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大食物观”核心意涵的探讨

2023-06-09黎祖交

绿色中国 2023年5期
关键词:耕地多元化供给

黎祖交

“树立大食物观”是今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的一个核心观点。文件特别强调要“树立大食物观,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分领域制定实施方案”,并就相关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以此为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和2022年全国两会等多个场合反复强调的“树立大食物观”,业已从一个“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创新观念,转化为全国三农工作的重要部署和相关领域干部职工的实际行动。其对于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具有的重大意义,不言自明。

目前,全国各地都在深入学习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如何深刻领会“大食物观”的核心意涵,并将其落到实处,正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也成为相关专家学者认真探讨的重要课题。

有鉴于此,笔者也想谈谈通过学习今年中央1号文件和习近平总书记相关论述初步形成的一些看法,与大家交流。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在我看来,“大食物观”的核心意涵就是中央1号文件强调的“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其中包括“一条根本宗旨”“一个目标指向”“三条实现路径”“两个前提条件”。

一条根本宗旨  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

习近平总书记又说:“现在讲粮食安全,实际上是食物安全。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样化了,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

这就告诉我们,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就是基于“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样化了”的实际情况,为顺应“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做出的重大决策,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就其实质而言,这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大食物观中的具体体现,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至理名言在大食物观中的生动写照。这是我们树立大食物观首先要把握的一个要点。

一个目标指向  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加强粮油肉蛋奶果蔬菌等重要民生商品的产销保供,……确保数量充足、品种丰富、质量放心、价格稳定”。

这就告诉我们,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树立大食物观”的目标指向,就是要“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而且要“数量充足、品种丰富、质量放心、价格稳定”。这是“大食物观”区别于传统食物观的本质属性,是习近平总书记顺应人民群众更加多样化的食物结构变化趋势,适时提出的一个具有里程牌意义的战略构想,是对“在确保人民群众吃饱的情况下,如何进一步确保人民群众吃好”这一时代课题的唯一正确的回答,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矢志为全国人民拓展食物品种、优化食物结构、增进身体健康的爱民情怀,也为相关领域和部门 “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明确了工作的目标和方向。

必须特别强调的,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这一目标指向,是建立在自立自强的基础之上的。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来说,就是:“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确保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提高油料、大豆产能和自给率。”

在我看来,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高度和全球视野,给我国的食物安全划出的一条不可逾越的底线,是国家总体安全战略在“大食物观”中的体现。

需要指出的,是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这一问题有其强烈的现实针对性。仅以养殖业为例。我国是世界畜禽、水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但长期以来蛋白原料的对外依存度却高达80%左右(2020年仅进口大豆就高达10033万吨)。而且,据专家分析,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肉、蛋、奶和水产品在人们食物中的占比还将进一步扩大,蛋白饲料紧缺问题将进一步加剧。如何在蛋白饲料供应上切实改变过度依赖进口的现状,业已成为一道亟待破解的难题。

还要看到,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的二十大确立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正处在关键时期,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更加复杂严峻。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要做好应对各种挑战和复杂局面的充分准备,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要把确保我国食物安全建立在自立自强的基础之上。当然,我们这样说也不是一概排斥进口,我们知道,在特定的情况下,适度的进口也是必不可少的,其中的关键在于科学运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正确处理好自给和进口的关系,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立足自立自主自强,把牢食物安全底线,切实做到供给可靠、风险可控。惟其如此,才能确保我们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三条实现路径 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

首先,是粮经饲统筹。这是就农作物种植而言。

农作物的种植是由人们的食物需求决定的,有什么样的食物需求,就有什么样的作物种植。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大食物观”既然以“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亦即“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的有效供给”为目标指向,也就必然涉及到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种植结构的优化调整,即由过去单纯强调粮食作物种植调整为在确保粮食作物种植的同时保障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种植,以切实做到粮经饲统筹。

这就告诉我们,推行粮经饲统筹,就是要在农作物种植这一食物生产的源头上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提供可靠保障。这是顺应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遵循“统筹兼顾”的原则,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对农作物种植结构做出的必然选择,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在农作物种植结构上体现的一个重要特点。

第二,是农林牧渔结合。这是就大农业的产业结构而言。

从全面满足人们多样化食物需求的角度说,农林牧渔均属于大农业的范畴,理应适度融合、协调发展。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只重视发挥农业种植业在食品供给中的作用,而不太重视发挥林牧渔业在食品供给中的作用。与此相应,往往只注重于向耕地要食物,而不太注重于从森林草原和江河湖海要食物,因而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食物需求。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满足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开发食物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要“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

