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自立自强视野下拔尖创新人才的爱国主义情感培育机制研究

2023-06-10莫凡

文教资料 2023年5期
关键词:爱国创新科技

莫凡

摘 要:爱国主义情感培育,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思政课亲和力是爱国主义情感培育的关键要素,关系到爱国主义情感培育的时效性和长效性。当前,拔尖创新人才的爱国主义情感培育面临若干现实挑战,如西方思潮渗透与社会观念多样化的二维叠加,网络信息爆发与学习方式多样化的二维叠加,教学亲和力不足与学生情感多样化的二维叠加等。应对这些挑战,应以“思政课亲和力”推动“爱国主义情感培育”为总体思路,增强思政课吸引力,弘扬爱国主义主流价值观;增强思政课感染力,丰富爱国主义培育方式;增强思政课影响力,夯实爱国主义情感基础。在此基础上,可以构建相应的具体措施,如构建“理性认知”与“情感熏陶”相结合的培育机制、“显性教学”与“隐性感染”相结合的培育机制、“自我修养”与“外部灌输”相结合的培育机制等。

关键词:科技 创新 爱国 情感

爱国主义情感培育,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引导广大人才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服务人民。”[1]学界的现有研究主要有两个视角:一是基础教育视角,如冯志刚认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基础教育培养必须守正创新[2];二是高等教育视角,如王磊强认为拔尖创新人才的高等教育培养需要更新培养模式。[3]本文以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进程中,如何坚定拔尖创新人才的理想信念,特别是怀有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为主题进行探讨,力图推进该领域的研究。

一、爱国主义情感培育的关键要素

(一)思政课亲和力关系到爱国主义情感培育的时效性

思政课中爱国主义情感培育的时效性,表现为其与时代发展的同步性。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并非静止和封闭的,而是与时俱进、紧密契合时代发展、满足学生多元化情感需求的,是发展和开放的。培育爱国主义情感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思政课亲和力关系到爱国主义情感培育的时效性。

首先,思政课亲和力要求教师有感情地进行课程教学,做有温度的教育。恰逢其时的亲和力,使学生能够触碰有温度的、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亲和力能够发挥情感认同的独特作用,产生巨大的感染力,促进师生情感上产生共鸣。教师的爱国主义情感能够感染学生,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点燃他们埋藏于心的爱国之情。

其次,思政课亲和力要求教学更加贴近现实生活,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把现实的鲜活事例应用于课堂之中,深入挖掘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时事素材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充实课堂内容。在对时事热点的分析过程中,引导学生理性辨析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抓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培育的有效时机,不仅能够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还能有效引导学生关心当前国家大事,以思政案例的时效性提升爱国主义情感培育的时效性。

再次,思政课亲和力要求教学方法与时俱进,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以互动交流、直观生动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提升学生感知力的同时增强情感学习的时效性。一方面,防止生搬硬套、照本宣科的爱国主义情感培育模式;另一方面,适应时代发展趋势,使思政课更具亲和力和吸引力,增强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培育的时代感和科技感。

(二)思政课亲和力关系到爱国主义情感培育的长效性

爱国主义情感培育是一个由浅层到深层不断深化的过程。为使思政课更具亲和力,对思政课的课程内容规划和授课方式要更加精心组织、设计。爱国主义情感培育渗透到思政课教学的方方面面,教育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基于科学有效、系统完善、符合规律的教学机制,遵循学生的情感特点和发展规律进行爱国主义情感培育,使爱国主义情感培育更具长效性。

