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山向海

2023-06-09

国资报告 2023年5期
关键词:中建建筑企业

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上,乃至五大洲的诸多城市,由中国建筑投资、建设的高楼、道路、机场等地标项目比比皆是。

据统计,中国建筑投资建设了国内90%以上的300米以上大楼、3/4的重点机场、3/4的卫星发射基地、1/3的城市综合管廊、1/2的核电站,每25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人使用中国建筑建造的房子。

如今,中国建筑在推进城镇化和基础设施建设、服务落实区域重大战略、助力社会民生改善、服务现代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为人民拓展幸福空间,为企业拓宽发展道路。

国务院国资委成立以来,特别是2009年上市以来,中国建筑主要指标年均保持两位数增速,营收、利润平均年增速远超行业乃至央企平均水平,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同行业规模最大的企业。

不断攀爬新高度,中国建筑的秘诀是什么?

记者采访调研发现,与生俱来的市场基因,是中国建筑醒目的标签。

中国建筑的市场化,是置之死地而求生的产物,有着因出身而带来的红色底蕴,这也让中国建筑的市场行为灵动之余,多了一份独属央企的厚重。早期出海经历形成的国际视野,也在时刻深化着中国建筑的市场意识。

听党召唤搞建设

孟夏时节,武汉早已生机盎然,车水马龙。

然而,我们难以忘记,就在3年多前,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上千万人口的武汉一时“停摆”。

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迅速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为了救治不断新增的病人,2020年1月23日,武汉市决定在武汉市蔡甸区火速建设一所建筑面积3.39万平方米、可容纳1000张床位的火神山医院。作为湖北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建筑企业,中建三局牵头项目实施。

3万多平方米,按常规情况搭建临时性建筑都需要一个月,更何况是新建一座功能齐全、系统复杂的国内领先标准的呼吸系统传染病专科医院?

“任务交给我们,必须全力以赴!”时任中国建筑火神山医院建设项目现场指挥长的陈卫国立下“军令状”。

正在中建三局鏖战火神山工地之际,武汉市决定再建一座规模两倍于火神山的雷神山医院,同样交由中建三局实施。同时,11家中国建筑的其他子企业按照部署星夜赶赴武汉驰援。

当时的建设可谓困难重重。一是医院建设标准高;二是资源组织难度大,人员、物资供应出现问题;三是多专业、多工序交叉施工和接口管理带来的现场协调难度大;四是几万人在现场带来的安全防疫难度大。

然而,通过各大媒体和三大运营商开通的多个网络直播平台,上亿网友“云监工”亲眼见证了奇迹的出现:2020年2月2日,火神山医院交付使用;2020年2月6日,雷神山医院通过验收并开始逐步移交。10天建成火神山医院、12天建成雷神山医院,创造了“世界奇迹”,展现了中国力量。

都说萝卜快了不洗泥,这两座医院质量如何?火神山医院院长张思兵曾表示:“火神山医院达到了国内传染病醫院的领先标准,是目前武汉最好的传染病医院!”

为什么能创造这一奇迹?

事后,中建三局进行了认真总结:除了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以及企业多年积累的管理优势、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之外,中建三局等中国建筑成员企业特殊出身而形成的红色基因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忠诚担当,使命必达。”听党召唤,不畏艰险。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建筑所属企业转战全国各地,建设了一汽、一重、大庆油田、燕山石化等一大批国家急需的重点工程,为我国加快建立完整的工业和国防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

1965年,中建三局前身“建工部第三工程局”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作为一家诞生在攀枝花的企业,中建三局的首要使命就是参与三线建设。从建设攀钢到转战贵州,再到移师荆楚,三局人打上了奋勇争先的精神烙印。

