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非对称性礼物流动情况初探
2023-06-09张璐
摘要:礼物的馈赠与交换是构建人类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方法之一,人们通过礼物的互相流动关系交织出人与人之间亲疏远近的关系网络,研究礼物之间的流动方式能够较好地分析出社会关系的变化。周代是我国古代外交活动最为频繁的时期之一,将礼物的流动分析运用于周天子和諸侯之间、诸侯与诸侯之间的交往上,可以为我们开辟一条分析他们之间关系状况的新途径。
关键词:礼物流动;周代;赏赐;聘问
一、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礼物的流动情况
(一)天子接受朝觐礼及朝贡
在周代最初建立分封诸侯国制度之时,周公等人就制定了分封制之下诸侯“小宗”对“大宗”周天子应尽的义务,这里面不仅包括诸侯需要定期前往成周拜见周天子,还包括周室有事时须勤王,各诸侯也承担着向周天子朝贡的义务。朝贡其实就是诸侯对周天子的孝敬,即为了表示地位低者对地位高者的敬意而进行的自下而上的礼物流动。
朝觐礼,主要是指各地诸侯朝拜周王的礼仪。《周礼·秋官·小行人》将“朝、觐、宗、遇、会、同”定义为“诸侯事君之礼”①。诸侯对周王室朝觐之事,在文献和青铜器铭文中均有发现。现存上海博物馆的燕侯旨鼎就记载了一次朝觐史实,其铭文“燕侯旨初见事于宗周,王赏旨贝廿朋,用作宝尊彝”,指明这是燕国新任燕侯旨在继位后第一次前往王畿朝拜周王。随着周王室权力的衰微,诸侯对于朝觐及朝贡礼仪也不再严格遵守,《春秋》中有载,仪礼制度最为完备的鲁国鲁公三次入王畿朝觐,亦均存在失礼之处。
“日祭、月祭、时享、岁贡、终王,先王之训也。”《左传·僖公四年》就记载了一次楚国因没有按时向周天子进贡祭祀时用来过滤酒的“包茅”,而被齐国管仲当作借口征伐的事件。岁贡是诸侯每年需要向周王室缴纳的贡品,“包茅”是楚国当地的特产,适合用来过滤酒水中的渣滓,因此被定为贡品。楚国因未能按时进贡“包茅”,导致周天子在祭祀时没有办法过滤酒水,齐就以楚国进贡不及时、不尊重周天子为由讨伐楚国。②
(二)周天子对诸侯的赏赐
莫斯认为赠礼习俗是以赠礼、受礼和回礼三种强制性义务为基础的,这个观点放在周代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周天子在接受诸侯的帮助之时,会适当性地给予诸侯以赏赐。对当时的统治者来说,赏赐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赏赐具有藩屏周室的重要作用。西周武王在灭商之后,通过赏赐分封在广袤的国土之中建立起了众多拥护周王室为合法中央政府的诸侯国,这些诸侯国以姬姓为主,保障诸侯们基本同出一系、同在一个利益链条中,能够为维护周王室的稳定提供力量,这一举措对于稳固新生政权的统治、巩固新开辟的疆域等具有良好效果;另一方面,赏赐有助于建立起规范的社会制度以及打击反对力量,这也是周礼的一个具体体现。以分封和后期册命等为主的赏赐制度的发展,带动的是人口的迁徙与融合。成为新统治阶级的周人,在分封的作用下迅速迁入各地,不仅对商人残存的社会结构进行了有力打击,同时也能够全面地削弱商人的反对力量。同样,赏赐制度不是完美的,在周后期,周王室的赏赐同样伴随着王室权力的下移,这与周王室的衰落有着相互关系。这一时期,周王室的力量急速衰减,这种衰落现象不仅体现在军事政治力量上需要仰仗通过兼并、战争手段不断壮大的诸侯,还体现在周王室的经济崩溃上,债台高筑便是明显的例子。
对诸侯而言,周王室的赏赐无疑是重要的,礼器、钱贝等均在其列。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历史上著名的“城濮之战”在晋国和楚国之间展开,晋文公凭借这次战役确立了中原霸主的地位。“城濮之战”之后,晋文公献俘给周襄王,周襄王赏赐晋文公“大辂之服,戎辂之服,彤弓一百,玄弓一,玈矢千,秬鬯一卣,虎贲三百人。”大辂之服,戎辂之服,彤弓和彤矢、玈弓,秬鬯、虎贲代表着周代赏赐礼节中“九赐”中的五种。并且大辂之服、戎辂之服、彤弓和彤矢、玈弓象征战争用具。周襄王赏赐这几种物品,是对晋文公获得春秋霸权的肯定,也是对晋国军事实力的肯定。
在存世或出土青铜器中,铭文器对周王赏赐有较多的记载,如燕侯旨鼎(图1),其铭文“燕侯旨初见事于宗周。王赏旨贝廿朋,用作又始宝尊彝”记载了燕侯旨继位后第一次前往成周朝见周天子,并获得赏赐。
又如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荣簋(图2),其内底铭文“唯正月甲申,荣格,王休赐厥臣父荣瓒、王祼贝百朋。对扬天子休,用作宝尊彝”记载了荣朝见周王受赏赐玉勺和王用于祭祀的贝一百串之事迹。
另外,还有大师祖簋、小克鼎(图3)、眉敖簋盖、谏簋、颂鼎等多件青铜器,记载了周王对诸侯、贵族的册命、赏赐等事迹,是研究周代赏赐制度的重要物证。
“国之大事,在祀于戎。”既然宗庙的重要性如此之高,那么对于宗庙的祭祀也相应地被无限拔高。《说文》解释胙为“祭福肉也”,胙肉正是祭祀宗庙祖先过程中被祖先享用过的祭肉之另称。春秋时期有不少诸侯都被周天子赏赐过胙肉,如公元前 651 年周襄王派宰孔赐齐桓公胙肉,并且特别恩准他无需下拜。关于赐胙肉之原因,一般认为只是嘉齐桓公之功:葵丘之会,齐桓公有合诸侯之功;甚至周惠王晚年欲立王子带时,齐桓公一直支持王子郑,公元前 652年惠王死,齐桓公在洮召集诸侯拥立王子郑为周襄王,又有立王之功。赐予胙肉,其实就是对其霸主地位的默认,也进一步地提高齐桓公在诸侯之间的影响力,同时,也是对霸主的拉拢,渴望通过这样的赏赐,获得齐桓公对周天子在法理上的认同和政治上的庇护。
