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产教融合的化工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

2023-06-10秦传高王建强刘亭亭

化工管理 2023年16期
关键词:生产性石油化工产教

秦传高,王建强,刘亭亭

(1.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 石油化工学院,浙江 舟山 316021;2.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浙江 舟山 316021)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提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要积极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017 年12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2019 年1 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这些文件从顶层设计到具体落实,从制度安排到实施意见,为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办学和改革指明了方向[1]。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内在要求[2]。

1 生产性实训基地特征

生产性实训作为职业教育中重要一环,将企业生产场景、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引入到学校实训基地,并按企业岗位任务开设实训项目,校企双师联合开展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3]。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指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共建集教学、生产、培训、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实训平台[4-5]。

2 生产性实训基地存在问题

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推动产教融合的重要载体,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6]。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仍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 实训基地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当前基于产教融合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企双方大多在合作之初,签订合作协议,约定合作的形式和内容、合作的权利和义务,但在后期的运行管理方面,校企双方投入的力度不够,实训基地的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7]。

2.2 实训基地的生产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由于化工生产具有工艺复杂、产品多样、技术要求高的特点,当前大多化工生产性实训基地从单门课程和单一功能实训室出发,缺企业的参与和实际生产项目的融入,部分实训项目与生产过程脱节,与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脱节[8]。

2.3 实训基地社会服务功能未充分发挥

当前部分生产性实训基地只停留在满足学生实训教学上,未能在企业员工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和技能比赛等方面,服务好企业,未能充分发挥好其社会服务功能。

3 化工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举措

石油化工学院生产性实训基地,由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中国石化镇海炼化分公司,中化兴中石油转运(舟山) 有限公司等浙江省头部石化企业,以“共建、共享、共赢”的理念,共同建设而成,实现了学生从基本技能操作,虚拟训练到生产实习以及创业技能的系统性的培养,企业能够在基地完成员工入职培训,转岗培训和能力提升培训。目前实训基地面积达6 120 m2,建有化工仿真中心、化工实训中心、化工装备中心,设备总价值5 610 万元。实训基地2020 年12 月获批化工技能鉴定站,可开展化工总控工中级工和高级工职业技能鉴定。

3.1 坚持“共建、共享、共赢”原则,建设“四位一体”的多层次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坚持“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石油化工学院与合作企业共建了集“教学、培训、鉴定、竞赛”于一体的化工生产性实训基地。按照“三中心、一基地”的功能定位,在舟山市政府和岱山县政府的支持,实训基地初步实现了“舟山石化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舟山石化产业社会培训中心、舟山石化技术服务中心、舟山石化人才培养基地”的基地功能。

3.2 瞄准国家战略,深化“校企共育,工学结合”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石油化工学院紧密对接国家战略—舟山绿色石化基地的人才需求,以服务舟山群岛新区和浙江省石化产业的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校企融合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方法和途径,与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中化兴中石油转运(舟山)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了“校企共育,工学结合”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实施校企联合“双主体”培养,进一步梳理2 年在校、1 年在企业的“2+1”双主体培养过程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石油化工学院立足岱山职教园区特有的中高职办学融合模式,对接岱山职业技术学校,进行“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设计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中高职有机衔接课程体系,提高了中高职一体化培养质量。

3.3 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覆盖石化全产业链的实训课程体系

根据合作石化企业的生产装置,确定核心工艺,开设覆盖石化全产业链的且具有典型性的实训课程,实现了“一专多能”。邀请合作企业专家合作开发实训课程,提高课程的工程性和应用性,并定期安排企业专家进校园给学生授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4 同心同向,构建产教融合型“双师”师资团队

石油化工学院与合作企业同心同向,一起构建产教融合型“双师”师资团队。一是通过校企深入合作,借助“访问工程师”“企业顶岗锻炼”等平台,安排石油化工学院年青教师进入合作企业相关装置顶岗学习,提高其实践能力,以适应基地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二是选聘合作企业的能工巧匠、技术能手定期来实训基地任教,安排学院教师与企业教师一一对接,并联合开展教学,相互切磋,共同提高。校企同心同向,共同打造“双师” 师资团队,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保障。

