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龙泉驿石佛寺佛道同龛像考释

2023-06-09黄映陈佳林晨

东方收藏 2023年3期
关键词:石佛寺

黄映 陈佳 林晨

摘要:四川龙泉驿石佛寺佛道同龛造像是川渝地区首个佛道同龛的造像题材,北周时期佛道两教相互交融、相互影响。本文从佛道同龛造像出发,分析佛道发展渊源,从造像的角度来分析佛道同龛的年代,以及与川渝地区佛道同龛题材的不同之处。

关键词:石佛寺;时代分析;佛道融合

一、石佛寺概况

从全国范围来看,佛道造像共处一龛的形式初见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造像碑之上,如陕西耀县博物馆藏北魏太武帝始光元年(424)魏文朗造像碑,阳雕佛道合龛,左侧道像,右侧佛像。造像碑是佛道融合的物质载体,到了北魏晚期,佛道融合的造像组合模式出现在了石窟开凿的题材选择之中。

龙泉驿石佛寺佛道同龛在川渝地区年代较早,龙泉驿石佛寺石刻位于成都市龙泉驿区山泉镇大佛村8组石佛寺内(图1)。石佛寺古称周文王神祠或周文王庙,所在地为成都至重庆的古道靠近龙泉山顶路段柳沟铺。大门口的地理坐标为北纬30°32'03.3",东经104°19'26.6",海拔高度762.1米。现存大小佛龛59个、题刻15处,龛窟基本上凿刻于一块当地人俗称“天落石”的巨石上。以“天落石”佛道同龛(K35)的宽为准线,分为一、二、三区:以“天落石”右部分最上方的第一龛为起点,从左至右,从上到下依次编号为K1—K25(K1表示一号龛,K是指龛窟,1是编号,以下同义)为一区,其中K6位于“天落石”的右后侧,K26—K35位于二区,K36—K53位于“天落石”三区(图2)。

石佛寺佛道同龛以及北周文王碑是了解北周时期民间佛道信仰的实物资料。当代学者对北周文王碑进行了大量的释读和研究,但对于佛道同龛像的内容分析以及比较研究则较少。分析佛道同龛的时代背景,可以从北周文王碑得到解释。

佛道同龛左侧便是北周文王碑,其碑额阴刻有“此周文王之碑。大周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大都督散骑常侍军都县开国伯强独乐为文王建立佛道二尊像。树其碑,元年岁次丁丑造”之内容。

二、佛道同龛具体内容

位置:“天落石”二区下半部分,紧邻K29下方。

形制:圆拱形单层龛,外饰尖拱形龛楣,龛楣高294、宽276厘米,龛高245、宽252、深80厘米。

内容:佛道同龛,共12尊造像,左佛右道,佛道主尊皆结跏趺坐于一通长平台上,台高37、深66厘米(图3)。

左侧主尊为释迦牟尼,虽头部被凿毁,但仍可见佛陀大耳。颈部有三圈蚕纹,内着袒右僧祇支,外着敷搭双肩下垂式佛衣,袈裟垂落台沿,左肩处钩钮呈峰峦状。左手降魔印,右手与愿印,结跏趺坐。像残高82厘米,头残高21、宽17厘米,肩宽33厘米。

胁侍弟子立于主尊坐佛左右,均光头,阔面大耳,颈部有三圈蚕纹,着交领宽袖袈裟,立于坐佛两侧。左侧弟子双手置于胸前合掌,立像高71厘米,头高12、宽11厘米,肩宽17厘米。右侧弟子目光平视,嘴唇微闭,立像高39厘米,头高13、宽11.5厘米,肩宽12厘米。

