迎难而上、破题解难,成长为合格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

历史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座谈会上寄语青年人:“要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胸怀理想、志存高远,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并为之终生奋斗。”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从筚路蓝缕逐渐发展并日渐壮大起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道路上行稳致远,归根到底是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为了人民而奋斗。类型多样、内容丰富的红色资源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华民族为国家谋发展、为人民谋幸福的真实写照,能够有效抵御隐蔽性高、危害性强、迷惑性高的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袭。因此,将红色资源有机融入教师教育课程,在教师教育课程中用好红色资源,有助于引领师范生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能够有效激发师范生向革命先辈学习的动力,深刻理解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强化政治认同,进一步唤起学生内心对祖国的深深依恋,夯实师范生的爱国情感,提高强业报国的内生动力,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二、教师教育课程中红色资源的育人困境分析

(一)红色资源运用流于表面,冷热不均

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背景下,红色资源应依据大中小学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成长成才的需求,在统筹红色资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做到遵循各学段的教育教学特点,在教学内容上呈现螺旋递进的形式。

调查发现,红色资源在大中小学课程中的运用特点表现为“焦点热、周边冷”,主要集中在时下热点与典型红色案例,与课程内容联系不足,与其他学段衔接不够;在运用方式上呈单一化、扁平化,大多数教师停留在讲课时的浅显补充,少部分教师愿意组织学生参加主题演讲与征文或主题研学(参观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等),对不同学段学生的发展特点和接受能力考虑不到位,这在高校教师教育课程的实践中尤为显著。

针对师范生进行的红色教学,应灵活选用合适恰当的红色资源,在与上一学段衔接好的基础上从认知层面向行动层面递进,重在引导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大多数教师教育者对红色资源的运用方式在横向上趋于狭窄、形式雷同,多是“为了用而用”,缺少对学生兴趣与实际教学效果的考量;在纵向上流于表面,缺乏对红色资源融入课程的实际要求进行探究与挖掘,德育实效性低。

(二)红色资源融合方式泛化,共情力弱

研究发现,教师教育课程与红色资源的融合不够紧密深入,偏重书本理论学习,使课程无法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学生不能很好地将自身代入真实的历史情境中感受先辈的伟大精神,缺乏对党的艰苦奋斗史的高度认同,不利于从中汲取智慧、获得奋发向上的动力。

红色资源是“活”的教材,创新融合方式,激发“活”教材的生动性与生命力,是“融”之有效的关键。我国的红色资源是一座璀璨珍贵的宝库,数量众多、类型广泛是优势,但在实际运用中也体现出了一些不足:一是在梳理和整合上具有一定难度,尚未完全形成系统的红色资源库,这对螺旋递进式地运用红色资源以链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二是内容的多样性导致融入方式泛化,趋向将教学内容与红色基因简单相加,却不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认同、传承,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导致红色资源在教师教育课程中无法完全凸显出自身所具备的引领特色与针对性、实效性。

人力整合梳理复杂众多的红色资源耗时耗力效率低下,传统教学方式枯燥单一难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但随着信息技术的逐渐成熟,现代教育技术也日趋成熟,为红色资源的梳理整合提供了更多的便捷,为红色资源的运用落实提供了更多的形态。也就是说,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是有效整合红色资源、灵活进行教育教学、提高红色资源在教师教育课程中育人实效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育人主体重视专业技能培养,紅色底蕴薄

长期以来,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各自为政的思想在大部分一线教师心中根深蒂固。在教学过程中,专业课教师更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重视学生技巧与能力的提升,坚持立德树人仅是思政课教师的教学任务,将课程目标聚焦在提升师范生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与实践智慧三方面,教学实际趋向单一化、功利化,缺乏在教育教学中运用红色资源的理念与水平,淡化了课程中所具有的人文属性与社会属性,降低了课程的思维高度与情感深度,忽视了对师范生在人生导向、职业道德、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正确引导。

红色资源是一种可利用性强的教育资源,高度符合教师教育课程本身对未来教育者所具有的价值导向。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要求各级各类课程“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这也就需要教师教育者在多而杂的红色资源中深入探索挖掘,提炼出与本阶段课程真正契合的育人因子,对师范生开展具有较好代入感的教学活动或是相应的实践活动,真正从内心打动学生、增强学生专业技能,进而深化学生内心对党的艰苦奋斗史的认同。

