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技巧探究
2023-06-10丁晓红
摘要:声乐演唱是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音乐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对演唱者内在气质、声音音色、艺术审美、音乐修养的综合检验。声乐演唱因为形式灵活、曲风多变、内容鲜活、贴近生活、时代感强,不仅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为社会公众所喜闻乐见。声乐演唱为突出艺术表达效果,要求演唱者挖掘探索情感表达、演唱技巧。通过加强演唱技巧培养训练,提高对歌曲作品的音乐处理能力,增强对输出效果的再加工能力,进而更加深刻地展示歌曲内涵,更加真切地表达歌曲的创作思想。提高声乐演唱技巧能够有力地促进演唱者情感神态、肢体动作与背景音乐的深度结合,更加细腻地表达歌曲内涵,有助于塑造更加生动鲜活的艺术形象,增强声乐演唱的艺术感染力、视觉冲击力和表现力,有助于进一步发挥民族声乐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文明进步、生活美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传播使者作用。基于此,文章探讨明确声乐演唱概念、形成演唱情感表达技巧的策略,旨在推进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与演唱不断迈向更高的水平。
关键词:民族声乐;演唱技巧;情感表达;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J6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11-00-03
民族声乐是中国音乐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是民族音乐大厦的支柱之一。民族声乐因其独特的个性被赋予了极强的表现力、感染力,并坚持与时俱进。因此,探讨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技巧,首先要了解在演唱中融入情感元素对演唱者的影响,以及提升技巧对演唱效果的正向作用。表演者要拓展自身的创作思维,放飞艺术想象,借助优美动听的音乐旋律、富有诗情画意的歌词表达,用心演绎,达到以情感人的演唱效果,延伸拓展歌曲意境,不断丰富音乐作品内涵,真切演绎歌曲,与听者形成情感认同和思想共鸣,在提升声乐演唱水平的同时,不断提升声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感染力。
1 声乐演唱中情感表达与演唱技巧的关系
1.1 声乐演唱内涵要求
声乐演唱是一个音乐术语,其强调以歌者的声音为传播媒介,通过艺术再加工,以演唱的方式呈现歌曲的内容意境。声乐演唱要求歌者具有丰富的艺术想象力、情感表达力、音乐认知力。声乐演唱不同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演唱形式灵活多样,对演唱者的艺术修养、音乐感知有较高要求,歌者要通过扎实的基本功训练形成良好的嗓音条件,深入挖掘音乐作品的美学价值,为开展声乐演唱打好基础。同时,歌者要依托扎实的基本功,将情感表达、演唱技巧与自身音质音色充分结合,充分凸显舞台艺术表现效果[1]。
1.2 通过技巧表达感情
现实声乐演唱过程中,歌者需要借助自身演技实现情感输出,与听众展开精神交流,形成情感共鸣,展示音乐作品的精神和内涵,实现音乐作品的教化。利用演唱技巧表达感情,有利于增强歌者的感情认知能力,修复对作品认知的不足,从而推进自身专业化建设,形成专业音乐素养。
1.3 借助情感提升技巧
分析歌者舞台演绎与表演效果可知,演唱技巧与情感表达是一个硬币的两面,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一方面,高超的演唱技巧能丰富歌曲演唱形式,实现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发展;另一方面,歌者通过肢体语言能深刻表达声乐作品内涵,加深对音乐作品的认知理解,以自身认知感悟实现情绪化表达,为音乐作品增姿添色,既能保证作品鲜活生动,又能给听众营造身临其境之感,增强音乐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
2 声乐演唱中情感表达与演唱技巧的重要作用
2.1 提供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声乐艺术也不例外。因此,声乐演唱必须契合时代潮流和社会环境,从传统民族音乐中汲取创作营养,提升表达能力。要紧跟世界音乐发展潮流,注重迎合现代人的音乐价值取向,调整民族声乐的创作表演方式,以满足听众需求、服务社会。应通过加强自身训练,提高专业水平,达到声乐作品创作演唱与听众认知感悟相契合的效果,借助声乐作品提升大众的情感审美水平,突出传统民族文化的吸引力,不断丰富民族声乐文化艺术宝库[2]。
2.2 提升声乐演唱者的专业水平
