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西县传统丧葬习俗透析
2023-06-11王钰淳
王钰淳
一
安徽省岳西县的丧葬习俗中有一个重要且特别的阶段——“浮厝”,就是将棺材放在厝柩中,暂不入土,浮厝期一般是三年。浮厝若干年,是为了等待肉体腐烂后再葬,当地人认为死者尸体不腐烂就下葬会对下一代不利。在死者被确认逝世后,由本家族的人向亲朋好友以及邻里报丧,同时召集家族中的主事者同死者的家人共同商量丧事的准备工作。
在报丧的同时移尸,第二个仪式是“停尸”。死者的亲属将尸体放到门板上,然后在死者的头部旁放两个鸡蛋和一碗饭,这碗米饭必须由满满的两碗米饭合并,且凸起部分呈碗底状,还要在米饭上插三根筷子,据说死人的灵魂是用三根筷子吃饭。此外,还要在死者脸上盖上一叠纸。这时,死者的至亲女性同辈和后辈在一旁哭丧,以此表达对逝者的悲痛之情,男性则负责烧香纸,意在让死者一路走好。若有客人来到家中吊丧,儿子和媳妇要下跪接客。
“停尸”三到五个小时后,等死者至亲基本到齐后便开始给死者“沐浴更衣”,沐浴之后,死者一般穿以红色和藏青色为主的“五领三腰”,即五件上衣和三条裤子。这个仪式的结束便意味着死者从服饰上与先前的世界分隔开。
紧接着“入殓”。入殓的第一步是把死者抬进架在凳子上的棺材中,即“入棺”;第二步是“升棺”,把棺材抬高至桌子上,然后盖上棺材盖,并在棺材盖的前中后三个位置放三盏油灯,为死者照亮通往另一个世界的路。
随后,道士开始“做法”。这个仪式一般持续一个晚上,最长的则是七天七夜,不过这种情况极少见。道士做法第一个阶段为“靠棺做法”。做法时,道士和死者亲属组成一条长队围着棺材转圈以吊唁死者,道士口念祭文走在最前面,紧随其后的是捧着死者灵牌的长子,次子等则分别拿着招魂旗和死者遗像依次往后站,再往后就是手捏香的其他亲属,包括同姓家族的晚辈。每转完一圈都有一个人专门放鞭炮、烧香纸,亲属在此时则要下跪磕头。做法的全过程都会敲锣打鼓以渲染气氛。第二个阶段是“走灯”。参与“走灯”的人员还是做法时的队伍,只不过领队的道士可以稍作休息,而由手拿火把的人带队,此时的亲属大多拿着莲花灯而不是香。此外,“走灯”的路径不再是棺材旁,而是从死者家到厝柩地来回一趟,这里的“来回”是以圈的形式完成,而不能走回头路。在“走灯”期间,路遇住宅时,住户需要在门前烧香纸送死者,死者家人为表示对住户的感谢,则放鞭炮、烧香纸、磕头回应住户。就算行路中没有住户,吊唁队伍还是会隔一段时间放一次鞭炮、烧一次香纸。一圈走完后,“走灯”阶段就完成了。第三阶段“二次靠棺做法”。同前一阶段的做法过程大体相同,只是在路径上,从第一阶段的屋内棺材旁转圈转为屋内屋外来回转,这里的“来回”同样遵循不走回头路的原则,这次“做法”将一直持续到天亮。“做法”仪式结束,生者已经在空间上接受死者的离开。
随后为出殡。出殡要根据风水师算好的时辰进行,由四个人将棺材抬到厝柩地,其他亲属簇拥左右直至厝柩地,将棺材在指定位置放好后便开始烧香纸、鸣鞭炮,待香纸烧完,亲属向死者磕过头之后便可以离开厝柩地,出殡仪式就此结束。
出殡之后就要给死者“落位”。在“落位”之前需要在死者家的大堂中摆上“灵屋”,“灵屋”是指给死者在阴间住的房子。死者家属要在“灵屋”前放三杯茶和三杯酒,直至“送灵”那天,每天都要换一次茶酒;“落位”是指于風水师算好的日子里在厝柩地建一个厝柩临时寄放棺材,“落位”当天死者的亲朋好友纷纷送来香纸,并在厝柩前烧给死者,同时还要鸣鞭炮、磕头;此外,这一天还有一个重要事项就是按照礼仪招待客人用餐,岳西人称之为“礼客”,因此“落位”又被称作“礼客”,岳西人习惯叫后者。待客人用餐离去,整个“浮厝”前期至此结束。
二
葬礼的边缘期的上限自然是由生到死的转变,即灵魂脱离肉体,而下限则是灵魂找到归宿。由此,浮厝期恰好就是丧葬仪式的边缘阶段,该阶段主要有下述三个仪式。
第一个仪式是做“七”。中国汉族普遍有做“七”的习俗,即人死后每隔七天祭奠一次,共祭七次,到七七四十九天止。在岳西县,死者的至亲是七次祭奠都要来,而稍微疏远一点的只需参加“单七”的祭奠。做“七”当天,客人会拿着香纸送到死者的家里,死者家属会在中午设宴招待客人用餐,用餐后,客人和家属会一同到厝柩地给死者烧香纸、放鞭炮、磕头,结束后方可离开,这次的“七”也就做完了。在这七次祭奠中,有人家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选择五七或者七七给死者“送灵”,也就是将死者的灵魂送往阴间。“送灵”这天,亲属们拿着灵屋、香纸、冥币等烧给死者,随着时代的发展,还会有汽车、洗衣机、冰箱等纸扎。待一切烧尽,死者在阴间的衣食住行也就有了保障,遗属便可安心地从厝柩地离去。
