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与中华文化符号传播体系构建

2023-06-09王苗

东方收藏 2023年3期
关键词:海上丝绸之路

摘要:萌芽于商周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受政治、经济等多重因素影响,在宋元时期展现出强劲的生命力。伴随着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商品贸易的繁荣兴盛,中华文化也以不同的符号形式跟随海上贸易走向海外。本文尝试探析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影响下中华文化符号传播体系的构建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中华文化符号化传播的创新路径进行探析。

关键词:海上丝绸之路;商品贸易;中华文化传播

引言

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对中华文化符号传播体系的构建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影响下,伴随着商品输出,中华文化借助海上贸易传播至沿线国家和地区,各类文化输出构建起中华文化符号对外传播体系,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本土文化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中华文化也在交流互鉴中不断丰富着自身的表达体系和表达内容,又进一步推动了中华文化符号传播的创新表达。

一、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发展情况

1913年,法国汉学家沙畹首次提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这条古代中国与沿线各国进行商业贸易的通道,因主要运输陶瓷和香料到沿线国家和地区,也曾被称为“海上陶瓷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海上絲绸之路萌生于商周时期,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南部海域就有岭南渔民活动的足迹。战国时期,齐国充分利用临海优势开辟航道,到达朝鲜、日本和东南亚一带。汉代时,海上丝绸之路基本成熟,真正作为贸易远航路线兴起。中国商人从广州出发,穿越马六甲海峡运送丝绸、瓷器到南亚地区,再采购当地的香料、染料运回中国。印度是南部海域重要的货物集散中转站,印度商人作为中间商把丝绸、瓷器经过红海运往北非,再经地中海运往希腊、罗马,或经波斯湾进入中亚,这便是早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大致航线。在此后的朝代更迭中,海上丝绸之路的商贸往来从未中断,一直作为重要的贸易通道发挥作用。

两宋时期,北方的辽、金、夏等少数民族崛起,各政权之间常年的战争冲突阻断了陆上丝绸之路正常的商贸往来,陆上丝绸之路式微,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当时对外贸易的主要渠道。北宋灭亡后,南宋建都临安,经济重心由北方转到南方地区。为了促进海上贸易发展,一方面,政府在沿海地区设立专门的港口,这一时期的广州、泉州、宁波得益于政府的红利政策成为盛极一时的港口城市,政府还在重要港口城市设立市舶司,为对外贸易提供管理保障。另一方面,政府发布政策鼓励经商,货币经济繁荣,商品经济发达,为进一步拓宽海外市场奠定了基础。此外,印刷术的广泛应用,船舶、指南针等技术的逐步成熟,也为沿线国家和地区商人来华贸易提供了有利条件,客观上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繁荣。到了元代,王朝疆域广阔,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广设驿站,庞大的驿站网又将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连成一片,来自陆上丝绸之路的货物在中国内陆市场流转后再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运往高丽、日本、印度和东南亚一带,极大拓宽了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商品的丰富度,与中国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达到140多个,海上丝绸之路迎来大发展时期。

宋元时期,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有两条主要航线:一条是东海航线,可达朝鲜、日本;另一条是南海航线,可至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等。南海航线上的印度商人、阿拉伯商人、威尼斯商人借助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成为连接东南亚、南亚、中亚和欧洲诸国的重要纽带,海上丝绸之路广泛的辐射范围,带动了沿线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的往来和文化制度的交流借鉴。从政治层面来说,这一时期,民间贸易虽然兴盛,但海上贸易仍然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朝贡贸易为主,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交趾、天竺、占城,或是寻求政治庇护,或是看中与宋朝的经贸往来,与中国进行朝贡贸易。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客观上促进了中国与沿线国家地区的政治交往,这一时期,中国与东南沿海国家绝大多数时间保持着友好关系。从经济层面说,发达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以及指南针的航海运用,使得海上贸易范围不断扩大,东至日本、朝鲜,西可达东南亚、波斯、阿拉伯、非洲、欧洲,货物种类也更加丰富,除了陶瓷、丝绸、茶叶等传统出口货物,胡椒、药材、金银珠贝等也作为商品出口海外。海上丝绸之路的持续发展,大大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收入。从文化交流层面看,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沿海城市的风气开放,为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实现了中华文化、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罗马文化的交流,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海上丝路贸易也深刻影响着泉州、广州等港口城市的文化习俗和建筑风格,比如宋元时期东南沿海地区供奉妈祖的习俗,成为一种极具地域特色的中华文化符号,流行于当时的东南亚一带。