长效性不仅表现为时间上的长短,还表现为程度上的深厚,这与学生对爱国主义认识的深度密切相关。一方面,思政课亲和力有利于克服学生情感的波动性和零散性,保持意识形态倾向趋于长期稳定。认知是情感萌芽的先导,思政课亲和力是对认知教育效果的进一步深化,充分发挥思政课的积极导向作用,使学生保持理性的情感认知,超越浅层的爱国感情,以亲和力升华学生持久、系统的更高境界的愛国主义情感。另一方面,思政课亲和力能够更好地把爱国主义情感融入学生个人理想奋斗之中,把爱国主义情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思政课亲和力是一种春风化雨、温润心灵的力量,能够启迪思想智慧、陶冶高尚品格,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生家国情怀的责任担当,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成为一种民族的、自豪的、自信的、深沉的爱国情感,把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向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引导,使学生主动把实现自身的价值同国家的繁荣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紧密相连,用理性认知和行动自觉践行爱国情感,报效国家,最终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二、拔尖创新人才爱国主义情感培育面临的现实挑战

(一)西方思潮渗透与社会观念多样化的二维叠加

西方思潮对我国的渗透从未停止,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方式更加多样。恶意使用传媒技术,在虚拟互联网中操纵舆论,迷惑大众,消解国人的文化自信。第二,手段更加隐蔽。以文化手段掩盖渗透意图,如通过西式动漫或影片动摇青年群体的理想信念,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思想渗透。第三,范围更加广泛。从各个领域进行全面思想渗透,如在经济上鼓吹资本主义私有制,在政治上抨击社会主义制度,在文化上宣扬西方文化优越论,在外交上打着人权旗号干涉他国内政,在宗教上鼓动宗教极端分子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等。

西方思潮给处于身心发展阶段的青年学生带来巨大危害,在思想上给学生制造混乱,动摇他们的理想信念,侵蚀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对国家的认同。拔尖创新人才关乎国家未来,对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培育需要更加警惕西方思潮渗透带来的危害。

社会观念多样化促进学生多元发展,对爱国主义情感培育产生能动作用。学生能够从多角度思考、解决问题,从而促进个性全面发展,形成独立意识,坚定理想信念。但同时,社会观念多样化也会对爱国主义情感培育产生阻碍作用。因此,要正确对待多样化的社会观念,在发挥其能动性作用的同时要格外警惕西方思潮渗透。

(二)网络信息爆发与学习方式多样化的二维叠加

网络信息爆发的主要原因是网络科技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互联网低门槛的信息制造、信息发布和快速传播也是网络信息爆发的重要原因,导致网络信息纷繁芜杂,各类信息包罗万象。时代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碎片化时间增多,知识更迭日新月异,信息太多又带来干扰,人们为了不被时代淘汰而产生信息焦虑,想要获取更多的知识信息,这种主观需求也导致了网络信息爆发。

信息技术和知识数字化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渠道,催生出多种学习方式。宏观上来看,互联网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大数据应用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虚拟网络能够超越现实限制为学生打造虚拟学习环境。微观上来看,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方式丰富多样,如利用多媒体、移动技术、翻转课堂、慕课、微课堂等进行学习,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这些学习方式都已经广泛应用于现代教育。学习使用的工具也各式各样,手机、电脑、平板等移动工具随时随地可以学习。学习方式的表达上,也不再局限于既有的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而是把一些专业符号、编程语言等用于日常的学习表达。

可以看出,学习方式多样化是顺应互联网潮流的必然结果,给人们带来了诸多的便利。人们获取信息更加便捷,筛选信息更具针对性,从而更好地判断信息和运用信息做出正确的决定。拔尖创新人才成长于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他们有着开阔的眼界和创新性思维,身处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环境中,需要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满足他们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三)教学亲和力不足与学生情感多样化的二维叠加

我国当前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一些方面并不完全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一定程度上缺乏对现实问题的回应,不能及时满足学生的期待和需求,难以增强情感上的认同,进而导致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存在难度。教学亲和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过程师生互动不足。师生互动积极性不高是当前思政课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教师在台上讲课,学生低头做自己的事情,缺乏師生互动体验,教学情感传达大打折扣,教学亲和力难以体现。第二,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思政课内容本身以理论概念性知识为主,平铺直叙且较为抽象,不易于学生消化吸收,降低了思政课的吸引力。第三,教师的个人素养、教学水平、教学方法等因素会影响学生对于教师的亲近感和教学的亲和力。

