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市场产业链中的音乐文化因素及价值研究
2023-06-10朱雨菲姚霆
朱雨菲 姚霆
从远古的三皇五帝到现代中国,文明基因的流传从未间断。多元文化视野下,世界文化格局的形成,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如何在这种新文化频繁交流、媒体发展迅速的大前提下继续传承并发扬我国传统文化,成为了我国文化市场产业链所需思考的内容。政策的扶持也为文化类节目产业提供创新性的思路,它们又要通过何种形式发挥有价值的文化因素?本文旨在通过对艺术市场的现状与发展,探讨文化类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的文化因素及价值研究。
一、音乐文化市场
(一)文化自信与音乐文化产业
民族要想有自信,必须要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建设是我国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中华民族之所以能经历重重磨难而屹立不倒,是因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为整个民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是整个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然而具体精神的流传,建立在对历史认知把握的前提上。近年來,人工智能成为主流,智能输入逐渐取代中国汉字的书写,流行音乐成为音乐文化的主流趋势,沉浸于新文化元素,忽略对历史变迁的回顾,种种文化缺失的现象无疑不在向国家、社会人民传达着一个危险的信号。
文化产业是以产业为主体,以文化为内核,具有经济属性,与文化相关的产业的总称,其以生产、经营文化商品、文化服务为主要业务。[1]而音乐文化产业是产生于音乐传播链上,以其作为研究对象并衍生出具有市场经济属性的音乐文化产品所形成的产业的总称。基于文化传承发展的现状,各电视台、网络平台推出了涵盖于不同内容、种类的文化类节目。文化艺术性,娱乐性兼备的同时,推出了如《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诗词》《汉字英雄》等从不同维度去重温中华传统经典文化的节目,再度弘扬、传承经典。[2]通过创新型设计以此加深人们对我国文化传统经典的认识,语言、诗词、历史,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传统文化热”。《经典咏流传》作为原创的文化类音乐节目自播出就获得了大众的追捧,其在市场中的文化价值与文化因素也具有较强的探讨意义。
(二)文化传播与音乐主流的变化
文化传播的媒介和途径有很多种,而主要途径则有商业活动(贸易)、人口迁移、教育及娱乐性活动四种。首先,以商业活动展开的文化传播,例如在“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商业贸易不仅在于艺术品之类物件的彼此交换、买卖,更是为其他区域文化的交流——输出与传入提供可能性,以一种开放的眼界对待异域传来的文化,通过商业贸易活动进行文化传播。第二种途径是人口的迁移,人随着自然、地域的改变,以不同受众为主体,进行知识信息、观念、情感、信仰的传播。如果以一个群体为发源中心,那他们所折射出来的文化圈也将数量更多,涉及面更宽广;第三种教育则主要是以学校、家庭、社会三个“空间概念”下的文化传播,我国义务教育的标准也是要向学生介绍我国的文化。学校中由教师与同学间进行不同文化的交流,家庭中由家人进行对思考、观念理解的传递,社会进行文化传播的场景也就更多,也是几乎每人都会经历的一步。文化的传播本身就是一种作用的过程,思维、语言、行为习惯都可以被用作文化传播的对象,如果让传播的对象发生变化,从一种习惯变化为另一种习惯,由一种文化状态转变为另一种文化状态,那么文化传播便是成功的。
与当代人音乐观的结合,如今传统文化的尴尬境地是新旧文化与东西文化碰撞、传播所引发的直接结果。改革开放后,西方浪潮迅速席卷了中国,涌现大批音乐。人们原先思想的束缚与统一完全抵挡不住外来流行文化的陌生与新鲜,他们强烈追捧主要以美国为主的音乐文化,表达了对电子、摇滚、唱片等等美国文化产品的狂热喜爱。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多元化的文化背景、学术背景以及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大多数人偏爱流行音乐的现状以及对流量偶像、明星的崇拜,至今它也是音乐主流,人们对流行音乐的追求从未停止。
