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念分解过程落实以生为本

2023-06-11鲁柯米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23年4期
关键词:新课标教材素养

鲁柯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一方面继承语文教育“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等美好传统,一方面强化了以人为本的导向,并把中华优秀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主题共同摆在了突出位置,明确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培养目标。同时,通过选择及确定能够反映世界相关文明的成果体现、反应科技进步与日常生活的题材,特别注重以学生生活为基础,重视实践活动的开展。这些特征的结晶有两个理念,一是核心素养,二是学习任务群。对这版课标的贯彻,也应从理解理念开始,在教学过程中落实,落脚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一、理念理解

(一)正解核心素养

教师应当十分重视对学生在核心素养方面的学习培养,以语文课程的特征及其学习要求为基本出发点,对于核心素养的导向及其价值作用应当予以明确。“文化自信”要使学生在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对于我国的文化生命力应当有十分坚定的信心;“语言运用”强调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育学生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恒久魅力、丰富内涵,培育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深厚情感;“思维能力”是指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求知欲以及对世界的新奇感要予以重点培养,鼓励他们大胆探索创新;而审美创造的要求体现在语文教学方面则是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及意识。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具有整体性的,并不能单独分开来。而对于核心素养的培养,善于运用语言则是基础,在此基础之上,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创造力才能得到更好发展,文化自信在此基础上也才能得以培育。

(二)把握学习任务群

新课标通过三个层次设置学习任务群。第一个层次为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即“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第二层次设置为“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三组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第三层包含两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这六个学习任务群,整合“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等相关的语文活动,根据学生的学龄特点进行调整和完善,在学习中,可将学生内在价值外显,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素质培养,指向明确。

二、过程落实

将理念扎实落地,重在深入研读课标,研读教材,明确年段、学段、本单元、本课书的训练目标,进一步关注语文要素的习得,核心素养的形成。教师还要特别注重通过教师的教学实现学生自身文化的深度积累,同时还要关注基本的语言能力提升,帮助学生改善学习方法,从而使学生养成会学习又善于学习的良好习惯。教学的时候,要踩实每一课、每一个单元、每一册书的训练目标,做到“一课一得”,不要过度地去强调体系化的形式构建,更要注意防止过多的形式化操练。要目标明确、胸有成竹,知道每一个年级、每一个学段对于语文学习的要求是什么,如何做到这些要求以及每一堂课的关键知识点及其意义是什么,通过哪些方法帮助学生掌握。

具体而言,一是认真研读新课标,从整体上把握语文的课程设置性质、课程教学理念、课程开展目标、课程教学内容、学业质量检测及课程有效实施,明确新课标对年段、学段的要求。二是认真研读教材,反复多遍地读,做到对编者意图、课文内容、语用目标心中有数。三是看单元导语。每个单元都会提出教学的要点,给出人文主题和语文学习要素,帮助教师从单元整體把握教学目标和方法。四是参照教师教学用书。教学用书以教学主要内容以及课时等方面为基础,有针对性地给出指导建议,同时对于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进行详细分析,例如对教材的解析、教学目标等,会有知识点、训练点的提示,利于把握住教学重难点。五是弄清每篇课文后面的思考题及各个栏目的要求,思考题常常体现对本课教学人文主题和语文学习要素训练的要求,也可作为教学目标去达成。

需要注意的是,语言文字训练方面需要得到更多的重视,要加强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但“随文学习”的办法不能丢,一切学习语文的方法应在语言文字的情境中去体会、习得和运用。教师明确此要求,就能做到心中有数,而后在语文教学时将语言训练落到实处,规避从概念到概念,就知识讲知识的教学误区。

三、以生为本

无论按“核心素养”还是“学习任务群”理念,新课标最终都指向学生未来的发展,以学生的综合水平提升作为出发点。

(一)能读会诵

新课标要求学生要能使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课文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是充满个性的、具有鲜活特性的,是跃出纸外的,充盈着读者个人的理解力和想象力,经过了既流畅又有感情的朗读之后,作品也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教师对课文的朗读能力提高了,对于教材的研读也就相当于迈向了成功的一大步。有经验的教师在备课时,“书读不熟不开讲”。如果一堂课中,师生的朗读都十分生动精彩,这堂课必然是成功的且充满了活力。实践充分表明,朗读对学生发展形成思维能力,激发形成情感体验,陶冶丰盈精神情操,形成良好语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用心用情的诵读,本身就是对文本极好的诠释。此外,对优秀篇章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是十分必要的,大量的记诵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积累语汇,增强语感,同时也是浸润学生心灵,增强学生意志品质的手段。

(二)能识会写

学习“汉文化”,汉字是根本,这一教学理念的体现在先识字再加强对拼音的学习。“人生聪明识字始”,因此一年级要“先学汉字,再学拼音”。

新课标中对“识字与写字”的目的,也有明确而具体的规定,高频词有主动识字、独立识字,感受文化内涵、书写习惯养成等。小学识字写字的阶段目标:一年级识写分流,多识少写;二年级则主要是汉字结构方面的指导;三年级则在于写字方面;四年级重点在于句子以及段落的学习和书写,同时对于书写速度有了一定的要求,能了解常用汉字音、形、义之间的联系,初步建构汉字与生活中事物、行为的联系,初步体会汉字的文化内涵。五、六年级着重指导古诗、短文等完整篇章作品的书写,在书写中感知汉字的优美。

(三)能思会悟

语文学得好不好,很看个体的感悟行不行,教师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独特的感悟力。从教材课后思考练习题、阅读链接到与其他课程的关联,再到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都是可以着墨的点。如思考练习题,引导学生重视对文本的朗读和整体感知,特色句式仿写等,对其设计的目的深入地了解分析。教师也可以更深刻了解教材编排的语文学习要素的“隐性体系”,制定好年段目标,同时可以根据习题提示的知识点、能力点大胆取舍,确立精准的教学目标,从而有效地展开教学,训练学生思维,帮助他们能思会悟。

(四)能赏会析

学生对文本的赏析能力,其实就是阅读理解能力。而这一能力的主要体现是对于语言及文字的综合分析能力,把握文章由内容到形式的表达方式,包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结构、情感、表达方法等。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要把开展读书活动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引导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通过关注、提升阅读理解能力,有利于学生感知阅读带来的乐趣,从而乐于步入书的世界中,养成阅读的好习惯。通过带领学生多读书、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有效引导学生把通过语文学习而获得的阅读策略,迁移运用到不同的情景或文本中去,把帮助学生掌握丰富的阅读策略作为主要目标,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予以加强,这就是能赏会析。

(五)能学会用

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认为,进入瞬息万变的21世纪,学校教育目的应该指向“21世纪的新技能”,要让学生有应对社会问题的能力以及更强大的心理素质,这就需要教学转型:从“知识本位”的“被动学习”转为“素养本位”的“能动学习”。”这对小学语文教学有极大借鉴。为增强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主动性,统编版教材鼓励学生通过语言活动、阅读技巧,建立语用知识、提高语文核心素养来积累学习汉语的经验。语用意识在教材中的训练应包含六方面:①让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②学以致用,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价值和意义。③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情境教学,引导学生在语言情境中学习语文。④教学中重视传授给学生有运用价值的语文相关知识,让语文学习为学生的现实生活而服务。⑤既要关注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还要关注学生语用水平的提升。⑥写话练习、习作练习要注重与生活的相关联系,引导学生反映自然真实的生活情境。

猜你喜欢

新课标教材素养
教材精读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教材精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教材精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教材精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