在以往的教学中,片面追求考试成绩,学生的情感发展常被忽视。当前我国正在逐步改变这种教育模式,更加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遵循学生的情感发展规律进行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情感多样化的主要原因:第一,生理构造影响。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青年人,他们的情感正处于敏感期,情绪多样,更为活跃多变。第二,环境因素影响。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与和谐的校园环境使学生情感得以丰富发展。第三,认知能力影响。当代学生成长于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能够熟练运用各种工具主动学习,同时情感类课程和活动也在不断增多,自我认知能力水平提高,自身广泛的兴趣爱好也增加了情感的广阔性。教学亲和力相对不足,难以满足学生情感多样化的需求,间接影响爱国主义情感培育的深刻性、倾向性和稳定性,易导致非理性的爱国情绪化行为。

三、以“思政课亲和力”推动“爱国主义情感培育”

(一)增强思政课吸引力,弘扬爱国主义主流价值观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爱国主义教育仍然存在若干问题。部分学生理想信念较为淡薄,甚至受到西方媒体的影响,缺乏正确的爱国主义主流价值观念。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之一便是对中国本土的传统文化以及思想成果不感兴趣,缺失了民族的认同感。因此,在爱国主义教育意识较强的思政课堂上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是推动爱国主义情感培育的重要任务。

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使学生深刻领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才能在课堂上弘扬爱国主义主流价值观。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应多角度推进思政课的教学实践,例如,提升新媒体技术的使用效率。在现有思政课教学条件的基础上,利用新媒体进一步突出课堂主题,为学生答疑释惑,用相对生动的媒体资源弥补课堂的有限空间,从而充分利用新媒体时代的独特优势,通过微课堂、短视频等方式,建立一个良好的、丰富的学习资源库。与此同时,教师精心组织课前和课堂活动,将学习资源库作为内容的延伸和补充,从而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

(二)增强思政课感染力,丰富爱国主义培育方式

为了使思政课更具感染力,思政课教师需要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娴熟的教学技巧、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需要注意摒弃以往相对生硬的注入式灌输方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课堂实践中积极营造互动交流的学习氛围,增强课堂的感染力,激发学生对于时事政治事件的思考,从而直接助力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养成。教师应掌握好教学规划、循序渐进,丰富爱国主义培育方式,唤起情感共鸣,使学生能够感悟到爱国主义的精神实质。问题是教育的首要步骤,是形成人类知识和思想的第一逻辑力量。[4]基于思政课的独有特点,教师可以将问题作为导向,以提问、探讨、交流的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正确分析社会现象在社会进程中的形成原因与演进后果,从而真正了解当代社会错综复杂的实践问题。教师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在思政课上实施“问题解决”教学方法,增加课堂学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丰富爱国主义情感的培育方式。

(三)增强思政课影响力,夯实爱国主义情感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青年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要把爱国主义精神充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引导青年在为中国梦奋斗的过程中,自觉地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5]融为一体。

思政课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特色的意识形态,其价值以及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学生培养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顶梁柱”的教育路径,其课堂的成效与学生能否健康成长息息相关。目前,思政课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6]提高思政课的影响力,可以增强其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从根本上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开展,加强当代学生的理论武装,夯实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基础。就此而言,一方面,高等院校要对社会主义教育的丰富内涵充分理解,对于价值观教育充分重视;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积极传播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夯实爱国主义情感的生成基础。只有深刻把握教育教学规律,才能潜移默化地孵化出爱国主义情感,由此助力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