改革开放后,中建三局率先开拓深圳市场,在创造“深圳速度”“新深圳速度”的同时,提炼总结出了“敢为天下先 永远争第一”的“争先文化”。

在此前后,一局到八局等工程局也分别形成了“先锋文化”“超越文化”“精诚文化”“信和文化”“共生文化”“共赢文化”“铁军文化”等文化特质。

不讲条件、迎难而上。党建引领下的红色底蕴文化,成为中国建筑发展强大的内驱动力。

汶川地震发生,中国建筑各工程局都集结了最精锐的力量冲到一线;玉树地震发生后,中国建筑共承担灾后重建项目80多个,总建筑面积近45万平方米;疫情期间,中国建筑第一时间响应各地政府号召,先后参建了900多个应急医院、隔离方舱;北京冬奥会,高质量完成28个北京冬奥场馆及配套设施的建设运维工作,为奥运盛会增光添彩;结对帮扶甘肃省康乐县、康县、卓尼县和福建省长汀县,并全面参与全国15个贫困县减贫脱贫,助力帮扶地区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关键时刻顶得上,急难险重干得好,才能给国家和社会留下好的印象,才能得到更多的信任。比如我国大国外交的主场馆项目大多数是由中国建筑承建的。郑学选认为,这就是把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发展的经济优势。

“在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新征程上,我们要继续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更好发挥核心功能,创造更大价值、实现更好发展。”郑学选表示。

跳入风浪学游泳

1982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撤销国家建筑工程总局,以生产经营职能及所属的工程局、设计院和海外机构,组建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2017年12月,经国务院国资委批准,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由全民所有制企业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更名为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成为中央、国务院机关中第一批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旗下包括中建一局到中建六局。之后,东北院、西北院、西南院、西勘院、市政西北院等专业设计机构,以及由基建工程兵整建制转入的中建七局、中建八局相继加入中国建筑。

就这样,中国建筑进入了市场风浪之中。

几十年来,中国建筑所属成员单位以建设工业厂房为主业。但此时,石油、冶金、化工、水利等各个条线的工业部门基本建立了独立的工业施工体系,很多还是从最初的建筑工程队伍中脱胎而来。

因此,中国建筑就很难得到工业体系的支持,因为他们首先要保障自己的施工队伍;又因为中国建筑是中央企业,所以也很难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他们也都有自己的施工企业。

一夜之间,从等米下锅到找米下锅,相关企业压力剧增。

怎么办?

时任中建八局局长王洪德在全局工作会议上说:“兵法说‘置之死地而后生。我相信,今天面临的困难是暂时的,只要我们同心同德,开拓进取,就能打开市场,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此后,中建八局提出了“沿江一線、沿海成链、苏鲁成片、内地做眼”的经营方略,业务在多地同时开花。

跨山向海,到大城市去抢市场,成为当时中国建筑所属企业的共同选择。

中建二局作出“立足基地、开拓北京、扩展深圳、发展新点”的部署,成为第一家挺进深圳特区的国有建筑企业。

中建三局明确提出“立足湖北、面向全国、发展特区、开拓国外”的经营方针,把突破的重点主要放在了深圳、厦门、珠海、广州等经济特区和开放城市。

为了进一步贴近市场,中国建筑一批所属企业相继搬迁了总部:中建二局从唐山搬到了北京;中建四局从贵州搬到了广州;中建八局从济南搬到了上海。

在具体业务选择上,中国建筑所属企业为了与民企错位竞争,将经营目标锁定在高、大、精、尖、特、重项目上,承接了一批合资工程、外资工程。

1982年,在深圳,高160.5米,时为“华夏第一楼”的国贸大厦工程启动招标,中建三局决定全力参与。

国贸大厦的高度在国内前所未有,难度也很大。为了如期完工,中建三局决定在国内超高层建筑领域首次使用滑模技术。尽管中建三局曾在荆门热电厂等项目成功应用过该技术,但在国贸大厦这么大单层面积的项目中还是首次。前三次试滑都失败了——混凝土墙面总是被模具拉裂,或者墙体局部塌落。

对此,有人指责说:“国贸大厦耗资1.2亿元,弄砸了你们赔得起吗!”

