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常态”打破作文教学桎梏

2023-06-10张硕

学语文 2023年2期
关键词:常态高中实践

摘要:《高中“常态”作文教学法》一书是朱诵玉老师二十多年作文教学经验和理论思考的集中呈现。该书提出作文教学的“常态”概念,集中探讨了高中作文教学现状和作文命题、作文批阅、作文教学的实施过程,以及作文的审题、拟题、结构、材料、语言等具体问题,并附有现象类作文、观点类作文的详细阐述与教学案例示范,对作文教学理论的发展和教学实践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中“常态”作文教学法》;高中作文教学;“常态”;实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写作,自由表达,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1]33无论是从课程标准还是从高考的角度来说,作文教学都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教什么内容,怎么个教法,各家有各家的理念,导致众多的作文教学实践和理论层出不穷,不免让人有眼花缭乱之感,一时间感觉作文教学之盛况空前。甚至有些作文教学类文章和著作强行依附理论,脱离教学实践,造成看似高深,实则华而不实,空有其表之态。朱诵玉老师出版的《高中“常态”作文教学法》一书,提出作文教学的“常态”概念,依据《课程标准》中的“学科核心素养概念”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结合高中作文教学现状,认为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要符合语言规律,要有逻辑性、思辨性,最好有美感、有创造性,表达的方式要丰富一些。朱诵玉老师现为上海市闵行区高中语文教研员,拥有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和深厚的理论研究水平,多次在国内外开展观摩课和讲座,语文教学研究成果见于各大期刊,近年来致力于“常态”语文的研究和推广。该书是其高中作文教学二十多年经验的总結和提炼,集中探讨了高中议论文教学现状,和作文命题、作文批阅、作文教学的实施过程,以及作文的审题、拟题、结构、材料、语言等具体问题,并附有现象类作文、观点类作文的详细阐述与教学案例示范,从“常态”的作文教学观角度阐释“文贵有法”,教亦有法的思想。

一、何为“常态”?以“非常态”为对照

朱诵玉老师在该书中提出的“常态”概念最早并非用于作文教学,而是他在研究阅读教学的时候提出了“常态阅读”概念。所谓“常态”,《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正常的状态,和“变态”相对;《辞海》对“常”的解释是普通、平常,对“态”的解释是情状;《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是通常的或本来的状态。朱诵玉老师将“常态阅读”解释为:“在正常的情况下读者通常的阅读取向和阅读心理。”[2]1“常态阅读教学”就是指遵循“常态阅读”的一种阅读教学方法。在阐述作文教学时,朱诵玉老师沿用“常态”概念,将高中作文教学表述为“常态”的作文教学,并且倡导“常态”作文教学,即按照通常的状态开展作文教学。具体来说,就是按照学生的语言发展规律,对其思辨力、审美力、创造力进行培育和提升的作文教学,包括命题的常态、批阅的常态、教学的常态等方面内容。

而作文教学的“常态”概念却来自于朱诵玉老师对高中作文教学的“非常态”现象的思考。首先,从作文的命题角度来看,出现了生硬说教,忽视作文题“文以载道”的一面,朱诵玉老师认为语文学科应该以生动活泼、潜移默化的方式立德树人,作文教学也应如此,不能生硬地在作文题中加入爱国、爱劳动、保护环境等内容,试图通过一次考试、一篇作文就想达到教育的目的,这样的命题就缺少了“语文味”。而且好的作文题应该尽可能让学生有话可写,有发挥的空间,而不是用作文材料和要求把学生限定住,只能写某个内容、某个方向,留给学生的写作空间非常狭窄。还有的作文命题会脱离学生实际,因为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是有限的,接触到的信息形成了认知边界,如果命题者超出学生的认知边界进行命题,学生只能写出虚假的内容,违反了作文要真实的原则。其次,从作文的批阅角度来看,考场作文批阅,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逐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评分标准。但是朱诵玉老师认为,阅卷者的水平、责任心、身心状态等因素以及外在因素(天气、进度等)都会影响作文的评判。如为保险起见,阅卷者会多给中间分数,导致“两头少中间多”现象,即使采用两评加仲裁的方式,也很难避免趋同。平时的作文批阅也会出现“非常态”表现,例如批阅不及时,或是简单几句总评、给个分数或等第;批阅方式不尽合理,采用学生互批、选择性面批等;批阅标准比较随意,凭自己的感觉批阅。再者,从作文的教学角度来看,朱诵玉老师认为,当前作文教学缺少序列(整体规划),作文教学中难以教会学生建立逻辑架构,教师教学生写作文的方法单一,主要是采用模仿的方式,教师一味强调阅读摘抄的原始蛮力。在这种“非常态”的作文教学之下,学生的作文缺乏独立思考,难以辩证分析问题。正是基于以上三个作文教学的“非常态”现象的思考,朱诵玉老师提出了作文教学的“常态”理论。笔者认为这里所说的“常态”不仅仅针对“非常态”而提出,更多的是让写作回归到一种理性状态。正如叶丽新教授指出的:“让写作命题在必要的限制和可能的创新空间中获得一定的张力,并且让写作命题和写作命题评价在一个平台上对话,共同走向理性、科学的发展道路。”[3]207

