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中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涵育策略

2023-06-09吴有花

名师在线·下旬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新课标

摘 要:政治认同是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思政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之一。文章认为,当前在政治认同培养过程中存在思政教师在学生政治认同涵育方面的价值引领力不足、以“教”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难以激活学生主体的内驱力以及只注重课堂教学而轻视学科实践活动等问题,导致政治认同素养的涵育现状不容乐观。作者从思政教师坚定政治信念并发挥价值引领作用、构建学习中心的课堂以激活学生政治认同的内驱力以及开展学科实践活动以拓宽政治认同涵育路径等方面为突破口,阐述涵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新课标;政治认同素养;涵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3)06-0031-03

引  言

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我国教育的深化改革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提出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思政课程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首要培养的就是政治认同素养。《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也都把政治认同确立为思政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之一,并对政治认同做了具体解读。

一、新课标背景下中学生政治认同素养涵育的紧迫性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1]。政治认同素养关乎学生的精神成长和理想信念的确立,是影响一个国家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关键因素。新时代的思政教师要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重视青少年政治认同素养的培养,保证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的政治底色和强大力量。

但是,当前中学生的政治认同的培养现状并不乐观。笔者于2022年5月通过问卷星App做了一份跨三个校区、跨初中和高中不同学段、跨公立和私立校的问卷调查,通过数据信息分析获知: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变革已取得显著进步,但当前的中学思政课程建设在升学考试压力下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这主要表现在:思政教师在学生政治认同涵育方面的价值引领力不足,难于孕育和构建起学生政治认同信念之基;课堂教学中“教”的本位思想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难以激活学生政治认同的内驱力。问卷中有38.2%的学生反映自己在政治课堂上未组织过角色扮演、辩论赛或模拟法庭等活动(如图1);政治认同的培养路径单一,只注重学科课堂教学,轻视学科实践活动,问卷中有20.1%的学生反映未参加过课外活动(如图2)。

以上问题的存在反映出当前我们对中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的信念的政治认同的涵育,有待于突破口头表层,真正深入学生内心,促进信念之基形成。

二、新时代中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涵育策略

(一)坚定政治信念,发挥思政教师的价值引领作用,是构筑起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信念之基

青少年处在人生“拔节孕穗期”,需要教师精心培育。思政教师要想涵育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就要做到自己心中有真理,心中有正气。只有这样,才会有足够强大的底气把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武装进学生的头脑,才能用自己的一身浩然正气去感染和触动学生,从而构筑起学生的政治信念之基。因此,思政教师要不断地学习科学的政治理论新成果,用科学的政治理论武装自己,从而更加坚定自己政治信念,并通过这种信念去感染、浸润和培育学生的心灵和政治信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只有首先在思政课教师心中扎下根,才能在学生心中开花结果。”[2]

例如,笔者在对八年级学生进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第四课第一框“‘涉险滩与‘啃硬骨头”的教学时,考虑到这框题内容理论性强且容量大,要想把这部分内容讲好讲透,让学生对改革开放有全面了解,并认识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教师自己先要对这部分内容有系统了解和把握,从而设计好框题内容。因此,笔者在备课前先自学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第十四讲“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本讲围绕四个话题展开:

(1)全面开放,是实现国家繁荣昌盛的根本出路;

(2)新时代我国对外开放新形势;(3)全面开放的基本内涵;(4)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笔者对“‘涉险滩与‘啃硬骨头”这一框的内容设置了四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忆往昔·峥嵘岁月”,主要通过图片展示和故事分享活动来回忆时代变化。第二环节“看今朝·改革成就”,这是重点环节,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收集、展示、分享并感受改革开放在各领域取得的成就。教师补充播放第十四讲中“辉煌中国”的视频,用坚定的语气和饱满的热情概括并讴歌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引领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和现代化建设的强国之路,从而认同并坚定地支持和拥护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第三环节“展未来·改革在路上”,笔者引导学生对我国的脱贫攻坚战进行情境探究,帮助学生意识到污染防治、壮大新动能等是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险滩和难啃的硬骨头,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第四环节“习语回响·改革再出发”,激励和引导学生为全面深化改革而努力学习、努力奋斗。这四个环节的设置,把对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认可和支持自然地融入学生内心。

(二)强化以“生”为本理念,构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是激活学生政治认同内驱力的关键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都对思政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了变革调整,强调由原先的三维目标本位转向了核心素养本位[3]。这就要求思政教师在现代课堂教学实践中要在以核心素养为目标导向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实践的变革和创新,强化以“生”为本的理念,克服以往以“教”为本的固化思想,构建学习中心课堂,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活动、主形式、主线路[4],能激活学生的内驱力,让学生在个体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大胆主动与同伴、教师进行交流探讨,在思维碰撞中激发出智慧的火花,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产生情感共鸣和政治认同,这是涵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关键。