尽管如此,项目团队仍恳求再给一次机会。工程师俞飞熊说:“我是技术负责人,如果再失败,我愿去坐牢!”时任中建三局局长张恩沛表示,“若再不成功,加倍赔偿损失;组织上怎么处理都可以,甚至法办,我们也毫无怨言。”

最终,深圳市时任副市长罗昌仁拍板,同意再试一次。他说:“如果要退回到过去的老路上,我们永远也不会有进步。如果换一支队伍继续滑,等于前面的学费白交了,因此我建议再给中建三局一次机会,让滑模在他们手上成功吧!”

对这难得的第四次机会,项目团队非常珍惜。反复分析了前三次失败的原因,认为主要是人工运输水泥效率太低,造成先注的早强,后注的强度不够。

为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张恩沛请求业主协助,向银行借了几百万港币,一次购进两个爬塔、3台混凝土输送泵和一台混凝土搅拌站,并在操作人员练习成功之后,决定第四次试滑。

成功了!大厦施工进度最初7天一个结构层,到了19层之后达到3天一层。

1984年3月15日,新华社发布消息:正在建设中的中国第一高楼——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主体工程建设速度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新纪录,标志着我国超高层建筑工艺及速度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创造出“深圳速度”之后,中建三局的市场开拓轻松了很多。从刚到深圳一个小小门诊部都不愿给,到大项目主动邀约。当时的中建三局进一步坚定了“主攻‘高大新尖工程;坚持优质高速创信誉、求效益”的信念,并由此承接了一个又一个精品工程,获得市场的高度肯定。

身处改革窗口深圳,中建三局打破了建筑施工领域沿袭了几十年的大锅饭制度,实行计件工资制,奖金上不封顶,施工人员积极性空前高涨,施工效率大幅度提升。

之后,中建三局在珠海率先采取“包死基数、确保上缴、超收分成、歉收自负、自主分配”的方式,实现“高产值、高效益”。仅一年时间,在珠海市场实现盈利从80万元到1080万元的大翻身,创造了以“标价分离、过程精品、CI形象”为核心内容的“珠海模式”,获得中央主管部门推广,引领了建筑业项目管理变革。

尽管如此,由于当时中国尚未步入大规模基建阶段,加之面临着中外竞争对手冲击,中国建筑所属企业能承揽的项目毕竟有限,一些三级企业甚至部分工程局生存压力巨大。

“我们的老领导做了很了不起的一件事,那就是再困难也要确保队伍不散、人心不乱,为后续的发展跃升保留了珍贵的革命火种。”郑学选说。

面向国际求突破

中国建筑是最早开拓海外的央企之一。

1959年,建工部向国务院提出成立“中国建筑工程公司”,次年该公司正式成立,一直开展对友好国家经济援助建设工作。1979年2月,重组后的中国建筑工程公司成为我国第一家获得对外经营权的企业,并在伊拉克签订了我国第一份劳务输出合同。1979年,国家建工总局在香港注册成立了中国海外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即中国海外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海集团)的前身,并在境外签订了我国第一份工程承包合同、第一份项目总承包合同。1982年,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成立后,上述两家企业均成为其成员企业。

对于中国建筑而言,这段经历弥足珍贵。

“在大多数人都看不到国外时,我们的前辈是见过世面的。他们给中国建筑带来了国际视野、竞争意识和科学化管理的理念。”郑学选说。

不过,真正和国际同行同台竞技时,包括中国建筑在内的国内从业者还是大受震撼。

1984年4月,为加快工程进度,原水利电力部决定在鲁布革水电站首次采用世界银行贷款。根据与世界银行的使用贷款协议,鲁布革水电站的引水隧洞工程必须进行国际招标。

经过激烈竞争,日本大成建设株式会社(以下简称大成建设)中标,中标价比标的价低了43%。随后,大成建设只派来了30多名管理人员,并从水电十四局雇了424名工人。最终,大成建设比合同计划提前了5个月打通隧道,达到了工程质量好、用工用料省、工程造价低的显著效果。

相比之下,中方施工企业承建的工程进展迟缓。世界银行特别咨询团两次来工地考察,都认为按期完成截流的计划难以实现。

用的是同样的中国工人,进度差距为何这么大?这引起了中国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思考,形成了强大的“鲁布革冲击”。

