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中老年妇女“念经”活动考察
2023-06-11韩丽莎
韩丽莎
一
镇宁县位于贵州西南部,在该县丁旗镇每年观音圣诞日举办的庙会、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的拜龙神菩萨等活动中,当地中老年妇女都要“念经”。
20世纪90年代,镇宁县丁旗镇几个老年妇女根据道士的经文自学自唱,经过小群体内的传抄传唱,逐渐演变成一个“念经”群体,参与到农村还愿、拜忏和超度仪式之中,“念经”活动也成为仪式中的一环。一次仪式需要五个妇女,以配合主持仪式的道士完成经文念诵。道士念诵的经文为“大经”,老年妇女念诵的经文为“小经”,“小经”是作为“大经”的辅助而存在。该群体的信仰区别于正宗的佛教信仰,是带有消灾祛祸、福佑还愿等目的的民间信仰,經过多次实践后逐渐成为当地拜忏、还愿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镇宁县丁旗镇的拜忏活动分为两种情况:一种与丧葬仪式相结合,为离世老人忏经,叫作超度;另一种为在世老人忏经,目的是提前解除该老人一生的罪孽,离世后就不用举行此仪式。
仪式有一套严格的程序,一般进行两天。第一天为道士为忏经人“起经”,即请来文殊、观音、普贤、地藏四大菩萨,并开始供奉。五位陪经老人只需要到主家进行参拜,向菩萨表明自己来过。
第二天程序较为复杂,由起经、念经、交经、拜忏四个环节组成。仪式开始前,主家要为念经人准备一块新毛巾和红布,念经人把红布放在毛巾上,然后将经文和数珠放在红布上,此行为叫作“兜经”,体现了仪式的神圣性。
起经,即念经人在“念经”之前大声念诵《起经辞》以向菩萨报到,代表忏经即将开始,内容为: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授持,要解如来真实意。
接着开始念诵经文。为在世老人忏经,篇目多为《观音经》《血盆经》《解冤经》《五蕴菩萨五蕴经》,若为离世老人忏经,则要增加《阎王经》。念诵的文本无顺序,时间上与道士的“大经”同步进行。过程中,陪经老人手持数珠,共有108颗珠子,以此进行计数,每念完一遍经文便拨动一颗珠子,念足一百遍即完成一段经文,叫作“一百”。其余八颗珠子作为替补,念诵过程中若出现错字、漏字情况则算作废,用剩下的珠子补齐继续念满一百遍,此过程叫作“补经”,然后才能开启下一段经文。在开启新经文之前,念诵人要进行“翻珠”,即随《翻珠辞》翻动珠子,内容为:
一串数珠五十双,手拿八大八金刚。四大菩萨分左右,家中有个地藏王。地藏王菩萨有个宏愿心,猿猴要度好人心。禅杖铲开无边土,明珠照化铁为城。珠子树,珠子根,说起珠子有根生。人人学得珠子会,四大冤孽翻得清。
交经,陪经老人向道士交接经文。五位老人将各自念过的经文相加汇报给道士,通常记录为“某某经几百”,同时需要念诵《交经辞》:
心经起,心经落,说起心经无交割。这本经书大如天,要翻经书也不难。恐怕弟子念经失落字,要念这本经书来陪经。白鹤飞来过九仙,诉经之人听详因。天地人和人行善,不如放他去修仙。念经之人坐在金桌边,交经娘子站在神面前。念得一遍交一遍,遍遍交在神面前。诉经之人报福善,交经娘子保平安。开金厂,成金库,念经人不识数,要请菩萨到白树。念经圆满一宝圆,功果圆满得圣贤。菩萨识我轻佛祖,手捧明珠上青天。(阿弥陀佛)
陪经老人完成念诵后,开始配合道士完成相应仪式,即手持三炷香随道士的节奏进行拜菩萨,以表达敬意,此过程叫作拜忏。
“念经”活动的第二个主要仪式为少儿还愿。中国民间至今还流传这样的口头文本:“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过路君子念三遍,保佑小儿一觉睡到大天亮。”当小儿常哭闹时,大人便会写上类似的话语贴在路边墙上或电线杆上,祈求路过的男子能诵读三遍,帮助小儿解除冤灾。为少儿“念经”亦是同样道理,只是相比之下较为正式。大人因为少儿不乖便进行算命,由此许下愿信,当小儿情况出现好转,许下的愿信便需要还愿,于是再选定特定日子以剃头的形式进行还愿,辅助以立指路碑的方式还愿。
仪式同样举行两天,第一天只需起经,第二天开始正式念诵。念诵过程的“交接辞”与为老人拜忏时一致,只是在念经之前,有一套独特的仪式。
首先要进行“开锁”和“过关口”,这中间需要陪经老人为小孩念诵祝福辞,再是小孩绕四方桌爬行,完成后手举方盘等待长辈发钱,随后长辈为少儿“披红”,目的是辟邪,结束后开始剃头,完成剃头才开始“念经”。陪经老人念诵的主要内容为《观音经》《六马经》《解冤经》和《罗猴经》,经文较简短直白,如《观音经》内容为:
观音圣旦佛门开,手捧经书拜佛来。要拜佛祖归佛位,要拜离难又离灾,要拜颜色齐一点,要拜猿猴渡棱波。观音坐在南海岸,弟子坐在宝莲台。手把栏杆一只船,脚踏莲花朵朵鲜。观音老祖能救苦,救苦救难救凡间。救得一家老小无灾难,松柏二字长齐天。(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语言为整个表演过程所要传达的信息构建框架,拜忏和还愿仪式中的经文则传达了整个仪式的思想指向。两种仪式都遵循“念经”次数越多越好的原则,念诵的文本虽有重合现象,但也体现了根据场景和对象选择不同内容的特点。
在习俗惯例的规范下,专职道士与陪经老人通过动作语言的重复,相互配合完成仪式。
二
据调查,丁旗镇“念经”老年妇女群体对于菩萨、神的名称关系存在模糊认知,这实际上也是中国民间信仰存在的普遍现象。