这就告诉我们,由单一的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以确保多样化食物的生产有足够的国土空间,这是“大食物观”在国土利用范围上的基本要求。而要顺应国土资源利用范围变化的这一趋势,就必须对于农林牧渔产业进行深度融合,以从体制机制上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凝集合力。这是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的需要,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树立大食物观”的着眼点和着力点,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倡导“树立大农业观”、推进大农业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必由之路。

众所周知,我国除了有19亿亩耕地外,还有40多亿亩的森林、60亿亩的草原、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以及数量众多、水面宽广的江河湖库等陆地水域,蕴藏着满足人们多样化食物需求的巨大潜力。“大食物观”的树立,就是要通过对森林、草原和江河湖海等整个国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大大拓宽我国食物生产的国土空间,推进农林牧渔结合,全方位多渠道挖掘这些国土资源的巨大潜力,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食物需求创造更多有利条件、做出更大贡献。

第三,是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这是就食物资源开发的种类而言。

根据生物学原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树立大食物观”中的食物资源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所谓“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就是依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通过发展生物科技、生物产业等多种渠道努力开发新的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在内的食物资源,以实现由传统农作物和传统畜禽等有限的食用生物资源向更丰富的食用生物资源拓展,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提供科技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要“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发展生物科技、生物产业,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

这就告诉我们,坚持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发展生物科技和生物产业,推进传统农作物和畜禽等有限的食用生物资源向更丰富的食用生物资源拓展,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在食用资源开发利用上的应有之意,是顺应食用生物资源开发范围的变化趋势,全方位多渠道开发食物资源的明智之举,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的基本之策。

需要指出的是,“向科技要食物”正在成为当今社会的共识。以满足当今人类多样化食物需求为主旨的现代化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在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和日益完善的工业体系推动下,正在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着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化。与此相适应,生物科技和生物产业的发展作为一种时代潮流,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人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科技和生物产业为拓展人类食物资源所发挥的无可替代的作用,将日益明显的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两个前提条件 保护好18亿亩耕地保护好生态环境

首先,是保护好18亿亩耕地。这是就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条件下的耕地安全而言。

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大食物观”在强调保障多元化食物有效供给的同时,始终坚持粮食供给是首要任务、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粮食多一点少一点是战术问题,粮食安全是战略问题”“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 把‘藏粮于地……真正落实到位”“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

这就告诉我们,构建多样化食物供给体系,首先要确保粮食的有效供给,而要确保粮食的有效供给,就必须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对于耕地保护必须达到的一个明确要求,是构建多样化食物供给体系必须具备的一个前提条件。对此,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决不可有丝毫的动摇。

值得指出的是,我国农村一直存在“人畜争地”现象。与此同时,却有大量荒地、瘠地、旱地、沙地、河滩地等边际土地因没有适宜的农作物而闲置,有大量的耕地因过量施用农药化肥和面源污染导致土壤退化(其中污染严重者甚至失去耕作价值),还有部分耕地的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相对较低,需要寻找高产优质的农作物进行品种置换。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对此引起高度重视,并积极出台相关政策,采取有效措施,逐步推动这些问题的解决。果如此,那么我国18亿亩耕地的实至名归也就有了可靠的保障。

第二,是保護好生态环境。这是就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条件下的生态环境安全而言。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正确处理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全方位开发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是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必须坚持的一项重要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出“树立大食物观”时,还特别强调,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

这就告诉我们,只有“留得青山在”,才“不怕没柴烧”。只有切实保护好国土空间的生态环境,才能从根本上为科学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保障多样化食物全面、有效、可持续供给,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出“树立大食物观”时特别强调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大食物观不可或缺的题中应有之义。

综上所述,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出的“大食物观”,以“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宗旨,以“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为目标指向,以“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为实现路径,以“保护好18亿亩耕地、保护好生态环境”为前提条件,已经形成一个目标明确、路径清晰、观点鲜明、逻辑严密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为我们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了一个既具指导性,又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根本遵循。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坚决贯彻执行。

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2023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

2.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3.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3月6日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联组会上的讲话

4.党的二十大报告

5.2023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留守商户和采购年货的群众视频连线时的讲话

6.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7.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8.《求是》杂志编辑部文章:《做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的行动纲领》,2022.03

9.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0.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8月在辽宁考察时的讲话

(本文系作者2023年4月23日在中国西部研究与发展促进会主办的第一届乡村振兴论坛的主旨演讲,本刊发表时略有删改)

猜你喜欢

耕地多元化供给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保护耕地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