3.5 引入7S 管理模式,促进化工实训基地健康安全发展

将企业的7S 管理理念引入到石油化工学院实训基地管理中,实现了实训基地教学与企业管理文化的紧密融合。针对石油化工学院实际,从7S 管理的清理、整顿、清扫和清洁四个方面对实训基地现场进行了改进与提升,并将素养、安全、节约三项要素融入其中,使实训基地管理更加的规范化、安全化、有序化,同时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认同感[9]。

3.6 创新管理模式,完善化工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体制

创新管理方法与手段,通过校企共同参与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共同参与绩效考核,共同参与人才评估,形成校企融合、双主体育人的长效机制,提升服务舟山石化产业和浙江石化产业发展的能力。以校企签订的合作协议为依据,校企双方联合设立实训基地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教学工作组、职业鉴定组、社会培训组、运行保障组等专业小组,实训基地管理委员会每月召开一次会议,促进实训基地健康运行。

图1 实训课程体系

4 化工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成效

4.1 特色人才培养范围稳步增长

目前,石油化工学院实训基地与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合作培养2 批,学生达245 名,具体培养进程见表1。2022 年3 月,实训基地已积极启动中国石化镇海炼化公司“化工类”学徒班学徒选调工作、中化舟山危化品应急救援基地有限公司“应急救援类”学徒班专业设计工作。

表1 “现代学徒制”合作培养进程表

4.2 形成了中高职“二通一共”的合作机制

在岱山职教园区管委会的统筹协调下,石油化工学院与岱山职业技术学校形成了“二通一共”的合作机制,即课程融通,师资互通,资源共享。石油化工学院实训基地牵头,优选岱山职业技术学校“双高”专业,稳步推进“石油化工技术”和“石油炼制技术”五年一贯制学生培养,共同制定“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共同会商确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和质量监控等环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校企合作,按照“整体设计、三二分段递进”的模式,提高“中高职一体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双方互聘教师5 名,共同编写“中高职一体化”活页教材《流体传热技术》和《传质分离技术》。校内化工单元操作实训中心、分析实训中心和化工仿真实训中心也实现了共享。“中高职一体化”合作培养进程见表2。

表2 “中高职一体化”合作培养进程表

表3 模块化课程一览表

表4 新建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一览表

表5 新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一览表

4.3 教学改革和资源建设稳步推进

合作企业安排40 名经验丰富的技术技能专家,承担了校企合作学徒班的25 门模块化课程的教学任务。同时,石油化工学院专职教师也利用实训基地、教学资源库对部分课程开展了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教学改革,共建成11 门线上线下混合课程和25 门模块化课程。石油化工技术专业实训课学时占专业课为62.26%,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训课学时占专业课为61.98%,2021 年10 月,国家教学资源库子项目建设任务已通过学校验收,油品加工技术和芳烃生产技术标准化课程及煤焦油加氢和水煤浆生产标准化培训包已上架智慧职教资源库平台,现已进入课程运行阶段。实训基地建设3 年来,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立项省级项目3 项,厅局级项目7 项,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2 项,校级教改课改项目5 项。

4.4 三中心、一基地”功能逐渐凸显

经过“共建、共享”,新建校内实习实训基地5 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0 个,舟山石化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舟山石化产业社会培训中心、舟山石化技术服务中心、舟山石化人才培养基地”的基地功能逐步凸显。2020 年和2021 年,石油化工学院共有325 名同学参加化工总控工中级工取证考试,共有275 名同学通过考试鉴定;两年来共有253 名同学,在合作企业进行实习实训,其中有167 名同学与合作企业签订了就业三方协议。

5 结语

石油化工学院与企业合作,建设了集“教学、培训、鉴定、竞赛”于一体的化工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初步实现了“舟山石化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舟山石化产业社会培训中心、舟山石化技术服务中心、舟山石化人才培养基地”的功能。实训基地作为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的主战场,为培养高素质的化工技术技能人才发挥了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生产性石油化工产教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石油化工应用》2022年征订启事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石油化工建设》第40卷总目次
煤矿工人生产性粉尘对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石油化工工艺的探讨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