而对于高中“常态”作文教学的规划与准备工作,朱诵玉老师在书中做了具体的阐述。首先,从时间维度来看,高一的学生要采用多种阅读形式,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提高阅读效果。阅读形式应当立体化、多角度、全方位,包含课堂专门阅读、图书馆阅读、课后阅读等。高二的学生应当进行规范性写作训练,即按照语法、写作技巧及文体的有关要求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写作训练。规范性写作包含三个方面:语言表达规范、写作技巧规范、文体规范。高三的学生应当根据自己的阅读积累和规范训练,形成自己的写作特色,在结构上保持基本的稳定,在立意上力争深刻,在材料上力争丰富,在语言上力争个性。其次,从逻辑维度来看,朱诵玉老师认为有必要进行思维的训练和方法的统整。思维训练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又是作文教学绕不开的一环,书中指出思维的打开需要一定的“规范化”,要有一定的思维方向,例如通过一些具体的引导训练案例进行实践教学。方法的统整分为阅读、写作、批阅、修改四个层面,书中按照每个层面的性质和特点做了具体的阐述,并用案例的方式呈现出来,更易于读者理解。

二、“常态”化的作文教学实施过程

《高中“常态”作文教学法》的核心是以“常态”的理念去指导学生写作,去繁就简,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朱诵玉老师从审题、拟题、结构、材料、语言五个方面进行阐述,充分体现了他对于“常态”作文教学的深入思考和学理总结。

审题是写作的必要工作,强调读懂、读准材料的内容,理清材料内部各句子之间的关系,找出重点,确定立意。朱诵玉老师认为,作文审题的“常态”教学,应该是在正确分析作文题目和作文材料,正确理解作文要求的基础上进行的作文审题教学,而不是像有些教师给学生的“抓关键词”。郑桂华教授曾经指出:“在人类对写作能力的认识和写作教学规律的把握整体上仍然是一个难以窥破的黑框的条件下,从一个要点切入写作教学并慢慢逼近写作教学黑框的中心,符合人类认识未知世界的一般规律,这种做法对提高写作教学的质量是行之有效的。”[4]90“从一个要点切入”符合《高中“常态”作文教学法》中对作文审题的教学指导,朱诵玉老师认为我们需要整体阅读作文题给出的所有内容,包括命题作文的题目、材料作文的材料及写作要求,获得总体印象。要仔细分析命题作文所给题目的语法结构,确定写作重点;仔细研读材料中的每句话,并且辨析清楚句子间的语法关系,不要放过一句话、一个字,甚至一个标点符号。具体来说,该书从命题作文审题和材料作文审题两个方面进行具体的案例分析和教学实践指导,进一步说明“常态”化的作文审题的重要意义。

拟题是作文教学中容易被忽视的内容,俗话说,“文好题一半”,很多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并没有重视作文拟题,也没有开展以作文拟题为主题的教学活动,究其原因,就是好标题的评判标准很难确定。不少教師和学生认为,能统领全文、看起来很美、引用或化用诗句、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这样的标题就是好标题,但这样的表述仍基于感性认识,没有清晰的标准。朱诵玉老师认为,好标题首先要简洁,表达直接,直截了当,不拖泥带水。语言指向明确,包括紧扣材料,最好有关键词,能够统领文章,表达一种态度或观点。最好能够做到新颖、别致,让人意想不到。如果再具有文采,给人美感,肯定是一个加分项。作文拟题的“常态”教学,对学生拟题的基本要求是“简洁”“明确”,再略微提及“有文采”,鼓励“新颖”,可通过抓关键词、进行修饰和形象化、借鉴等方式展开。

结构是作文的骨架,可以反映写作者的逻辑思维能力。很多学生写作时遇到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是不知道如何建立作文结构,写出来的文章逻辑混乱。教师的逻辑学知识匮乏,不能在教学中熟练掌握和运用基本的逻辑知识,无法正确指出学生在作文整体结构上和段落内部的逻辑问题。因此,朱诵玉老师指出,作文结构“常态”教学应该包括作文结构的知识性教学,教师要学习、研究相关逻辑学知识,阅读文章写作方面的书籍,研究写作技巧。还要展开作文结构教学的训练,教师带领学生一起研究学生习作的结构问题,梳理、归纳常见的作文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且进行作文片段写作训练。书中还特别指出,作文结构的“常态”教学需要注意四点:一是要开展语法知识教学和基本的逻辑知识教学;二是要学习他人的文章结构技巧;三是要讲清楚作文结构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技巧;四是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针对不同的作文题目摸索出相应的结构方式。

该书把“材料”分为两类:一种是题目本身所给的除去“要求”部分的文字,称为“引导材料”,一种是文章写作过程用来证明观点的事例和语句,称之为“事例材料”。朱诵玉老师认为,在写作教学过程中,需要对作文“题目中的材料”进行提炼、概括,然后进行合理的转述,用到作文中去。用来证明观点的事例材料、语句材料,则要考虑到运用问题,要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材料积累,有时还会用到一些特殊的材料,如原理、定律等来增加论证的逻辑性和说服力,即作文材料转述、运用、积累的“常态”教学。书中重点阐述了作文材料转述和运用的“常态”教学策略,用具体的案例分析和教学总结说明“常态”化视阈下针对作文材料的教学意义。