二、《经典咏流传》节目
(一)《经典咏流传》节目概况
《经典咏流传》是央视推出的大型文化音乐节目,由撒贝宁主持,结合文学主体诗词,以音乐旋律衬托,让歌手用歌曲的形式传唱,用欣赏的方式代替说教形式。也正是因文化的自然浸入和现代科技合理应用的结合,节目被接受程度高,影响范围及人群广。此节目的推出将三千年诗韵再度演绎表达,赋予诗歌新的生命力。[3]
(二)《经典咏流传》节目模式
节目的整个流程由主持人撒贝宁开场,首先由经典传唱人进行对经典诗词作品的二度创作,用演唱、音乐表演形式引领观众感受诗词美韵,文化之美学。演唱结束后,由传唱人或其他嘉宾对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进行讲解。最后,进入鉴赏环节,从诗词人文背景、历史环境进行多角度解读,追寻诗词溯源。之后鉴赏团成员根据演唱进行点评,让听众对诗词的文化内涵深刻了解。整个节目运作行云流水,不断加深受众者对诗词音乐的理解,激发听者兴趣。
(三)《经典咏流传》节目人员
《经典咏流传》的创作团队包括出品人、总监制、总策划、总导演、执行总导演、总撰稿人员。参演嘉宾包括主持人和鉴赏团成员以及经典传唱人、其他嘉宾。
(四)《经典咏流传》时间安排
每期《经典咏流传》的节目时长为一个半小时,一次进行对六首经典诗词作品的传唱演绎,平均每首歌曲占据的时间约为15分钟。在这仅有的15分钟内,包括朗读诗歌与歌唱表演,实现了原作品的深入人心与二度创作的精彩呈现。
(五)《经典咏流传》舞台设置
节目整体气势壮阔,韵味清雅,以蓝色为主调,呼应了诗词中宁静豁达的哲学心境。LED屏幕上放映着诗词内容,并且根据诗词内容调整意象,让观众沉浸式体验诗词的文化意境。
(六)《经典咏流传》第一季收视率情况
据图1显示,《经典咏流传》作为诗词与音乐结合的文化节目,在首次推演就获得了1.549%的收视率,吸引了大众的对传统诗词文化与诗词音乐的关注。且按照数据显示,《经典咏流传》第一季十一期内,与排名为晚间19:30-24:00自办节目和省级卫视所有综艺节目收视率排名,一直保持在前6名。由此可见文化市场产业链中的音乐文化因素及文化价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
三、《经典咏流传》的音乐文化因素分析
(一)诗词文化的传承
诗词作品之所以能迈过漫长岁月流传至今依托的便是人文内涵、社会历史背景的联系以及其独特的思想情感,让人在短短的诗词中便能体会到百味人生。创作者在写作时将自身思想情感与时代背景的故事融入音乐作品,进行着人生哲理的表达。将诗词文本与诗歌音乐化结合,是《经典咏流传》节目推广成功的重要原因。诗词风格的转变中便能找寻历史变迁的踪迹。诗歌音乐化的魅力在于凝聚了历史的发展,人文思想的转变,民间生活现实的折射。此外,诗词的文学因素丰富人的心灵。古人借诗言情、借诗言志,而音乐也是情感沟通的桥梁。诗词与音乐二者齐驱并进,相互促进发展。通过此节目,人们以结合音乐的方式领略到我国诗词文化的内涵与意境悠远,也更利于我国诗词文化的发展。
(二)传统形式的创新
歌唱作为语言音乐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以及文化载体,对诗词进行精准的解读与演绎,吸引广泛的社会群体对诗词文化、诗词歌曲的关注。《经典咏流传》中将原先没有音调的诗歌结合现代作曲进行编创,结合合唱、器乐演奏的形式,对音乐作品进行表达。《经典咏流传》第四期(2018年)由王维写作,曹轩宾演唱的《别君叹》中,古琴、钢琴、秦腔的结合对离别之情这一恒久不变文化情感的动情演绎,也让人感受到陕西人豪爽豁达又柔情细腻的一面。我国的艺术歌曲同样是诗词和音乐结合的形式,但由于唱法上多使用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歌曲演唱受到限制,因此艺术歌曲虽与诗词结合,却没有受到广大人群的关注。《经典咏流传》运用流行唱法,加入民族乐器引起广大青年的喜爱,又以文化内容加深了节目的广度与深度。此外,该节目邀请艺术名家、后起之秀,喜爱文化、热爱音乐与生活的普通人演绎诗词音乐作品。跨界人员的组成与歌唱后鉴赏团点评的形式,突破了传统音乐类节目只注重音乐的形式,也为该节目的市场价值研究提供新方向。
(三)情感审美的诠释