四、构建拔尖创新人才爱国主义情感培育机制

(一)构建“理性认知”与“情感熏陶”相结合的培育机制

构建拔尖创新人才的爱国主义情感培育机制,要结合“理性认知”与“情感熏陶”两种方式。在理论层面上,使其对我国的宏观战略与具体措施有深入的了解;而在情感层面上,加深其共产主义信仰与家国情怀。从“理性认知”这一方面来看,首先,要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对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系统化学习,从原著中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底蕴所在,了解我国大政方针的制定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说,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度,决定着政治敏感的程度、思维视野的广度、思想境界的高度。”[7]其次,要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对“四史”的学习,以史为鉴,了解我国的发展历程,从理论知识的角度体会先辈为国家的独立、富强所做出的牺牲与贡献,以坚定其爱国主义信念。最后,要在完善我国的人才培育体制机制以及相关政策的同时将宣传落实到位,使其能及时了解到我国为拔尖创新人才做出的一系列专门举措,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情感熏陶”这一方面来看,要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学习理解。伟大建党精神与爱国主义紧密相连,具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是我国特有的精神谱系。应定期组织拔尖创新人才到党史博物馆等一系列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深刻体会共产党人在救亡图存道路上所包含的浓厚爱国主义情怀。引导他们将自己的前途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在感性层面上与共产党人产生共鸣、共情,树立增强自身本领的决心与心系家国安危的忧患意识。

(二)构建“显性教学”与“隐性感染”相结合的培育机制

创新人才是我国重要的人力资源,对我国实现民族复兴、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近年来,我国正在加快建设世界重要创新人才中心,目标是到2025年时,在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不断增强。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推动创新人才培育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发展,也需要构建爱国主义情感的培育机制,防止人才外流,明确“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却有国家”这一重要认知。

构建拔尖创新人才的爱国主义情感培育机制,要结合“显性教学”与“隐性感染”两种方式。“显性教学”就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拔尖创新人才培育之中,“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用党的理想信念凝聚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人,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激励人”[8]。用思想政治教育为创新嵌入正确的价值取向,为人才坚定爱国主义的政治方向。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课时充裕、内容丰富,并为其配备高素质、专业能力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价值取向,真正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伟大梦想中来。“隐性感染”主要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置于“日常、平常、经常”之中,从其学习生活、社会生活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入手,将爱国主义教育形象化、符号化,通过重复、持续的感染方式融入其基本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之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通过短视频、公众号等新兴媒体传播方法讲好中国故事,将爱国主义教育细化、实化。

(三)构建“自我修养”与“外部灌输”相结合的培育机制

构建拔尖创新人才的爱国主义情感培育机制,要结合“自我修养”与“外部灌输”两种方式。“自我修养”要求引导拔尖创新人才在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这一目标要充分发挥榜样教育的作用,通过视频讲座等方式使其感受榜样严格自我要求、不懈为国奋斗的品质品格,用实际案例诠释爱国主义本质,以人为镜,使其审视自身不足,积极向榜样看齐,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与爱国主义情怀,激励其自觉担起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并鼓励其将自身奋斗的“小家梦”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当中。“外部灌输”要求在自行自修的同时也要加强巩固拔尖创新人才的爱国主义教育学习成果。与此同时,还应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学习成果评价体系,通过外界评价使其对自我的认知更明确、更清晰,以使其进一步地从“自我修养”的层面提升自身素养与爱国主义情怀。总之,爱国主义情感培育机制的构建,应从“理性认知”与“情感熏陶”、“显性教学”与“隐性感染”、“自我修养”与“外部灌输”的有机结合入手,形成内化与外化相联动的具体培育措施。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6.

[2] 冯志刚. 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的“守正”与“创新” [J]. 中小学管理,2022(12):15-16.

[3] 王磊强.新时代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评《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J]. 中国教育学刊,2023(1):113.

[4] 韩喜平,张梦菲.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意识[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7):99-104.

[5] 习近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 实践(党的教育版),2020(9):4-11.

[6]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12-09.

[7]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 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M]. 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45.

[8]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74.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世界科技竞争背景下大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生态系统构建研究” (C-b/2021/01/59),扬州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国际科技竞争背景下大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大思政生态系统构建研究”(YZUJX2020—B2)。

猜你喜欢

爱国创新科技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