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所水土保持学院三十而立
2023-06-09铁铮
铁铮
“黄河流碧水,赤地变青山”。为了实现这一夙愿,一代代水土保持工作者默默地奉献着青春、奉献着
年华。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是世界上最早成立的水土保持学院。这所学院与我国水土保持事业共命运、同发展,走过了整整三十年的历程。
四月阳春,花红柳绿。4月15日,这所学院举办高端学术论坛等系列学术活动,首发《关君蔚院士学术思想研究》著作,以此纪念建院30年。
创下水土保持教育的许多“第一”
在这所水土保持学院的历史上,曾经为我国的水土保持教育写下过无数个“第一”。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对水土保持工作高度重视,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为响应国家号召,北京林业大学(原北京林学院)建校之初便开设了水土保持课程。1958年成立了全国唯一的水土保持专业。关君蔚(后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为第一任专业负责人。1979年,专业扩大为水土保持系,1981年获批全国第一个水土保持硕士学位授予点,1984年获批全国第一个水土保持博士学位授予点,1989年获批国家级重点学科。
在此基础上,为了适应国家水土保持事业发展的需要,1992年11月,经林业部批准,水土保持学院宣告成立。
上世纪80年代初,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胡启立同志考察宁夏西吉科研基地时,称赞水土保持师生“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北京日报以此为题,对师生用科技改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的感人事迹进行了长篇报道,成为这句人们耳熟能详的流行语的最早出处。秉承这种务实的精神,水土保持学院在泥石流防治、防护林体系建设、小流域治理、荒漠化防治等领域为我国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国内外形成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这个学院被评为“全国科技先进集体”“全国水土保持先进集体”“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获得了“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等。朴实内敛的水保师生,用实际行动谱写出了扎根中国大地、推动和发展新中国水土保持教育事业的奋进史。
水土保持人才的摇篮
在纪念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崔鹏深情回顾了师从关君蔚院士的求学经历。
“院士培养出院士”,在水土保持领域被传为人才培养的一段佳话。经过30年的发展,水土保持学院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水土保持人才和成果的摇篮,为党和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水土保持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管理人才。
这个学院注重教育教学质量。学院拥有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地理学和土木工程3个一级学科,以及生态修复工程学北京市高精尖学科。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入选“双万计划”首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土木工程专业双双入选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教学团队获评北京市优秀本科育人团队,5名教师获评省部级教学名师。在教学改革中,获批国家级教育教学建设项目3项、省部级教育教学建设项目9项,获得了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3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8项,出版了省部级规划教材15部,拥有国家级、省部级精品课程5门。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900余篇。
立德树人是学院的初心和使命。学院坚持将党的领导贯穿三全育人的全过程,形成了“抓党的全面领导,促党委政治核心作用发挥;抓基层党组织建设,促支部建成坚强堡垒;抓党员作用发挥,促师生服务国之大者;抓服务管理并重,促学院高质量发展”的“四抓四促”工作机制。学院获批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一个党支部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创立的“沙龙式”党课新模式在全国示范推广。该院党组织和党员多次获评“北京市先进党组织”“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全国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等。
这个学院坚持德育为先,建强育人阵地。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关君蔚精神”传承计划,创建“课程+实践”育人模式。学院获评“北京市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北京市先锋杯优秀团支部”“北京市先进班集体”。学生们在全国挑战杯、全国生态科普创意大赛等重大赛事中获奖70多项,获评“北京市三好学生”“全国林科十佳毕业生”等省部级以上奖励100余人次,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一届届水土保持大学生在这里茁壮成长。一批批水土保持科研、教学、管理骨干,从这里走向祖国的四面八方。
水土保持科研的重要基地
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是这个学院发展有力的两翼。
这个学院积极坚持推动构建交叉融合、协同发展的学科体系,科学研究体量质量持续提升。教师们承担了500多项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累计科研项目经费4.7亿元。
在水土保持科技史上,这个学院的专家学者们写下了辉煌:获2项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9项国家科技进步和技术发明奖、60多项各类省部级科技奖励,获发明专利授权140余项,出版专著50余部。
在宁夏盐池的毛乌素沙地上,该院建立了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这个站长期面向国家需求,紧跟国际研究前沿和发展趋势,提前布局长期定位观测研究工作:原始观测变量超过200个,连续观测年限已达12年,积累了大量珍贵的原始数据。
该学院还建有2个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3个省部级研究平台、4个省部级野外台站,为科研教学及高质量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广大师生积极投身国家战略和“双一流”建设,取得多项重大成果。学院服务国家和参与全球治理能力显著提升。组织开展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荒漠化评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防治荒漠化能力建设项目等国际合作项目60余项,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这个学院牵头成立了水土保持、矿山生态修复、西南岩溶石漠化治理3个国家级创新联盟,在全国建立50余个各类实验示范区、实践基地,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水利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50多家单位建立合作关系。
传承关君蔚学术思想
纪念建院30周年之际,《关君蔚院士学术思想研究》一书首发,水土保持学院向师生代表和校友代表赠书。
关君蔚院士是著名水土保持学家、水土保持教育事业的奠基者和创始人。学院党委书记刘金霞说,学院组织编写了这部新书,目的在于纪念这位杰出的水土保持教育推动者、亲历者和践行者,以激励新一代水土保持人继往开来,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再立新功。
记者看到,书中全面回顾了关君蔚院士学术思想的萌芽、发展历程和最终形成,扼要地介绍了其在泥石流防治、防护林体系建设、林水关系和生态控制系统工程等方面的学术成就。
此书全面提炼总结了关君蔚院士在泥石流形成机理、运动规律、灾害防治技术和减灾工程实施机制等方面的学术成就和贡献;系统梳理了其在我国防护林体系建设理论、工程技术方面的学术思想和贡献;重点凝练了其在林水关系方面的重要思想、观点和贡献;概要介绍了其生态控制工程方面的学术贡献。
书中用生动的笔触,回顾了关君蔚院士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理论体系的形成、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创建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及会刊等方面付出的艰苦努力和奠基性貢献。
一位得到赠书的大学生说,我一定要好好读读这本书,学习水保科学家精神,努力接过老一辈水保科学家的接力棒。
北京圣海林生态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赵芳莹,在水土保持学院完成了专科、本科、硕士生、博士生的学业。他带领团队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生态园林景观、固废资源化以及智慧产品与管理领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他在水土保持学院设立了奖学金,用多种方式支持水土保持教育事业的发展。
纪念大会上,他分享了在学院求学和在北京创业的成长经历。他深情地说,感谢母校的培养,感恩老师的栽培。希望关君蔚院士的科学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祝愿水土保持学院培养出更多的高质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