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与演唱技巧相辅相成,要以提升演唱者的水平为基础,以深入挖掘表现形式、呈现作品内涵,以及赋予其民族魅力为根本方向。丰富演唱形式,要把握声乐作品内容与其他音乐表现形式的差异,从大众的艺术审美情趣出发,促使歌者与受众产生思想共鸣。借助声乐作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发公众对声乐的社会作用的思考。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要提高声乐演唱者的艺术表达力,形成个人声乐风格,进行声乐艺术作品的深度加工,为作品注入生动鲜活的时代灵魂。
2.3 广泛传播民族声乐的艺术价值
声乐作品创作与情感表达技巧提升,必须立足于服务社会的理念,发挥声乐作品的教育作用。通过声乐作品对社会现象、现实生活的高度浓缩,再现社会现实和文明进步成果,表达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通过歌曲演唱与情感技巧表达,增强民族声乐的影响力,通过提高表演技巧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彰显民族声乐魅力。借助声乐作品演绎倡导真善美,赋予其传播社会美德的时代意义,进一步强化声乐作品的社会影响力和传播力[3]。
3 声乐演唱中情感表达与演唱技巧存在的问题
3.1 融合创新实践缺乏生机活力
现实中的声乐演唱情感表达与演唱技巧创新实践,存在歌曲韵律不生动、词义缺乏美感,难以引人入胜的现象。第一,声乐作品创作脱离实际,缺乏真情实感,与社会公众的价值取向、主流文化,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格格不入,难以触动听众心弦。第二,声乐作品创作刻意突出个性特质,盲目崇洋媚外,追求引入所谓“新奇特音乐元素”,不尊重本土音乐创作规律,导致声乐作品创作、曲调旋律、演唱形式生硬怪异,演唱表情和肢体动作停留在自我陶醉层面,难以打动听众,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第三,声乐作品创作过程中随意改编经典歌曲,不尊重原创,没有赋予歌曲新的时代内涵,既不能感动自己又难以打动听众,歌曲创作失去灵魂,缺乏情感表现,导致其内容空洞、内涵浅薄,缺乏藝术生命力,沦为噪声制造者。
3.2 声乐创作脱离现实实践
艺术源于生活,声乐艺术也不例外。现实中部分声乐表演缺乏细致准备,不能将艺术创作的触角延伸到现实生活中,对生活缺少观察,逃避社会实践,音乐作品创作和演唱变得枯燥乏味。作品创作不能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不出创作者的真情实感,生搬硬套音乐元素,无病呻吟式的演唱姿态令人厌烦,声乐作品创作失去了思想灵魂。声乐创作不能从实践和公众的艺术追求出发,失去了明确的艺术审美、精神追求方向,背离音乐作品创作规律进行创作,一方面听众难以接受,另一方面背离时代发展趋势,失去了创作应有的价值[4]。
3.3 声乐演唱音乐创作想象力不足
声乐演唱音乐创作想象力不足,主要原因是演唱者不能深刻理解音乐作品的深层次思想内涵,不能从了解作品创作背景以及作者所处年代等出发,真实反映现实世界,失去了再创作的艺术灵感。因此,演唱者难以把握自身的演唱风格、演唱技巧,切断了声乐演唱与作品的内在联系,声乐演唱情感技巧表达失去了与现实相关联的艺术创作基础。演唱者缺乏对音乐作品的想象力,不能从遵循作品规律出发,演唱中盲目自大,过于注重体现个人风格,把个人对音乐作品的认知凌驾于音乐作品的原著精神之上,声乐演唱与情感技巧缺乏想象力,演唱者的二次创作体现不出人物情感,大大削弱了声乐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削弱了对歌曲创作者内心世界的情绪渲染,难以引发受众共鸣。
4 提高民族声乐演唱中情感表达技巧的实践途径
4.1 厚植声乐创作艺术沃土
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声乐艺术作品创作都要扎根生活实践,夯实创造基础,从中汲取无穷的创作力量。一是提高声乐演唱的情感表达技巧,要深入生活实践,传播大众喜闻乐见的声乐作品。要运用现代化的音乐演绎方式呈现声乐作品,提高声乐作品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二是提高声乐演唱的情感表达技巧,要克服脱离现实生活,贪大求洋、浮夸绚丽、惊鸿一瞥的形式主义弊端,深刻理解声乐作品创作的意义,打造为大众广泛接受和认可的艺术精品。三是提高声乐演唱的情感表达技巧,要与理解歌词内涵、把握情感走向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艺术修养。比如,在演绎《黄河大合唱》这首脍炙人口的声乐作品之前,要了解《黄河大合唱》诞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当时的社会状况,把自己置身于可歌可泣的战争年代,深刻感受民族苦难、民族危难之际,仁人志士的爱国情怀,通过真情演绎引发听众共鸣[5]。
4.2 准确把握作品思想内涵
