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有效情境擦出思维火花
2023-06-11卫彦辰
卫彦辰
记得在一次课堂教学竞赛活动中,我选择了“搭配问题例2”作为教学内容。我一直在琢磨该如何导入才能吸引学生眼球。当我把目光聚焦于学生的营养早餐——“一周食谱”时,我心中一喜,这和学生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多么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素材啊!由这样的实际问题引入,非常“符合”新课程理念。
于是在试教时,我的设计是,问题呈现:同学们,我们吃的营养早餐,一个星期的营养食品是怎么搭配的?星期一吃什么?星期二吃什么?星期三…?为什么要这样搭配?通过填表呈现一个星期的早餐搭配。由此我提问:要是把营养早餐稍换一下,换成上衣、下装搭配,你还会吗?接着,我让学生自学课本第102页例2的穿衣搭配,最后汇报交流自己的想法。
试教结果,效果却不如愿。大部分学生游离、冷漠甚至有些木讷的眼神告诉我,创设的情境并没有激起他们的一丝兴趣;还有自学环节,根据他们此时的表现也达不到预期的目标。课后我迫不及待找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原来他们对搭配的意思模糊不清,为什么要搭配也不明确,那些抽象的符号更是搞不懂是什么意思。中上水平的学生得到的是这样的反馈,那中下水平的学生更是别提了,我不禁陷入反思。
反思:我自认为我创设的情境已“符合”文本要求,為什么学生却不喜欢?也许,我们成年人所认可的,孩子未必认同。也许我创设的情境,只是我一厢情愿、自以为是罢了,我并没有考虑学生们的心理需要,只是在用成人的眼光看问题。那些所谓的营养搭配,看惯了,吃腻了,本身就不是他们心中喜欢的膳食搭配。也许,我们应该考虑如何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用他们易于亲近的、接受的途径、方法来进行教学。
为了弥补上一节课的缺失,我在想如何调整教学设计,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数学问题上来。课间,当我看到孩子们穿的五颜六色的衣服时,我心上顿时有了眉目。有了眉目还不行,还得做好充分的准备:我以“六一”节为契机,与学生聊起“六一”节希望爸爸妈妈买什么样的衣服给自己,然后我挑选有代表性的衣服搜索图片,打印、剪贴。万事俱备后,我重新设计了以下让学生“有所获”的教学片段:
一、开门见山,理解“搭配”含义
师: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到哪些问题?(先板书课题)
生1:搭配中的学问是什么呢?
生2:为什么要学习搭配中的学问?
生3:什么是搭配呀?
师:这个问题很好,什么是搭配?谁能用例子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1:就像左腿和右腿搭配走路一样。
生2:上衣和裤子可以搭配在一起。
生3:妈妈煮的粥里也有各种食材搭配。
师:是的,像左腿和右腿之间、上衣和裤子之间、吃的食材之间都有着搭配现象。看来生活中搭配的现象还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就研究搭配里的学问。
二、问题探究,感悟有序表达
师:小朋友们,提前祝大家“六一”快乐!小红妈妈准备给小红买一套新衣服,参加“六一”活动,从你们心仪的上装和下装中推荐一套,小红的上装可以怎么和下装搭配?(出示:黑板上出示事先剪贴好的2件上装、3条下装,提醒必须1件上装搭配1条下装)
(同学们争先恐后举手发言)
生1:第一件上衣和第三条裤子搭配。
师:他的回答老师很满意。他用到第一和第三这样有序的数字,表达多准确啊!
生2:第一件上衣和第二条裤子。
生3:第二件上衣和第三条裤子搭配最漂亮。
师:听同学们的交流,你觉得搭配的方法一共有多少种呢?想一想,把你的想法记录下来。
师:(过了一会儿)有几种方法?你们研究出来了吗?
生:6种。
师:哦,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的答案。刚才,我巡视了一下,看到了同学们不同的思路,我们一起来看看,好吗?(选几种不同解法的作品展示)
生1:(走到黑板前,边拨弄老师张贴的上衣和裤子图片边用文字表述)第一件上衣和第一条下装,第一件上衣和第二条下装,第一件上衣和第三条下装,第二件上衣和第一条下装,第二件上衣和第二条下装,第二件上衣和第三条下装。
师:看看生1的方法,你觉得如何?(引导评价)
生2:生1的表达很清楚,很有条理,也很有顺序,先从第一件上衣出发思考,再从第二件上衣出发思考。
师:生2说得真好!尤其是你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她是在有顺序地思考(板书:有序)。这种思考的结果有重复的吗?