两菩萨立于左右弟子旁,菩萨身后塑圆形头光,面相方圆,阔面大耳,目光平视,表情严肃庄重。头戴忍冬纹花冠,冠缯于冠两侧扎成扇形花结而垂于肩后。颈部有三圈蚕纹。着通肩宽袖大衣,衣角垂于下裙呈倒三角形,下着贴体长裙,裙装正中间饰垂带,跣足立于台上。左尊菩萨为大势至,左手屈臂置于胸前,右手下至于腰部,双手执长茎莲花(图4)。立像高81厘米,头高18、宽12厘米,肩宽18厘米。右尊菩萨为观音,左手置于腰持净瓶,右手屈臂上举至胸作印。立像高80厘米,头高19、宽10厘米,肩宽17厘米。

右侧主尊为道教老子,头戴道冠,着道袍,颌下长髯。左手执团扇,右手抚三脚凭几。立像残高84厘米,头高26、宽15厘米,肩宽35厘米。

女真人列于老子左右,左侧女子垂发,戴发钗,内着束胸长裙,外着披风,双手当胸。像高42厘米,头约高13、宽13厘米,肩宽17厘米。右侧女子为短髻中年妇女,内着高束腰,外着披风,右手胸前握巾,左手托一盒。两位女子体态丰腴,面部柔和静谧。立像高76厘米,头高11、宽13厘米,肩宽19.5厘米。

两真人列于女真人外侧,头戴束发冠,着双领下垂宽袖长袍,双手当胸捧笏板。

龛角左右各一武士。左侧武士着道教装束,头戴束发冠,頜下有须,束腰带,露护膝,着战靴,肘部有护腕,左手宽袖束球状向后,右手直垂束袖至掌心,孔武有力,立像高103厘米,头高20、宽14厘米,肩宽28厘米。右侧武士着宽袖大袍,无须,左手握长柄大斧着地,右手弯曲至胸握物。立像高112厘米,头高20、宽13厘米,肩宽29厘米。

台基下左右各有一只雄狮,怒目而视,侧身向外。中间为一高29厘米的力士双手托举莲花香炉,高30、宽26厘米。左侧雄狮高60、宽53厘米;右侧雄狮高56、宽50厘米。台基香炉上方有一凹槽,长32、宽23、深13.5厘米。

三、内容分析

关于佛道造像的传入,从历史角度来进行分析,萧纪受封武陵郡王,治理蜀地。“侯景之乱”时,为和梁元帝争夺帝位,称帝于成都,受到西魏大将韦孝宽和梁元帝的讨伐。西魏晚期宇文泰派大将尉迟迥伐蜀,连克剑阁、漳州等地,一路所向披靡。即将攻破益州(成都)时,益州刺史开城投降,从此,成都及巴蜀地区归于西魏统治。龙泉驿作为重要的要道,当时驻守四川的大将强独乐为了歌颂宇文泰的功绩遂刻此碑。

在此历史背景下,长安地区的造像模式由此进入了川渝地区。雷玉华在《成都龙泉区北周文王碑再调查》一文中分析阐释了关于佛道同龛内容的造像问题,明确了佛道二尊像的年代确为北周时期,但是二弟子、二菩萨以及女真人等尊像是后期雕凿上去的。通过女真人发髻的对比分析,判断其年代为唐晚期。但是,释迦牟尼钩钮式袈裟是后期改刻的,在四川地区大量流行则是到了唐代后期。因此,石佛寺造像确为川渝地区首个佛道融合题材造像,川渝地区佛教同龛见表1。