镇宁县丁旗镇内有泉灵寺、小山庙,农历二月、六月和九月的十九日都有庙会,丁旗镇老年妇女无不积极参与。“念经”的最初形式是念唱结合,老人跟随道士的鼓声节奏念唱,具有特定的音乐节奏。调查过程中,受访老人说道:“我们一开始听到别人‘念经觉得很好听,所以就去找‘先生的经文来抄,想自己学一学。”“念经”最直接的功能是娱乐消遣,老人们通过念唱经文、参加仪式,获得了心理上的满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部分传统民间文艺面临自然消逝的状况,但丁旗镇的“念经”活动反而越来越得到民众的认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项民间文艺在当代农村仍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念经”依托的拜忏仪式目的是解除冤孽,希望下辈子能更幸福地生活,蕴含了佛教的转世思想;还愿则通过祈祷菩萨的保佑,为小孩谋求一个美好的未来。这两个仪式直接表现了中国传统道德的两个取向:尊老和爱幼。当地民众认为晚辈为去世的老人举行拜忏仪式是履行孝道的一种体现。除了活动本身,“念经”文本也体现了履行孝道、向善去恶的教化作用,如《血盆经》就通过叙述目连救母的故事,传达了尽孝的道理;《阎王经》描述了地狱中恶鬼“上刀山、下火海”的残忍画面,表达了做人要向善去恶的道德观念,具有明显的劝化色彩。
丁旗镇老年妇女群体的“念经”文本属于当代社会的民间文学,既有对传统文学形式的继承,又根据自身所处的文化环境产生了具有地域特征的新形式。
《中国俗文学史》中记载了一篇《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有缘得授持,要解如来真实意。
“念经”活动中《起经辞》的第三句為“我今见闻得授持”,对比来看,除了“有缘”二字,《起经辞》与《开经偈》的内容完全一致,这说明了丁旗镇的“念经”与盛行于明清的宣卷具有一定的历史渊源,而从佛教宝卷也叫“经”的名称来看,“念经”的“经”即是佛教宝卷的意思。宣卷自明清盛行以来,广泛流传在民俗活动中,得到了官方和民众的认可,如产生于江苏靖江的宝卷经在2008年被列入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江苏靖江的农村还流行着一种“做会讲经”的活动,是吴方言区“做会宣卷”的一个分支,在为老年妇女举行“做会讲经”时,需要进行“破血河”仪式,并宣颂《血湖卷》:
尔时目连尊者,昔日往到羽州追阳县,见一血盆池地狱,阔八万四千由旬,池中有一百二十件事件,铁梁铁柱铁枷铁索。见南阎浮提女人许多,披头散发长枷纽手,在地狱中受罪。
丁旗镇老年妇女群体“念经”活动中的《血盆经》为:
尔时目连尊者,昔日往到羽州城,追阳县,看见血盆池地狱,苦楚难当。阔八万四千由旬,池中一百二十件事。铁梁铁柱铁枷铁锁。看见南阎浮提许多女人,披头散发长枷杻手,在地狱中受罪。
对比全文,《血盆经》与《血湖卷》在部分词语表达和断句上虽存在差异,但表达的意思却如出一辙,由此更加说明了此“念经”活动与江南地区的宣卷传统具有文化同质性。与宣卷相似的“念经”很可能就是江南地区宣卷传统的一种演变,而念诵的经文则是宝卷经的一种延续。
学者车锡伦将宝卷的发展历史划分为“早期的佛教宝卷”“明清民间教派宝卷”和“清及近现代的民间宝卷”三个阶段,不同时期、地区的宝卷在各地的文化环境中产生不同的价值取向,宣卷也具备了不同的社会功能。明代以来,贵州开始进入以中原为统治中心的状态,涌入大量外来移民。从丁旗镇“念经”文本可以看出,宝卷传播到贵州农村后,由于受到当地文化的限制,其文学性遭到流失,经文从五六千字的长篇转变成了几十至几百字不等的小段短篇,且故事性减弱,更多的是作为精神寄托与民间信仰相结合,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讲唱经文,但其作为宣讲宗教教义的讲唱方式没有改变。“念经”文本虽是“大经”的陪经,且在篇幅和复杂程度上不及“大经”,但其文本内容依然表达了当地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愿望,体现信佛人、仪式参与者的价值取向,如“救得一家老小无灾难,松柏二字长齐天”“受诸快乐,衣食自然,长命富贵”就表达了民众祈求长寿和善报的愿望。黔中汉族地区以农耕为主,从“万石五谷收上仓”能看出,“念经”的目的已经超越了“保平安”,还包含了农耕文明下当地民众对农业健康发展的现实需求。
镇宁县丁旗镇老年妇女群体的“念经”活动与念诵文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表演事件”,该活动作为民间信仰的一种衍生活动,成为当地民俗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个案分析,能看到中国传统民间文艺讲唱在当代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并根据地域文化形成了新的文化形式,“念经”与拜忏、还愿等民俗相结合,将宣卷这一民间文艺讲唱形式延续,继续发挥了民间文学的社会功能和文学价值。从民众社会生产和心理需求的角度看待民间文艺,能让我们更加了解民间文艺和民间文学存在的价值,帮助我们理解当代农村的社会观念和道德追求,对传统民间技艺的保护和农村的发展转型具有一定意义。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