周天子赏赐的另一个方面,是实际性的土地、人口等,最著名的例子便是秦的崛起。最初,秦的先祖秦非子为周王的马夫,后因秦非子养马养得很好,便被收为周室的附庸。周宣王七年(前821),秦庄公因率部击败西戎,被周宣王封赏为西陲大夫,并赐予秦(今甘肃天水)和犬丘(今陕西咸阳)两块封地,周宣王赏赐的这两块地也就成为秦拓展其封疆的基础。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周幽王被杀,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不仅在爵位上被封为诸侯,拥有与东方大国平起平坐的机会,在封地上也因此获得岐山以西的地盘,拥有了与东方大国争霸的机会。
二、诸侯之间礼物的流动情况
现存湖北省博物馆的楚王酓章镈钟,其铭文“隹王五十又六祀,返自西阳,楚王酓章乍曾侯乙宗彝,□之于西阳,其永时用享”记录了楚王以此镈钟送给曾侯乙之事迹,这便是诸侯间礼物的流动。
《礼记·曲礼》中载:“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尚往来是周天子与诸侯之间、诸侯与诸侯之间礼物流动相关的一大特征。实际上,在诸侯与诸侯之间,礼物的多少,根据两国之间的国力对比存在着较大差异。
第一种流动方式是国力相当的两个国家之间的礼物的互相流动,这算是一种正常的符合真正意义的礼尚往来要求的礼物流动之交往行为。《礼记·曲礼》曰:“诸侯使大夫问于诸侯曰聘。”诸侯之间互相派遣使者问好等的交流活动被统称为聘问。
第二种礼物的流动则是一种不平衡的大国压榨小国的流动方式,虽然也是以聘问的方式进行,但是这种不平衡的聘问,用“进贡”形容更为恰当。
这种不平等的“进贡”方式的流行根源,在于诸侯之间政治军事力量的不平衡。类似于晋国、齐国这种大国,它们凭借着极为强大的国家实力在与周边国家的交流之中确立领导地位,一旦这种地位差异形成,那么小国和大国之间的聘问的不平衡情况很快就会展现出来。
从对《春秋》等文献资料的统计可以看到,作为春秋时期周礼最为完善、坚持得最好的鲁国,其聘问是具有代表性的。鲁聘列国有55 次,列国聘鲁有 33 次,并且鲁国对齐国、晋国等大国的聘问次数最多,但大多是没有回报的。
另一个不平等方面则展示在聘问之时的礼物数量多寡上。晋国叔侯去督促鲁国归还杞国的土地,鲁国没有完全归还:“鲁之于晋也,职贡不乏,玩好时至,公卿大夫相继于朝,史不绝书,府无虚月。如是可矣,何必瘠鲁以肥杞?”由此可见当时大国和小国之间不平等的“进贡”惯例的频繁和沉重。
三、总结
赏赐、聘问制度是周代封建社会十分重要的社会政治制度之一,它以礼物的流动为表象,其内涵的产生、发展乃至衰微,均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密切相关。西周早期,周天子封土建国、广置诸侯,在以周天子为中心的政治格局中,赏赐制度的非对称性礼物流动,反映的是周王室对各诸侯国有着强大的约束力和影响。
春秋时期,随着周天子政治权力的日渐衰微,周王室的各类赏赐活动大大减少,而诸侯之间的各类赏赐活动逐渐增加。各国在周王室的赏赐制度之上,根据自身特点建立起了符合自身利益的赏赐制度,通过国力的强弱,这些制度在各国之间形成的是另一个非对称性的礼物流动情况:一方面,周天子和诸侯们将社会利益置于赐物的价值之中,通过含有社会利益的赐物的非对称性流动来确定彼此之间的关系,奠定了以周王室为共主的分封制政治体制,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国家的和平;另一方面,这种以国家层面上的礼物流动形成的网络是普通人之间通过礼物流动形成的关系网的一个升级。周天子与诸侯们通过赏赐、聘问、进贡交织形成的关系网络,就其本质上来说依然是人情关系社会的一种体现,它对于保护周代分封制国家政体,維护贵贱有别、尊卑有等、长幼有序的社会等级制度具有重要作用。
注释:
①郑玄注,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卷三十七《秋官》,《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893.
②《左传·僖公四年》:“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参考文献:
[1]阎云翔.礼物的流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闫丽环.春秋时期周王室与诸侯国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06.
[3]景红艳.论春秋初期周王室对诸侯国的赏赐政策[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99-103.
[4]张亮.略论春秋列国聘问施报之不平衡与聘礼的衰亡[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7(01):60-62.
[5]赵萍.春秋战国赏赐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
[6]连劭名.燕侯旨鼎铭文与周代的朝见礼[J].文物春秋,2013(02):3-5+10.
[7]韩静.春秋时期的朝聘礼赠研究[D].郑州大学,2014.
作者简介:
张璐(1975—),女,汉族,重庆奉节人。本科学历,文博馆员,研究方向:藏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