二、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影响下的中华文化符号传播体系构建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C.吉尔兹曾经下过一个定义:所谓文化,即“人类为了传达关于生活的知识和态度,使之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使用的、以象征符形式来表现的继承性的观念体系”。[1]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播往往是以具象化的符号作为载体的,代表中华文化的瓷器、茶叶、服饰、建筑等伴随着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和人员交往走向海外,具有中华特色的文化形式构建起文化符号传播体系,成为沿线国家和地区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

(一)瓷器文化符号传播与国家形象构建

海上丝绸贸易兴起之时,主要以运输丝绸和香料为主,在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商船中的货物则主要是瓷器。中国的英文词汇China的原本含义就是瓷器,以瓷器代指中国,也从侧面印证了瓷器文化符号对中华文化符号体系的贡献。中华传统文化通过瓷器纹饰和造型展现出来,连同制瓷技术和烧制工艺形成了中国古代独特的中国瓷器文化。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中的龙泉青瓷、德化白瓷在海外颇受欢迎,日本曾出土过元代生产的龙泉青瓷,马来西亚等国家曾出土过元代生产的德化白瓷,瓷器贸易有效带动了中华瓷器文化符号的输出和传播。瓷器文化符号传播还深刻影响输入国的瓷器技艺和文化。13世纪,欧洲尚未掌握制瓷技术,而宋元时期中国的制瓷业高度发达,许多商人、传教士和制瓷工匠将中国的制瓷技艺带回本国,并将本土的制瓷工业与中国陶瓷技艺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陶瓷文化的兴盛与瓷器贸易市场的繁荣。如德化白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运往欧洲地区后,其制瓷风格对后来欧洲白瓷产生深远的影响。瓷器贸易推动瓷器文化符号传播,中国被西方国家赋予“瓷器之国”的美誉,可以说,瓷器文化符号传播对中国国家形象的构建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服饰文化符号传播与服饰制度借鉴

宋元时期,杭州丝绸畅销海内外,丝绸商品的输出继而带动了服饰文化的输出。宋代欧阳炯的《贺明朝》就曾对宋代服饰作了细致描写:“忆昔花间初识面,红袖半遮,妆脸轻转。石榴裙带,故将纤纤玉指偷捻,双凤金线。”宋代由于受到“程朱理学”思想影响,服饰风格呈现保守内敛、简洁质朴、等级明确等特点。受中国宋朝服饰文化的影响,高丽在制定百官祭服和后宫内命妇服饰时借鉴了宋朝服饰制度,如高丽王妃服饰中大红加刺绣的形式就吸收了中国宋朝命妇冠服中的翟衣样式。高丽后期,与元朝关系日益密切,高丽王朝服饰开始受元代服饰影响,塔子袍、金缎衣、珍珠衣等具有蒙古族特色的服饰在民间流行一时。日本镰仓时期,宋朝禅宗文化传入日本,结合日本本土贵族文化,形成精干、简易、务实、朴素的武家文化,武家服装朴素、精简的特点,也来自于对宋朝服饰文化制度的吸收借鉴。

(三)茶文化符号传播与茶礼跨海传承

茶叶一直以来作为一种象征东方的文化符号存在,是西方国家认知中国的最初路径之一。宋代饮茶之风盛行,有关于茶文化的诗词歌赋风靡一时,宋人为增加饮茶乐趣,发明“点茶法”“斗茶会”等形式。随着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海外贸易不断拓展,茶叶贸易市场不断扩大,与茶相关的文化、习俗、礼仪等也传至海外。随着中国茶文化的不断传播,各国根据自身的风俗习惯创造出新的茶文化,跟随日本商贸船只来华的僧侣学习茶礼后,将斗茶、点茶技艺带回日本,并致力于茶文化的传播和创新。日本的禅堂茶礼和“煎茶”“抹茶”等茶道礼仪,就是中国茶文化在日本创新的结果。中国茶文化中蕴含着儒释道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礼节、道德、情操等传统礼俗,其作为一种极具特色的中华文化符号随着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推动了中华茶礼的跨海传承。