生:没有!
师:有遗漏的吗?
生:没有!
师:大家看,有序地思考才能够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把掌声送给生2!
师:接着再瞧瞧其他同学的方法。
生3:我用两个不同颜色的圆圈代表上装,用三个不同的正方形代表下装,用线连起来。从第一件上衣出发连线下装有3种,从第二件上衣出发连线下装有3种,一共有6种。(看插图)
生4:两件上衣分别用字母A1、A2表示,用B1、B2、B3分别表示三条下装,连线,也有6种。(看插图)
生5:上衣分别用字母A、B表示,用数字1、2、3分别表示三件下装,连线,也有6种。(看插图)
生6:我用算式:3×2=6(种)或3×2=6(种),共有6种。
师:学习需要相互借鉴,相互取长补短,比较生1和生2的方法,你认为哪种更好?
生7:生3的好!很清楚。
生8:生1的也很清楚,但就是有些麻烦,写的字太多了!
师:是呀,图画表示是比文字表达更简洁。
师:(指着生5的搭配方法)这种方法大家能看懂吗?
生:能。
师:既然能,再比较一下生5和生3的方法,你有什么看法?
生9:我觉得生5的方法更好,更简单!写数字代表下装又快又好写;圆圈、正方形有时随手画画不正,
生10:是的,用字母和数字表示上衣和下装更简单,也很方便。
师:的确,数学不仅仅要学会思考,还要学会用文字表述,画图以及会灵活运用数学的符号——如用数字、字母来表达自己的想法。由此看来,符号表示更加简洁。
生11:我认为生3、生4、生5的方法都差不多,只是用了不同的图形、符号、数字代表上装、下装了。
师:哇,凤思楠有一双火眼金睛!一眼看清了三位同学表达的大同小异。的确,这样简洁、明了、有序的思考,非常直观,把抽象的事物变得简单了。我们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以上这些了不起的同学!
师:谁能交流一下生6这个同学的方法?「展示算式:3×2=6(種)或3×2=6(种)]
生12:他先固定上装,从第一件上衣出发连下装有3种,从第二件上装出发连下装也是3种,一共有6种。因为连线时有2个3,所以就有6种不同的穿法。
师:哦,这位同学理解得真棒!用算式表示确实更简洁,但是要想用算式表示,必须有清晰有序的连线,想想解决这个问题只能从上衣出发连下装吗?
生13:也可以从下装出发连上衣。第一条下装连两件上衣,有两种穿法。从第二条下装连上衣,也有两种穿法。从第三条下装连上衣还是有两种穿法。算式是3×2或者2×3。
师:(竖起大拇指)非常了不起的表达,不但清楚,而且表达有序,流利!
师:(归纳方法)結合生6的方法,我们可以体会“上装件数m不変,有一件下装就有m种搭配方法,有n件下装就有m×n种搭配方法”。如9件上衣和10条下装搭配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
生6:9×10=90(种)。
师:(归纳小结)不管是用连线法或者用图形、字母等符号表示搭配,都必须要做到有序、全面的思考,简洁、明了的表达,这是解决服装搭配问题的关键。课后,同学们也去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蕴含了“搭配的美食”?
反思:在第一环节中,我让学生结合身边搭配的例子,从“搭配”这个概念入手,让学生在看得见摸得到的情境中理解“搭配”的含义,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这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还为下一个阶段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心理基础。
第二环节里,我创设孩子们“六一”儿童节选衣服的情境,轻松把他们带入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到沟通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意展示从文字描述到图画表示,再到用数字、字母表示,最后到用数学算式表示,清晰地让学生经历了一个由复杂到简洁的展示过程,学生对数学符号表示简洁的优势把握得真真切切,能力得到了提升。更有价值的是,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一直在感受有序思考的过程:先固定一种,按照顺序再连线,由直观有序到抽象有序,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数学内涵得到了彰显,达到了情境与知识相融相通的境界。
最后,借用德国一位学者的一个精辟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在享用佳肴时,就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那么,在教学环境中创设有效的情境,在有效的情境中融于知识,犹如盐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学生才能在创设的情境中充满生活气息,充满灵动色彩,才能极大地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丰富他们的学习内涵。是的,只要用心,我们教师一定会让乐趣充实枯燥的课堂,让思维的灵光在课堂上摩擦出闪亮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