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人何不向寒山

2023-06-10苏晓林

初中生学习指导·提升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寒山读诗言语

苏晓林

寒山(生卒年不詳),唐代著名诗僧,出生于长安(今陕西西安),字、号均不详,居于始丰(今浙江天台)寒岩,自号“寒山”。他的诗通俗晓畅,表现山林逸趣与佛教思想,富有人生哲理。下面,我们一起赏析《时人见寒山》,透过诗句了解这位具有传奇色彩的诗人。

【诗歌先读】

时人①见寒山

[唐]寒  山

时人见寒山,各谓是疯颠。

貌不起人目,身唯布裘②缠。

我语他不会③,他语我不言。

为报往来者,可来向寒山。

注释:①时人:当时的人,同时代的人。②布裘:这里指粗陋的衣服。③会:领会,理解。

【读诗思考】

诗人是怎样刻画自我形象的?

【妙语解诗】

通过读诗,我们认识了诗人寒山。诗人在诗中主要通过三种方式进行自我刻画。

一、侧面描写。若以“时人”的眼光来看诗人,他举止疯疯癫癫,不但貌不惊人,而且胡乱地穿着粗布衣服。“疯颠”,勾勒出诗人行为之不拘礼俗。一个“缠”字,写出了诗人穿衣之率性洒脱。借凡人之眼写自己,更能见出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也透露出诗人怡然自在、不在意他人目光的潇洒快意。

二、对比反衬。“我”说话,他人难以理会;他人说话,“我”便不再言语。“我”与“时人”的追求、志趣存在很大的隔膜。“时人”不理解“我”,“我”却不辩解,也不争论,只轻轻地传语世人:只要你们来寒山,便可以了解“我”的一切。“时人”的狭隘与肤浅,反衬了诗人的宽厚与豁达。

三、一语双关。诗歌的末句“可来向寒山”中的“寒山”,既指现实中诗人的寓居之所,又指诗人的潜心修行之路。“寒山”是诗人参禅悟道之所,那里环境清幽、生活淡然,适合安身立命、穷究佛理。对于修行之道,诗人并未言明,只以“向寒山”点出,显示出诗人善启发、重领悟的诗僧风范。

【诗意放送】

家住寒山绿岩下,远离车马喧嚣,但见庭院寂寂。

近观,茅舍之上,青藤缠绕,古石高耸。远望,山水之间,猴摘山果,鹭衔池鱼。

我携书一两卷,在树下低声吟唱。看惯了春去春又来,看惯了花落花复开。

蒲草编成的垫子,我常于此禅坐入定;池沼旁边的石床,我常于此伸足而眠。

提着篮子采摘山中的蔬果,用山肴野蔌做成斋饭,用瓢钵盛食紫芝。以山上的白云为伴,以林间的麋鹿为宾,甘心幽居于此,做超脱尘俗之人。

可惜世俗之人见到我,都说我疯疯癫癫。我不但身材矮小、相貌丑陋,而且潦倒落魄,身上只有粗布陋衣。我若言语,他们难以理会;他们若说话,我便不再言语。

可笑这些凡夫俗子,一生只知道蓄积钱财,醉饮醇浓之美酒,饱餐肥甘之美食。更有甚者,巧取豪夺,不顾廉耻。

遥想昔日秦始皇与汉武帝,他们拥有四海、妄求长生,最终也逃不掉亡命于沙丘、老死于长安的命运。

历数那些王侯将相、衮衮诸公,朱紫簪缨,金银满屋,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短短数十载过后,便身与名俱灭,化作一抔黄土。

寄言那些钟鸣鼎食之家,虚名其实最无益。人生好比鹪鹩鸟,栖身只需树一枝,何必苛求富贵?你看那出产于西方的鹦鹉,金彩羽衣,一朝被罗网捕得,虽然出入于庭帷,贮藏以金笼,但是怎能比得上鸿鹄之飘摇高举、飞入云霄?

你看那庄周,生前以贵贱为同一,死后以天地为棺椁,何其逍遥!你看那伯夷、叔齐,归隐于首阳山,不求闻达于当世,却美名传千古。

寄言当世凡夫子,我与君心多不同。如若君心似我心,君必来此寒山中。

寒山高耸,直入云霄。上有飞泻千丈的瀑布,下有可以栖心的石窟。在突兀不平的山石上安坐,听溪涧潺潺流淌,看岩缝间雾气弥散。我怡然憩歇,直到日已西斜,树影低回。我静观自己的内心,正如莲花之出淤泥,因为没有被尘世所沾染,所以心清静如白莲。自从归隐之后,渐渐领悟养生之趣。粗布短袄、粗茶淡饭伴我寒来暑往,经冬历夏。

寄言当世凡夫子,你若身上无尘垢,心中何堪忧?

猜你喜欢

寒山读诗言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动车上的端午读诗会
寒山化育一身诗
Poet’s Peak
当代美国文学中的寒山与寒山诗
书法作品欣赏
读诗的窗口
人生若只如初见,不如读诗笑三遍
关于冬天
关于言语行为的现象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