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方舟:用一生做一颗“糖丸”
2023-06-10本刊编辑部
本刊编辑部
小时候,你一定吃过一颗冰冰甜甜的小药丸吧。这颗被叫作“糖丸”的小药丸,护佑了几代中国人的生命健康,使中国进入无脊髓灰质炎时代。“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是“糖丸”研发者真实的写照。他就是我国著名医学科学家、病毒学专家、“人民科学家”——顾方舟。
让更多人远离疾病
1944年,顾方舟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北京大学医学院医学系,不出意外,他本应顺理成章地成为一名外科医生。然而,在毕业前夕,有一双巧手的顾方舟却舍弃了待遇高、受尊重的外科医生职业,选择从事当时基础差、价值低的苦差——公共卫生。
当时,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刚刚起步,卫生环境恶劣导致多种疾病流行,百姓死亡率很高。在大学课堂上,老师表达的深切担忧与思虑,引发了同学们的共鸣。同学们去矿区考察,发现矿工衣不蔽体、饥不择食,他们时常被包工头打得流血露骨头,病死后被扔进万人坑……顾方舟心中的信念逐渐明晰:做一个公共卫生学家,让更多的人远离疾病!他曾说:“当医生一年只能救有限的病人,我们国家这么苦,正缺少公共卫生行业人员。我做这个,一年能拯救成千上万的人呢。”
1955年,一种传染性疾病在我国第一次大流行。患者多是7岁以下儿童,感染病毒后,会肢体残疾、瘫痪甚至死亡,这种病就是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刚刚接受过抗美援朝战火洗礼的顾方舟临危受命,开始进行脊髓灰质炎的研究工作。
喝下第一口疫苗溶液
1959年年底,第一批脊髓灰质炎的减毒活疫苗诞生了。动物临床试验证明了它在动物身上是安全有效的。但能否用在人的身上呢?冒着瘫痪的风险,顾方舟义无反顾地喝下了一小瓶疫苗溶液,一周后,他安然无恙。脊髓灰质炎多发病于7岁以下儿童,这就必须在儿童身上进行临床试验。
那么,找谁的孩子呢?又有谁舍得把孩子留给顾方舟做高风险临床试验呢?一旦失败,孩子就有可能终生瘫痪。顾方舟咬了咬牙,毅然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拿自己刚满月的儿子做试验。于是,他不满一岁的儿子,成了中国第一个喝下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孩子。若干年后,顾方舟回忆道:“即使有点风险,豁出去了!只能这样,不然没法进行试验,谁也不敢吃,你自己不敢吃,能让别人去吃吗?”而他的儿子后来也说:“现在想起来有点儿后怕,但我还是非常理解父亲。在做这个决定之前,我估计他思想斗争也很激烈。”
许多研究员被顾方舟感动,纷纷决定让自己的孩子参与试验。每一个喷嚏、每一声咳嗽,都让大家心惊胆战。“孩子还好吧?”成为顾方舟和同事们每天见面的第一句话。10天过去了,试验成功了!全國正式打响“脊灰”歼灭战。1960年12月,首批500万人份疫苗生产成功,疫苗在北京、上海等11个城市推广。在投放疫苗的城市,疫情流行高峰纷纷削减。
中国人再也不得这个病了
面对着日益好转的疫情,顾方舟没有大意。他敏锐地意识到:冷藏保存才能保证疫苗的活性;疫苗是液体的,装在试剂瓶中运输起来很不方便;小朋友服用时有抵触情绪,往往需要家长连哄带劝,稍有不慎,就会浪费疫苗。
怎样才能制造出既方便运输又能让小朋友爱吃的疫苗呢?顾方舟从滚元宵中获得了灵感,他想到可以把疫苗做成“糖丸”。经过一年多的研究测试,闻名于世的“糖丸”疫苗问世了。除了好吃外,它还是液体疫苗的升级版:在保存活疫苗病毒效力的前提下,延长了保存期——常温下能存放多日,在家用冰箱中可保存两个月,大大方便了疫苗的推广。当时物流条件有限,为了让偏远地区也能用上“糖丸”疫苗,顾方舟还想出了一个运送疫苗的“土办法”,就是在广口暖瓶里放上冰,再将冷冻的“糖丸”放在暖瓶中。
这些发明,让“糖丸”疫苗被迅速送向祖国的每一个角落。1965年,全国农村逐步推广疫苗,从此脊髓灰质炎发病率明显下降。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计划免疫,1994年9月在湖北襄阳发现最后一例患者,至今再没有发现由本土病毒引起的脊髓灰质炎病例。许多年后,顾方舟对妻子说:“咱们这几十年没白辛苦,可以跟老百姓说,说我尽力了,你们的孩子再也不得这个病了。”
顾方舟,正如他的名字一样,是护佑中国人健康的生命方舟!为一大事来,鞠躬尽瘁;做一大事去,泽被子孙。一颗小小的“糖丸”就是他人生最好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