而思政课程的政治性、思想性和综合性、探究性的课程性质决定了案例教学法、创设情景式、话题讨论式、主题探究式、活动体验式等教学方式适宜普遍采用,这些教学方式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笔者开展的问卷调查数据也验证了这些方法受到初、高中不同学段学生的普遍欢迎。(如图3、图4)。

例如,在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下册)第三课“中国担当”的教学中,考虑到初中生对世界格局和国际形势发展的内容较为陌生,笔者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主题合作探究式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首先,让学生分组在课前搜集中国在维护区域稳定与安全、对外经济援助、全球环境保护、各种灾害救援、高致死性传染病与瘟疫的防控等不同领域的有担当的典型案例,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分享与交流,并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不仅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和全球治理,还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例如,通过“2021年12月2日中国在时隔14年后第二次向联大提交北京冬奥会奥林匹克休战决议并获通过”“2021年1月25日中国在达沃斯会议上首次阐述‘21世纪的多边主义”等案例的分享,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在全球治理过程中贡献了中国方案和智慧,从而在内心树立起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并激发学生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的责任意识与愿望。然后,笔者结合教材上“运用你的经验”

“探究与分享”等栏目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帮助学生认识到中国自身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下还能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的大国担当,让学生自豪地感受到中国正以自己的智慧和远见,为百年变局中的世界照亮前路。最后,布置學生课后观看大型政论专题片《大国外交》,让学生在气势恢宏的场景中去领略中国的外交风采,从而坚定学生的“四个自信”。

笔者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注重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构建学习中心课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分享与探究,从而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而学生在小组的互助合作中积极互动、探究,最终在笔者的点拨引导下,学会用全球视野认识中国对世界的责任与担当,从而树立“四个自信”的政治认同。

(三)拓宽素养培养路径,积极开展学科实践活动,是政治认同素养涵育的催化剂

实践出真知,实践活动是教育的活水源头。但当前的思政课堂教学受客观的时空限制,学生的课外课后实践活动非常有限,导致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理解不透彻,能力锻炼难提升,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更显苍白,政治认同难以形成,这是当前制约思政课堂教育实效性的“瓶颈”所在。

新课程标准倡导了基于情境、问题、任务、项目进行学习的学科实践的概念,提出学科实践是核心素养形成的路径,认为学科实践可以出“真知”,是活性的知识,能够学以致用,让知识变为涵养。思政教师要落实好核心素养的培养,就要在立足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通过课后的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选修课、竞赛活动等多种形式的课后学科实践活动,拓宽政治认同的培养路径,突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让学生在课后的学科实践活动中获得真知和宝贵的人生经验,在情感上也经历一个道德判断、价值抉择过程,从而催化政治认同涵育。

例如,为认真落实教育部提出的国家安全重大主题教育要求,笔者结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九课“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根据新时代国家安全教育复杂形势的需要,积极开展了国家安全教育方面的学科实践活动。主要活动包括通过教研组团队的力量开发了图文并茂的“中学生国家安全教育读本”的校本课程、根据学情开设了“解码国家安全”的选修课,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关注反奸防谍,维护国家安全”时政演讲比赛、“我与国家安全”法律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不仅在教材知识的基础上补充强化了学生的国家安全知识,锻炼了学生能力,更重要的是进一步引导推进国家大安全理念深入人心,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维护国家安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维护国家安全方面的意识明显增强了,并提高了辨别是非的能力,相信日后也能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国家安全。

结  语

总之,政治认同素养的涵育并非一蹴而就。思政教师可以以政治信念的引领、构建学习中心课堂以及积极开展学科实践活动为突破口,把政治认同厚植于学生心中,促进学生茁壮成长为新时代、新征程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参考文献]

刘建军.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EB/OL].光明日报,

[2020-08-13].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8/0208/c40531-29812502.html.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EB/OL].[2019-06-19].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6/19/content_5401568.htm.

崔允漷.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解读[EB/OL].[2022-08-5].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https://www.zxx.edu.cn/teacherTrainingNav/train.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福州市“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初高中思政理论课一体化背景下的‘政治认同实践研究”(课题编号:FZ2021ZX047)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吴有花(1972.2-),女,福建福州人,

任教于福建省福州第八中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

猜你喜欢

新课标
新课标下初中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究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新课标背景下如何构建初中化学高效课堂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初探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专辑出版
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方法的研究
初探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