语言是作文的具体形式和表现,学生往往会出现胡乱引用、缺乏逻辑、口语化等问题。朱诵玉老师认为,“常态”的作文语言表达,首先要符合“学科核心素养”中“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相关要求。作文要做到符合写作者自身认知的真实语言表达,语言要通顺、准确、得体,能体现一定的思维、审美和文化,最好有个性特点。当然,“常态”教学理念认为语言的通顺、准确、得体是基本要求,理想要求才是追求一种个性化的语言表达。通过夯实语言表达的基础知识、提升语言表达的基本技巧、增强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培养语言表达的形象性、加强语言表达的训练等方式来达到作文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而个性化的语言,如铺陈对仗,有雅致的表达;调侃幽默,有风趣的表达;不拘一格,有灵性的表达;循规蹈矩,有理性的表达;浓妆淡抹,有融合的表达……需要建立在长期的阅读、模仿基础上,不断反思与创新,才会形成个性化的语言风格。

三、将“常态”融入作文教学实践

朱诵玉老师在书中提出的“常态”作文教学法不仅是一个概念,更是基于当前高中作文现状的反思和总结,以学理的方法提炼、概括、归纳作文教学的“常态”理念。朱诵玉老师提倡理论要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常态”作文教学法就是将其丰富的作文教学经验作为基础,在理论思考中形成,又作用于具体的教学实践,指导作文教学。

首先,对于现象类作文来说,分析现象的过程就是表达观点的过程。朱诵玉老师认为,现象类作文的“常态”教学首先要做的是,让学生在明确题目类型的前提下,按照既定的结构框架来写,要明确现象类作文不是没有观点,而是将观点贯穿在文章对现象产生的原因、影响及解决办法的分析中。其次是要在审准题目的基础上,确定写作重点,写作重点一般是对产生此现象的原因的分析,尤其是要分清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书中以现象类作文“常态”教学设计案例来具体说明,又选取了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加以分析,尤其是审题环节的引导和阐述,更能清晰地呈现现象类作文的“常态”教学。

其次,对于观点类作文来说,写作者提出什么观点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能够逻辑严密地推进文章,展开论述,突显写作者的思维能力。朱诵玉老师认为,写观点类作文,需要在正确审读题目,准确把握材料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建立合理的论证逻辑。学生要做的和教师要教的就是这个。提出自己的观点,就是不一定要完全赞同命题者所给的、材料中所蕴含的观点,要有自己的看法,而建立合理的论证逻辑则是观点类作文的重点。这一看法回归到了写作的根本,即观点的表达。提出了观点,就需要通过一些手段、方法来支撑,这就是论证,而论证又是写作不可或缺的部分,除了运用典型的材料、恰当的语言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好的论证结构,“常态”教学让学生和教师真正把握住了观点类作文的本质。

书中最后一章是“常态”作文教学实例,包括教学实录和案例设计,和“常态”作文批阅实例,主要来自日常的作文教学,虽然理论叙述内容不多,但丰富的教学实践成果足以说明“常态”作文教学的重要价值。其中,“作文条件性思辨教学案例”这一部分内容让笔者印象深刻,朱诵玉老师通过哲学范畴中的普遍联系概念引导学生进入思辨性主题中,紧接着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三个核心概念做了具体的阐述,让学生明白其中的联系和区别。再从近年来的高考作文题(2015年上海高考作文题、2015年湖北高考作文题、2014年四川高考作文题)中著重分析其中涉及的条件关系,总结得出高考作文题所涉及的条件关系往往是必要条件关系,可能这种关系更生活化,更具有生活的辩证性。最后再以运用的方式实践和反思,做到知行合一。

总而言之,朱诵玉老师的《高中“常态”作文教学法》一书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方式向我们呈现了“常态”作文教学的魅力。这不是一本高深晦涩的理论著作,也不是一本七拼八凑的作文大全,而是一本真正从教育教学层面关注教师教学能力成长和学生写作水平提高的有温度的书。朱诵玉老师在后记中写道:“我不知道老师们看到这本书之后有没有兴趣读完,但我想,如果您能坚持读完,一定会有收获,即使您是持批判的态度。书里所说的,不一定都完全适合您,但总有一些地方你可以借用或化用。这不是我盲目自信,而是因为它源自二十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我们可以从这真诚的语言中看到朱诵玉老师的赤诚之心,和对于教学的坚守。让作文教学呈现“常态”,让语文课堂回归本质,朱诵玉老师的“常态”教学观对当今高中作文教学理论和课堂作文教学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朱诵玉.高中“常态”作文教学法[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3]叶丽新.读写测评:理论与工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

[4]郑桂华.写作教学研究[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18.

(作者:张硕,上海市七宝中学教师)

[责编张应中]

猜你喜欢

常态高中实践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高中政治课中的分层导学探讨
理顺高中政治课堂问题教学流程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