有一种感动来自文化自信和传承之意,音乐贴近心灵,是情绪的载体。音乐激发人的情感,《经典咏流传》中,不少曲目引发情感共鸣。年近九旬巫漪丽老人演奏的《梁祝》,奏出我国经典爱情故事,指尖流露出岁月情深;《明日歌》劝勉当代人珍惜时光和岁月,时间不等人的哲学思想;由元代王冕写作的《墨梅》流露出“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高洁情操;由李白写作的《将进酒》道出了旷达不羁、乐观自信的人生感慨;刘禹锡笔下的《陋室铭》是一份志行高洁,安贫乐道的洒脱与清醒;由纳兰性德写作的《山一程水一程》融入了边塞军旅思乡柔情下的慷慨报国之志。
情感是人审美意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时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其作为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是态度整体中的一部分,也是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音乐甚至影响茫然麻木的内心世界。音乐治疗作为一种新型学科是在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的基础,它集音乐、医学和心理学为一体,通过运用各种形式的音乐体验,作为治疗的动力来帮助治疗对象康复。情感包含于态度之中,与认知、行为二者组成态度。不同事物、不同情况下人会拥有不同的情感强度,情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发生作用的程度也因人而异。情感效果强的人受到振奋鼓舞时,所产生的愉悦情感会渗透到生活、工作等多方面;而情感强度弱的人,其情感则通常不受外界影响,也不会将情感因素代入不同环境。音乐是表现情感的艺术,情感是音乐的灵魂核心,由音符构成的旋律线条,节拍速度构成的音乐律动,都对人的情感构成巨大影响,较其他艺术能够更直接、具体地抒发人的内心情感世界,其借助声音作为媒介,进行传递,表达出丰富的审美情感,正因为多种情感交织融合,才为音乐艺术增添了独特魅力,《经典咏流传》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与社会实践相联,培养正向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四、《经典咏流传》节目的价值和意义
(一)实用价值
《经典咏流传》节目具有审美价值与教育价值,对美的意识培养以及诗词音乐的教化功能,此节目的推广,提高了受众人群对于诗词理解、音乐审美的认识,为人们学习诗歌提供了音源与视频参考,使听众通过诗词阅读了解歌曲的情感内涵,通过情感内涵探索诗词之韵味。节目中诗词文化与音乐表现形式的融入,获取并培养了新一批观众,这对审美理念的贯彻有深远影响。审美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人对于美的感受,增强人对于美欣赏能力的提高。国民教育改革落实在审美意识中,也帮助拓展了音乐艺術市场的发展。
(二)现实意义
歌咏经典流传,文化类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改变了诗词原本以文本传播的延续方式,而是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介大力宣扬对古代音乐文化的传承。且因节目对诗词的选择来自不同历史年代,对各时代的文化背景与历史环境都有涉及,此节目的推行更让人们对各时期文人、作家的精神世界与哲学思想有所了解。
中华文化长河连接了古今不变的情怀。文化市场产业链中的音乐文化因素及文化价值,给艺术市场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可能性,也推动着我国审美教育理念的贯彻实施,审美意识的培养。
注释:
[1]成乔明:《艺术市场学论纲》,《东南大学》2009年第1期,第279页。
[2]孙宜君、张国涛:《诗词融新乐文化世代传——〈经典咏流传〉的艺术创新魅力探析》,《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8年第4期,第114-117页。
[3]陈丽丹:《〈经典咏流传〉融媒体创新传播模式分析》,《电视研究》2018年第4期,第66-68页。
朱雨菲 扬州大学硕士在读
姚 霆 扬州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副院长
(责任编辑 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