三、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教师教育课程的优化路径探索

教师教育课程是高校师范生成长成才的根本途径,是教师培养专业化的具体手段,因此也是教师队伍整体蓬勃发展的重要铺垫,很多时候被界定为充满实践智慧的技能型课程。在此背景下,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的育人实效,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是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必由之路。

(一)挖掘育人因子,用好红色资源

红色文化是革命先辈崇高理想的重要载体,是新时代德育的宝贵资源。我国地域的广度、人口的密度决定了红色资源的数量众多、类型复杂,与课程教学的融合难度较大。这也就需要教师积极主动挖掘红色资源的育人因子,把红色资源用活、用好。[4]高校教师作为教师教育课程的主导者,应以大学生为中心,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主动对红色资源进行分析探索,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在专业课程中的有效切入点,有目的、有梯度地将红色资源中的育人因子融入教师教育课程,通过“润物无声”的方式引导师范生理解吸收消化课程内容,激发师范生对红色资源的探究兴趣,让德育内容入脑、入心、入魂,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帮助师范生在日后走上教学岗位时亦能做到运用自如,提高红色资源在教师教育课程中的育人实效性,实现红色资源育人实效的动态延续。

(二)用好新兴技术,提升育人效果

现代教育技术是众多先进科学技术的集合,能够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基于纷繁芜杂的红色资源整合出科学、系统、有效的专门资源体系,能够运用3D建模等技术推动德育向情景化、立体化、多元化发展,为红色资源的运用以及德育的效果提供助力。在我国红色资源丰富、类型多样的背景下,相关部门应主动引导加强红色资源梳理研究,整合教育教学资源,牵头搭建“互联网+红色资源”的创新实验平台。[5]各级学校积极支持,各类教师主动参与,制作情节精彩、还原历史的红色微动画,录制小而精的红色单元微课,分享优秀红色文化资源与学习心得,创建教师互动板块……多方联动、协同建设,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开展教学交流研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同时,也为师范生提供鲜活的教学案例与优质的学习资源,将先进科技对红色资源的运用落到实处,实现对育人效果的增强最大化。

(三)开展协同作战,完善研讨机制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要求各学段充分衔接,纵向消除“断裂”现象,但并不意味着德育是思政课教师的“单打独斗”。在此背景下,突破教师教育课程的育人困境,要强调“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明确德育不只是思政课教师的任务,专业课教师也要积极投入红色资源有效融入教师教育课程的建设中,牢牢把握住新课讲授这个重要环节,用恰当的方式将红色资源转化为优质的教育教学素材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时时更新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和实效性。高校及相关部门要积极建立并完善研讨机制,打破不同学段的场域间隔,利用校际交流、教育研究会等,相互学习对红色资源的研究与运用;动员各级各类教师加入对未来教育工作者的培养中来,积极开展团队合作,在深入研究红色资源、提升自身红色底蕴的基础上研发专用的红色资源系列教材,从“背靠背教学”真正走向“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四、结语

红色文化传承并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内涵,红色基因是当代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的直接来源,红色精神是引领中华儿女坚定信仰、投身祖国发展建设的根本力量。教师教育课程作为专业性极高的教师培养型课程,其中蕴含的育人价值对师范生人生目标感的促进、职业使命感的形成是极为重要的。

以大学生为中心,以高校教师教育课程为主阵地,教师教育者在实际教学中合理地运用红色资源,能够切实提高教师教育课程育人实效,真正优化高校师范生培育质量,从而帮助师范生以“准教师”的身份在不同学段中起到枢纽作用,促进各学段教师队伍德育理念与德育水平的全面提升,有力助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构建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4.

[2] 张天华,李莲.推进红色资源与大中小学思政课有机融合[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11-11.

[3] 崔洋洋,尤悦,康丽滢.承德地区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现状及路径研究[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2(4):119-123.

[4] 秦专松.红军文化资源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中的运用[J].老区建设,2022(17):72-80.

[5] 刘智,张超然.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基于“U-G-S”教师教育模式的视角[J].现代教育管理,2022(1):93-100.

基金项目:2021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学生主体视角下的教师教育课程思政话语体系构建研究”(2021SJA2158),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021年立项项目“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背景下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课程内容创新研究” (202112917025Y)。

*本文通讯作者:朱以财。

猜你喜欢

红色资源师范生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师范生教育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改革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有效发挥红色教育基地作用开展兵团组工干部党性教育
原中央苏区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
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中红色资源的有效应用
近代上海的“红色资源”为何丰富
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研究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