通过表1可见,题材的主要组成部分均为老君和释迦牟尼并坐,通过北周文王碑所述的二尊像可以得出,后期的题材均为增加的部分。初唐时期的典型题材为老君左右为二菩萨,并无释迦牟尼的造像,但是在题材中,佛教元素的比例较少。唐高祖时期,《道德经》被列为上经,居于三教之先,并加封太上老君为太上玄元皇帝,道教地位的政治地位得到提升,亦直接提高了其民间的影响力。至唐代中期,释迦牟尼出现在题材中,武则天崇尚佛教,在其过程中修改《大云经》:“释曰:昔灯王佛所发愿乃有三人:一大王,二夫人,三大臣。大臣法林前后记毕,天女请说大王之事,佛即先赞净光惭愧之美,次彰天女授记之征,即以女身当王国土者,所谓圣母神皇是也。”宣传弥勒降世,为其登基造势,因此推动佛教在中原的进一步传播并提升了佛教的地位。晚唐时期,经济凋零,佛教的学说契合了底层群众的精神需求。因此在佛道题材中,佛教元素的占比较大,飞天和供养人的出现体现了民众内心对佛教所描述的西方净土世界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无奈与逃避。由北宋至南宋,新儒学体系——理学孕育产生并不断发展。理学影响下,宋代学术的开放性、兼容性和创造性得到提高,使得儒、释、道三教进一步调和,为三教的理论融合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也进一步推动三教合祀。故孔子、释迦牟尼、老子在此时代背景下得以并列共尊,并成为当时期川渝地区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宗教造像题材。因此对川渝地区造像进行分析与研究,对于通过地域性实例研究川渝乃至全国在不同时代背景变化下三教融合理论的发展对民间宗教生活的影响,具有重要作用。

四、小結

早期道教并无造像,反而受到“道无形质”的影响被极大地限制,而后道教不断地发展。佛教传入中原之早期,汉桓帝即祭祀佛陀,又向黄老献祭。可见佛教自传入中国早期伊始,中国统治者对于佛、道的取向便是不互为排斥兼且用之的,一定程度上反映二者的包容性与共性。故在佛、道二教存在一定包容性与共性的前提下,二者交流的密切化与深入化对道教造像的出现发挥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史料所载:“东汉明帝时期楚王刘英既精通黄老之学的理论,又崇尚佛教的仁慈。”北周时期佛道融合的思想理论相当繁荣。北周卫元嵩著有《佛道二论》,即有对佛、道融合发展的讨论。北齐文宣帝亦扶持佛道融合。南朝梁武帝萧衍即位早期崇信道教,而晚年转为崇信佛教。

因此,统治阶级的意志亦对佛道融合进程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随着统治阶级意志的实施,其不可避免地自上而下地影响到民众的日常生活。故这一时期佛道融合思想的受众群体范围涵盖了统治阶级与下层民众,为佛道融合思想理论的传播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故龙泉驿石佛寺佛道同龛造像是体现北周时期佛道交融的实物资料,为佛道思想交融所具象化的物质载体,对分析和研究四川地区的佛道发展史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怀成.成都龙泉驿北周文王碑及宇文泰治蜀之道[J].国学,2020(00):149-167.

[2]雷玉华.成都龙泉区北周文王碑再调查[J].敦煌学辑刊,2020(02):37-47.

[3]温玉成,张雪芬,刘雨茂.成都龙泉驿北周强独乐造像考察记[J].成都考古研究,2016(00):324-330.

[4]温玉成,张雪芬,刘雨茂,卢引科.成都龙泉驿北周强独乐造像考察记[J].中原文物,2016(02):89-93.

[5]胡开全.北周文王碑考释[J].国学,2015(00):157-167.

[6]丁明夷.从强独乐建周文王佛道造像碑看北朝道教造像[J].文物,1986(03):52-62.

作者简介:

黄映(1999—),女,汉族,四川成都人。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石窟寺考古。

陈佳(1999—),男,汉族,四川成都人。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宗教考古。

林晨(1998—),男,汉族,四川成都人。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遗产与保护研究。

猜你喜欢

石佛寺
杭州大石佛寺探寻
石佛寺水库浮游植物时间分布相关研究
辽河干流主要水库工程防洪作用与防洪效果分析
2020年石佛寺水库浮游植物相关研究
水利工程与河流水质演变关系分析
不同湿地淤积物对芦苇生长的影响
潍县石佛寺的源流与寺中铁佛的存藏
石佛寺水库坝基液化评价及处理措施
前城市村民的后庙宇时代
隆尧县石佛寺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