中国施工企业意识到,奇迹的产生源于好的机制,高效益来自科学的管理。通过学习鲁布革经验,中国施工企业进度明显加快,还提前四个半月结束了开挖工程,安装车间混凝土工程提前半年完成。

在充分学习鲁布革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建筑调整变革组织结构,将管理层和劳务层分离。同时提出“对外发展总承包,对内实行项目法”的改革思路,以项目经理负责制推进项目管理。此后,以项目法改革为发端,到法人管项目、项目标准化管理、打造总承包管理能力,这成为中国建筑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为进一步学习国外建筑施工企业的先进经验,1986年,中國建筑还与日本大成建设各出资50%,组建了中国的建筑领域第一家中外合资公司——中国建筑-大成公司(以下简称中建-大成)。

“通过这一窗口单位、桥梁企业,我们持续向大成建设学习新技术新理念,比如精益管理思维,比如合规意识,比如ESG。”中国建筑海外部总经理高波表示。

秉承着稳健发展理念,中建-大成尽力避免与工程局等业界巨无霸正面竞争,而是专注于高难度、高要求、高回报的小众施工项目。“我们也考虑过增加注册资本,但还是要充分尊重对方意愿。”高波说,这个企业是一个独特定位的单位,不一定做很大,但要发挥好其在第三方市场拓展业务、引领创新等方面的独有作用。

中建-大成董事、常务副总经理本谷真彦则表示,在与中方合资的过程中,日方也学到了很多。双方实现了敞开胸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学习先进、赶超先进,是中国建筑快速成长的重要经验。

1985年,北京国贸一期工程进行国际招标,国贸一期进行工程总包招标时,没有一家中国的建筑企业有报名资格,专业分包80%以上被外国企业斩获。被称为新中国第一支建筑“国家队”的中建一局只是工程的主分包商。但是中建一局紧抓难得机遇,在该项目总结推广新技术、新工艺200余项。到了国贸二期时,中建一局已具备与法国SAE公司、日本大成建设等国际巨头同台竞技的能力。到了国贸三期,中建一局一举获得了项目的总承包权,实现了从“外国建筑公司带领中国建筑公司”到“外国建筑公司帮助中国建筑公司”再到“中国建筑公司管理外国建筑公司”的跨越。

1987年,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开工。作为当时核系统外唯一一家具有核电施工资质的企业,中建二局与法国CB公司、日本前田株式会社、中核华兴建设公司共同组成“三国四方”的HCCM合营公司,承担起大亚湾核电工程的土建施工任务。建设过程中,外方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中建二局实现了“建成,学会”的目标。以此为起点,中建二局先后实现了从联合建造到独立承建常规岛厂房;从承建单一核岛到独立承建双核岛的升级。

内强实力的同时,中国建筑也在外拓市场。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建筑的海外扩张大致经历了2000年之前的工程承包起步发展阶段;2000—2020年前后的资金驱动阶段;当前的核心竞争力拉动阶段。

目前,中国建筑开展海外业务的经营主体已达到28家,实质经营国别超过70个,年营业额上亿美元市场达到20个,实施了埃及政府头号工程新首都CBD、中巴经济走廊最大交通基础设施PKM 高速公路(苏库尔-木尔坦段)、拥有全球最高宣礼塔的阿尔及利亚大清真寺、文莱史上最大基础设施项目淡布隆跨海大桥、中资企业境外建设第一高楼马来西亚标志塔等高精尖项目,成为“中国建造”在全球市场的典型代表。

作为中国建筑海外市场的桥头堡,港澳地区也是中国建筑重点关注的市场。中海集团旗下的香港上市公司中国建筑国际,在深耕港澳、拓展海外的同时,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本要素,助力国内服务产业转型和民生改善。目前,公司在国内23个省、70余个城市的投资额逾5000亿元。5月9日,中国建筑国际发布消息:近期,中国建筑国际在港澳中标三项民生工程,中标金额合计超过359亿港元。

猜你喜欢

中建建筑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新年感怀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建筑的“芯”
三角板“牵手”直尺
中建五局广东公司“十三五”瞄准新目标:打造“三个数一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