(四)建筑文化符号传播与建筑工艺海外融合

中华建筑作为中华文化符号的象征之一,曾对日本、朝鲜、东南亚的建筑风格都产生过强烈的影响。宋代崇宁年间李诫编纂《营造法式》一书,因确立了传统建筑的各种“法式”,书中的“法则”被作为后来建筑界的基本准则,这也标志着中国古代木质建筑已经发展到了较高阶段。中国建筑无论是从技艺、装饰风格还是从文化的角度都深刻影响着日本、朝鲜和马来西亚等海上丝绸之路沿线诸国,这其中又以中国的木质建筑为盛,中国的建筑技术跟随海上丝绸之路商贸船只流传到沿线各国,沿线诸国在吸收中国建筑技术后建造起具有本土特色的仿中式建筑。朝鲜世宗大王陵寝丁字阁的建筑形制就是借鉴南宋的墓葬搭建结构,日本的圆觉寺舍利殿、奈良东大寺南大门等也借鉴了宋朝的建筑样式。甚至,在元代,朝鲜曾经直接调遣中国工匠跟随海上丝绸之路上的船只回国进行寺庙修建工作。[2]更不用说,自宋代起,印刷术的广泛传播,将中国建筑文化通过书籍传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建筑文化符号随书籍和僧侣交流往来广泛传播,逐步融入当地的建筑文化中,形成极具中华特色的建筑集群。

三、“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当代中华文化符号传播体系构建

2023年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提出十周年,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文明交流在十年间从倡议到实践不断走深走实,人文交流等领域不断拓展。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对中华文化符号传播体系构建模式对当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仍有重要的研究、借鉴意义,对当代中华文化符号传播体系构建也提供了有益参考。

一是利用商贸交流渠道,打造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文化可以通过符号来展现,出口商品贸易凝聚着本民族文化,贸易商品的国际化性质,有助于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理解。在商贸渠道中,文化则可以通过商品输出实现中华文化符号对外传播。近年来,多个国潮品牌产品在日本、东南亚多个市场中备受消费者好评。以网红彩妆品牌“花西子”为例,其彩妆设计传承东方雕刻工艺,融入东方文化题材,展现东方审美智慧,微浮雕技术用来制作口红膏体,千年白瓷烤制成了产品包材,苗银镶嵌到粉盒上。“花西子”彩妆将中国文化、中国美学、中国精神融入产品的设计与制造之中,形成具有吸引力和辨识度的中华文化符号,极大丰富了中华文化符号的对外传播价值。

二是增加文化贸易输出,促进中华文化符号创新性表达。文化本身不间断地发展到今天,作为文化之表现形式的象征符体系也并非固定不变的。[3]“古建积木”“醒狮头盔”“三星堆面具铜像”等文创精品火爆海外市场,“秦汉文明遗产展览”在东京“出圈”,故宫文创走出国门成为“爆款”,都反映了中华文化创新性表达极具竞争力。因此,在文化贸易输出中要注重文化产品创新,将经过国内市场洗礼、在质量等方面上拥有较高竞争力的文化创新产品投入海外市场,创设出新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从而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

三是在商贸交流中加强不同文明互鉴,增强中华文化符号跨区域表达能力。“求同存异、兼容并蓄”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共建原则之一。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生活背景、消费习惯、宗教信仰等存在差异,因此,寻求不同文化文明之间的共性,增进交流共鉴,为经济全球化创造更加稳定和谐的国际环境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目的之一。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与我国有相近的地理位置,形成了文化习俗上的亲和性,因此,在商贸交流中进行文化对外传播,要注意从“共同性文化”出发,注重选取可以充分表达全人类共同价值观的文化内容,在展示中华文化文明中增加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认识和了解,在交流互鑒中增强中华文化符号跨区域表达能力,以此打造人类文化命运共同体。

结语

宋元时期,伴随着海上丝绸之路商品贸易的繁荣兴盛,中华文化也以不同的符号形式跟随海上贸易走向海外。本文探析了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影响下中华文化符号传播体系的构建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的中华文化符号化传播的创新路径进行探析,为当下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一些思考。

参考文献:

[1][美] C.吉尔兹.文化的解释学[M].东京:岩波书店,1987:251

[2] 洛卡奇.飞向远方的屋翼——中式屋顶在东亚的“延长线”[J].国家人文历史,2022(24):128.

[3]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45

作者简介:

王苗(1992—),女,汉族,山东淄博人。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江苏省民族宗教研究中心研究实习员(社科类初级),研究方向:中华文化传播。

猜你喜欢

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海疆权益的真实记录
中国海疆权益的真实记录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下珠三角地区国际物流人才培养探究
南海旅游业发展研究
澳门:古代与现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
中泰合作共建“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
印媒: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欲连印“季节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