每一首声乐作品都有特殊的艺术魅力,都饱含创作者深沉的情感。演唱者要在了解歌曲创作背景以及歌词蕴含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声乐演唱与情感技巧。通过歌曲演唱的方式表达爱国情怀,表达对英雄楷模的歌颂等情感。要突破平铺直叙的演唱方式的桎梏,将自己的情感与歌词表达的思想内容统一起来,自觉将自己融入作品的创作情境。比如,在演绎《大约在冬季》这首流行歌曲时,演唱者要在尊重原创旋律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歌曲的理解深情表达其情感内涵,演绎出歌曲中主人公惆怅、伤感、无奈的情绪,还有与恋人分别的凄楚之情。通过淋漓尽致的表达,让听众走进创作者的内心,获得不一样的体验。
4.3 提高对声乐作品的驾驭能力
提高声乐演唱情感表达技巧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演唱者对声乐作品的驾驭能力。一是演唱者要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脚踏实地训练基本功,打好作品演绎基础。采取适宜的发声方法,恰到好处地表达歌词意境,体现声乐演唱的艺术魅力。同时,通过灵活的音色应用和情绪渲染等方式,增强声音的感染力、穿透力。二是要通过控制旋律、节奏、音色,准确把握旋律节奏,从不同歌曲类型的实际情况出发,借助情感表达与技巧应用优化声乐作品的演绎效果,按照意境内容循序渐进地走进音乐创作者的内心世界,为听者带来如临其境的视听效果。三是控制作品的演唱进度变化,要将每一段音乐处理都置于完美的情绪表达意境中,演唱时应根据旋律恰当把握演唱速度。比如,演绎慷慨激昂的进行曲时,在歌词内容展示方面,要达到鼓舞人心、提振士气的效果。特别是在关键处要加快演唱速度,凸显昂扬精神和积极向上的进取姿态。而演唱忧伤低沉的歌曲时,要适当放慢速度,采取降低音调的处理手法,用舒缓甚至略带沙哑的嗓音,给人带来压抑、苍凉、悲伤等不同感受。
4.4 推進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的深度融合
如前所述,声乐艺术源于生活和社会实践,是一种具有亲和力、感染力,为社会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因此,推进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深度融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抓住旋律推进和歌词意境的关键,以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为目标,通过经验总结和反复实践不断提高认知,使声乐演唱技巧趋于成熟,情感表达融合更加自然,以此夯实演唱技巧与情感表达融合的基础,为听众呈现更多的经典作品。二是要丰富民族音乐审美形式,提升听众的接受度和认可度,克服过度追求“花式炫技”那种缺少质感且艺术价值不高的演唱风格,以引发听众情绪波动、满足听众情感需求为主旨,丰富表情演绎、肢体动作配合,让民族声乐带给听众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冲击。三是将情感表达与音色变化、节奏变化相融合。将声乐演唱定位在提高演唱水平和社会满意度方面,演唱者要根据自身的音色特点、作品节奏变化,结合旋律节奏进程,提高对声乐作品演唱与情感技巧融合的控制力、情感表达力,借助娴熟的演唱技巧恰到好处地表达情感。
5 结语
在我国群众更加注重追求多元化艺术体验,且艺术鉴赏品位日益提高的背景下,大力发展民族声乐事业,提高演唱者声乐演唱的情感表达技巧,就必须厚植声乐创作艺术沃土,准确把握作品思想内涵,提高演唱者对声乐作品的演唱驾驭能力,推进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深度融合,借助娴熟的演唱技巧恰到好处地表达情感,达到增强受众艺术体验与文化熏陶的目标,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现民族声乐的魅力,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苏蔓.略论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与个性体现[J].戏剧之家,2023(8):108-110.
[2] 任小芳,魏勇.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与个性体现思考[J].艺术家,2022(11):101-103.
[3] 陈黎.民族声乐演唱的情感表达与技巧分析[J].名家名作,2022(23):22-24.
[4] 何睿琪,陈玉.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及个性体现探析[J].艺术大观,2022(24):13-15.
[5] 林碧云.从对“韵味”的追求,看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J].参花,2022(7):107-109.
作者简介:丁晓红(1983—),女,辽宁北票人,本科,国家三级声乐演员,研究方向:民族声乐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