第二个仪式是百日祭和周年祭。百日祭是指死者去世后的第一百天举行的祭奠;而周年祭有三次,分别为死者去世后满一年、满两年和满三年举行的祭奠。
第三个仪式是“做清明”。在死者去世后的第一年的二月二日举行的祭奠即“做清明”。这次祭奠的具体流程也同做“七”相似,但是时间规定为上午,而且在去厝柩地时,除了拿香纸、鞭炮等,还要拿汤粑,这是一种比汤圆略大且实心的糯米团,把这个拿到厝柩地后,等到亲属们在厝柩前面或者下方聚齐,便由专门人员在厝柩上方往下抛汤粑,亲属则争先恐后地接住汤粑,接的越多意味着会有更多好运。一般抛汤粑是祭奠的最后一个流程,汤粑抛完后“做清明”基本就结束了。
三
岳西的“葬坟”是指在死者去世满三年之后,将死者从厝柩地转至另一个风水宝地进行土葬。“葬坟”的时间一般选在冬季,而具体的时辰和地点则由风水师盘算得出。
“葬坟”的第一步是整骨改棺。开棺将骨头整理好改放到另一个小棺材里,一般这些工作都由木匠负责;改棺后,死者的至亲将一寸左右的藏青色三角布放在身上捂暖,再由木匠把捂暖的三角布放至死者遗骸的颈部;然后,还要在遗骸上盖上亲朋好友送的片巾(一块能从脚部盖至死者颈部的布);最后,把石灰铺满死者的遗骸只留头部便可以盖棺。
二是迎坟。改棺完成后,便在指定时间,敲锣打鼓地把死者的遗骸送至土葬地,在棺盖中间要放上一只公鸡,一般是由两人抬到埋葬地,如果路遇住宅,便和“走灯”时一样放鞭炮、烧香纸、下跪以示感谢之情。
三是入坑升棺。到了土葬地,风水先生根据棺材大小和坑位再次确认“落位”山向是否最优,确认无误后便把棺材放入坑中,即为“升棺”。
紧接着是念地契。“升棺”后,风水先生开始念地契,念完之后随香纸一起烧给死者。地契燃烧时,有两人先把棺材两头同时倒上接地契的土,而后将棺材旁边填上土和石灰,直至和棺材平齐,只留棺材盖露在地表。
然后是呼龙。据称,龙来便“发”,亡者在土中能安宁发福,子孙后代在世便能健康如意、家道兴旺。“呼龙”也是由风水先生进行,主要就是按照祭奠流程讲“好话”,风水先生开口时,鞭炮齐鸣。当讲到“金鸡叫”时,便由专人将鸡冠掐破,并把鸡冠血滴到棺材的前、后、中三个位置,对于这只公鸡要么放生,要么在家饲养三年;在最后,一般会念“一把珍珠撒向东,代代儿孙……”这时死者的直系后代儿子、女儿、孙子等牵着衣角接住风水先生撒下的米;在“呼龙”结束之际,派人把梯子放在棺材前方的高坎处。随后,接米者争先恐后地把米倒至棺材头部并爬上梯子,据说先爬上梯子的人就会有好运。
最后是筑冢立碑。“呼龙”结束后,亲属们便一层石灰、一层土把棺材埋起来,并拢成尖包状,然后根据看好的山向立碑。立碑完成后,再次烧香纸、放鞭炮、磕头,葬坟仪式至此结束。
四
笔者认为,这一丧葬习俗具有引导作用。即死者在这一习俗中的各项仪式的指引下,逐步从“肉体与生前世界分开的分隔阶段”到“灵魂在生前世界和死后世界徘徊的边缘阶段”,再到“肉体和灵魂都真正融入亡者世界的聚合階段”,最终顺利地找到属于死者的归宿,从此开启死者的“生活”状态。
就生者而言,丧葬习俗有三大主要作用:一是抚慰作用,生者通过举行丧葬仪式让死者的肉体和灵魂都得到最好的归属,生者也就会在心灵上得到慰藉;二是凝聚作用,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在整个丧葬仪式的过程中,死者的亲朋好友和邻里会数次齐聚一堂共同哀悼死者,丧葬习俗极大地增加了与死者相关的人们的往来,从而增强了亲属间、朋友间和邻里间的凝聚力;三是教化作用,丧葬仪式大多是晚辈为了向长辈尽孝所举行的,那么“尽孝”的文化传统便在丧葬仪式中不断传承,教化着一代又一代人。
通过对安徽省岳西县的丧葬习俗做出的分析可知:传统丧葬习俗作为一个仪式过程,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以土葬为代表的传统丧葬习俗在践行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建立厝柩和“葬坟”浪费土地资源等,全国各地便相继开展殡葬改革。时至今日,殡葬改革正在积极向好发展,传统丧葬习俗则在人们的民俗生活中逐渐淡化。
作为一种民俗仪礼形式的丧葬习俗,它的产生与传承不是偶然与莫名的,而是与整个自然和人文的大背景如影随形,它因能够满足本民族的政治、伦理和心理等多方面的功能而被社会所接受并沿袭。因此,在推动殡葬改革的同时,批判地继承传统丧葬习俗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